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浏览量:
75455
来源:
海内外资讯
(国际华文媒体联盟记者、马来西亚海内外传媒集团记者、海内外杂志社记者联合报道)5月7日,由中国侨联指导, 重庆市侨联主办, 万州区委宣传部、万州区委统战部、渝中区 委宣传部、渝中区委统战部、 城口县委宣传部、城口县委统战部承办, 万州区侨联、渝中国区侨联、城口县侨联协办的“追梦中华感知新重庆”2023海外华文媒体重庆采访行活动在中国侨联信息传播部左志强部长的带领下走进重庆城口县参访,来自马来西亚、菲律宾、缅甸、美国、加拿大、德国、瑞典、新西兰、阿根廷、 中国香港、中国澳门等15家华文媒体以及人民日报海外版、人民网、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人民政协报5家涉侨中央媒体共同参加了这次重庆采访行活动。重庆市侨联联络交流部部长冉芸菁、城口县侨联主席邱云等陪同参访。
城口钱棍舞是集歌、舞为一体的群体性综合艺术。其主要表演形式是:以钱棍为道具,在领唱的带领和指挥下,将钱棍舞动或击打身体而发出声响,演出者根据节奏完成跳跃、移动等动作从而进行队形变换。传统表演者全为男性,主要动作套路根据音乐节奏分为地八下、十六下等;技巧性动作包括雪花盖顶、黄龙缠腰、苦竹盘根等;击打部位主要括踝关节、肘关节、肩关节、髋关节、腰部、腿部等。表演过程中以圆形为基本队形。钱棍舞歌曲由领唱根据场合演唱不同的曲牌,主要有“十二月”“祝寿调”等曲牌,一领众和。
2009年9月,钱棍舞被列入重庆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12月,城口钱棍舞艺人刘远昌入选重庆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11年6月,城口县被命名为重庆市民间文化艺术之乡(钱棍舞);2012年12月,城口县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确定为“中国钱棍舞之乡”。
钱棍舞是流传于重庆市城口县内的地方性代表文化样式,其产生与巴蜀地区“钱币驱邪”的信俗传统有紧密关系,在明末清初移民入川的大潮中,通过本地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融,最终形成了钱棍舞这一独特的地方传统舞蹈。据传钱棍首先由城口的背二哥、挑老二从外地带入,自发地在家族和朋友之间采用口授心传、教练结合的方式进行流传。红军时期,钱棍舞一度成为红军在城口宣传革命道理,撒播革命火种的重要宣传形式之一。解放后在政府的引导下,逐渐变成有组织的集体舞蹈,不分男女老幼,经常在各类庆典和节日中出现。其宣传鼓动、强身健体、自娱自乐的效果特别明显。
钱棍舞在城口谱系清晰,传承有序,保持着巴地文化的古朴样貌,是巴文化在当代难得一见的“活化石”,具有重要的历史见证价值;同时,钱棍舞与城口地方性民俗紧密相关,是山地族群文化认同、人际交往的重要载体,对地方和谐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
城口钱棍舞是集歌、舞为一体的群体性综合艺术。其主要表演形式是:以钱棍为道具,在领唱的带领和指挥下,将钱棍舞动或击打身体而发出声响,演出者根据节奏完成跳跃、移动等动作从而进行队形变换。传统表演者全为男性,主要动作套路根据音乐节奏分为地八下、十六下等;技巧性动作包括雪花盖顶、黄龙缠腰、苦竹盘根等;击打部位主要括踝关节、肘关节、肩关节、髋关节、腰部、腿部等。表演过程中以圆形为基本队形。钱棍舞歌曲由领唱根据场合演唱不同的曲牌,主要有“十二月”“祝寿调”等曲牌,一领众和。
钱棍舞动作简朴苍劲,舞姿舒展大方,在回环往复的身体击打中体现出沉郁厚重的阳刚之气,是大巴山区民间舞蹈的代表性样式。钱棍与身体击打过程中产生的金属碰击之声与人声一道,构成了独特的乐音体系,隐然有“金声玉振”之余韵。
2009年9月,钱棍舞被列入重庆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12月,城口钱棍舞艺人刘远昌入选重庆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11年6月,城口县被命名为重庆市民间文化艺术之乡(钱棍舞);2012年12月,城口县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确定为“中国钱棍舞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