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海内外传媒集团记者续炳义成都报道)9月23日,近260名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侨商代表、中国侨商联合会代表、海外华文媒体代表、在川企业代表,在参加由四川省政府、中国侨商联合会主办,中国侨联支持,四川省侨联、四川省商务厅、四川省文旅厅、四川省经合局、四川省工商联、四川省贸促会联合承办的2021侨界菁英(成都)创新创业发展大会、“一带一路”华商峰会后,在四川省侨联的组织下,走进成都非遗文化漆器银花丝参访,领略天府之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银花丝是成都最具特色的汉族传统金银工艺品,这项金属工艺迄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在中国明清时就已经达到过极高的艺术水平,它与蜀绣、竹编、漆器一起更号称成都的“四大名旦”。可制作花丝首饰、摆件。传世文物有清末民初花丝珐琅凤鸟嵌宝红玛瑙耳环、银花丝编织松鹤纹盖罐。2009年,国家文化部指定道安成为成都银花丝制作技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此外还有省级传承人刘涛。项目保护责任单位以及传习所包括成都金银制品有限责任公司、成都道安艺术品有限责任公司。因为后继无人,银花丝的烧蓝、堆景、无胎成型等技术已经面临失传,而錾片这一技术更是已经失传。据道安介绍,錾片技术原本只有原成都金银厂的张永昌掌握,但张师傅并不愿意将这一技术外传,而其儿子又不愿意学,故此技术在张永昌去世后就完全失传了。道安无奈地表示,“银烧兰、堆景、无胎成型”三大技术也只有自己能够掌握。2008年6月7日,银花丝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成都金银器的制作源于公元前1700年的殷商,至汉代便出现了金银花丝制品。至汉代,成都的金银器工艺水平已有了很高的造诣。西汉政府在成都、广汉两郡设立工官监造金银器等,规模已较宏大。它除宫廷享用外,并赐封疆大史,有功之臣。在长沙马王堆、湖北江陵凤凰山及贵州清镇等汉墓中,乃至朝鲜平壤、蒙古诺音乌拉古墓中都曾发现大批署有"蜀郡西工"、"成都郡工官"戮印的金银器。到宋代,成都的金银器制作已十分精美,出现了丝、片结合的产品。1969年在四川德阳孝泉镇发现了窖藏的一批宋代成都造的银器,有莲花杯、菊花杯、镂空盒、瓜形壶等,造型多样,结构巧妙,做工精美。到了明清,成都的金银花丝工艺逐步形成了独特的“平填”花丝技艺。[4]明清时期,成都的金银花丝大量使用"堆丝、填丝、垒丝、炭丝、錾刻"等工艺,逐步形成了地方特色。民国南京国民政府内迁,成都云集了一大批文化名流、达官商贵。金号、银楼大量涌现,华兴街、东大街、打金街、署袜街、鼓楼街一带均采用前店后厂的经营模式,生产大量银花丝产品。今南起文武路,北止楞伽庵街、通顺桥街交会处接白云寺街一段,其时银器、银丝手工作坊多汇聚于此,遂得名银丝街,至今尚在。但在抗战后,这一市场逐渐萧条冷落,成都的金银器制作陷入低迷的历史低谷。由于战乱到1949年成都解放前夕,仅有老庆和、五凤、老凤祥、天成亨、天宝等少数金号、银楼勉强维持生产。品种也只有戒指。1951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川西分行将成都部分金银器制作艺人组建成立了国营成都金银饰品店。1959年,国营成都金银饰品店与民族用品生产合作社合并成立国营成都银丝工艺制品厂,后来成立成都金银制品厂,2000年改制组建成都金银制品有限责任公司。
80年代初期,成都金银饰品行业的成都金银制品厂、成都市金属工艺品厂两个厂家,先后被列为涉外旅游参观购物定点单位。广州工艺品进出口公司对成都市银丝工艺品实行包销,产品经苏联转销欧美。1994年,成都金银制品厂被确定为生产花丝镶嵌的“全国旅游商品定点生产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