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西运城举办的由中国戏曲学会、中国戏曲表演学会、山西省戏剧家协会、运城市委市政府、临汾市委市政府主办,运城市委宣传部、临汾市委宣传部、运城市文化和旅游局、临汾市文化和旅游局、山西省蒲剧艺术院、临汾蒲剧院承办,盐湖区委宣传部、运城市广播电视台、临汾市广播电视台协办的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促进蒲剧繁荣发展”为主题的2022首届蒲剧艺术周系列活动,中国戏剧家协会原分党组书记、副主席季国平出席开幕式并讲话。省政协原副主席、中华文化促进会副主席、山西中华文化促进会主席姜新文出席开幕式并宣布开幕。中国戏曲表演学会会长黎继德、中国戏曲学院原院长周育德、省文旅厅厅长王爱琴、三晋文化研究会常务会长王水成等出席开幕式。市委书记丁小强,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山西戏剧家协会主席谢涛出席开幕式并分别致辞。阵仗之大,范围之广,层次之高,节目之精彩,让观者耳目一新,通过举办蒲剧艺术周,让人们认识了蒲剧,了解了蒲剧,知道了蒲剧是紧随昆曲、秦腔之后产生的地方戏剧,蒲剧即“蒲州梆子”,当地人通称“乱弹戏”,因兴于山西晋南古蒲州(今运城永济)一带而得名。它是山西四大梆子中最古老的一种,约形成于明代嘉靖年间,主要流行于山西、陕西、河南、甘肃、青海、内蒙、河北等省的部分地区。蒲剧本身在晋南又分南路和西路,在剧目与表演风格上各具特色,人称“南路文雅,西路火爆”。蒲剧唱腔高昂 ,朴实奔放 ,长于表现慷慨激情、悲壮凄楚的英雄史剧,又善于刻划抒情剧的人物性格和情绪,她音调高亢激昂,音韵优美,长于表现激情,其旋律跳跃幅度大,起调高,大小嗓兼用,素以“慷慨激昂,粗犷豪放”著称。
此次艺术周活动是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促进蒲剧繁荣发展”为主题,举办了蒲剧艺术电视专题展播、蒲剧发展史图片展览、蒲剧传承发展研讨会、王艺华和景雪变蒲剧艺术传承专场、蒲剧青年新秀演出专场、“蒲苑芬芳”交流展演等精彩活动,集中展示蒲剧艺术传承发展盛况,为广大群众献上一场精品荟萃、异彩纷呈的蒲剧艺术盛宴,让人们更加了解了中国的戏剧,特别是地方戏剧的产生、传承与发展过程,以及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和各种戏剧的显著特点。蒲剧艺术之所以历经数百年绵延不断,一直保持着旺盛的艺术生命力,得益于历代蒲剧艺术家矢志不渝地对本剧种所拥有的数百个经典剧目的挖掘、保护、传承,从而使得蒲剧艺术的舞台演出剧目始终保持着多样化并存的态势。新的时代新的要求,古老的蒲剧要赶上时代的步伐,就要不止步地发展,这种发展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发展,从而实现艺术的传承和创新。在开幕式上,中国文联副主席张平、国防大学原校长裴怀亮、航天英雄景海鹏等发来贺电,祝2022首届蒲剧艺术周圆满成功。季国平等分别为贾菊兰、孔向东、吉有芳、崔彩彩、景雪变、王艺华、武俊英、任跟心、郭泽民等颁发蒲剧艺术传承功勋人物奖;王爱琴为王秀兰颁发蒲剧艺术传承终身成就奖。
蒲剧与离她最近的秦腔既有关联又有不同,秦腔是中国汉族最古老的戏剧之一,起于西周,源于西府,成熟于秦。秦腔是起源于古代陕西、甘肃一带的汉族民间歌舞,是在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安生长壮大起来的,经历代人民的创造而逐渐形成,因周代以来,关中地区就被称为“秦”,秦腔由此而得名。因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又叫“梆子腔”,因以梆击节时发出“恍恍”声,俗称“桄桄子”。秦腔可分为东西两路:西路流入川成为梆子;东路在山西为晋剧,在河南为豫剧,在河北成为梆子。秦腔又名“秦声”“乱弹”“梆子腔”。民间俗称“大戏”,清代中叶以后,北京等地亦称“西秦腔”“山陕梆子”。秦腔在陕西境内,因各地方言、语音的不同而演变形成了四路:流行于关中东府同州(今大荔)地区的,称“同州梆子”(即东路秦腔);流行于中府西安地区的,称“西安乱弹”(即中路秦腔);流行于西府凤翔地区的,称“西府秦腔”(即西路秦腔);流行于汉中地区的,称“汉调桄桄”(即南路秦腔)。秦腔流传十分广泛,盛行于陕西的关中、商洛、汉中等地,流行区域西抵陇州,东至潼关,北达榆林,南过宁强,向外曾流行至京、津、冀、鲁、豫、皖、浙、赣、湘、鄂、粤、桂、川、滇、青、宁、新、藏等省区。1949年后还传至台湾,域外远达吉尔吉斯斯坦。所以在观摩蒲剧时感觉有昆曲、秦腔、豫剧、京剧、山东梆子等地方戏剧的影子实属正常,因为她们都是脉脉相连的地方戏剧。
各种戏剧都有脸谱,普通老百姓多数并不知道其中的奥妙,各色脸谱都代表什么性格呢?以京剧为例,白色脸(又称油白脸)有几种用意:一种是用于童颜鹤发的老英雄、将官,例如《四杰村》之鲍赐安、《闹昆阳》之耿衍;一种是与抹脸的有关联,奸凶武人常用白色脸,如《战冀州》之杨阜、《艳阳楼》之高登;再一种与前者相类,但只是刚愎成性,如《失街亭》之马谡、《阳平关》之徐晃。太监用白色脸表示其性情奸诈和肤色白皙,如《黄金台》之伊立。有的僧人,身体健壮,武艺高强,也用白色脸,如《野猪林》之鲁智深、《五台山》之杨延德。黑色脸:在京剧脸谱种以武人为主,抹脸、揉脸中文人脸谱比较多,勾脸人物中一个最著名的文人就是包拯。包拯用黑脸,是由于传说中他的脸色黝黑,从而又引申到表示铁面无私。包拯脑门上勾一月牙形花纹,一般说法是他能下阴曹地府断案。用黑色脸的一般是面貌丑陋,性情猛直的人物,从猛智的张飞到丧门神样的苏宝童,可以说黑色脸是京剧脸谱中最丰富多彩的一类脸谱,集整脸、碎脸、花三块瓦脸之大成。金银色脸和杂色脸是显示神仙面现金光,鬼怪的青面獠牙。神妖脸谱不宜勾得希奇古怪,应该与人面相近。有的将官为表示其英勇无敌可用金色显示脸谱的威仪,如《四平山》之李元霸,说岳戏中之金兀术。从广义上说,杂色脸是从黑色脸衍生而来的复杂脸谱。黄色脸示人物之骁勇凶暴;兰色脸示人物之刚强阴险;绿色脸示人物之暴躁勇猛。京剧中这种颜色的脸谱一般非主要角色所用,但是也都有各自专用的谱式。
脸谱按所表现的人物身份,地位可以分为将官类,英雄类和神怪类。1、将官类,至尊帝王,如《西施》中的夫差,文官勾脸的包拯,武将勾脸的廉颇,武将文官属于这种类型,这类脸谱在京剧传统剧中所占比例很大,各历史朝代的剧目均有。2、英雄类,占山为王、落草为寇、仗义疏财、打家劫舍等人物的脸谱属于这类,如李逵、杨林、关胜、倪荣,这类脸谱在京剧传统剧目中占比例也不少。3, 神怪类,神仙妖怪、精灵妖魔等神话人物的脸谱均归这类,这类脸谱虽然涵盖面不小,但毕竟在京剧传统剧目中所占比例不大。如《宝莲灯》的二郎神,《问樵闹府》煞神,《闹天宫》的太上老君等等。
多彩斑斓的首届蒲剧艺术周落幕了,我们蒲剧浓浓的爱火仍在继续燃烧,兴趣未减,由这个蒲剧节看到了运城市历史文化底蕴的厚重,看到了运城人对历史文化的传承发展,看到了运城市委领导班子思维的前置,思想的开放,以及对文化发展的重视程度,我们说创新和发展是主题词,运城市委做到了,在这里文化的繁荣势必引发人们对社会对工作对生活更高的渴望,人们对文化产品就会有更高的要求,这就会督促科学技术快速研发,科学技术的提高又会促进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运城可期,我们海外华文媒体人更是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