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的足迹 到天涯海角 | 第七届世界厨师艺术荟开幕式暨国际烹饪艺术展演在海南三亚开启

全国政协办公厅等六单位联合举行国庆招待会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

国际华文媒体联盟与河南日报社签定长期合作战略协议

国际华文媒体联盟与河南省侨联签定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两会连线】马来西亚海内外传媒集团主席续炳义: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是传播贵州好声音的关键

海南省侨联牵手国际华文媒体联盟助力自贸港建设再拓海外新舆境

再谈创新路上的“镇江膏药”

发布时间:    浏览量: 86118   来源: 海内外资讯
       (国际华文媒体联盟记者、马来西亚海内外传媒集团记者、海内外杂志社记者联合报道)经过参访镇江七O七天然制药有限公司,写了一篇“镇江膏药在腾飞”的报道后,感觉意犹未尽,故再发一篇稿聊聊“镇江膏药”。镇江膏药是清代康熙元年(1662年)的“唐老一正斋”传承发展而来,有350多年历史,它具有祛风止痛、舒筋活血、化痞去瘀、消散顺气之功能,主治筋骨疼痛、跌打损伤、半身不遂、四肢麻木、关节疼痛。镇江膏药的前身为益症膏(后改名一正膏),由创始人唐守义秘制而成,1956年“唐老一正斋药店”实行公私合营改造,在1965年与镇江国药总店成药加工厂合并组建了国营镇江市中药厂,后正式命名为“金山”牌镇江膏药(图2-1 “金山”牌镇江膏药)。中药厂延续了传统的工艺技术、制造技术以及优秀产品,弘扬了中华中医药文化。该膏药从清代的“唐老一正斋”开始直到如今,经历了家族传承、公私合营、合并组建、改制重组等一系列的历史变迁,“金山”牌镇江膏药影响广泛,产品行销内地、中国香港、东南亚地区。镇江膏药有着独特的生产装置和工艺规程,工艺精湛,炸药炼油、化合温度参数绝密,其主药和芳香挥发性药物研成粉末后加入药脂中,药粉在特定温度下搅拌均匀,产品质量稳定。通过软化点控制,保证了膏药硬而不脆、黏而不滑、圆润光亮;药效显著。该产品获得“国家优质产品”“江苏名牌产品”“江苏老字号”“镇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荣誉称号。

       “镇江膏药”源自百年奇葩一正膏。据《丹徒县志摅余 实业》卷三记载:“一正膏药,海内驰名”。现今镇江市五条街尚有唐老一正斋膏药遗址,为文物保护单位。 唐家老店创始人唐守义,原籍河南,顺治末年因黄河水患随父母迁徙镇江,后在五条街茅兆升布店学艺。相传一日,有一衣衫褴褛的老者来店求乞,遭众人厌恶,唯守义怜悯乐助,多次解囊施金。老者见守义为人忠厚善良,能扶贫济困,一日从怀中取出秘方一纸,嘱其“细心秘制,济世利民”,嘱后即飘然而去。唐守义按老者所嘱,照方秘制,取名“益症膏”,由茅兆升免费随布送给病人。由于膏药疗效显著,需者日多,名声日广,被称誉为“万应灵膏”。其时适逢清政府整治黄河水道,在疏竣工程中,民工及兵勇跌打损伤者贴用此膏药后,病痛即愈。于是一传十,十传百,有口皆碑。1711年(康熙五十年),河道总督陈鹏年因“益症膏”有益于治河工程,特赠送“桔井流香”匾额一块,予以表彰。所谓“桔井”,典故出自汉文帝时《神仙传》,传中道:有苏伯公者得道,将仙去,告母曰:“明年天下疾疫,庭中有水,檐边桔树可以待养,井水一升,桔叶一枝,可疗一人。”遂升天河而去。至期,果疫,母如言,为之,皆愈。故有“益症”膏药过了黄河就放香之说。1715年,“益症膏”更名为“弈争膏”,1723年又更名为“一正膏”。由于“一正膏”疗效显著,又谓之“万应灵膏”,渐渐行销全国。一些利欲熏心者仿制出售冒牌假膏药,唐家数代为防止假膏药贻误病人,有损名誉,为此先后发生7次诉讼。最后一次在1869年9月(清同治8年),经钦加同知衔镇江丹徒正堂加七级汪大人研究查讯三次后,给予唐家勒石永禁假冒,唐家奉示后将《奉完勒石永禁》的告示篆刻石碑(附图2-2),立于“一正斋”店堂门首。

       1871年(清同治10年),县台大人苏勒赐“香芬至釜”匾额,同年,江南大主考又赐“济世利民”匾额,并立旗杆匾额以资识别。这些,使“一正斋”声誉倍增,因此,“一正膏”当时不仅成了治疗药物,还作为馈赠礼品,甚至成为皇家和王公大臣进贡之物。唐守义八世孙唐萼楼1922年以其肖像为商标在当时农商部商标局登记注册,此后,“一正膏”销量大增,还畅销海外,尤其在东南亚各地备受欢迎。因此,“一正膏”在国际上也早有声誉。 1956年7月唐老一正斋药店实行公私合营改造;在1965年与镇江国药总店成药加工厂合并组建镇江中药厂,保留主产品一正膏。
 

       一正膏虽然疗效确切,但由于处方庞大(79味药材),并且有部分紧缺药材,生产受到制约,不能满足人们的用药需求。为了继承和发展祖国宝贵的医学遗产,解决人们用药难,1966年,镇江中药厂领导组织科技人员、老中医会同老药工对一正膏处方进行认真的分析、筛选、整理提高,筛去了部分功效重复、累叠的辅药,选用道地药材重新组方。且由原方79味药材精简到46味药材,并命名为“镇江膏药”(曾用名“四新膏药”),经过一年多的临床验证,多次座谈总结,专家组确认“镇江膏药”保持了“一正膏”的传统特色,又优越于“一正膏”的功能疗效,而且降低了生产成本,满足了市场需求,经镇江地区行政公署卫生处审核批准生产。 目前,“镇江膏药”是江苏七〇七天然制药有限公司的重点产品是,该产品由1966年的40万张/年,发展到现在的400万张/年,最高年产量曾达1200万张。产品行销全国各地,香港和东南亚地区来函购者甚多。 为贯彻落实吴仪副总理提出的在中医药行业实施“名厂、名店、名药”战略,《中国中医药报》记者专程采访了江苏七〇七天然制药有限公司董事长耿同全, 2005年2月17日,《中国中医药报》第2293期刊登《橘井香流四时春 散作甘雨济世人—镇江膏药再展时代雄风》,对“金山”牌镇江膏药这一中华老字号名药再次进行报道。

       “金山”牌镇江膏药1980年获江苏省优质产品、江苏省著名商标和国家对外贸易部《出口产品荣誉证书》,同年又获国家医药管理总局优质产品称号;1985年、1990年先后获得国家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优质产品殊荣(部优);1989年获得全国首届中成药健康杯优秀奖;1999-2007年,镇江市名牌产品;2008年12月,被江苏省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命名为“江苏名牌产品”;2008年,被江苏省科技厅命名为“江苏省高新技术产品”;2018、2019年,“金山”牌镇江膏药制作技艺先后被镇江国家高新区、镇江市以及江苏省商务厅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江苏老字号”。 以具有350多年历史的中药瑰宝“镇江膏药”为模型药,引进成果和专利,着力解决长期困扰中药凝胶剂产业化的重大难题,形成基质、制备工艺、质量评价、工艺装备关键技术共性平台,研发“镇江巴布膏”为首的治疗多种病症的系列中药凝胶剂产品。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评审,获药物临床试验批件,目前处于临床试验阶段。项目达产后,公司将形成外用膏药“镇江膏药、镇江橡胶膏、镇江巴布膏”“三代同堂”之势,市场前景广阔,在全国外用贴剂市场占有重要地位。在中药巴布剂(现名凝胶膏剂)的研发过程中,组建了“江苏省中药巴布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拥有巴布剂生产车间和生产许可证的巴布剂研发平台,并获得关于巴布剂基质技术发明的多项专利授权。

       黑膏药的出现与黄丹关系密切,《神农本草经》有黄丹的记载,黄丹也称铅丹。黑膏药制作于魏晋时代,此时炼丹之术盛行,葛洪的《抱朴子内篇》就有铅丹制剂及油膏剂的制作方法。唐•李绰《尚书故实》也载述:“虞元公镇南海,疽发于鬓,相国姬遂取膏药贴于疮上,数日平复。”宋代太平兴国三年到淳化三年(公元973-992年) 由医官王怀隐等就当时太医局搜罗各家验方汇编而成的《太平圣惠方》,载有黑膏药详细制作方法,如“雄黄膏”、“通神膏" 、“抵圣膏" 、“大垂云膏”等,在膏药的每种方内,药味少则七、八味,多则二、三十味,比隋唐时代的硬膏药味多得多,制法也完善得多,从“滴在水中药不散”、“滴于水中如珠”,来判断膏是否制成,以及“悬于并底一宿出火毒”等操作来看技术已日趋完善。黑膏药由使用少,发展到大量使用。从历史发展上看,金山®镇江膏药是由魏晋铅丹制剂及油膏剂的制作方法发展而来,归集了我国中医黑膏药的制作精华,此后又受到了明代宫廷太医院御医姚本仁于1628年始创的安阳膏药的制作影响,同时也吸收了清代康熙年间“一正膏”的制作方式,更有镇江中药厂(现江苏七〇七天然制药有限公司)在镇江膏药制作上的群体传承发展所产生的广泛影响。因而,镇江膏药制作技艺已逾千年历史。它具有祛风止痛、舒筋活血、化痞去瘀、消散顺气之功能,主治筋骨疼痛、跌打损伤、半身不遂、四肢麻木、关节疼痛。镇江膏药的前身为益症膏(后改名一正膏),由创始人唐守义秘制而成,1956年“唐老一正斋药店”实行公私合营改造,在1965年与镇江国药总店成药加工厂合并组建了国营镇江市中药厂,1966年正式命名为“镇江膏药”。中药厂延续了传统的工艺技术、制造技术以及优秀产品,弘扬了中华中医药文化。该膏药从清代的“唐老一正斋”开始直到如今,经历了家族传承、公私合营、合并组建、改制重组等一系列的历史变迁,“金山”牌镇江膏药影响广泛,产品行销全国各地、香港、东南亚地区。
上一篇:创新路上的“镇江膏药”在腾飞
下一篇:惯蛋入门:饭前不惯蛋等于没吃饭

首页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 http://www.hnwhrzx.com 海内外资讯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