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头条  >> 查看详情

蓬溪的风土人情

来源: 海内外资讯  日期:2019-09-20 14:44:22  点击:6565 
分享:

(国际华文媒体联盟记者、马来西亚海内外传媒集团记者、马来西亚《海内外》杂志社记者、奥地利海内外杂志社记者联合报道)2019年9月20日,由中国侨联指导,四川省委外宣办、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支持,四川省侨联主办,绵阳市侨联、遂宁市侨联、广安市侨联、达州市侨联承办的“追梦中华·乡村振兴”2019海外华文媒体四川采风行活动,在中国侨联信息传播部、四川省侨联、遂宁市侨联的领导陪同下,来自13个国家和地区的22家海内外华文媒体负责人走进文化特色鲜明的遂宁市蓬溪县参访,体验蓬溪深厚的历史文化和人文景观。

川中大乐为民间大型打击乐。原名“蓬莱大乐”。流行于遂宁市及边沿地带。20世纪初,四川的中江、金堂、蓬溪、射洪、南充诸县十分兴盛。川中大乐由两组组成:主乐组有脚盆鼓、大钹、大马锣、饶钵、钗子、苏钵、苏钗、铛铛、铙铙等。辅乐组演奏时,两组乐队重叠交替,阵容庞大,场面壮观,少则几十人,多则上千人,曲牌有“云顶翻”、“凤点头”、“扑灯蛾”、“牵藤藤”等十多种。

彩莲船亦称“划旱船”、“花船”,大都在春节期间和大型文艺活动中表演。由幺姑、艄翁两人表演。随着锣鼓,艄翁随后划船上场,两人边歌边舞,配合默契,组成轻松欢乐的双人歌舞。彩莲船的表演主要是模仿水上行船的动作。么姑的舞蹈动作可概括为四句话:“手腕摇,腿下颤,腰要勤,身拔高”,艄公的舞蹈动作如“划船步”、“吸腿划船”等,贯以川剧中矮子的身法,与么姑的行舟飘游相呼应。舞蹈形象地表演船在水上,时而平水泛舟,潇洒飘逸;时而破浪行船,起伏浮沉。舞蹈以悠荡开始,又以悠荡结束。有浓郁的民间特色。

车车灯又称“逗么妹”、“跑旱船”。主要在春节前后演出。表演者3人,1人饰么妹,1人饰小花脸,1人饰车夫或艄翁。也有7人表演的,除上述3人外,增加4个手执灯笼的“报子”(打场人)。灯班均由乡村表演技艺较高的老艺人领头,串联一些爱玩灯的人,临时组成“车车灯”队,春节期间四处玩灯,春节一过即行解散。“车车灯”的表演,先由小花脸手执花折扇跑场,逗出坐“彩车”、戴墨镜,手舞彩巾的么妹(多为男扮),然后即兴编唱各种与节庆、农事、民俗有关谐趣之词,以幽默逗乐为主。么妹在车船内手把车沿,随唱词作出前后仰俯摇摆动作,面露娇羞忸怩状。车夫或艄翁按曲调节拍作推车划船状。

小花脸领唱后,其他人帮腔伴唱。每唱完一段后,在锣鼓声中走“转元宝”、“挽蚂蚁”、“筛莲花”等传统套路变换队形。其表演技巧概括为“么妹要稳,花脸要逗”八字,唱段有超腔、数腔两部分。唱词多属上下结构,句句押韵,以7字句居多,常附加衬字、嵌词,唱腔为微式调,曲调重复演唱。伴奏乐器有二胡、月琴、三月、四胡、锣、鼓、四面板等。

洞经音乐发源于蓬溪县,其创始者为刘安胜和卫琪。乾道四年(1168),在蓬溪县宝屏山(今赤城山)玉虚坛撰成《文昌大洞仙经》5卷,在社会上广为流传。因谈演《文昌大洞仙经》而形成了闻名中外的洞经音乐。洞经音乐已被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全人类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关新闻

    暂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