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部战区某部部队长廖新华――
“首席精算师”的主战冲锋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姜天骄 曾诗阳
廖新华在面对面辅导青年干部。 (资料照片)
廖新华,军事领域知识广博,即便跨军种、跨领域、跨专业也“一口清、问不倒”,战友们称他为作战问题“新华字典”;以“战争就在明天”的心态谋战务战,短短两年取得攻关成果20余项,同行惊呼这是“新华速度”;坚持以“算”制胜,一组组精确数据屡屡为“中军帐”联合作战指挥提供有力支撑,参谋团队称之为“新华数据”。
改革春潮涌,代有才人出。肩负着第一代战区人的光荣使命,廖新华在南部战区主战实践中奋勇当先,用忠诚和担当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备战打仗新路,被战友们称作秒算制胜的“主战先锋”,“中军帐”里的“首席精算师”。
仲夏时节,南国羊城,草木葱郁。记者走进南部战区某部,领略这位主战先锋强军报国的坚定信念和深算细算的过硬本领。
到战区主战岗位去
2016年2月1日,中央军委举行战区成立大会,拉开了我军联合作战体系构建的序幕。
当时,正在北京空军机关某部工作的廖新华,聆听着习近平主席在大会上的训令,心潮澎湃、倍感振奋。不久,南部战区选调联合作战人才的消息传来,廖新华第一个报了名。
对于廖新华的选择,很多人不理解。在大机关工作驾轻就熟,平职交流到基层部队任职,一切都得从头起步;作为公认的业务骨干,已被列为提升后备人选,但在战区能不能干出点名堂还不好说;妻小都在北京,生活稳定,只身去了广州就无法陪伴家人。
“战区经略一方、镇守一方、稳定一方,军人就该离战场近一点,打胜仗就该到战区主战岗位去!”面对亲朋好友的提醒,廖新华义无反顾。
2016年6月份,廖新华赴南部战区报到,随身带着两枚印章。一枚刻有“忠勇彪悍”四字,另一枚是西汉名将陈汤的名言:犯强汉者,虽远必诛。两枚印章时刻提醒着他:无论平时战时,军人都要有“忠勇彪悍”的战斗作风和“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意志胆魄,切实担负起保卫祖国南疆的重任。
廖新华所在部队是南部战区联合作战指挥中心的重要支撑,在我军还是新生事物,对于要“一张白纸绘蓝图”的廖新华来说,难题几乎无处不在:缺少作业场地,缺少大纲支撑,缺少认知经验,缺少规程机制,甚至连一台电脑都没有。
“战区本来就是全新的事业,什么都有了还要我们干什么?作为第一代战区人,就是要当好‘拓荒牛’、跑好‘第一棒’!”廖新华起步就是冲锋的姿态,率领团队睡通铺、吃泡面、加夜班,带头整理编写案例库,制定运行机制和标准作业手册,研究提出核心能力框架。
廖新华不等不靠,抱定“路是人闯出来的”信念,率队一次次向全新领域发起“原始创业”,建立起我军第一家战区联合作战实验室,两年多来承担了数十项作战问题研究,筛选研发出13套专业系统软件,开创了全军同领域的先河。
精算细算才有胜算
2017年,一场以联合作战为背景的红蓝对抗演练进入“白热化”。蓝方派出多艘战机和舰艇,在某海域看似毫无目的地绕飞、游弋。面对“不按常理出牌”的蓝方,廖新华所在的红方指挥所一时陷入被动。
蓝军隐藏在无序活动背后的深层次动机是什么?我方的应对是否有效?廖新华迅速反应,带领参谋团队对“敌”搭载武器性能等数据展开深入计算,反复模拟推演,甄别查找每个数据之间的内在逻辑。
在一组组精确数据前,在一遍遍推演论证中,“敌”方的真实企图浮出水面。廖新华迅即对“敌”做行动研判、威胁评估,向我方指挥所提出应对策略建议,为红方及时有力挫败“敌”方作战企图提供了有力支撑。
“打赢这一仗,廖新华当记头功!”硝烟散尽,现场指挥员对他的表现赞叹不已,廖新华“首席精算师”的称号也不胫而走。
凡事“算”为先,是廖新华团队的一条不成文规定,不算不张口,不算不行文,不算不筹划。
说起这条“铁规”,参谋吴朝波感触深刻。刚入队时,廖新华要求他对某课题作研究。吴朝波一看是自己专业领域的问题,心中不由有了几分自信,凭着经验、未经详细计算便递交了一份研究报告。
“这些结论是经计算推出的么?”廖新华一眼看出了报告里的“水分”。确认缺乏演算后,廖新华严肃地说:“没经过精细计算得来的结论,毫无说服力,到了战场是要付出代价的!”
经过重新演算,吴朝波发现一些结论果然站不住脚,个别数据与实际情况偏差甚远。“现在想想都后怕,要是战时真按之前的结论干,后果不堪设想!”吴朝波至今心有余悸。
“打赢现代高科技战争,须臾离不开精准的数据支撑,算的功夫越深,胜的几率越大。”廖新华强调树立“以算制胜”理念,每次任务都必须精算细算,每个数据都要经得起实战检验推敲。
两年多来,廖新华带领团队开展经典战例复盘作业,依托全流程、体系化、背靠背的红蓝对抗体系反复推演验证,从庞杂的数据中分析原因对策,在细微的动作中探寻制胜规律,先后完成16类任务、70多个动作仿真推演,为战区联合作战指挥探索实战经验。
深谋常谋方出奇招
如果把军队比作一艘正在航行的战船,廖新华团队就是站在桅杆上的t望者,必须具备超前谋划与提前预判的思维层次和领导能力。时时处处思练兵、谋战略,已经成为廖新华的职业习惯。
在廖新华办公室的书架上,整齐陈列着数瓶沙土,瓶身贴的小纸条上注明了沙土的采集地点、采集时间等信息。在常人看来,这不过是普通的“纪念沙”,但对廖新华来说,它们的价值远超于此。
“不同区域沙土的漫反射系数会有细微的差别,这种差别可能会影响激光制导弹药打击的精确度……”廖新华告诉记者,这些四处采集的沙子,都是要送往专业研究机构做测试的标本。 如何对联合作战体系做量化和评估,这是自战区组建以来一直未能解决的难题。在一次作战研讨会上,廖新华大胆提出:战役设计可以通过兵棋推演,部队行动可以依托系统仿真,装备性能可以使用模型计算,体系效能也可以用工程化方法实现量化。
话音刚落,语惊四座。为了充分论证这一想法的可行性,廖新华阅读了大量中外专业理论文献,反复征询各方面专家意见。在此基础上,他提出将战区联合作战体系抽象为多类型模型作计算研究,为优化体系提供工程化支撑。
通过专家的初步论证,廖新华随即开始领衔攻关。短短两个月,一系列课题攻关成果出炉。诸如“体系怎么建”“力量怎么统”“作战行动由谁管”等以往难以量化决策的问题,全部在精确计算中找到了“度量衡”,有效提升了联合作战的科学性,也为战区基于定量分析的体系效能评估探索出了新路子。
“新华点评”新手变行家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廖新华认为,现代战争对军人岗位的专业性要求越来越高,作为“主战链”上的一员,每个人只有成为本专业领域的精英,才能胜任未来联合作战。
两年多来,廖新华和他的团队为各级指挥员、参谋人员和技术人员作了数十场授课辅导,提供咨询建议上百条,打造出一支70多人的专业团队,先后向军委和战区联指机构输送优秀参谋人员10多名,实现了从“一枝独秀”到“春色满园”。
“新华点评”是廖新华独特的育人招数。2017年初,刚调入不久的参谋李文哲上交了第一份研究报告。廖新华看后当即点评:“没有分析出关键点,更没有找出为我可用的短板弱点。”
此后,李文哲每修改一次,廖新华就点评一次。“有内容没计算”“有计算没结论”“有结论但证据不充分”“挖得不够深”……这样前后“点评”了30多次,李文哲终于交出了一份满意的攻关成果。
两年多来,廖新华所在部队常态保持着10多个课题研究,这样的“新华点评”在高峰时期每天不下20次,督促每个人一步步往前冲。
廖新华认为,倾心尽心才能带出打仗精英。他注重用好开源情报,开发网络资源,带领骨干翻译第一手资料给团队补课,为作战研究源源不断地提供新鲜资讯;他找来500多公斤专业书籍,在订阅的报纸杂志上作“批注”,觉得哪篇文章对谁的课题研究有参考价值,就贴张小纸条写上意见和推荐阅读对象;他尝试用矩阵培养管理人才队伍,采用任务式管理法,由牵头人根据任务需要抽调各军兵种人员成立若干小组,以工带训、以干促学,一个个任务小组成为人才孵化器。
良匠无弃木,打仗有专才。在廖新华的培养带动下,团队里“门外汉”变“大行家”、业务新手变技术尖兵,一批“能与将军讨论、能与院士对话、能与强敌争锋”的联合作战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姜天骄 曾诗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