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的足迹 到天涯海角 | 第七届世界厨师艺术荟开幕式暨国际烹饪艺术展演在海南三亚开启

全国政协办公厅等六单位联合举行国庆招待会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

国际华文媒体联盟与河南日报社签定长期合作战略协议

国际华文媒体联盟与河南省侨联签定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两会连线】马来西亚海内外传媒集团主席续炳义: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是传播贵州好声音的关键

海南省侨联牵手国际华文媒体联盟助力自贸港建设再拓海外新舆境

葡萄狂人陈德启,在贺兰山戈壁滩上缔造“紫色传奇”

发布时间:    浏览量: 86442   来源: 海内外资讯

在宁夏贺兰山下,有个牛人,当地人戏称他为“葡萄狂人”。16年前,也就是2007年,他花2亿元买下宁夏贺兰山下10万亩不毛之地的戈壁滩,随后投资3亿种上500万棵白杨树,前后投入25亿元,在戈壁滩上开发种植有机葡萄园。他是第一个到宁夏投资葡萄产业的人,他就是福建籍商人——陈德启。

陈德启的家国情怀

出生于1956年的陈德启是福建晋江人,从小就养成了不服输的性格。上个世纪七十年代,陈德启随祖辈们“闯南洋”,他从当地人白白扔掉的猪苦胆里寻觅到了商机——广东、福建一带人们从猪苦胆里加工提炼“胆黄素”,每公斤高达35万。凭借精明的头脑和胆识,陈德启赚足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后来又涉足跨国贸易、食品加工、房地产等,陈德启性格豪爽,肯吃苦耐劳,诚信经营,生意做得左右逢源,风生水起。上世纪90年代,陈德启在中国香港成立德盛集团,开展全新的国际贸易生意。通过20年商海打拼,成了拥有数十亿身价的人人羡慕的闽商大佬。

在陈德启的胸中,始终跳动着一颗爱国心,牵挂着一份赤子情。他希望在国外赚到的钱,拿回国内进行投资,支持国家经济发展,“先富帮后富,携手共发展,回馈给生育我的祖国,回馈给老百姓。”于是,他决定到老边少地方进行投资,帮助带动更多的困难群众,一起走共同富裕的小康之路。

“我就喜欢这种泥土的清香味”

2007年,陈德启随“闽宁帮扶考察团”来到宁夏。原本他是准备到宁夏投资房地产的。在当时永宁县长的陪同下,他们一起来到了贺兰山东麓戈壁滩“考察”。陈德启捧起一把泥土闻了闻,脸上露出了孩子般的笑容,说:“我就喜欢这种泥土地的味道,从来没有被开垦过的,有着一股清香味。”2023年9月10日,16年后的陈德启,坐在葡萄园树藤下小马扎上,带着沙哑的嗓音对我说。回忆起当年的情形,仍然激动不已。面对着不远处的贺兰山,他的眼光迷离而温柔。

记得当时,陈德启装了一袋土壤,连夜让人送往法国检验,结果传来了令他欣喜若狂的消息:“这里的土壤,可以种出世界上最好的葡萄!”于是,陈德启再次飞到宁夏,与当地政府签下合同,一举买下10万亩荒地。年过半百的他毅然将手中的全部生意交给子女打理,开启了自己在贺兰山东麓葡萄酒的创业之路。

在陈德启眼中,贺兰山东麓种植葡萄有着独特优势:这片土壤,富含矿物质,是一片从未开垦过的处女地;日照、光能丰富,全年日照时数达3000个小时;纬度,位于北纬37°-39°,恰好处于世界葡萄种植的“黄金”地带;海拔,处于最适合酿酒葡萄生长的海拨1100米到1200米;水分,年降雨量不超过200毫米,但又有便利的引黄灌溉条件和丰富的地下水源,天旱而地不旱。

“种葡萄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这是百年大业。”陈德启有一个戈壁滩上的建造百年葡萄王国之梦——建设一个集酒庄、葡萄园、项目博物馆、度假村、学校、幼儿园为一体的葡萄小镇,拥有世界级的酒庄博物馆,打造宁夏的“紫色名片”。

从来创业多艰难

如今,人们来到贺兰山万亩葡萄园参观,总能一眼就望到旁边搭着的几排简易的钢板房,而过去的10多年里,陈德启就住在这里,和工人们同吃同劳动。“周围没有一家店,刚开始的时候,我在这里足足吃了1个月泡面。开口说话,满嘴都是沙子。”回忆起过去创业时的艰难,陈德启至今记忆犹新。

16年后的今天,陈德启坐在葡萄藤下的小马扎上,给我讲述着当年在贺兰山东麓戈壁滩上与工人们一起挖沟渠、盖钢板房、栽植葡萄树的故事,生活艰苦而又充满了挑战乐趣。“2007年我来到宁夏贺兰山戈壁滩考察,当时这片戈壁沉寂荒芜了几千年,满地都是大大小小的石块。为了让戈壁荒滩变成老百姓致富的聚宝盆,我便出资2亿元,购买了10万亩戈壁荒滩,并聘请中国农业工程研究设计院的专家进行规划。”始终有一团火苗在陈德启的胸中燃烧,那就是打造中国最优秀的葡萄酒庄。那是支撑他顽强拼搏的信念。

陈德启带着他的团队,来到了贺兰山脚下。有一天,风沙极大,他们扎的帐篷竟被狂风吹走。而且附近也没有小饭馆,无法解决吃喝等问题。陈德启就和工人们一道,生啃泡面仰脖喝矿泉水,吃着硬面馒头就着榨菜,胡乱对付一顿。在这亘古的荒野,除了漫天飞舞的风沙,其他一切都是从零开始的。

种葡萄先得有水。陈德启带着工人们,在沙漠里打下好几百口300米深的水井。他换上草帽草鞋,吃着掺着沙粒的泡面,住进不到20平的彩钢房,带领当地农民一起平整土地、打井种树、修路拉电,凡事身先士卒,亲力亲为。他虽然出生在农村,但此前没真正下地干过农活。而现在,年过五旬,却跑到偏远的西北戈壁滩里,重新做了一次农民,每天都被沙尘吹成了灰人。

人们总是看到成功者站在高高的金字塔尖上,羡慕人家运气好,轻而易举的就登上了人生的顶峰。殊不知在攀登的过程中,这些人付出了多少常人难以想象的辛苦和努力。陈德启把首批葡萄赶时间栽种下去,但很快就全部死掉了。他看着已经投资了好几亿的荒滩,几度想放弃。他也遭到很多亲朋好友的嘲笑,说他脑子被门挤了。经过多个不眠之夜的思索,人生字典里没有“认输”二字陈德启,终于咬了咬牙,又拿了1个亿元,种植了500万颗白杨树用来抗风沙。

“葡萄园地处风口,要想种出葡萄,就得先造林。”陈德启说。然而,在戈壁滩上种树并不是想象的那样容易。陈德启引进滴灌系统,将事先推平的近5万亩地,按每块地500亩为一格划分成小块,四周全种上白杨树。这一种,就是500多万棵,仅树苗就花了近亿元。他经常戏称这些白杨树为“白养树”。然而,这些树没有“白养”,它挡住了来自贺兰山西边狂风恶沙,筑起了一道防风屏障,为建立葡萄园搭建起了一个有效的生态圈,为西部防沙治沙生态保护工程做出了贡献。

随后,陈德启前往法国考察学习。他知道贺兰山和波尔多都是北纬38.5°线附近,波尔多能出优质红酒,他坚信宁夏贺兰山东麓也照样能生产出优质红酒。

陈德启到宁夏的头五年,几乎颗粒无收,而他却往戈壁滩里投入了16个亿。他始终相信,“干沙滩”一定会变成“金沙滩”,他的“紫色梦想”,一定能变成现实。

陈德启为自己的葡萄酒取名为“贺兰神”,意为“贺兰山的灵魂”。据了解,贺兰神酒庄已开发平整可种植面积7万亩,种植酿酒葡萄4万多亩,带动了周边农户1万余人就业,这几年,每年发放农民工工资四千多万。因此,贺兰神国际酒庄也成为当地政府的纳税大户。

年过半百的陈德启,放弃了豪宅,远离了曾经的优质生活,将全部心血投入到贺兰山脚下这片荒漠中,住着彩钢房,吃着泡面,整日风吹日晒,面孔黑得像非洲土著人,老百姓都称他为“拓荒英雄”“葡萄狂人”。

贺兰神国际酒庄在生产酿造高档有机葡萄酒的同时,力争把基地建设成集生态、休闲、娱乐、观光为一体的全国最大的有机葡萄旅游目的地。“我计划建设汇集全世界不同背景、各式风格的酒庄30座,构建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国际酒庄博物馆。”对于未来,陈德启信心百倍。

经过16年的打拼苦干,陈德启已在贺兰山东麓这片土地上投入了25亿元,“许多人说我将儿子挣来的钱投到这片荒滩,太傻。但我不后悔,我一定要将贺兰山的灵魂带到法国,带到世界各地,让世界知道宁夏,知道宁夏的葡萄酒。”陈德启的眼闪烁着坚毅和自信。

坚守大漠十几年,陈德启和他的贺兰神葡萄酒的故事,让我看到梦想的力量,坚守的伟大!

上一篇:港澳台同胞走进宁夏闽宁镇 感受移民幸福生活
下一篇:日售10000单!这群宁夏姑娘助农实力杠杠的

首页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 http://www.hnwhrzx.com 海内外资讯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