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浏览量:
76066
来源:
海内外资讯
(马来西亚海内外传媒集团记者、国际华文媒体联盟记者、海内外杂志社记者联合报道)2023年12月9日,2023海丝华文媒体发展论坛暨华媒福建行采访团走进坦洋村,观茶山,看工艺,品功夫茶,茶的功夫尽收眼底,茶的韵味回味无穷,让远道而来的海外华文媒体感叹之余而流连忘返。通过参访交流,知道了坦洋工夫茶是福建省福安市坦洋村特产,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坦洋工夫,主要分布穆阳、福安及屏南北部等地。坦洋工夫外形紧结圆直匀整,带白毫,色泽乌黑有光,内质香气清鲜高爽,汤鲜艳呈金黄色,滋味醇厚,叶底红匀光亮。2010年9月30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坦洋工夫”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2019年11月18日,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坦洋工夫红茶是福建三大工夫红茶之首,久已闻名于国内外茶叶市场。其主要品质特点为:外形条索紧细匀直,叶色润泽,净度良好,毫尖金黄,香气高锐持久,滋味浓醇鲜爽,醇甜、有桂圆香气,汤色红亮,叶亮红明。
其制作工序是,一是鲜叶采摘。选择晴天采摘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品种以坦洋菜茶为佳,鲜叶要求芽叶肥壮、不带鱼叶和鳞片无病虫伤害、无异杂、无损伤,严格实行分批、分品种、及时付制,保持鲜叶的新鲜度。二是萎凋。萎凋室要保持通风良好,槽体内温度一般控制在30-35℃左右,具体温度和风量的掌握依据鲜叶含水量而定,一般原则为“先高后低”;萎凋芾的摊叶厚度一般为10-15厘米,每隔20-30分种翻叶一次,以获得茶叶萎凋均匀一致。一般萎凋时间4-6小时,萎凋叶叶质柔软,手捏成团,松手不易弹散,嫩梗折之不断,叶面失去光泽,色暗绿,青草气大部分消失,略有清香,减重率达30-40%,则萎凋适率。三是揉捻。采用揉捻机,揉捻室避免阳光直射,室内温度宜低,湿度宜稍高;采用轻压长揉的方法,时间掌握在60分钟左右,使茶叶的成条率达到85%以上,细胞破损率达80%以上,茶汁溢出而不滴流,使之条形紧结,初步形成其成品外形特征。四是解块。主要目的是解散茶团,降低叶温,使叶内某些有效成份不致因受热剧变,干燥后可减少团块。但使用解块机会影响到高档茶的条索外形,因此“坦洋工夫红茶”实际制作中以手工解块效果为佳。五是发酵。发酵是工夫红茶加工的独特阶段,它使茶叶中的多酚类物质充分氧化,形成红茶色香味的品质特征。红茶的发酵实际上从揉捻时就开始,因此揉捻时室温宜低。发酵温度控制在22-24℃,空气湿度一般要求80%以上,空气流通,使氧化供给充足,发酵充分均匀,整个发酵过程一般维持2-3个小时,待发酵叶青草气消失,出现桂花香、果香,叶色大部呈鲜明的铜红色为适度。六是干燥。目的是制止继续发酵,蒸发水份,达到毛茶成品要求。采用焙笼烘焙或烘干机干燥,掌握“高温初烘,低温复火”的原则。初烘温度掌握在90-100℃,时间为l5-20分钟,摊叶厚度2-3厘米,每隔5分钟翻拌一次,至八成干左右,中间摊凉1-2小时。复火温度掌握在50-60℃为宜,时间为20-30分钟,摊叶厚度3-4厘米,每l0分钟翻拌一次,足火后成品水分控制在7%以下。七是精制。毛茶通过抖筛、平圆筛、手拣等精制工序,分精茶条粗细、长短,去除影响成品茶净度和色泽的杂物及片茶、碎茶、末茶等,形成条索紧细、外形匀齐美观、净度良好的上等“坦洋工夫红茶”外形特征。
坦洋功夫茶的冲泡方法也是很有讲究的,红茶饮用广泛,这与红茶的品质特点有关。如按花色品种而言,有工夫饮法和快速饮法之分;按调味方式而言,有清饮法和调饮法之分;按茶汤浸出方式而言,有冲泡法和煮饮法之分。但不论何种方法饮茶,多数都选用茶杯冲(调)饮,只有少数用壶的,如冲泡红碎茶或片、末茶。
坦洋功夫茶有其独特的产地环境,福安市倚山临海,地貌以中、低山、丘陵为主。交溪南北贯穿全境,形成西北高、中间低的河谷丘陵地。茶园主要分布在这些丘陵山地。属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西北部有鹫峰山,洞宫山、白云山三条屏障低御寒潮,东南部受海洋性季风影响,气候温暖湿润,光照充足,雨量丰沛。年平均气温13.6℃~19.8℃,年平均无霜期230d~300天,年平均降雨量1350毫米~2050毫米,年相对湿度78%~83%,年平均日照时数达1905.8小时。茶园土壤以红壤、黄壤为主,土层深厚达1米以上,土壤有机质含量1%以上,土壤pH值为5.0~6.5。坦洋村位于社口镇西部,白云山东麓,现有523户,2100人(其中畲族人口120人),距镇区6公里,社晓公路横贯东西,下辖坦洋、岩头面、岩头下、山头4个自然村,均已实现“五通”。全村面积6.75平方公里,其中,茶园3200亩,林地面积4154亩,森林覆盖率达74.5%。村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茶叶种植及劳动力转移,年茶叶产量300多吨,农民人均纯收入4900多元。 历史渊源久远的坦洋工夫,主要分布穆阳、福安及屏南北部等地。坦洋工夫源于福安境内白云山麓的坦洋村,相传清咸丰、同治年间(公元1851年—1874年),坦洋村有胡福四(又名胡进四)者,试制红茶成功,经广州运销西欧,很受欢迎,此后茶商纷纷入山求市,接踵而来并设洋行,周围各县茶叶亦渐云集坦洋,坦洋工夫名声也就不胫而走。自光绪六年至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881年—1936年)的50余年,坦洋工夫每年出口均上万担,其中1898年出口3万余组。穆阳长一公里,设茶行达36家,雇工3000余人,产量2万余担(参看《闽东志》)。其优质核心产区位于归岭一带,收条范围上至政和县的新村,下至霞浦县的赤岭,方圆数百里,境跨七、八个县,成为福安的主要红茶产区。运销荷兰、英国、日本、东南亚等二十余个国家与地区,每年收外汇茶银百余万元。当时民谚云:“国家大兴,茶换黄金,船泊龙凤桥,白银用斗量。”后因抗日战争爆发,销路受阻,生产亦遭严重破坏,坦洋工夫产量锐减。50年代中期,为了恢复和提高坦洋工夫红茶的产量和品质,先后建立了国营坦洋、水门红茶初制厂和福安茶厂,实行机械化制茶,引进并繁殖福鼎大白茶、福安大白茶、福云等优良茶树品种,1960年产量增加到5万担,创历史最高水平。后因茶类布局的变更,由“红”改“绿”,坦洋工夫尚存无几。经有关部门的努力,坦洋工夫又有所恢复和发展,1988年产量达8000余担。(记者,续炳义/马来西亚海内外传媒集团主席、国际华文媒体联盟主席、国际文化产业智库主席、海内外杂志社社长)
坦洋功夫茶有其独特的产地环境,福安市倚山临海,地貌以中、低山、丘陵为主。交溪南北贯穿全境,形成西北高、中间低的河谷丘陵地。茶园主要分布在这些丘陵山地。属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西北部有鹫峰山,洞宫山、白云山三条屏障低御寒潮,东南部受海洋性季风影响,气候温暖湿润,光照充足,雨量丰沛。年平均气温13.6℃~19.8℃,年平均无霜期230d~300天,年平均降雨量1350毫米~2050毫米,年相对湿度78%~83%,年平均日照时数达1905.8小时。茶园土壤以红壤、黄壤为主,土层深厚达1米以上,土壤有机质含量1%以上,土壤pH值为5.0~6.5。坦洋村位于社口镇西部,白云山东麓,现有523户,2100人(其中畲族人口120人),距镇区6公里,社晓公路横贯东西,下辖坦洋、岩头面、岩头下、山头4个自然村,均已实现“五通”。全村面积6.75平方公里,其中,茶园3200亩,林地面积4154亩,森林覆盖率达74.5%。村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茶叶种植及劳动力转移,年茶叶产量300多吨,农民人均纯收入4900多元。 历史渊源久远的坦洋工夫,主要分布穆阳、福安及屏南北部等地。坦洋工夫源于福安境内白云山麓的坦洋村,相传清咸丰、同治年间(公元1851年—1874年),坦洋村有胡福四(又名胡进四)者,试制红茶成功,经广州运销西欧,很受欢迎,此后茶商纷纷入山求市,接踵而来并设洋行,周围各县茶叶亦渐云集坦洋,坦洋工夫名声也就不胫而走。自光绪六年至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881年—1936年)的50余年,坦洋工夫每年出口均上万担,其中1898年出口3万余组。穆阳长一公里,设茶行达36家,雇工3000余人,产量2万余担(参看《闽东志》)。其优质核心产区位于归岭一带,收条范围上至政和县的新村,下至霞浦县的赤岭,方圆数百里,境跨七、八个县,成为福安的主要红茶产区。运销荷兰、英国、日本、东南亚等二十余个国家与地区,每年收外汇茶银百余万元。当时民谚云:“国家大兴,茶换黄金,船泊龙凤桥,白银用斗量。”后因抗日战争爆发,销路受阻,生产亦遭严重破坏,坦洋工夫产量锐减。50年代中期,为了恢复和提高坦洋工夫红茶的产量和品质,先后建立了国营坦洋、水门红茶初制厂和福安茶厂,实行机械化制茶,引进并繁殖福鼎大白茶、福安大白茶、福云等优良茶树品种,1960年产量增加到5万担,创历史最高水平。后因茶类布局的变更,由“红”改“绿”,坦洋工夫尚存无几。经有关部门的努力,坦洋工夫又有所恢复和发展,1988年产量达8000余担。(记者,续炳义/马来西亚海内外传媒集团主席、国际华文媒体联盟主席、国际文化产业智库主席、海内外杂志社社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