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养  >> 查看详情

杜一华:医院驶入快车道得益于三个“一”

来源: 海内外资讯  日期:2018-11-16 09:53:35  点击:7756 
分享:
“干一行,爱一行”的杜一华有缜密审慎的管理思维,并一直坚守“服务好医生、服务好患者”的办医理念。此刻,他正带领着全院上下4000余名职工描绘新的版图。

“干一行,爱一行”的杜一华有缜密审慎的管理思维,并一直坚守“服务好医生、服务好患者”的办医理念。此刻,他正带领着全院上下4000余名职工描绘新的版图。

 

泸州以盛产国家名酒“泸州老窖”和“郎酒”驰名中外,已有近70年历史的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就坐落在这座享有“中国酒城”美名的城市里。

2016年2月,杜一华接棒执掌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随即开启医疗服务创新和医院管理改革,深入推进医院内涵建设,很快把医院拉入发展快车道。

坚守一个理念:回归医生的本质

时下,医改进入深水区,公立医院改革成为改革成败的牛鼻子。受启蒙老师、国内知名传染病学家钱德教授的影响,杜一华在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进程中一直坚守一个理念——“回归医生的本质,回归医院的本来。”


“读大学时,钱德校长在给新生的第一堂课上,就给我们讲了医生的两个权利:一是医生要为患者做好服务,二是医院要为医生做好服务。”这堂课对杜一华的影响颇大,他对医院管理的多数举措基本围绕这一理念开展。

作为医院掌舵者,不仅要做好顶层设计,更重要的是要让每一位职工把这种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医生是链接患者和医院的纽带。在杜一华看来,经过20世纪八九十年代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变革,“人性化”管理在当时成为各国企业界流行的趋势,在医院管理中亦是如此。

为此,他鼓励医院领导班子积极出谋划策,创建网上院史馆。“院史馆可以准确记录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医护工作者的奋斗历程,凝练优秀文化,此外,还能传承老一辈工作者的光荣传统。”杜一华表示,他想通过创建院史馆,让每一位员工对医院未来的发展有感知,同时为员工搭设一个清晰的跑道。

“只要是有助于员工实现自我价值的事情,我都会鼓励。”杜一华走马上任后,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带领医院领导班子积极落实各科室人才需求计划和学历教育计划上报工作,仅2017年就送培职工海外研修、攻读博硕士学位28人。

此外,为进一步激励优秀人才充分发挥支撑引领作用,构建医教研协同的育人新格局,杜一华一方面在院内主持开展多项推优评选工作,另一方面,不断拓宽与外界的合作渠道,为院内职工提供学术交流、科研合作的平台,使得医院职工在业务和理念方面都得到了很大提升。

近两年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在科研方面取得喜人成绩就是最好的印证。先是医院牵头申报的《核素标记化合物创新研制及临床诊疗转化》科技成果获2017年度华夏医学科技奖三等奖、作为第二主研联合申报的《严重脑创伤救治技术创新与应用》科技成果获二等奖,接着由医院参与完成的《寰枢椎脱位中西医结合治疗技术体系的创建与临床应用》科技成果获得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实现了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国家级科技奖项零的突破。在刚刚结束的四川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双丰收”:不仅获得了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和三等奖(2项),还获批设立四川省院士(专家)工作站,使得医院科研工作再上新台阶。

杜一华说,“我希望每一位员工都能把自己能做的事情做好,用个人创造实现个人价值。”他希望看到和努力做到的是,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这个大家庭中,不论是青年医护,还是高年资医生,在落实科研、带教、临床工作的过程中都更有方向感,从而更好地找准发力点,在自己的岗位上脱颖而出。

创新一批实践:改善患者就医感受

细微之处见精神。如何改善民众看病就医感受,是杜一华思考最多的,也是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一直在努力的。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座落在风景秀丽的忠山之麓,服务于川滇黔渝四省市结合区域近4000万群众。为了方便远道而来的患者,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专门开设了中午门诊,连接上午和下午的门诊,保证医院白天门诊不间断。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如果当天检查结果不出来,他们就要在医院附近的旅馆住下来,这无形中加重了就诊患者的经济负担。”杜一华说,从心理学的角度讲,等待会产生焦虑。医院调整就诊时间安排后,患者在中午就可以找到坐诊专家,而且磁共振、CT等需要第二天才能拿到结果的大型检查,也可在当日拿取结果。许多外地患者以前来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看病要在泸州呆上两三天,现在当天看完可以就赶回家。

通过亲自体验医院挂号、看病流程,杜一华还推行门诊预约、就诊前导诊、预约检查等一系列预约诊疗制度。“很多患者会有不满的情绪,是他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完成就医的过程。”杜一华说,网上预约减少了患者中午的候诊时间,同时还起到了缓解医患矛盾的作用。

集医疗、教学、科研、康复、养老等功能为一体的西南医疗康健中心项目同样清晰勾勒出一个正在把握发展大势、时代潮流和历史机遇的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新形象,折射出的是医院领导班子理念的新变化。

“只有保持高质量发展,医院才有生存之道。”杜一华在解说在建的西南医疗康健中心图景时,信心满满。据杜一华透露,妇产科、新生儿科、儿一科、儿二科、儿外科、神经外科、神经内科、心血管内科、呼吸内科、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心脏大血管外科、骨与关节外科将率先入驻新院区。

与此同时,该康健中心同样提供微信挂号、自助挂号等服务。为方便一些患者在忠山院区挂号诊断后到康健中心治疗,或者在康健中心挂号诊断后到忠山院区治疗,医院特意安排两院对开班车接送患者往返,并24小时提供手术用血、术中病理标本、器械消毒等运输服务。

“康健中心按照现代医院的格局进行设计,其就医流程、服务模式、医护人员配备等软硬件都更加趋于国际化。”杜一华说,这样的设计彰显出满足医院人性化服务的理念,目的是想让更多的患者享受到一站式高品质的医疗健康服务。

造福一方百姓: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

近年来,在杜一华的带领下,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院内建设事业开展的有声有色。另一方面,他和医院领导班子还忙碌在四川省各个贫困乡村,通过实地调查、户户走访,竭力帮扶村庄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由“输血”为“造血”的转变。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健康扶贫是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一环。原国家卫生计生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对全国832个贫困县的卫生事业发展现状进行调查和监测发现,贫困地区的疾病经济负担较重,容易出现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的现象。

“我们不能为了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更重要的是落地。”杜一华表示,现在健康扶贫政策不断释放利好消息,他要做的帮助基层医生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脱贫。

通过调研,杜一华得出结论:转变院领导的观念是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的核心。因此,他经常把基层医院的院领导“拉”到自己的管理场景中来,即基层医院的院长跟着他学管理,例如参与医院办公会等。基层医院的科主任跟着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科主任学诊疗技能、学科建设、人才培养。“通过亲自体验,让他们清晰地知道上级医院每一项抉择背后的思考,并全面地了解未来的发展版图。”杜一华说,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县级医院有所对标,快速高效的提升县级医院管理者的领导能力,解放他们的思想,从而使县级医院学科、人才等都能实现大跨步,进而打造有特色的医院品牌。

近几年杜一华数次亲赴偏远贫困地区讲课、调研,对基层医疗的“短板”有着真切的认识。“欠发达地区从外地吸引医学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去县级医院工作,基本不可能,这些年基层医院的医生流失不少,而新鲜血液难以补充。”杜一华说,人才匮乏是制约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提升的另一个关键问题,而“本土化培养”则是破解这一难题的利剑。

打造一支留得住、能战斗、带不走的本土医疗卫生人才队伍,杜一华颇费心思。

以凉山州普格县人民医院为例。2018年,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与凉山州普格县人民医院签订了“四川省深度贫困地区城乡医疗卫生对口支援‘传帮带’工程”工作三年的协议。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护理部的帮助下,普格县人民医院的2位护士以90分和72分的成绩顺利通过四川省专科护士资格考试,实现了普格县医院专科护士(手术室和康复科)零的突破。

此外,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通过专家指导、驻点帮助等方式协助叙永县、合江县、泸县人民医院等多家医院通过等级评审,与大山坪社区合作,在大山坪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设专家工作室实践慢病“三师”共管模式,整体接收泸州石油医院,与市公安局签订“素质强警”合作协议,与龙马潭区政府、西南医投签订“共建三甲专科医院”合作协议。选拔医院青年骨干分赴叙永旺龙、普格县特补乃乌村担任驻村干部,对盐源、普格、苍溪、稻城等地医院进行对口帮扶,把优质医疗资源送到基层。

在杜一华看来,破解基层人才匮乏的难题,还可以依托诸如西南医科大学的教学平台对本地的高中生进行定向培养和规范化医学训练。这些毕业的医学大专生或本科生必须与本地县级医院签订协议,服务年限届满,可将其编制转至上一级单位,例如,在乡级服务年限满后,可以把编制留在县里,县级的可以留在市里。

“拓展基层人才职业发展空间,给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生一个出路,他才会安心留下来。”杜一华以昭觉县某医疗机构普外科一个主治医生愿意留下来踏踏实实为当地百姓服务为例作证此观点。杜一华相信,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本土化医学人才,愿意安心地惠及更多患者,造福一方百姓。

杜一华说,不论做什么工作,自己都是“干一行,爱一行”。做了30多年小儿外科医生,他不仅挽救了很多患儿的生命,而且从来没有发生过医患纠纷;做设备科科长时,他不仅让设备科的学科发展实现了大跨步,而且能高效准确地掌握每款医疗设备的性能,甚至能脱口而出每款设备的参数;现在,他是一名医院管理者,他有缜密审慎的管理思维,并坚守“服务好医生、服务好患者”的办医理念。此刻,他正带领着全院上下4000余名职工描绘新的版图。

【人物名片】

杜一华:1984年毕业于重庆医科大学儿科系,2016年毕业于四川大学工商管理硕士班,从事临床工作33年,从事医院管理14年,历任院长助理、康复医学系主任、副院长等职务,现任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院长、党委副书记,四川省医院协会第四届理事会副会长,四川省卫生信息学会常务理事,四川省医学会全科医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第四届理事会理事、泸州市人才协会理事。

在医院信息化建设方面经验丰富,主导推进了数据中心双活架构建设,网络、存储、服务器虚拟化改造,积极探索并推进“云桌面”及“云平台”建设。先后主持省科技厅项目2项(已结题1项),市科技局项目1项(在研),获得泸州市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四川省优秀教育成果一等奖3项,四川省医学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发明专利1项。主编国内首套《护士规范化培训系列教材》和四川重庆高等卫生职业教育规划教材12部,参编全国高等教育医学数字化规划教材1部。

相关文章

    暂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