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的足迹 到天涯海角 | 第七届世界厨师艺术荟开幕式暨国际烹饪艺术展演在海南三亚开启

全国政协办公厅等六单位联合举行国庆招待会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

国际华文媒体联盟与河南日报社签定长期合作战略协议

国际华文媒体联盟与河南省侨联签定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两会连线】马来西亚海内外传媒集团主席续炳义: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是传播贵州好声音的关键

海南省侨联牵手国际华文媒体联盟助力自贸港建设再拓海外新舆境

【家国情怀】五千年文明看运城

发布时间:    浏览量: 108285   来源: 海内外资讯


 

     (马来西亚海内外传媒集团记者、海内外杂志社记者、国际华文媒体联盟记者山西运城报道) 什么是家国情怀,记者的家国情怀是怎么形成的,海外华文媒体的家国情怀又是怎样的,如何表现的,文字的开始我想引用并串改“新华社张扬工作室”制作团队的一段话:我们记住了这个不平凡的2021,在每一个现场、每一次采访、每一项报道中都践行着我们的脚力、眼力、脑力和笔力;我们记住了这一次次刻骨铭心、心潮澎湃、动人心弦时刻,用文图,用照片,用视频,用影集,或用观感笔记的形式,创造出一篇篇新闻作品,发向远方,发给世人,让更多人记得;我们一次次出发,追求更高、更远的目标,也成为更好的自己;我们步履不停,却从未忘记因何而出发、去向哪里、又为何而奋斗;我们在后疫情时代,一次次的与新冠病毒擦肩而过,惊心动魄的瞬间,谈笑一挥,带好口罩,背着行囊,哼着歌曲,继续前行;我们是无冕之王,牢记着初心,白天采访与拍照,晚上在桌旁,在床上,或在浴缸,笔耕着各自的独特篇章;我们一次次用自己的良知、责任与担当,践行着使命,与时间赛跑,与空间竞争,为了作品的及时性、公正性、真实性、知识性与可读性而争分夺秒,甚至达旦通宵,就是为了妙笔华章。这就是记者的家国情怀,这就是记者。特别是海外华文媒体的记者更是与众不同,突出的特点是自办媒体,自负其责,自掏路费,自行前往,参加落地接待的各种采访活动,是什么精神在支撑着这个群体,经典的“家国情怀”,用我多年前的一篇拙作也许能表达我们海外华文媒体人的责任与担当:我多想像太阳那样,用崭新炽热的目光,把天上人间看望。情怀宽广高尚,性格执着奔放。一丝不苟意志坚强,无怨无悔的起降。我多想像太阳那样,燃烧自己奉献光芒。把温暖胸怀开敞,赐予生命多样,照耀乾坤辉煌。日复一日祝福吉祥,无私无畏的翱翔。这次到山西运城参加报道活动就是这样的一帮最可爱的海外华文媒体人。

 

 

        说起山西运城,原来印象中山东、山西、河南、陕西是中华文明最早的发祥地,这片中原大地上,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但是具体到山西运城有什么历史文化真的知之甚少,记得2019年我们组织山西自驾游时,北京出发,从云冈石窟开始,悬空寺、恒山、五台山、晋祠、乔家大院、平遥古城、王家大院、洪洞大槐树、壶口瀑布等等,绕了山西大部份地区,就没去运城,因为不知道运城有什么名胜古迹,所以与运城失之交臂。
         2021年10月中旬,应运城市侨联之约,中国侨联信息传播部让我们几家海外华文媒体去山西运城参加第六届山西(运城)国际果品交易博览会,我因在贵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采访,提前出发急忙赶往运城,由于此时的山西和此时的运城处在洪涝灾害中,先赈灾捐款后出发,顶着洪水泛滥和新冠病毒疫情回流的双重风险,一路风雨一路歌的走到运城,到了才知道运城的不平凡,心想,来对了!这次我们要以海外华文媒体记者的眼光看运城,要从多角度多侧面的报道运城,用我们的镜头多维度的精准瞬间,留下永恒的美妙记忆,用我们手中的笔把运城厚重的历史文化,以及当代的现在的人与事写出来,发出去,让世界更加了解运城,记住运城,借以提高运城的知名度,促进运城的经济发展,做出一个记者的努力与贡献。

 

 

        说运城的不简单,首先看运城所处的区域位置,她位于山西省西南端,黄河中游北干流以东,与河南,陕西隔河相望,北靠临汾,东邻晋东南。古称“河东”,自古就有“表里山河”的美誉,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最早的发祥地之一,这里是中原腹地,中华文明的中心地带,早在180万年以前,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已经在这里生息繁衍。历史上,这里曾是舜、禹建都的地方,舜都蒲板,禹都安邑也就是今天的永济市,可谓是文化源远流长,且光辉灿烂。
        运城名字的由来是盐运之城。春秋时属晋国,韩赵魏分晋后,运城属魏。秦始皇设36郡,运城属河东郡,之后一直惯用河东。1949年,运城、临汾及石楼、交口成立晋南行政公署,属陕甘宁边区政府晋南区。1950年,原陕甘宁边区晋南区的运城、临汾晋南28县正式划归山西省,成立运城专区和临汾专区,运城辖1镇17县。1954年,运城、临汾两专区合并为晋南专区。1970年,晋南地区撤销,按原建制划分为运城、临汾两个地区。2000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撤运城地区设地级运城市,辖区一区两市十县。

 

 

        这里还是关公故里,山川壮丽,文物古迹星罗棋布,风光名胜遍布各地,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境内有历山,孤峰山,吕梁山,五老山,尤门天险,王官峪瀑布,闫家池峪谷瀑布和温泉等自然景观;有著名流口大禹渡,津渡和风陵渡。有闻名华夏的古文化遗址和古建筑,如:南海峪岩洞遗址,西候渡遗址,禹王城遗址,司马光祖墓,晋文墓,晋南云墓,关帝庙,永乐官,普救寺,飞云楼等。

 

 

         值得一提的是,运城因“盐运之城”得名,素有“五千年文明看运城”的说法,女娲补天、黄帝战蚩尤、舜耕历山、禹凿龙门、嫘祖养蚕、后稷稼穑等传说均发生在运城。“河东”先后培育出商代中兴贤相傅说,春秋霸主晋文公,战国纵横家张仪,蜀汉名将关羽,晋代文学家郭璞,隋代哲学家、教育家王通,唐文学家王勃与柳宗元、唐代名相裴度、战将薛仁贵、更有宋代名相、史学家司马光等等等等,这只是运城历史文化的一部分,还没说完呢,你说运城厉害不?

 

 

        运城历史文化的代表作有蒲剧、眉户。蒲剧因兴起于山西南部的蒲州而得名,亦称蒲州梆子或南路梆子,是晋南地区的代表剧种。蒲剧唱腔高昂,朴实奔放,长于表现慷慨激情、悲壮凄楚的英雄史剧,善于刻划抒情剧的人物性格和情绪;眉户中的晋南眉户原称“迷胡”,又称“曲子”、“清曲”,因曲调婉转缠绵,使人听之入迷而得名,是一个以民歌的连接而发展起来并由地摊说唱过渡到舞台演出的戏曲剧种,她经过了民歌、说唱、家戏、职业班社四个阶段,在发展过程中形成南北两大流派,南路以临猗一带为中心,北路以临汾一带为中心。临猗眉户剧团曾三进中南海,为党和国家领导人做过专场演出。

 

 

        运城从根儿上说她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市,历史上以种植小麦、棉花为主。改革开放以来以苹果为主的果业产业快速发展,临猗、万荣、平陆、芮城、盐湖5个县(区)被农业部列为黄土高原苹果优势产业带重点县。运城全市目前水果面积249万亩,年产量593万吨,年产值192亿元。全市栽植水果共13类174个品种。其中超过5万亩的主栽种类分别是苹果、桃、油桃、梨、葡萄、杏、山楂、樱桃等。
        运城果业有有五大特点和优势,一是果业生产禀赋独特。运城位于北纬35度苹果生产“黄金带”,土层深厚,具有黄土高原和平原、丘陵等多种地貌特征,雨量适中,光照充足,气候温和,黄河水利惠及全境,这些独特的地理和资源优势,使得运城适合北方多种果品的生产,特别是这里光热资源丰富,无霜期长达220天,在北方水果产区物候期偏早,各类水果可早成熟10-15天,拥有品质好、上市早先天优势。运城苹果、绛县山楂、盐湖酥梨、临晋江石榴等产品获得“地理标志”产品;二是果业规模优势明显。北方有的水果品种运城基本都有,水果品种多,面积大,并且有20万亩设施水果。从年初到岁末,草莓、桃、甜杏、葡萄、鲜桃、油桃、猕猴桃冬枣、果、甜柿等各类水果接连不断,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北方百果园;三是农耕文明传承创新。舜耕历山、后稷稼穑、螺祖养蚕等历史故事都发生在河东大地。在这里传统农耕文明与现代农业科技交相辉映,造就了一大批高素质的新型果农,标准化生产大面积推广,通过18道工序科学管理,运城苹果含糖量13-20%,糖酸比33左右,皮薄个大、汁多味美、酸甜可口。全市“三品”认证企业188家,认证面积占全市水果面积70%以上;四是产业链条比较完善,全市9个浓缩果汁加工企业,年生产能力35万吨,占到全国总产量的1/3;建有恒温保鲜果库810座,总贮量171万吨,是华北地区重要的果品贮藏基地和交易集散中心;果醋、果酒、果干、果脆、水果罐头等加工产业初具规模。果品出口平台初步建成,已出口75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量超过38万吨,占到山西省的80%以上,运城水果已香飘九州,驰名中外;五是果业带动乡村振兴。以果业为龙头,带动包装、印刷、运输、餐饮、加工、旅游、文化等产业勃发展,农民人均果业收入已占到全市农民人均收入的40%。在一些果业大县,80%的耕地用于种植果树,80%的农民从事果业,农民收入的80%来自果业,特色水果产业已成为运城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柱产业,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最大亮点。

 

 

        正是因为运城以果业为中心打造社会经济产业链,也是因为运城市委宣传部和运城市侨联想要扩大海外宣传渠道,拉动运城的经济发展,才有了我们海外华文媒体前来参加第六届山西(运城)国际果品交易博览会的旅程,这次博览会以“果蔬运城·香飘世界”为主题,在主会场万荣县黄河农耕文明博览园,设有公益性和市场化两大板块25个展区,展区面积达9500平方米,届时将有400余家参展企业,采取线下与线上两种方式参与参加,将在“展、销、学、游、购、吃”六个方面着力创新,呈现精彩。这个博览会的内容与形式都体现了“名、特、优”的特点,设有广场巡展、现代果业"特"优"发展研讨会、果品产销对接洽谈会、果博会招商引资签约仪式、特优果品展示展销、农业生产资料群英会、云端果博会、"运城苹果杯"直播带货大赛、"运城苹果杯"抖音大赛、外宾考察果业 、果品采后处理与贮运保鲜技术沙龙、果业品牌建设高峰论坛、现代果园采风行等诸多多彩活动。特别是在现代果业"特"优"发展研讨会上,国内高端顶级的果业专家打擂论道,从多角度多方面阐述着运城果业的运作空间和发展前景,使我们这些走南闯北的记者们茅塞顿开,大开眼界,直到现在我仍然会打开手机,倾听专家们的高见。

 

 

         说起运城现在果业的深层次的产业发展体现着运城更深层次的历史文化积累,不如说运城的领导阶层有着独特的前置思维理念与发展运城的良苦用心技巧,能把这个祖祖辈辈靠天吃饭的地方打造成一个靠现代科技致富的人间天堂,与运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有多大联系呢?是偶然还是必然,有一段民谣把历史文化说的很明白,你听听是否震撼?“中华民族根在此,五千年前启文明。轩辕黄帝战蚩尤,盐湖百姓得安宁。舜在蒲坂把都定,大禹治水济苍生。黄河后浪推前浪,英才辈出兴家邦。重耳春秋称霸王,张仪纵横促秦强。过五关,斩六将,忠义仁勇关云长。薛仁贵,驰疆场,白衣救驾美名扬。王勃六岁即成章,《滕王阁序》世流芳。砸缸少年司马光,《资治通鉴》著辉煌。八大名家柳宗元,关汉卿与《窦娥冤》。闻喜有个裴柏村,名门望族烁古今宰相出了六十位,七品以上三千人。”
       记者带着这些历史与现代的诸多事件在运城进行了深层次的探访与交流,发现运城的历史文化底蕴太厚重,如果深究起来,运城人的诸多特质都有其历史文化渊源,比如,运城人忠勇源于关公文化,运城人的孝道与举贤任能源于舜帝文化,运城人的勤奋源于大禹文化,运城人的聪慧源于司马文化,运城人的创新能力源于盐运文化,运城人的上进源于裴家文化等等等等。

 

 

         舜帝文化精神之魂可称为“德为先,重教化”,舜文化是由野蛮走向文明的历史转折时期的中华文化。以农耕文化为内涵的炎帝文化,以政体文化为内涵的黄帝文化,以道德文化为内涵的舜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三座里程碑。舜文化作为一种简单而概括的哲学性表述,往往被称之为“唐虞之道”或“尧舜之道”,它决定着中国文化的精神实质,既维系着中国人的物质生存秩序,也维系着中国人的精神生活所需。如果说炎黄文化是中国人的“血缘”之根,它侧重的是中国人的生物性来源,舜文化则是中国人的“文化”之根,它关涉的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和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的根本。

 

 

        舜倡导为人、持家、做官、治国均以道德为人本,开创了中华道德文化之先河,被后人尊称为“道德始祖”、“百孝之首”、“文明之元”,深受海内外华夏子孙的尊崇和敬仰。综合史料和传说,虞舜被推崇为历史上道德最完备的帝王,其“德圣”主要表现在以下九个方面。1、孝感动天;2、厚德载物;3、举贤任能,荐大禹,治水成功,任命二十二贤才,得以天下大治;4、纳言从谏。作五明扇,设诽谤之木以表王者纳谏;5、惩治奸佞,流共工,放灌兜,殛伯鲧,迁三苗;6、以德化人;7、扩大疆域。黄帝时疆域南到长沙,颛顼时疆域南到长江南沿,尧帝时洪水泛滥,三苗趁机作乱,直至舜帝,才征服三苗,使南边疆域直到五岭以南;8、敬敷五教。毕身推崇“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成为中华民族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的鼻祖;9、禅让帝位。禅让始于尧帝,止于舜帝。舜因子商均不肖而“不足授天下”,“乃预荐禹于天,为嗣”。从大禹以后,历代帝王都是世袭制。舜帝,作为华夏“三皇五帝”之一、虽历5000年时光之剥蚀,但其传统道德之精髓,在华夏子孙的心目中依然闪耀着绚丽夺目的光辉。舜继位后,将人生终始之礼总结归纳为“五常之教”,又名“五典”,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在全国建立起了一种礼仪制度和中华民族的道德准则以及治理国家的制度,从而使“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舜开创了中国悌孝文化的先河。虞舜时期子于父为孝,推而广之,臣于君为忠,由齐家到治国,以孝为基础,演绎出以“忠”为核心的中国政治伦理,形成中国人特有的家国情怀。

 

 

        在运城的众多古迹中,关帝庙的存在无疑是成为了这里游客众多的主要原因。关帝的故乡在这里,所以这座关帝庙兴建历史最早,据有关碑刻记载,远在陈隋之际,解州关帝庙已经修建。宋元到明清,随着社会各界对关公美化、圣化和神化的浪潮不断高涨,又对解州关帝庙进行了多次大规模的修复、重建和扩建。到清朝末叶时,该庙曾数次失火,损失非常惨重,但在民国年间又予以修复和重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人民政府对解州关帝庙这座古老的建筑群落极为重视,不仅将它列入了国家重点文物单位予以保护,而且一再拨款,对这座庙宇进行维护修复,使之基本上恢复了历史的原貌。关帝的崇拜在这里也是最盛行的,每年都有大规模的祭奠仪式,引来无数国内外受关公保佑的人们前来祭拜。在下面的这张照片里,你发现了自然形成神“龙”的身影吗?

 

 

        解州关帝庙(hài zhōu guān dì miào)为武庙之祖,地处山西运城市解州镇西关。北靠盐池,面对中条。解州关帝庙创建于隋开皇九年(589年),宋、明时曾扩建和重修,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毁于火,经十余年始修复。 解州关帝庙总面积22万平方米,共有房舍200多间,分为正庙和结义园两部分,是现存规模最大的宫殿式道教建筑群和武庙,被誉为“关庙之祖”、“武庙之冠”。庙内悬挂有康熙御笔“义炳乾坤”、乾隆钦定“神勇”、咸丰御书“万世人极”、慈禧太后亲书“威灵震叠”等匾额,代表建筑是“春秋楼”。

 

 

         解州关帝庙以东西向街道为界,分南北两大部分:街南称结义园,由结义坊、君子亭、三义阁、莲花池、假山等建筑组成;街北是正庙,坐北朝南,仿宫殿式布局,占地面积18570平方米。主轴线上分前院和后宫两部分:前院依次是照壁、端门、雉门、午门、山海钟灵坊、御书楼和崇宁殿,两侧是钟鼓楼、“大义参天”坊、“精忠贯日”坊、追风伯祠;后宫以“气肃千秋”坊、春秋楼为中心,左右有刀楼、印楼对称而立。横线上分中、东、西三院:中院是主体;东院有崇圣祠、三清殿、祝公祠、葆元宫、飨圣宫和东花园;西院有长寿宫、永寿宫、余庆宫、歆圣宫、道正司、汇善司和西花园以及前庭的“万代瞻仰”坊、“威震华夏”坊。全庙共有殿宇百余间,主次分明,布局严谨。

 

 

        到了运城,拜祭司马光祠是必须的,司马光祠位于大(同)运(城)高速公路夏县段水头镇通往县城方向约2公里处小晃村北峨眉岭上。司马光是北宋陕州夏县(即今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自幼聪明过人,以“砸缸救童”为世代妇孺口碑。宝元间进士,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元祐元年九月卒于相位,享年68岁。赠太师温国公,谥曰文正。元祐三年正月,宋室以国葬大礼安归祖茔。遗著有《资治通鉴》、《涑水纪闻》等。

 

 

         司马光茔祠占地百余亩,平方旷达,规模宏丽,分四大部分: 
         茔地:占地面积约50亩,司马光本人及其先祖多人均归葬于此。古冢垒垒,树木森森,石刻遍布,气象肃穆雄浑。每逢深秋季节,松柏翠拥,秋柿尽染,红绿相映,景色极丽。 

 

 

         祠堂:创建于宋,历代重修,现存为清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26年)规制,迎面是五间“杏花碑”亭,内藏宋苏轼撰文并书石、金代摹刻的《司马温公神道碑》(俗称“杏花碑”)。后为祠堂,正殿五间,东西厢房十间。殿内祀温公四代先祖塑像。 
         余庆禅院:为北宋英宋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创建的司马温公祖茔香火院。神宗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敕赐“余庆禅院”额,五间大殿系宋代原物,内奉彩塑金妆大佛三尊,高达3米左右,并配有彩塑韦陀、胁侍菩萨等,东西两侧为十六罗汉,均为宋塑。艺术精湛,造型传神,施彩绚丽,满堂生辉。 

 

 

         涑水书院:系司马光为家乡子弟所建学堂。现内陈列司马光手迹,《资治通鉴》各种版本,科举制度展,邵仲节艺术展馆等。 
       茔祠内还保存众多的北宋石雕,以及宋、金、元、明、清珍贵碑刻。如王安石撰文、书法家雷简夫书丹的司马沂碑,苏轼撰文并书石的司马光神道碑(又名杏花碑)以及明代时用宋制螭首(高1.8米)龟跌(高1.6米),宋哲宗篆额的“忠清粹德之碑”,均为历代金石学家视为珍品。

 

 

        运城因盐运而成名,运城的盐池亦称盐湖、银湖。位于运城市区南中条山下,涑水河畔。由鸭子池、盐池、硝池等组成,总面积130平方公里,所产盐是水卤经日光曝晒而成,颜色洁白,质味纯正,含有多种钠钙物质,是全国有名的盐产地之一。盐池的开发约有4000年的历史,是我国最古老的盐池之一。传说在舜帝当政的时代,人们就开始在夏天捞采水池内天然结晶的盐。到春秋战国时期盆地就已出名。柳宗元在《晋问》中曾经形容垦畦引水晒盐的情景:“沟塍畔畹,交错轮回,若稼若圃,渔兮鳞鳞,逦弥纷属,不知其垠。”现在的运城盐池,是山西省多种重要化工原料产地。据勘测,盐池的储盐量为1447万吨,白钠镁矾 162万吨,硫酸镁98万吨,共计盐类储存量达8394万吨。现食盐、硫化碱、元明粉等六个产品的年产量为36万吨。产品远销全国24个省市和苏丹、埃及、伊朗、伊拉克、新加坡、马来西亚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元明粉、硫化碱的出口量占全国同类产品出口量的60%。
        盐池是由于造山运动和地壳变化,中条山北麓造成断裂,出现了一个狭长的凹陷地带,逐渐形成湖泊。天长日久,水中的钾盐石灰石、镁盐、硫酸盐以及食盐慢慢与早期淤积层结合,经过长期自然蒸发作用,盐类沉淀,结成了很厚的矿石层,形成了盐湖。

 

 

        夏季,由于太阳光的直射,气温最高可达到42℃,湖水蒸发使水位下降,湖里大量生长出一种肉眼不易观察到的藻类植物,在阳光映照下使湖水泛红。 
       到了春秋两季,湖水才又变回它的常态。由于盐湖湖水的盐度很大,已经超过了脊椎动物的耐盐度,鱼类肯定存活不了。而且由于盐水的比重很大,人在湖中只能飘浮在水上。这样的环境叫作盐的极端环境。因此也被称之为“中国死海”。

 

 

        盐池开发于传说中的唐人,即尧舜时代或更早一些时间,春秋战国时期已很有名,到汉已远销豫、鲁、冀、甘、陕等地。运城的盐,是水卤经日光暴晒而成,色白味正,杂质少,是全国有名的产盐地之一。以致“西出秦陇,南过樊邓,北极燕代,东逾周宋”,成为国家赋税的重要来源,誉为“国之大宝”。今之盐池,已成为山西省重要的多种化工原料产地,产品远销国外,元明粉、硫化碱出口量占全国之首。 

 

 

         唐大历十二年(777)十月,唐代宗诏赐池神为“宝应灵庆公”,列入祀典,永远奉祀。不久,礼部尚书崔纵在运城市南门外的卧云岗建灵庆祠(今池神庙)。 宋崇宁四年(1105)盐业大丰,宋徽宗为谢池神佑护,诏封东池神为资宝公,西池神为惠康公。大观二年(1108)又进爵为王,并对池神庙整修奉祀。明代不再乱加封号,且正号为“盐池之神”,并开始了大规模的修葺扩建。清代虽也多次重修,但庙之规模仍然保留有明代形制。

 

 

        素有“中华宰相村”之称的裴柏村是裴氏宗祠所在地,出自这里的声名显赫、威震华夏,以59位宰相、59位大将军著称于世的裴氏家族。 
       自周秦绵延两千余年,其家族人物之盛、德业文章之隆,在中外历史上堪称绝无仅有。现在的裴柏村,裴氏家族的建筑、碑刻、墓葬等历史遗迹很多。现存裴氏祠堂、裴氏碑廊、裴氏墓冢等众多古迹。

 

 

        裴氏家族自古为三晋望族,也是中国历史上声势显赫的名门巨族。“自秦汉以来,历六朝而盛,至隋唐而盛极,五代以后,余芳犹存,在上下二千年间,豪杰俊迈,名卿贤相,摩肩接踵,辉耀前史,茂郁如林,代有伟人,彪炳史册。”其家族人物之盛,德业文章之隆,在中外历史上堪称绝无仅有。 
        裴氏家族公侯一门,冠裳不绝。正史立传与载列者,600余人;名垂后世者,不下千余人;七品以上官员,多达3000余人。在上下两千余年间,先后出过宰相59人,大将军59人,中书侍郎14人,尚书55人,侍郎44人,常侍11人,御史11人,刺史211人,太守77人,郡守以下不计其数。还多次与皇室联姻,出过皇后3人,太子妃4人,王妃2人,附马21人。

 

 

        自汉、魏,历南北朝,至隋唐、五代,在中华大地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裴氏家族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诸方面,均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仅隋唐二代活跃于政治舞台上的名臣就不下数十人。其中著名的政治家有裴秀、裴楷、裴蕴、裴矩、裴他、裴让之、裴政、裴寂、裴胄、裴度、裴枢等;军事家有裴行俭、裴茂、裴潜、裴叔业、裴邃、裴骏、裴衍、裴宽、裴果、裴文举、裴镜民、裴济等;法学家有裴政;外交家有裴矩、裴世清等。 
         隋代名臣裴政,是著名的法律学家。据《隋书》记载,裴政在断狱时,“用法宽平,无有冤滥”,深得民心。又因敢于直言进谏,多所匡正,享誉朝堂内外。隋文帝继位后,裴政等人受命制定隋朝新律《开皇律》。裴政博采魏、晋、齐、梁等南北朝时各家刑典,取其可用之处,废除了前世的枭首、鞭笞等酷刑,把刑讯时惯用的大棒、毒杖、车辐压踝等酷刑全部革除,并规定民有冤屈,县不受理时,可依次上诉郡、州、省,仍不理者,可直接向刑部申诉。《开皇律》无论从内容到形式,比历代任何律令都显得格外开明,是一部划时代的古代刑典,为后世立法奠定了规范格式。明代大思想家王夫之高度评价道:“今之律,其大略皆隋裴政之所也”,足见其影响深远。

 

 

        裴氏家族的家规家训,是裴氏家族最闪亮的文化符号。裴氏家族12条《家训》和10条《家戒》的核心,就是“重教守训,崇文尚武,德业并举,廉洁自律”。主要就是要求家族子弟崇德尚德,以孝友立身,以勤俭持家,以忠义为本,以才学自立,以仁爱待人,做到廉洁奉公、忠心效国,反映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信念坚守和价值追求。
        裴氏家训:一、敬奉祖先;二、孝顺父母;三、友爱兄弟;四、协和宗族;五、敦睦邻里;六、立身谨厚;七、居家勤俭;八、严教子孙;九、读书明德;十、淳厚戚朋;十一、慎重言语;十二、讲求公德。 
         裴氏家戒:一、毋忤尊亲;二、毋辱祖先;三、毋重男轻女;四、毋事赌博;五、毋为盗窃;六、毋贪色淫;七、毋吸烟毒;八、毋酗酒好斗;九、毋忘本崇洋;十、毋入帮派。 

 

 

        山西运城闻喜县裴柏村裴氏祖庙门口立有“气众山河”“忠孚华夏”两个牌坊,在牌坊里立有世系碑、宰相碑、状元碑三块石碑。裴氏碑馆中的裴氏家谱碑牌匾,仍然在无声地讲述着裴氏家族在历史上的辉煌,教育和激励后人。
        说了运城的这么多的古今文化,其实运城还有黄河文化这个重要话题,还是黄河与汾河的交汇点,黄河从河津寺塔西侧入境,沿秦晋峡谷自北向南。出禹门口后,河势顿开,河床宽阔,由北向南经河津、万荣、临猗、永济,在芮城县的风陵渡曲折向东,过平陆、夏县,到垣曲县的碾盘沟出境,共流经8个县(市),流长396千米,为运城最大的客水资源。多年平均径流量(龙门站)为319.69亿立方米,多年平均流量为1014.4立方米/秒。汾河自新绛县南梁村入境,经新绛、稷山、河津、万荣4县(市),由万荣县庙前汇入黄河,流长145.2千米,流域面积2943平方千米;据河津柏底水文站观测资料,多年平均流量33.8立方米/秒。
       几天的运城采访,记者们感觉意犹未尽,这里的历史文化太厚重,这里的创新创业事迹太感人,运城人的理念很前卫,需要记者更深层次的去挖掘、整理与报道,我们相约,会常来。

 

上一篇:百年赶考路,总结再出发
下一篇:家国情怀·又见人杰地灵的安徽

首页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 http://www.hnwhrzx.com 海内外资讯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