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浏览量:
86286
来源:
海内外资讯
(马来西亚海内外传媒集团记者、国际华文媒体联盟记者、海内外杂志社记者联合报道)2023年12月9日,2023海丝华文媒体发展论坛暨华媒福建行采访团走进赤溪,感触颇深,这个号称中国扶贫第一村的地方确实不简单,首先看它的区位,赤溪村位于福建省福鼎市磻溪镇东南部,与霞浦相毗邻,距福鼎市区65公里,离集镇23公里,处AAAAA级名胜风景区太姥山境内,对外交通较为便利。赤溪村是“中国扶贫第一村”,也是少数民族村。全村有14个自然村,408户1806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802人。境内具有丰富的旅游、茶叶竹木、淡水养殖、水利矿藏资源。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通过人民网视频连线赤溪村,祝愿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好。上个世纪80年代,赤溪村是一个少数民族贫困村,年人均收入仍不足200元,贫困率达90%以上。2018年,村民人均纯收入18305元。30多年的扶贫攻坚使赤溪村改天换地,实现了华丽转身,赤溪村被称为“中国扶贫第一村”。
赤溪是“中国扶贫第一村”,始终牵动着习总书记的心,2016年2月19日,习总书记与赤溪村视频连线时深情地说:“我也是在想念着你们。‘中国扶贫第一村’这个评价是很高的,这里面也确实凝聚着宁德人民群众、赤溪村人民群众的心血和汗水。我在宁德讲过,滴水穿石,久久为功,弱鸟先飞,你们做到了。”2015年1月29日,习总书记专门就赤溪村的脱贫工作作出重要批示:“30年来,在党的扶贫政策支持下,宁德赤溪畲族村干部群众艰苦奋斗、顽强拼搏、滴水穿石、久久为功,把一个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建成了小康村。”
早在宁德工作期间,习总书记以深入调研起步,提出“弱鸟先飞”理念、“滴水穿石”精神,下决心带领闽东百姓摆脱贫困。调离宁德后,习总书记依然牵挂着闽东,亲力亲为,制定帮扶政策,帮助发展经济,增强“造血”能力;走村入户,关心百姓疾苦,为他们摆脱贫困想方设法。在习近平同志的亲自推动下,包括赤溪村在内的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成果丰硕,一个又一个像赤溪这样的“穷村巨变”故事,在闽东大地、福建大地以及中国大地上演。
30多年来,赤溪村始终践行习总书记当年在宁德提出的脱贫理念,深入贯彻新时代精准脱贫重要思想,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历经10年“输血式”就地扶贫、10年“换血式”搬迁求变、10年“造血式”发展致富,走出了一条“旅游富村、农业强村、文化立村、生态美村”的乡村振兴之路。时间,是最忠实的记录者,也是最客观的见证者。属于“中国扶贫第一村”赤溪村的故事,在习总书记的深情牵挂和谆谆嘱托中娓娓道…
一次批示,一句嘱托,一份牵挂;一次连线,一声肯定,一股力量。在重温习总书记的深情批示、殷切嘱托,亲历“中国扶贫第一村”赤溪村的“美丽蝶变”后,我们深切感受到了“弱鸟先飞、艰苦奋斗、顽强拼搏、滴水穿石、久久为功”的实践伟力,正如习总书记在与赤溪村视频连线时所说:“你们的实践也印证了我们现在的方针,就是扶贫工作要因地制宜,精准发力。”“它的这个历程是我们全国扶贫的一个历程。”十八大以来, 在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推进脱贫攻坚的历史进程中,展现出“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政治问题”的大局视野,彰显出“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为民情怀,体现出“要使弱鸟先飞,飞得快,飞得高,必须探讨一条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路子”的精准意识.….….取得了脱贫攻坚人民战争的全面胜利,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中国奇迹,这些是我们不畏艰险、继续前进的宝贵经验和根本遵循。我们相信,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方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赤溪的明天会越来越好,中国的明天会越来越好!
这里首先也是写好“传承保护”的文章,畲族文化焕发新活力。每年安排100万畲族文化保护专项经费,支持发展少数民族村文化保护项目。与宁德师范学院合作“福鼎市畲族文化资源普查项目”,完成普查项目542 项。实行畲族非遗传承人认定和补贴制度,共有13人被确定为畲族非遗传承人,创作《山哈丰年祭》《畲山茶歌》等10多个畲族原生态文艺作品,传承“畲歌畲语”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建成市畲族文化馆、畲歌畲茶文化传习所、加快推进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中心建设,进一步丰富畲族文化传播载体。第二就是写好“民族特色”的文章,畲族村寨展现新气象。投入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补助资金4150余万元,打造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村10个,4个村获评“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双华村围绕“山海佳阳·多彩畲乡”发展思路,全方位打造具有少数民族特色和丰厚历史底蕴的美丽乡村,打响海峡两岸各民族欢度二月二会亲节文化品牌。方家山村通过举办闽东畲族喊山祭茶典礼、三月三斗茶赛、闽东畲族茶文化研讨会,融合白茶文化和畲族文化,做大“白茶故里”文化品牌。瑞云村坚持以“五彩党建·畲韵瑞云”为目标,立足文化与生态优势,擦亮“美丽底色”,做强国家级非遗“四月八”(牛歇节)的文化品牌。第三是写好“产业支撑”的文章,畲族人民阔步振兴路。挖掘和培育畲族木偶戏、畲歌、服饰、工艺制作及以乌米饭为主的食品等畲族特色产业,将畲族文化融入福鼎白茶、旅游产业,推进文旅、茶旅、渔旅融合,畲族乡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2059元。围绕“畲乡风情·渔村听涛”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推动全乡旅游景点“串点连线、成线扩面”形成“山海川石兼有,畲乡风情浓厚”的大旅游格局。以建设“山海佳阳·多彩畲乡”为目标,着力打造红色畲乡旅游带、绿色山地农业带和蓝色海洋渔业带等三条彩色产业带,大步迈向畲乡振兴,记者走进“民族文创集市”,看到了玲琅满目的畲族文创文旅产品感到十分兴奋,因为文创产品丰富的地方文化创意产业随之崛起,文化创意产业兴盛的地方,科学技术相对集中,科学技术集中的地方社会经济就会快速发展,经济快速发展的地方文化就会繁荣,所以一个地方的文旅产品是否丰富体现着一个地方的发展水平,不只是文化传承的问题。
赤溪是“中国扶贫第一村”,始终牵动着习总书记的心,2016年2月19日,习总书记与赤溪村视频连线时深情地说:“我也是在想念着你们。‘中国扶贫第一村’这个评价是很高的,这里面也确实凝聚着宁德人民群众、赤溪村人民群众的心血和汗水。我在宁德讲过,滴水穿石,久久为功,弱鸟先飞,你们做到了。”2015年1月29日,习总书记专门就赤溪村的脱贫工作作出重要批示:“30年来,在党的扶贫政策支持下,宁德赤溪畲族村干部群众艰苦奋斗、顽强拼搏、滴水穿石、久久为功,把一个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建成了小康村。”
早在宁德工作期间,习总书记以深入调研起步,提出“弱鸟先飞”理念、“滴水穿石”精神,下决心带领闽东百姓摆脱贫困。调离宁德后,习总书记依然牵挂着闽东,亲力亲为,制定帮扶政策,帮助发展经济,增强“造血”能力;走村入户,关心百姓疾苦,为他们摆脱贫困想方设法。在习近平同志的亲自推动下,包括赤溪村在内的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成果丰硕,一个又一个像赤溪这样的“穷村巨变”故事,在闽东大地、福建大地以及中国大地上演。
30多年来,赤溪村始终践行习总书记当年在宁德提出的脱贫理念,深入贯彻新时代精准脱贫重要思想,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历经10年“输血式”就地扶贫、10年“换血式”搬迁求变、10年“造血式”发展致富,走出了一条“旅游富村、农业强村、文化立村、生态美村”的乡村振兴之路。时间,是最忠实的记录者,也是最客观的见证者。属于“中国扶贫第一村”赤溪村的故事,在习总书记的深情牵挂和谆谆嘱托中娓娓道…
一次批示,一句嘱托,一份牵挂;一次连线,一声肯定,一股力量。在重温习总书记的深情批示、殷切嘱托,亲历“中国扶贫第一村”赤溪村的“美丽蝶变”后,我们深切感受到了“弱鸟先飞、艰苦奋斗、顽强拼搏、滴水穿石、久久为功”的实践伟力,正如习总书记在与赤溪村视频连线时所说:“你们的实践也印证了我们现在的方针,就是扶贫工作要因地制宜,精准发力。”“它的这个历程是我们全国扶贫的一个历程。”十八大以来, 在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推进脱贫攻坚的历史进程中,展现出“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政治问题”的大局视野,彰显出“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为民情怀,体现出“要使弱鸟先飞,飞得快,飞得高,必须探讨一条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路子”的精准意识.….….取得了脱贫攻坚人民战争的全面胜利,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中国奇迹,这些是我们不畏艰险、继续前进的宝贵经验和根本遵循。我们相信,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方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赤溪的明天会越来越好,中国的明天会越来越好!
这里首先也是写好“传承保护”的文章,畲族文化焕发新活力。每年安排100万畲族文化保护专项经费,支持发展少数民族村文化保护项目。与宁德师范学院合作“福鼎市畲族文化资源普查项目”,完成普查项目542 项。实行畲族非遗传承人认定和补贴制度,共有13人被确定为畲族非遗传承人,创作《山哈丰年祭》《畲山茶歌》等10多个畲族原生态文艺作品,传承“畲歌畲语”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建成市畲族文化馆、畲歌畲茶文化传习所、加快推进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中心建设,进一步丰富畲族文化传播载体。第二就是写好“民族特色”的文章,畲族村寨展现新气象。投入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补助资金4150余万元,打造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村10个,4个村获评“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双华村围绕“山海佳阳·多彩畲乡”发展思路,全方位打造具有少数民族特色和丰厚历史底蕴的美丽乡村,打响海峡两岸各民族欢度二月二会亲节文化品牌。方家山村通过举办闽东畲族喊山祭茶典礼、三月三斗茶赛、闽东畲族茶文化研讨会,融合白茶文化和畲族文化,做大“白茶故里”文化品牌。瑞云村坚持以“五彩党建·畲韵瑞云”为目标,立足文化与生态优势,擦亮“美丽底色”,做强国家级非遗“四月八”(牛歇节)的文化品牌。第三是写好“产业支撑”的文章,畲族人民阔步振兴路。挖掘和培育畲族木偶戏、畲歌、服饰、工艺制作及以乌米饭为主的食品等畲族特色产业,将畲族文化融入福鼎白茶、旅游产业,推进文旅、茶旅、渔旅融合,畲族乡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2059元。围绕“畲乡风情·渔村听涛”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推动全乡旅游景点“串点连线、成线扩面”形成“山海川石兼有,畲乡风情浓厚”的大旅游格局。以建设“山海佳阳·多彩畲乡”为目标,着力打造红色畲乡旅游带、绿色山地农业带和蓝色海洋渔业带等三条彩色产业带,大步迈向畲乡振兴,记者走进“民族文创集市”,看到了玲琅满目的畲族文创文旅产品感到十分兴奋,因为文创产品丰富的地方文化创意产业随之崛起,文化创意产业兴盛的地方,科学技术相对集中,科学技术集中的地方社会经济就会快速发展,经济快速发展的地方文化就会繁荣,所以一个地方的文旅产品是否丰富体现着一个地方的发展水平,不只是文化传承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