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浏览量:
86365
来源:
海内外资讯
(国际华文媒体联盟记者、马来西亚海内外传媒集团记者、海内外杂志社记者联合报道)6月7日,由中国侨联指导、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侨联联合主办的“追梦中华·大美新疆”2023海外华文媒体新疆采访行活动在中国信息传播部左志强部长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侨联党组成员、副主席米海尔古丽·阿吉等领导的带领下走进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参访,来自马来西亚、美国、加拿大、埃及、德国、法国、瑞典、菲律宾、缅甸、阿根廷、委内瑞拉、印尼、新西兰、尼日利亚、阿联酋、中国澳门等16个国家和地区的20家华文媒体以及人民网、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人民政协报、中新社5家涉侨媒体参加了参访活动。
新疆的宗教文化是随着佛教由印度沿丝路传入西域乃至中国内地的。佛教文化成为当时西域的最重要的宗教内容。龟兹佛学家、佛经翻译家鸠摩罗什来到内地讲译佛经、著述佛学经文。东晋高僧经西域赴印度取经,著有《佛国记》。回鹘文《弥勒会见记》是中国最早的诞生在西域的戏剧文学剧本。龟兹乐、高昌乐、疏勒乐等在隋唐时期乐曲中占有重要地位。除乐曲外,琵琶、箜篌、鼓、角等西域传统乐器也传入内地,成了唐代以及后世音乐演奏中的主要乐器。西域舞蹈如:胡腾舞、胡旋舞、拓枝舞等传入中原宫廷乃至民间。宋元明清时期。喀拉汗王朝(9世纪末~1211)时期,随着伊斯兰教传入西域并逐渐扩展,伊斯兰文化对西域文化的影响愈来愈大。著名突厥族学者玉系甫·哈斯·哈吉甫编著了反映当时社会及精神文化生活的诗体百科全书《福乐智慧》,著名维吾尔族学者马赫穆德·喀什噶里著有突厥语工具书《突厥语大词典》维吾尔族诗人玉素甫阿吉著有爱情叙事长诗《艾里甫与赛乃姆》。蒙元时期有著名文学家马祖常;著名散曲作家贯云石;著名农学家鲁明善著有《农桑衣食撮要》。明代旅行家陈诚著有《西域行程记》、《西域番国志》等。
记者每次到新疆,都有不同的目标去探索,去求证,比如,去年到乌鲁木齐,主要探寻小商品流通情况,看新疆人民的幸福指数;到克拉玛依探寻文化创意产业蓬勃的朝气,到阿勒泰主要关注民族融合发展情况,今年到伊犁主要看宗教文化情况和融合发展情况,下一步还会去探寻求证棉花问题、劳教问题等等,用海外媒体人的思维和眼光去看去记录新疆的真实情况,把公正、客观、真实、立体的新疆展示给世界,把新疆的发展成就和感人故事讲给你听他(她)听世界听。
伊斯兰教是新疆信奉人数最多的宗教,共有10个少数民族,即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柯尔克孜族、塔吉克族、塔塔尔族、乌孜别克族、东乡族、撒拉族和保安族,信教群众占新疆总人口的58.3%。另外,一部分人也信奉佛教(包括藏传佛教、汉传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东正教等。
新疆的宗教文化是随着佛教由印度沿丝路传入西域乃至中国内地的。佛教文化成为当时西域的最重要的宗教内容。龟兹佛学家、佛经翻译家鸠摩罗什来到内地讲译佛经、著述佛学经文。东晋高僧经西域赴印度取经,著有《佛国记》。回鹘文《弥勒会见记》是中国最早的诞生在西域的戏剧文学剧本。龟兹乐、高昌乐、疏勒乐等在隋唐时期乐曲中占有重要地位。除乐曲外,琵琶、箜篌、鼓、角等西域传统乐器也传入内地,成了唐代以及后世音乐演奏中的主要乐器。西域舞蹈如:胡腾舞、胡旋舞、拓枝舞等传入中原宫廷乃至民间。宋元明清时期。喀拉汗王朝(9世纪末~1211)时期,随着伊斯兰教传入西域并逐渐扩展,伊斯兰文化对西域文化的影响愈来愈大。著名突厥族学者玉系甫·哈斯·哈吉甫编著了反映当时社会及精神文化生活的诗体百科全书《福乐智慧》,著名维吾尔族学者马赫穆德·喀什噶里著有突厥语工具书《突厥语大词典》维吾尔族诗人玉素甫阿吉著有爱情叙事长诗《艾里甫与赛乃姆》。蒙元时期有著名文学家马祖常;著名散曲作家贯云石;著名农学家鲁明善著有《农桑衣食撮要》。明代旅行家陈诚著有《西域行程记》、《西域番国志》等。
伊宁市陕西大寺位于伊宁市胜利街8号(喀赞其民俗旅游区路口),始建于1751年,迄今已有272年历史,是目前伊犁河谷规模最大的中国古典风格宫殿式建筑的清真寺,属伊宁市都来提巴格街道托特科瑞克社区管辖。2010年,陕西大寺在参照原貌上进行了重建,2014年10月竣工。该寺占地总面积7301.02平方米,建筑面积4537.96平方米。清真寺大殿分上下两层,面积2165平方米,可容纳2000人礼拜。该寺有坊民566人,主要由回族、维吾尔族、东乡族等民族组成。陕西大寺每日五次礼拜平均40人,周五聚礼有信教群众500余人,“两节”会礼有信教群众1800余人。
解放后,于1958年,大寺建筑油饰一新。1978年,在马玉堂、马文炳等人带动下,坊民又维修了大殿,整理了寺院。1979年以后,再次修葺了礼拜殿。现在寺院内树木成荫,环境幽静。先后有日本国议会代表团、北也门总穆夫提扎巴拉长老及伊斯兰世界联盟代表团,伊盟代表团还向清真寺寺赠送了《古兰经》、《圣训》等经书。
该清真寺其结构布局是我国传统的砖木结构和阿拉伯装饰相结合的中国伊斯兰教建筑形式,颇似西安市化觉巷清真寺、大寺山门、正门两侧有旁门出入,各有双重八字影壁;进大门有一座3层楼阁,二层是四角形的,三层是六角尖端亭式宣礼楼,院中原有鱼池、玉带桥,现仅存遗址。寺院以礼拜殿为主体建筑,殿堂楼亭,结构严整,古雅优美,布局考究,气势宏伟、礼拜殿分外殿、中殿、里殿,共42间,面积600多平方米,殿前后、两侧分别有卷棚、走廊,可容1000多人礼拜。大殿3个屋顶为勾连搭结构,里殿外形是4层八角的攒亭式建筑,内部是穹窿结构。小窑殿前壁有雕刻、绘画,至今仍保留着原来的色彩,前壁上面雕刻 的阿拉伯经文是“清真言”,其下《古兰经》第9章第18节选段;两侧刻的经文是《古兰经》第6章第160节选段,窑殿两侧各有雕花窗棂和门扇,两门内壁上刻《古兰经》第19章;右门外壁上刻着。认主独尊刀四个大字,左门外壁上刻的四个大字是“赞主清静”。中殿两侧也有窗棂,两侧内壁刻的是《古兰经》第89章第27至第30节的经文。中殿与里、外殿,均有玻璃窗隔开。礼拜殿北面和东面,原来都在有讲堂。大寺从山门到礼拜殿,及两所讲堂等,都是檐廊阁式结构,其檐席卷棚、两廊对厅、照壁圆门齐全、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建筑群体。可惜于解放前,由于战乱频仍,因而不少有价值的石碑、匾额、寺港等均遭破坏或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