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浏览量:
98358
来源:
海内外资讯
在记者的印象中固原是宁夏最富有的地方,也是水土保持绿化最好的地方,它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六盘山区,呈南高北低之势,东与甘肃庆阳市、平凉市为邻,南与平凉市相连,西与白银市分界,北与宁夏中卫市、吴忠市接壤,是典型的大陆性气候,这里最响亮的地方是六盘山,红军长征时红一、红二、红四三个方面军都经过此地,毛泽东的“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长龙”著名诗句就出在这里,可见这里山高林密沟深,军事上的重要性。这里还是古丝绸之路东段北道必经之地,当时从长安往西出发第一站就是固原,可见固原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它还是是宁夏回族自治区省域副中心城市,位于西安、兰州、银川三省会城市所构成的三角地带中心,宁夏五个地级市之一和唯一的非沿黄城市。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中心城市,宁南区域中心城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处在中原农耕文化和北方游牧文化的交汇处,是丝绸之路东段北道必经之地,是历史上西北地区的经济重地、交通枢纽和军事重镇。固原是第一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还被国家民委命名第六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区(单位)。
产业发展是民族团结的重要抓手,彭堡镇创新“党总支+经营主体+基地+农户”模式,通过组织跨村建、产业跨村育、能人跨村带方式,倾力打造“河东-别庄-彭堡-蒋口-申庄”、“吴磨-姚磨-惠德-闫堡-撒门”两个万亩冷凉蔬菜产业带,全镇冷凉蔬菜实现年产值4.2亿元。建成智能化育苗中心4座,年繁育蔬菜种苗1.2亿株以上;蔬菜种植机械化程度达到50%以上;建成有机无公害蔬菜大棚20栋、高标准果蔬拱棚24栋、高标准日光温室70栋,蔬菜预冷、制冰车间等3.68万平方米,年预冷蔬菜8万吨以上、外销12万吨以上。菜品品质把控更是被提到“首位”。彭堡镇按照标准化种植生产,实现有机蔬菜基地认证1个,姚磨等4个基地被粤港澳大湾区认证为菜篮子基地。
以高质量发展打牢各民族共同富裕的经济基础。彭堡镇通过技术服务、企业带动等方式,实现西兰花、娃娃菜、甘蓝等蔬菜种植2茬(菜心年产3-4茬)。同时,探索联农带农机制,让农民通过土地流转获得“租金”、在基地务工获得“薪金”、企业将基地每亩净收入的20%留给村集体股份合作社获得“红利”,带动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6年9500元增加到2022年的20300元,奏响了共同富裕的幸福赞歌。
在发展蔬菜产业的同时,彭堡镇力促构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平台,将“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互相离不开”的理念融入在产业发展的各个环节,坚持政策福利上保障各族群众、产业发展中实现均等获利,全面调动各族群众的积极性,有效促进产业发展、农民增收,描绘出产业兴旺、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群众幸福的新画卷。
2016年7月18日,总书记冒雨视察了姚磨冷凉蔬菜基地,对冷凉蔬菜标准化种植生产、防范市场风险、搞好科技服务、信息服务4个方面做出重要指示,为全区冷凉蔬菜产业指明了发展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注入了强大动力。七年来,彭堡镇牢记总书记深情嘱托,按照上级党委、政府的安排部署,重谋划、出政策、强措施,狠抓冷凉蔬菜产业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一是强规模,延链条。倾力打造“河东-别庄-彭堡-蒋口-申庄”“吴磨-姚磨-惠德-闫堡-撒门”两个万亩冷凉蔬菜产业带,全镇冷凉蔬菜种植面积从2016年的21000亩扩大到2022年的58000亩,实现年产值4.2亿元。2016年以来,先后建设点播中心1座700平方米、购置自动化点播机4套,育苗中心4座20000平方米,年育苗能力1.2亿株以上,育苗自给率90%以上;有机无公害蔬菜大棚20栋,高标准果蔬拱棚24栋,高标准日光温室70栋;预冷库23座15000平方米,制冰车间1座500平方米,年预冷各类蔬菜15万吨;泡沫箱厂1座2600平方米,加工泡沫箱200万个;蔬菜分栋加工包装车间2座2400平方米,根茎类鲜切标准化生产线1条,叶菜类鲜切智能化生产线3条,分栋外销各类蔬菜13万吨,蔬菜外销成都、西安、南京、广州、厦门等20多个大中城市。注册的“六盘清水河”冷凉蔬菜商标荣获宁夏第十届著名商标品牌。二是强品质,创品牌。按照标准化种植生产,实行统一规划布局、统一育苗种植、统一田间管理、统一区域品牌、统一市场销售的“五统一”标准化种植模式,积极推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配套物联网可追溯和水肥一体化系统,积极推广使用生物源农药和有机肥,农残检测合格率98%以上,有机蔬菜基地认证1个,姚磨等4个基地被粤港澳大湾区认证为菜篮子基地。与深圳百果园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达成“净菜入超”和2000亩“三个零”(零化学肥料、事化学农药、要化学激素)高品质有机蔬菜种植协议;与上海孙桥溢佳农业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达成订单农业销售模式,引成新品种、高品质有机番茄,努力使冷凉蔬菜品质向绿色有机方向转变。三是强机制,增活力。不断夯实联农带农富农机制,采取“党总支+基地+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建立党组织带头人、致富带头人、企业(合作社)“三个带动”机制,充分调动群众发展产业积极性,不断拓宽农民群众增收渠道、增强发展生产能力。带动周边11个村2850户农户种植冷凉蔬菜,提供就业岗位3000余个,本地务工2000余人,人均日收入200元;群众自主种植大棚300栋450亩,年均每栋收入3万元,奏响了共同富裕的幸福赞歌。
筑巢引凤,政企合力打造产业发展新引擎。2019年4月,在闽宁两省区各级党委、政府及中国农业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的大力支持和推动下,通过招商引资,引进福建融侨丰霖(宁夏)肉牛生态产业园在原州区落地投产。建成标准化肉牛育肥场,依托我区独特的气候和适宜发展肉牛的优势,计划总投资10亿元,占地面积1.21万亩,规划建设年屠宰加工10万头肉牛的屠宰加工厂1座、年出栏3万头肉牛的育肥场1座,肉牛文化展示区1个、优质饲草基地1万亩。目前,一期项目肉牛育肥场、屠宰加工厂、饲草加工厂建成投入使用,存栏肉牛6000头,通过养殖示范,带领周边养殖户养殖肉牛。走出农牧融合发展新路子,建立优质牧草基地10000亩,在收储基地青贮玉米的同时,在周边乡镇开展青贮玉米收割,推动“粮改饲”项目推广,示范带动周边种植户走农牧融合发展新路子。项目投产,改写了全区肉牛产业“有基地、无龙头”的历史,推动了原州区肉牛产业从“量”变到“质”变的提升。
优势引领,强链融合推动发展高质量。积极开展标准化创建,围绕肉牛饲养管理、疫病防控、产品加工等生产环节,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力度,实现品种良种化、生产规模化、养殖设施化、管理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处理无害化、信息数据化“七化”目标,提高良种、饲养、加工、销售标准化水平。延长产业链条,按照国际一流标准和国内先进生产设备,坚持“优质+高端”双轮驱动,建设集生产、屠宰、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紧盯国内高端市场,实施胴体精准分割精深加工,通过将牛肉按照等级分拣包装,提高了牛肉的商品化率和附加值,每头牛屠宰后让农户多增加2000元收入,推动全区肉牛发展由粗放式生产到精深加工方式转变。提升产业效益,年出栏肉牛3万头,实现利润近1亿元,年可屠宰肉牛10万头,每天预计屠宰30头,销往福建、广东、上海、湖北、重庆等城市,精深加工肉制品2.4万吨,实现利润3.6亿元。为了进一步拓展销售市场、提升“六盘山牛肉”品牌效应。
创新模式,捆绑抱团构建利益共同体。建立健全联农带农富农机制,带动全区农民增收致富。土地流转涉及周边农户2011户,户均增收1700多元。推行“龙头企业+养殖示范村+合作社+养殖户”模式,与原州区10个肉牛养殖示范乡镇、30个示范村、188家合作社、2.2万养殖户捆绑利益发展共同体,指导农户按照“五统一”标准(架子牛、防疫、饲料、追溯、屠宰加工)饲养并集中收购,年收购肉牛1.5万头,其中农户每交售1头肉牛,政府给予500元补贴,实现农户与企业共赢。
1935年8月至1936年10月,红二十五军、中央红军(陕甘支队)、西征红军、红二方面军四次经过六盘山区,开启了奠基大西北的革命新篇章。六盘山因此被誉为“曙光之山”“胜利之山”。1935年10月,毛泽东同志率领中央红军(陕甘支队)登上六盘山,一首气吞山河的光辉词作《清平乐·六盘山》从这里走向世界。“不到长城非好汉”的革命精神成为激励六盘山人民攻坚克难、建设家园的宝贵精神财富。1936年10月22日,红一、二方面军在六盘山西麓的将台堡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六盘山成为中国工农军万里长征的结束地。2016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将台堡向全国人民发出了“不忘初心,走好新的长征路”的伟大号召,六盘山区又称为新时代长征的出发地。党的两代领导核心在六盘山区发出了时代最强音,作为红军长征的胜利结束地、新长征的出发地,六盘山声名远播。
2013年,固原市委、市政府整合红色旅游资源,以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馆为核心成立了六盘山红军长征景区,组建成立宁夏六盘山长征景区旅游有限公司,对红色旅游资源进行市场化运营。景区相继打造了全长2.5公里的徒步“红军小道”,常态化推出以“走一次长征路、读一次长征史、重温一次誓词、唱一首红歌、听一堂信念课、吃一顿红军餐”为主要内容的“六个一”红色体验品牌项目,实行参观展览与沉浸式体验相结合,形成一家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相得益彰的综合景区。2008年,六盘山红军长征景区被评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2017年,为全面打响“天高云淡六盘山”旅游品牌,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市,促进固原市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固原市委、市政府启动红军长征景区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工作,2020年12月,宁夏六盘山红军长征旅游区(申报5A的全称)通过国家5A级旅游景区景观质量评审,被文化和旅游部列为国家5A级景区创建名单。
集美村位于六盘山镇以东15公里处,属县内生态移民村。全村共有426户1453人,其中建档立卡户157户574人,党员85名,致富带头人20名。区域面积89.1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309.09亩,退耕还林5600亩。陆续搬迁出行不便、生活困难的临近群众至此,因此有“集各村之美而有缘相聚”之意。集美村聚焦“产业、就业、社会融入”三件事,是落实自治区移民致富提升行动的重点村,也是县委确定2022年乡村振兴示范村。2021年被评为“四星级”党组织。
巩固脱贫促提升,筑牢乡村发展“压舱石”。抢抓“五大提升行动”机遇,以“百万移民致富提升行动”为契机,在产业培育发展上科学谋划、精准发力、统筹推进,让特色产业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压舱石。持续巩固闽宁帮扶成果,新建“出户入园”1处,可容纳500头肉牛;改造提升蜂蜜营销中心300平米、标准化蜂场5个,购置中蜂500箱以上;搭建半自动化智能阳光温棚9座,用于冷凉蔬菜、羊肚菌种植6000平米;建设林药间作实验基地一处200亩,种植中药材2000亩以上;拓展澳丽妃扶贫车间功能设置,新增就业50余个,预计人均年收入达到1.23万元。深化环境整治“塑形”“铸魂”工程,制定“一户一措”帮扶措施,重点抓好垃圾分类、污水处理、厕所革命、村容村貌提升,打造美丽宜居和谐集美村。绿化公共区域65.4亩,整修围墙3000米、护坡300立方米,改造院落180庭,搭建小拱棚130座,改水改厕195户,绘制文化墙2000平米。
壮大特色产业,增强发展动能。按照党组织建在产业链、党员聚在产业链、群众富在产业链“三链富民”思路,成立产业联合党支部,建成千头肉牛养殖场1处,通过托管、代养、联农带农等多种形式,加快推进肉牛集中养殖,实行统一经营管理,促进肉牛产业转型升级,2022年全村肉牛饲养量达到1340头。通过“村村联营”建成规模化肉羊养殖场1座,培育肉羊“30”大户35户,全村肉羊存栏量达到1970只。构建农旅融合发展模式,种植芍药、射干、金丝菊等中药材500亩,改造提升民宿10户,打造集采摘赏花、休闲度假、民俗体验于一体的新业态,乡村游成为杨岭最靓的名片,获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2022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812元,较2016年的6160元翻了一番。
聚焦铸魂塑形,扮靓美丽家园。用好村史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平台,讲好“总书记来杨岭的故事”和“杨岭脱贫发展历程”,“脱贫小康感党恩、振兴共富跟党走”成为杨岭村群众坚定而执着的信念。建成学前幼儿园和标准化运动场,配齐各类教学功能室;完善水、电、路、讯等基础配套设施,硬化村组道路5条10公里、改厨改厕152户,绿化造林2300亩,种植庭院经济林8万余株,杨岭村正在由“一处美”向“一片美”、由“一时美”向“持久美”整体迈进。扎实开展党建引领乡村治理5A级示范村创建,健全“村党支部—网格(村民小组)党小组—党员联系户”三级组织体系,深化拓展乡村治理积分卡“5223”模式,杨岭村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宜居宜业的美丽杨岭新画卷正在徐徐展开。大特色产业,增强发展动能。按照党组织建在产业链、党员聚在产业链、群众富在产业链“三链富民”思路,成立产业联合党支部,建成千头肉牛养殖场1处,通过托管、代养、联农带农等多种形式,加快推进肉牛集中养殖,实行统一经营管理,促进肉牛产业转型升级,2022年全村肉牛饲养量达到1340头。通过“村村联营”建成规模化肉羊养殖场1座,培育肉羊“30”大户35户,全村肉羊存栏量达到1970只。构建农旅融合发展模式,种植芍药、射干、金丝菊等中药材500亩,改造提升民宿10户,打造集采摘赏花、休闲度假、民俗体验于一体的新业态,乡村游成为杨岭最靓的名片,获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产业发展是民族团结的重要抓手,彭堡镇创新“党总支+经营主体+基地+农户”模式,通过组织跨村建、产业跨村育、能人跨村带方式,倾力打造“河东-别庄-彭堡-蒋口-申庄”、“吴磨-姚磨-惠德-闫堡-撒门”两个万亩冷凉蔬菜产业带,全镇冷凉蔬菜实现年产值4.2亿元。建成智能化育苗中心4座,年繁育蔬菜种苗1.2亿株以上;蔬菜种植机械化程度达到50%以上;建成有机无公害蔬菜大棚20栋、高标准果蔬拱棚24栋、高标准日光温室70栋,蔬菜预冷、制冰车间等3.68万平方米,年预冷蔬菜8万吨以上、外销12万吨以上。菜品品质把控更是被提到“首位”。彭堡镇按照标准化种植生产,实现有机蔬菜基地认证1个,姚磨等4个基地被粤港澳大湾区认证为菜篮子基地。
以高质量发展打牢各民族共同富裕的经济基础。彭堡镇通过技术服务、企业带动等方式,实现西兰花、娃娃菜、甘蓝等蔬菜种植2茬(菜心年产3-4茬)。同时,探索联农带农机制,让农民通过土地流转获得“租金”、在基地务工获得“薪金”、企业将基地每亩净收入的20%留给村集体股份合作社获得“红利”,带动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6年9500元增加到2022年的20300元,奏响了共同富裕的幸福赞歌。
在发展蔬菜产业的同时,彭堡镇力促构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平台,将“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互相离不开”的理念融入在产业发展的各个环节,坚持政策福利上保障各族群众、产业发展中实现均等获利,全面调动各族群众的积极性,有效促进产业发展、农民增收,描绘出产业兴旺、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群众幸福的新画卷。
2016年7月18日,总书记冒雨视察了姚磨冷凉蔬菜基地,对冷凉蔬菜标准化种植生产、防范市场风险、搞好科技服务、信息服务4个方面做出重要指示,为全区冷凉蔬菜产业指明了发展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注入了强大动力。七年来,彭堡镇牢记总书记深情嘱托,按照上级党委、政府的安排部署,重谋划、出政策、强措施,狠抓冷凉蔬菜产业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一是强规模,延链条。倾力打造“河东-别庄-彭堡-蒋口-申庄”“吴磨-姚磨-惠德-闫堡-撒门”两个万亩冷凉蔬菜产业带,全镇冷凉蔬菜种植面积从2016年的21000亩扩大到2022年的58000亩,实现年产值4.2亿元。2016年以来,先后建设点播中心1座700平方米、购置自动化点播机4套,育苗中心4座20000平方米,年育苗能力1.2亿株以上,育苗自给率90%以上;有机无公害蔬菜大棚20栋,高标准果蔬拱棚24栋,高标准日光温室70栋;预冷库23座15000平方米,制冰车间1座500平方米,年预冷各类蔬菜15万吨;泡沫箱厂1座2600平方米,加工泡沫箱200万个;蔬菜分栋加工包装车间2座2400平方米,根茎类鲜切标准化生产线1条,叶菜类鲜切智能化生产线3条,分栋外销各类蔬菜13万吨,蔬菜外销成都、西安、南京、广州、厦门等20多个大中城市。注册的“六盘清水河”冷凉蔬菜商标荣获宁夏第十届著名商标品牌。二是强品质,创品牌。按照标准化种植生产,实行统一规划布局、统一育苗种植、统一田间管理、统一区域品牌、统一市场销售的“五统一”标准化种植模式,积极推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配套物联网可追溯和水肥一体化系统,积极推广使用生物源农药和有机肥,农残检测合格率98%以上,有机蔬菜基地认证1个,姚磨等4个基地被粤港澳大湾区认证为菜篮子基地。与深圳百果园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达成“净菜入超”和2000亩“三个零”(零化学肥料、事化学农药、要化学激素)高品质有机蔬菜种植协议;与上海孙桥溢佳农业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达成订单农业销售模式,引成新品种、高品质有机番茄,努力使冷凉蔬菜品质向绿色有机方向转变。三是强机制,增活力。不断夯实联农带农富农机制,采取“党总支+基地+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建立党组织带头人、致富带头人、企业(合作社)“三个带动”机制,充分调动群众发展产业积极性,不断拓宽农民群众增收渠道、增强发展生产能力。带动周边11个村2850户农户种植冷凉蔬菜,提供就业岗位3000余个,本地务工2000余人,人均日收入200元;群众自主种植大棚300栋450亩,年均每栋收入3万元,奏响了共同富裕的幸福赞歌。
筑巢引凤,政企合力打造产业发展新引擎。2019年4月,在闽宁两省区各级党委、政府及中国农业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的大力支持和推动下,通过招商引资,引进福建融侨丰霖(宁夏)肉牛生态产业园在原州区落地投产。建成标准化肉牛育肥场,依托我区独特的气候和适宜发展肉牛的优势,计划总投资10亿元,占地面积1.21万亩,规划建设年屠宰加工10万头肉牛的屠宰加工厂1座、年出栏3万头肉牛的育肥场1座,肉牛文化展示区1个、优质饲草基地1万亩。目前,一期项目肉牛育肥场、屠宰加工厂、饲草加工厂建成投入使用,存栏肉牛6000头,通过养殖示范,带领周边养殖户养殖肉牛。走出农牧融合发展新路子,建立优质牧草基地10000亩,在收储基地青贮玉米的同时,在周边乡镇开展青贮玉米收割,推动“粮改饲”项目推广,示范带动周边种植户走农牧融合发展新路子。项目投产,改写了全区肉牛产业“有基地、无龙头”的历史,推动了原州区肉牛产业从“量”变到“质”变的提升。
优势引领,强链融合推动发展高质量。积极开展标准化创建,围绕肉牛饲养管理、疫病防控、产品加工等生产环节,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力度,实现品种良种化、生产规模化、养殖设施化、管理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处理无害化、信息数据化“七化”目标,提高良种、饲养、加工、销售标准化水平。延长产业链条,按照国际一流标准和国内先进生产设备,坚持“优质+高端”双轮驱动,建设集生产、屠宰、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紧盯国内高端市场,实施胴体精准分割精深加工,通过将牛肉按照等级分拣包装,提高了牛肉的商品化率和附加值,每头牛屠宰后让农户多增加2000元收入,推动全区肉牛发展由粗放式生产到精深加工方式转变。提升产业效益,年出栏肉牛3万头,实现利润近1亿元,年可屠宰肉牛10万头,每天预计屠宰30头,销往福建、广东、上海、湖北、重庆等城市,精深加工肉制品2.4万吨,实现利润3.6亿元。为了进一步拓展销售市场、提升“六盘山牛肉”品牌效应。
创新模式,捆绑抱团构建利益共同体。建立健全联农带农富农机制,带动全区农民增收致富。土地流转涉及周边农户2011户,户均增收1700多元。推行“龙头企业+养殖示范村+合作社+养殖户”模式,与原州区10个肉牛养殖示范乡镇、30个示范村、188家合作社、2.2万养殖户捆绑利益发展共同体,指导农户按照“五统一”标准(架子牛、防疫、饲料、追溯、屠宰加工)饲养并集中收购,年收购肉牛1.5万头,其中农户每交售1头肉牛,政府给予500元补贴,实现农户与企业共赢。
1935年8月至1936年10月,红二十五军、中央红军(陕甘支队)、西征红军、红二方面军四次经过六盘山区,开启了奠基大西北的革命新篇章。六盘山因此被誉为“曙光之山”“胜利之山”。1935年10月,毛泽东同志率领中央红军(陕甘支队)登上六盘山,一首气吞山河的光辉词作《清平乐·六盘山》从这里走向世界。“不到长城非好汉”的革命精神成为激励六盘山人民攻坚克难、建设家园的宝贵精神财富。1936年10月22日,红一、二方面军在六盘山西麓的将台堡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六盘山成为中国工农军万里长征的结束地。2016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将台堡向全国人民发出了“不忘初心,走好新的长征路”的伟大号召,六盘山区又称为新时代长征的出发地。党的两代领导核心在六盘山区发出了时代最强音,作为红军长征的胜利结束地、新长征的出发地,六盘山声名远播。
2013年,固原市委、市政府整合红色旅游资源,以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馆为核心成立了六盘山红军长征景区,组建成立宁夏六盘山长征景区旅游有限公司,对红色旅游资源进行市场化运营。景区相继打造了全长2.5公里的徒步“红军小道”,常态化推出以“走一次长征路、读一次长征史、重温一次誓词、唱一首红歌、听一堂信念课、吃一顿红军餐”为主要内容的“六个一”红色体验品牌项目,实行参观展览与沉浸式体验相结合,形成一家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相得益彰的综合景区。2008年,六盘山红军长征景区被评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2017年,为全面打响“天高云淡六盘山”旅游品牌,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市,促进固原市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固原市委、市政府启动红军长征景区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工作,2020年12月,宁夏六盘山红军长征旅游区(申报5A的全称)通过国家5A级旅游景区景观质量评审,被文化和旅游部列为国家5A级景区创建名单。
集美村位于六盘山镇以东15公里处,属县内生态移民村。全村共有426户1453人,其中建档立卡户157户574人,党员85名,致富带头人20名。区域面积89.1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309.09亩,退耕还林5600亩。陆续搬迁出行不便、生活困难的临近群众至此,因此有“集各村之美而有缘相聚”之意。集美村聚焦“产业、就业、社会融入”三件事,是落实自治区移民致富提升行动的重点村,也是县委确定2022年乡村振兴示范村。2021年被评为“四星级”党组织。
巩固脱贫促提升,筑牢乡村发展“压舱石”。抢抓“五大提升行动”机遇,以“百万移民致富提升行动”为契机,在产业培育发展上科学谋划、精准发力、统筹推进,让特色产业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压舱石。持续巩固闽宁帮扶成果,新建“出户入园”1处,可容纳500头肉牛;改造提升蜂蜜营销中心300平米、标准化蜂场5个,购置中蜂500箱以上;搭建半自动化智能阳光温棚9座,用于冷凉蔬菜、羊肚菌种植6000平米;建设林药间作实验基地一处200亩,种植中药材2000亩以上;拓展澳丽妃扶贫车间功能设置,新增就业50余个,预计人均年收入达到1.23万元。深化环境整治“塑形”“铸魂”工程,制定“一户一措”帮扶措施,重点抓好垃圾分类、污水处理、厕所革命、村容村貌提升,打造美丽宜居和谐集美村。绿化公共区域65.4亩,整修围墙3000米、护坡300立方米,改造院落180庭,搭建小拱棚130座,改水改厕195户,绘制文化墙2000平米。
壮大特色产业,增强发展动能。按照党组织建在产业链、党员聚在产业链、群众富在产业链“三链富民”思路,成立产业联合党支部,建成千头肉牛养殖场1处,通过托管、代养、联农带农等多种形式,加快推进肉牛集中养殖,实行统一经营管理,促进肉牛产业转型升级,2022年全村肉牛饲养量达到1340头。通过“村村联营”建成规模化肉羊养殖场1座,培育肉羊“30”大户35户,全村肉羊存栏量达到1970只。构建农旅融合发展模式,种植芍药、射干、金丝菊等中药材500亩,改造提升民宿10户,打造集采摘赏花、休闲度假、民俗体验于一体的新业态,乡村游成为杨岭最靓的名片,获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2022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812元,较2016年的6160元翻了一番。
聚焦铸魂塑形,扮靓美丽家园。用好村史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平台,讲好“总书记来杨岭的故事”和“杨岭脱贫发展历程”,“脱贫小康感党恩、振兴共富跟党走”成为杨岭村群众坚定而执着的信念。建成学前幼儿园和标准化运动场,配齐各类教学功能室;完善水、电、路、讯等基础配套设施,硬化村组道路5条10公里、改厨改厕152户,绿化造林2300亩,种植庭院经济林8万余株,杨岭村正在由“一处美”向“一片美”、由“一时美”向“持久美”整体迈进。扎实开展党建引领乡村治理5A级示范村创建,健全“村党支部—网格(村民小组)党小组—党员联系户”三级组织体系,深化拓展乡村治理积分卡“5223”模式,杨岭村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宜居宜业的美丽杨岭新画卷正在徐徐展开。大特色产业,增强发展动能。按照党组织建在产业链、党员聚在产业链、群众富在产业链“三链富民”思路,成立产业联合党支部,建成千头肉牛养殖场1处,通过托管、代养、联农带农等多种形式,加快推进肉牛集中养殖,实行统一经营管理,促进肉牛产业转型升级,2022年全村肉牛饲养量达到1340头。通过“村村联营”建成规模化肉羊养殖场1座,培育肉羊“30”大户35户,全村肉羊存栏量达到1970只。构建农旅融合发展模式,种植芍药、射干、金丝菊等中药材500亩,改造提升民宿10户,打造集采摘赏花、休闲度假、民俗体验于一体的新业态,乡村游成为杨岭最靓的名片,获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