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查看详情

江滔奔流两岸阔 绿水青山更青春

来源: 海内外资讯  日期:2022-05-13 16:53:30  点击:62919 
分享:
——写在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成立40周年之际

南盘江、北盘江滔滔不息。一支起于乌蒙山脉马雄山东麓,一支源自乌蒙山脉马雄山西北麓。两江分别向东、向南奔突,一路穿越崇山峻岭,在黔滇桂三省(区)结合部汇流,入珠江、赴南海,两江环抱的1.68万平方公里广袤之地,是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黔西南。
1981年9月,国务院批准撤销兴义地区,设立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1982年5月1日,州人民政府正式成立。到今年5月,35个民族共同生活的黔西南州,已走过40年奋斗发展历程。
四十春秋,在南、北盘江千万年的奔中,弹指一瞬。对于世居于此的人们而言,却是奋斗不息、跨越发展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历史阶段。40年奋斗,似盘江水,滔滔流不尽、执着东到海。40年拼搏,聚盘江魂,艰难不畏惧、大踏步向前。40年艰苦卓绝,从贫穷到小康,从封闭到开放,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全面融入全省、全国发展大局,取得了一系列骄人的工作实绩。全州各族干部群众,立奋斗之志、起奋进之势,在盘江两岸谱写了一曲曲赶超跨越的时代壮歌。

立当下,回首望。承关怀而奋起是发展的根本底色——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取得一系列显著的成就、巨大的变化,根本在于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根本在于党中央、国务院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特殊关怀厚爱,根本在于党领导下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巨大优越性。

“那时,兴义城区只有一条叫盘江路的大路。路旁的房子比较低矮,路灯昏暗,街道冷清。我们沿着盘江路向东走了10多分钟就到了郊外。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再回兴义忆耀邦》一文中,曾如此记述对兴义的印象。
那是1986年2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同志深入黔滇桂少数民族地区调研,温家宝同志随行。彼时,自治州各项事业方兴未艾。
2005年2月8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来到黔西南州,在兴义市万峰林下的布依族村寨纳灰村,同各族干部群众共迎新春佳节。
2010年4月,当温家宝同志再次到黔西南州考察时,兴义已不再是一个10多分钟就到了郊外的落后小城。
当我再次来到兴义市时,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原先低矮落后的小城已发展成为一个高楼林立的现代化城市,兴义城区现在的面积比1986年拓展了4倍多,城区人口增长近3倍。
2011年5月8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来到黔西南州布依族村寨楼纳村、苗族村寨鲤鱼村考察,与基层干部群众交流,问农事、讲政策、谈发展。
那之后,2012年1月,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2号),这是首个从国家层面系统支持贵州发展的综合性政策文件。时隔十年,2022年1月,国务院再次出台《关于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的意见》(国发〔2022〕2号)。两份国发2号文件接续出台,为黔西南自治州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心系贵州发展、情系贵州人民,党的十八大以来,先后两次到贵州视察并作重要讲话,多次对贵州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为贵州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注入强大动力。包括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在内的全省族干部群众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奋力推动各项事业步入发展快车道,为创造赶超跨越的黄金十年作出积极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赞誉:贵州取得的成绩,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大踏步前进的一个缩影。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谌贻琴2021年7月在黔西南州调研时充分肯定:黔西南州这些年的发展,就是贵州实现赶超进位历史性跨越的一个缩影。

拔穷根、奔小康。彻底撕掉绝对贫困标签是最强音符——
黔西南是喀斯特地貌集中连片区域,自然景观奇绝,但多为不宜耕作的石山区、半石山区。贫困是长期压在各族干部群众心里一块大石头。自治州的成立,几乎与国家于20世纪80年代开启的反贫困序幕同步。

多年反贫困实践中,黔西南各族干部群众与自然环境作斗争,创造了石山区半石山区种植耐旱作物花椒与金银花低热河谷种植水、蔬菜等脱贫产业发展模式
2010年,时逢贵州大旱。兴义市冷洞村2000多亩金银花树即将枯死之际,村民们在村支书朱昌国带领下,琢磨出在矿泉水瓶底扎眼的“滴灌”法救活金银花。从上世纪70年代起,石山区的冷洞村很早就开始了炸石造田的惊人之举。几百吨炸药硬是在石旮旯地炸出了860亩平地,石缝中抠出的泥土垫成田亩、种上粮食,村民吃上饱饭。基层群众书写了不怕困难、艰苦奋斗、攻坚克难、永不退缩的贵州精神。
1990年,中央统战部、科技部、国家民委、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等统一战线单位启动黔西南星火计划、科技扶贫试验区建设,点亮了黔西南脱贫攻坚、全面小康之路。30年来,先后实施项目1125个,协调引进智力支边项目2168个,累计投入资金60多亿元。

时间进入贵州快速发展的黄金十年黔西南自治州扎实推进产业就业、易地搬迁、教育医疗救助、民政低保兜底“四个一批”,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作为全省曾经的20个极度贫困乡镇之一,晴隆县三宝彝族乡是唯一整乡搬迁乡镇。迁入地阿妹戚托小镇依托历史、民族文化规划建设,如今已是4A级旅游景区。小镇青年文安梅和同村伙伴白天在附近工厂上班,夜间围着篝火跳起彝族舞蹈迎接各地游客,就能获取固定收入。“新市民文安梅的故事,是33.85万脱贫攻坚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搬出大山、斩断穷根,奔向新生活的生动写照。
十三五时期,盘江两岸各族干部群众打硬仗、攻堡垒,拔穷根、奔小康,全州累计减贫人口47.13万人,7个贫困县(市)全部摘帽,629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黔西南自治州彻底撕掉了千百年绝对贫困的标签。

    谋发展、促跨越。综合经济实力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
1982年,全州地区生产总值为4.20亿元2021年,增加到1506.3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81倍,年均增长11.8%。其中1989年、2005年、2017年分别突破10亿、100亿、1000亿元历史性关口。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由1982年的194元增加到2021年的50070元。经济总量实现跨越发展。
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一产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由1982年的68.0%调整为2021年的17.6%。粮食产量由1982年的58.96万吨增加到2021年的83.97万吨。“十三五”以来,全州建成高标准农田78万亩,建成五个百万亩产业,培育州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476家。
工业增加值由1982年的0.25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385.6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209倍。“十三五”以来,原煤产量由1003万吨提升到1550万吨,发电量由298.81亿度提升到366.14亿度,发展壮大了登高铝、振华新材料、鹏昇纸业等一批工业企业依托全省唯一地方电网,“煤电网产加快融合

三产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由1982年的22.1%提高到2021年的47.7%,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十三五”以来全州打造国家4A级旅游景区12个、3A级景区36个,实现旅游总收入2907亿元、年均增长24.23%。建成浙兴商贸城、梦乐城等一批消费集聚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0.4%。
衣食住行点滴变化,深深镌入民心。四十年来,全州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56元增加到12632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526元增加到38251元。金融机构存款余额由1.34亿元增加到1538.66亿元,贷款余额由1.72亿元增加到1756.15亿元。
就全省而言,2011至2021年是贵州经济社会赶超发展的黄金十年”,经济增速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列。黔西南自治州经济增速2017至2019年连续三年位居全省第一,2020年位居全省第二,全面融入贵州黄金十年快速发展期,经济总量进入全省第二方阵。
从成立之初传统农业为主的贫困地区,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逐步成长为以新型工业化稳步推进,以旅游为龙头的服务业迅猛发展山地现代农业加快推进,民生福祉持续增,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医疗短板加快补齐,民生网底持续筑牢,后发优势加快凸显,经济实力显著提升的少数民族自治州。

走新路、开新局。地区开放开发格局实现历史性重塑——
两江环抱、山地之州,闭塞困于交通,开发开放亦始于交通。
黔西南州府兴义到省会贵阳,距离300多公里40年前乃至10余年前山路险峻、长途跋涉是躲不开的出行噩梦。花江坡成为很多人共同的记忆,只因北盘江在这里划下一道深深的峡谷。

若干年后,当跨越天堑北盘江高速公路大桥建成通车,和贵州境内的很多座桥梁一起,不断创造世界桥梁建筑史上的奇迹,彻底打通了阻碍山里人向外的天堑。再之后,高速公路、铁路、民航、高铁……黔西南自治州开放、开发的步伐越来越快。
几件大事,理应载入自治州史册。
1997年3月18日,南昆铁路全线铺通。铁路东起南宁,西至昆明,全长898.7公里,贵州境内途经兴义、安龙、册亨等地南昆铁路通车运营,终结了黔西南自治州没有铁路的历史,极大加快了黔西南经济社会发展进程。
2004年7月18日,兴义机场建成通航。从东方航空公司首飞昆明-兴义-贵阳的第一条航线,到如今,兴义机场已通达国内上海、广州、深圳、成都、长沙、南京、海口、西安等近20个主要城市。2018年11月,机场旅客吞吐量突破100万人次。到2021年,兴义万峰林机场连续四年跻身国内百万级机场行列。
2015年12月31日,望(谟)安(龙)高速公路正式通车运行。望谟作为全省最后一个高速公路通达县,通车之后,黔西南州贵州省县县通高速目标顺利实现。
截至2021年底,全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616公里,公路通车里程达2.26万公里,水运通航里程达1017公里,盘兴高铁开工建设,兴义机场2号航站楼建成投用,五位一体综合交通体系初步形成。
大山作为物理的阻隔被打破,开放的思想藩篱也随之慢慢破除。2015年以来,黔西南州连续五届承办国际山地旅游大会,这是经国务院批准的中国唯一以山地旅游为主题的国家级、国际性峰会,盛会将黔西南丰富的生态人文资源推向全球视野。从万峰林出发,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走向世界对外开放、开发提升到一个全新水平。

百姓富、生态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人心——
布依族、苗族人家,靠山靠水,贫困之下的山清水秀,是原始朴素的生态文明观。四十年来,盘江两岸各族群众苦苦求索,守着良好自然生态受穷的日子渐渐远去。全州上下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围绕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绿色财富不断蓄积、绿色动能不断增强。
册亨县冗渡镇坛坪村群众不会想到,家门口四季种植的菜心广受城里人欢迎。脱贫攻坚期间,这里建成蔬菜供应基地,直销粤港澳大湾区。目前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认证面积1200余亩,辐射带动全县种植蔬菜22.92万亩,2021年销量达27.5万吨,创造产值7.15亿元。
截至2021年底,全州仅林下菌药种植面积就达27.03万亩,产值20.16亿元。以烤烟、茶叶、薏仁、食用菌、蔬菜、水果、中药、畜禽、油茶、渔业十大特色产业为主轴,农业现代化产业体系正加快构建。
在生态建设上,“十三五”以来,全州完成营造林296万亩、石漠化治理912平方公里、水土流失治理1643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由54.87%上升到61.2%,万峰林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取缔南北盘江红水河网箱养,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5%以上,农村生活垃圾收运体系行政村覆盖率达到100%,主要河流湖库监测断面水质优良率连续9年保持100%,全州各(县、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连续7年达99%以上。
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卫生、脱贫攻坚、生态环保……黔西南自治州40年发展,成就是巨大的、变化是根本的——忆往昔,看今朝。今日黔西南,人民生活越来富足、日子越来越安逸。今日黔西南,经济实力显著提升、后发优势逐渐显现今日黔西南,天蓝、地绿、水清,生态文明意识深入人心今日黔西南,宜居、宜游、宜业,文化自信更强,开放开发步伐更快,安全稳定更有力,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持续向好向上……今日黔西南,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中央、省决策部署和省第十三次党代会谋划的发展蓝图,牢牢把握新国发2号文件政策机遇,围绕四新主攻四化主战略,全力建设四区一高地,各民族团结携手奋进,牢记嘱托大踏步向前,继续谱写新时代少数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新的诗篇。

相关新闻

    暂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