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的足迹 到天涯海角 | 第七届世界厨师艺术荟开幕式暨国际烹饪艺术展演在海南三亚开启

全国政协办公厅等六单位联合举行国庆招待会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

国际华文媒体联盟与河南日报社签定长期合作战略协议

国际华文媒体联盟与河南省侨联签定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两会连线】马来西亚海内外传媒集团主席续炳义: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是传播贵州好声音的关键

海南省侨联牵手国际华文媒体联盟助力自贸港建设再拓海外新舆境

太“科”气了,安徽!

发布时间:    浏览量: 6515   来源: 海内外资讯
10月21日,安徽发布前三季度经济运行情况:全省生产总值3.18万亿元,同比增长10.2%,增速全国第六。
 
争先进位,是近年来安徽经济发展的关键词。今年一季度,安徽GDP超过上海,历史性地跻身全国前十。进阶的背后,蕴藏着怎样的密码?毋庸置疑,科技创新扮演了关键角色。
 
以上世纪70年代初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落户安徽为肇端,“土里土气”的江淮大地逐渐变得“科里科气”。50多年来,众多前沿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服务安徽经济发展。现如今,科大讯飞智能语音技术全球领先,“中国声谷”年营业收入超过千亿元;“量子科技第一股”国盾量子挂牌上市,量子信息产业发展踏上新征程……

 
科大讯飞,安徽科创企业的代表之一。为赋能行业发展,2017年以来,企业每年都会举办全球1024开发者节。人民网 陈浩摄
 
创新一子落,发展满盘活。
 
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安徽构建起“芯屏器合”“集终生智”新兴产业体系。曾经的农业大省,完成了到工业大省,再到科创大省的蜕变,正以“科”气满满的新形象展现在世人面前。
 
安徽昨天靠创新起家,今天靠创新当家,明天还得靠创新发家。在国家实验室、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大科学装置集中区等“国字号”创新平台“坐镇”下,安徽科技创新的明天,定会熠熠生辉。
 
政府推动:点燃发展“第一动力”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10月11日,安徽省委书记郑栅洁在蚌埠调研时如是说。
 
创新,始终是安徽主政者口中的高频词。在党委政府的推动下,“科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早已成为共识。为了让这“第一动力”更加强劲,全省上下千方百计、系统推进。
 
——创新,离不开政策引领。
 

 
国盾量子研制的国内体积最小商用量子密钥分发终端。国盾量子供图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在科技创新的语境下,政策就好比是粮草,供应要充足,还得及时。
 
今年上半年,在推进科技创新攻坚力量体系建设过程中,安徽省委、省政府及时印发配套文件,不仅明确了总体目标,提出了“到2025年研发经费投入年增长9%以上”等量化目标,还指明了实现目标的路径,更拿出了具体的支持举措。
 
用安徽省委政策研究室主要负责人的话说,文件的出台,为“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安徽科技创新工作明确了任务书和路线图。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5月,安徽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七次会议表决通过《安徽创新型省份建设促进条例》,以地方立法的形式,实现立法与政策有效衔接,为全省加快创新型省份建设提供了法治保障。
 
——创新,离不开人才支撑。
 
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之于创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2016年以来,安徽8位科学家新当选“两院”院士;7名外国专家入选中国政府“友谊奖”;累计引进高层次外国专家24000余人次;共扶持220个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落户安徽创新创业……一组组数据表明,安徽高层次人才队伍规模更大了、实力更强了。
 
在省会合肥,9月18日,2021年“智汇合肥·全球云聘会”启动仪式现场,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虞爱华化身“首席招才官”,向全球英才发出“合肥之约”。
 

 
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获批后的首个大科学装置——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园区。滨湖科学城供图
 
——创新,离不开区域联动。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创新要素加速流通的背景下,与沪苏浙联动创新,是必然选择。
 
“为推进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2020年我们组织实施长三角科技创新联合攻关专项16项,不断完善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安徽省科技厅厅长罗平说。
 
另一边,诸如G60科创走廊环境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这样的区域联动创新实体,越来越多地落户安徽。
 
——创新,离不开金融赋能。
 
创新与资本结合,能够发挥乘数效应。自去年7月皖仪科技登陆上交所科创板起,皖企频频向这一为科创企业设立的板块发起冲刺。统计显示,截至10月18日,在政府的大力引导和真金白银支持下,安徽共有14家科创板公司,数量位居全国第7。
 
挥出一系列大手笔后,安徽科创大省的形象愈加丰满,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更加充沛。
 
载体联动:厚植创新“丰沃土壤”
 
政府推动的同时,各类创新载体的“百花齐放”,为这片土地厚植了丰沃创新土壤。
 
长鑫存储、新桥电动汽车产业园、大众汽车(安徽)研发中心和制造基地……在国家级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一批注定载入史册的工业项目正加速推进。
 

 
“科创+产业”生态圈的构建,为合肥经开区产业转型升级注入了强劲动能。李长龙摄

 

合肥经开区,素有“安徽工业第一区”美誉,也是立足产业发展需求,着力推进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当然,“科创+产业”生态圈的构建,也为产业转型升级注入了强劲动能。
 
2020年合肥经开区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10.7%,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7.7%,高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12.7%……这三项与科创挂钩的数据足以说明,这里的产业发展正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在科创与产业密不可分的今天,全省100多个开发区,尤其是13个国家级经开区、6个国家级高新区无疑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推手。
 
9月18日,安徽省级工业互联网综合服务平台——羚羊工业互联网平台正式上线。虽是线上平台,但它赋能中小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走创新发展之路的载体功能却是实实在在的。
 

 
眼下,创新已经成为安徽最亮眼的名片。图为全国首座以创新为主题的场馆——安徽创新馆。人民网 张俊摄
 
作为一个由安徽省经信厅牵头,政企联合打造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它的上线运行,有助于运用市场化手段满足中小企业需求,破解它们在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过程中不会转、不敢转的难题。
 
从小的方面来讲,平台为企业创新“插上”了翅膀;从大的层面来看,它为安徽抢占智能制造高地提供了强有力保障。
 
从另一个角度观察,在皖召开的世界制造业大会、世界显示产业大会、世界声博会等科技盛会,也为安徽汇聚创新要素、扩大创新发展成果、夯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搭建起一个个连接省内外、覆盖产业链上下游的坚实载体,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今年4月,2021中国(安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交易会在合肥举行。会上共计发布科创成果1043项、集中展示了面向世界前沿科技等四个方面的487件科创成果;60个科技“双招双引”和大院大所合作项目现场签约,签约金额282亿元。
 
主体带动:龙头“赋能”产业“提级”
 
10月19日,2021合肥全国行业领军企业排行榜正式发布,共计11家当地企业在全国同行业综合评价中位居第一。梳理后不难发现,它们的成功,无一不是依赖科技创新。
 
近年来,皖企在科技创新中主体地位日益凸显,“主动创新、舍得投入”成为新风尚。
 
安徽省统计局提供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所在的皖企投入研发经费161.2亿元,同比增长32.9%;拥有研发人员7.6万人,同比增长3.7%;企业研发人员人均R&D经费投入21.2万元,同比增长27.7%;新产品开发经费76.8亿元,同比增长32.6%。
 
一组组数据背后,是一家家科创皖企问鼎行业巅峰的雄心。
 
它们中,有位于合肥、研制出国内体积最小商用量子密钥分发终端的国盾量子;有身居芜湖、稳居中国工业机器人行业第一梯队的埃夫特智能装备;有地处蚌埠、在玻璃领域不断攻城拔寨的凯盛集团……
 

 
凯盛集团研制的世界领先30微米柔性可折叠玻璃。凯盛集团供图
 
崛起路上,它们不仅贡献着领跑国内,乃至全球的尖端技术或产品,也为安徽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等十大新兴产业体系的加快形成积蓄动能。
 
这一群体中,科大讯飞无疑是最耀眼的那颗星,一直以来,它是外界观察安徽科技创新成果的一个窗口。
 
作为智能语音和人工智能行业的龙头企业,成立22年来,科大讯飞围绕“让机器能听会说,能理解会思考”目标,对源头技术发起不懈攻坚,树立起人工智能发展史上多个里程碑。目前,在智能语音、自然语言理解、计算机视觉等核心技术领域,企业保持着国际前沿水平。
 
一边在技术前沿一路狂奔,另一边在赋能产业化上稳扎稳打。在科大讯飞和同行们的共同努力下,安徽一跃成为国内人工智能领域的技术高地、产业重镇。
 
管中窥豹。
 

图为我国首个国家级人工智能产业基地“中国声谷”。2020年园区如期实现“双千”目标。中国声谷供图

 
2013年,首个国家级人工智能产业基地“中国声谷”落户合肥,去年园区完成“双千”目标,实现营收1060亿元,入园企业达1024家;2019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首批66个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合肥人工智能产业集群榜上有名;不久前,人工智能产业又被安徽明确为“十四五”时期重点发展的十大新兴产业之一。
 
……
 
安徽昨天靠创新起家,今天靠创新当家,明天还得靠创新发家。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坐拥多重国家战略政策利好、多个“国字号”平台聚集优势,安徽正加速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源源不断地把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未来已来,创新的江淮大地,将书写更华彩的篇章。
 
来源:聊时局  作者:陈浩
上一篇:安徽蚌埠:山水之城逐“绿”行
下一篇:桂雨秋来,我轻轻的走进了姑苏

首页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 http://www.hnwhrzx.com 海内外资讯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