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浏览量:
6556
来源:
海内外资讯
(国际华文媒体联盟记者续炳义运城报道)蒲剧因兴起于山西南部的蒲州而得名,亦称蒲州梆子或南路梆子,是晋南地区的代表剧种。蒲剧唱腔高昂,朴实奔放,长于表现慷慨激情、悲壮凄楚的英雄史剧,善于刻划抒情剧的人物性格和情绪。运城市蒲剧团获得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的艺术家有武俊英、王艺华、吉有芳、孔向东、贾菊兰、景雪变(二度梅)等六人。文华奖获得者:景雪变。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获得者:孔向东、王青丽。蒲剧《山村母亲》获文化部第二届优秀保留剧目大奖,蒲剧《生命》获文化部戏剧文化奖
眉户:晋南眉户原称“迷胡”,又称“曲子”、“清曲”,因曲调婉转缠绵,使人听之入迷而得名,是一个以民歌的连接而发展起来并由地摊说唱过渡到舞台演出的戏曲剧种。晋南眉户的历史经过了民歌、说唱、家戏、职业班社四个阶段,在发展过程中形成南北两大流派。南路以临猗一带为中心,北路以临汾一带为中心。临猗眉户剧团曾三进中南海,为周恩来、朱德、邓小平、李先念、吴邦国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做过专场演出。运城眉户获得梅花表演奖的艺术家有潘国梁、闫慧芳等。
传说:相传五千年前,西陵(今夏县西阴村)有位姑娘叫嫘(léi)祖,她发现桑树上有一种能够吐丝作茧的昆虫,吐出的丝细而结实,便把其捉来试养。桑蚕取食桑叶后吐丝结茧,然后钻出茧壳羽化为蛾。嫘祖发现茧壳被浸湿后,套在棍子上用手撕捻线,可以拉出长长的银线,就把这种线叫做“丝”。她又把丝织成布,人们称它为“绸”,绸代替了树叶和兽皮,人们从此就有衣服穿了。《通鉴外纪》赞扬嫘祖“治丝茧以供衣服”。嫘祖养蚕缫丝,“教民育蚕”,为人类作出了重大贡献,被尊为“先蚕娘娘”。黄帝听说了嫘祖的事迹后,心生爱慕之情,便娶嫘祖做了他的妻子。《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夏县西阴村曾建有先蚕娘娘庙,庙内供有先蚕娘娘像,但后来毁于战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