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的足迹 到天涯海角 | 第七届世界厨师艺术荟开幕式暨国际烹饪艺术展演在海南三亚开启

全国政协办公厅等六单位联合举行国庆招待会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

国际华文媒体联盟与河南日报社签定长期合作战略协议

国际华文媒体联盟与河南省侨联签定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两会连线】马来西亚海内外传媒集团主席续炳义: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是传播贵州好声音的关键

海南省侨联牵手国际华文媒体联盟助力自贸港建设再拓海外新舆境

三苏祠,读你千遍不厌倦

发布时间:    浏览量: 59640   来源: 海内外资讯

进入三苏祠,似乎在翻一本厚厚的文白夹杂的旧书。

说其“白”,是言其简陋,红砂石铺地,小青瓦覆屋,白灰泥涂墙,一看便觉无奇。说其“文”,是言其底蕴,一口井,一棵树,一方碑,一块匾,一说就是半天。

三苏祠三进四合院最后一进院子里有一栋房屋,是当年苏轼苏辙两兄弟读书的地方。宋朝诗人梅尧臣曾赞兄弟两人“日月不知老,家有雏凤凰”,高丽诗人李齐贤也有诗赞曰:“丹穴双飞雏凤凰”,兄弟俩被人认为是从这里飞出的金凤凰,遂有今人将此屋命名“来凤轩”。

但这肯定不是当年的名字,因为这不是苏洵的性格。苏洵给两个儿子一个取名“苏轼”,一个取名“苏辙”,他希望两个儿子低调行事,怎会自夸儿子是凤凰?

苏轼在《南轩梦语》里写道:“坐于南轩,对修竹数百,野鸟数千,既觉,惘然怀思久之,南轩,先君名之曰‘来风’者也。”“来凤轩”原来叫“来风轩”。对取名特别考究的“先君”苏洵取个“来风”是何意思?窗明几净,清风徐来,真是读书的好地方。

“门前万竿竹,堂上四库书”这是当年来风轩的情形。

在这里,“是时乌与鹊,巢鷇可俯拿”,“狂走从人觅梨栗”,苏轼兄弟俩在充满元气和野趣的环境中自由生长。在这里,他们“幼学无师,先君是从。游戏图书,寤寐其中”,“治气养心,无恶于身”。

在这里,“太夫人亲授以书”,读《范滂传》,立当世之志;不残鸟雀,养悲悯之心;不发宿藏,知物各有主……饱满的种子,充沛的雨水,明媚的阳光,让山高挺拔与水低柔顺、野逸不羁与内外兼修、平民情怀与贵族精神在他们身上完美融合。在这里,苏洵走向成熟,两兄弟茁壮成长。是这块地孕育了他们行走天地的脊梁,积攒了他们特立独行的本钱。

与来凤轩正对的是木假山堂,堂上堆乌木,恍若三峰耸立。苏洵曾藏木假山,写有《木假山记》,其中写道“予家有三峰”,“予见中峰,魁岸踞肆,意气端重,若有以服其旁之二峰。二峰者,庄栗刻削,凛乎不可犯,虽其势服于中峰,而岌然决无阿附意。”此文写于嘉祐三年(1058年),时苏洵已近半百,两兄弟正欲振翅高飞。“此老可谓妙于文字者矣,其终盖以三峰比父子三人(楼昉《崇古文诀》)”,三苏父子以“木假山”自喻自勉,矢志不渝,初心不改,终成三座高峰。三苏祠也因为有“木假山”作脊,祠堂才有了魂,才得以千年不倒。

三苏祠有一处水景叫船坞。古木参天,石壁陡峭,水中一船形建筑,船头前方还有一座拱桥,桅有一株桂花树,恰似撑船的蒿竿。远远看去,这只船正撑足力气,穿桥而过。

三苏父子就是从这里南行,“纵目视天下,爱此宇宙宽”,“奔腾过佛脚,旷荡造平川”,开启了他们的传奇人生。

三苏祠,读你千遍,不厌倦。

 
 

来源:学习强国四川学习平台

上一篇:全国低碳日 | 图解低碳节能小知识
下一篇: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李庄镇

首页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 http://www.hnwhrzx.com 海内外资讯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