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浏览量:
85753
来源:
海内外资讯
(国际华文媒体联盟记者、马来西亚海内外传媒集团记者、海内外杂志社记者陕西延安报道)2024年7月8日,由中国侨联指导,陕西省侨联主办,延安市侨联、榆林市侨联、《华商报》社、陕西华商国际传播中心承办的“追梦中华·弘扬嘉庚精神启新篇”2024海外华文媒体陕西采访行,在采访团团长、中国侨联信息传播部部长左志强和采访团副团长、陕西省侨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尚小红的带领下走进陕西榆林市顺访靖边县,来自马来西亚、美国、加拿大、南非、澳大利亚、菲律宾、中国香港等14家华文媒体记者和人民政协报、中国网等3家中央涉侨媒体,以及陕西日报、《华商报》等陕西省内媒体共19家媒体21位海内外媒体代表参加了此次采访行活动。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靖边跑驴,是流传在靖边民俗“社伙”中的一种歌舞表演形式,民间俗称不一,如“骑毛驴”、“耍驴儿”、“拉犟驴”、“赶毛驴”等。2008年6月14日,靖边跑驴被国务院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靖边跑驴”根据地理、历史、生产方式以及清光绪年间《县志》对“社火”的记载证明,清代已很盛行。解放后,由于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使之得以发扬光大。1982年参加了农业电影制片厂《泥土的芳香》的拍摄,后来该舞蹈又出访了法国、瑞士、前苏联等国进行了文化交流,使陕北靖边跑驴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1.靖边信天游信天游,旋律优美,音的走向自由,音域宽广,高亢奔放,优美、动听。当地群众俗称为“山曲儿”“顺天游”。2011年被陕西省政府公布为陕西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新中国成立后,靖边著名的民歌手王志强演唱的《卖娃娃》参加了全国民歌调演,在怀仁堂为中央首长表演,受到了周总理的亲切接见。2.靖边剪纸靖边妇女是靖边剪纸的主体,将她们的理想、情思、审美情趣体现在自己的剪纸里面。并且形成为一种民俗,依靠口传身授,代代相承至今。2011年陕西省政府公布“靖边剪纸”为陕西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3.霸王鞭靖边“霸王鞭”是流传在靖边民俗“社伙”中的一种歌舞形式,在民间俗称不一,如“打花棍”、“打莲厢”、“浑身响”、“金钱棍”等,在靖边代表性的流传在宁条梁镇、东坑镇、张家畔街道、镇靖镇等地,据调查:在靖边县宁条梁镇、东坑镇流传时间最早,表演活动也更具有广泛的群众性、代表性。4.陕北裘皮制作技艺“陕北王氏裘皮制作技艺”的产物,是以东晋十六国,大夏游牧民族承袭的“裘皮制作文化”为基础逐渐形成的。具有历史悠久、选料考究、工序繁杂(31道流程)、款式新颖、工艺精美,每件裘皮制品都是心灵手巧、独具匠心的皮匠师傅们创造出来的,有其重要的美学价值和实用价值。极具陕北地域特色,不仅有很高的经济价值,亦能刺激畜牧业规模化生产。5.三边柳编靖边“柳条编织”的历史可追溯到清代,当时县民就用柳条编织油篓、酒篓、簸箕、笸箩、筛子等。2017年9月“三边柳编”被陕西省文化厅公布为陕西省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靖边柳编”具有历史悠久、经久耐用、美观实用、精巧玲珑、编制精密、样式新颖、编法多样等特点。无论是:平编(过一编)、棱编(过二编)、垒编(并条编)、花纹编(网格编)以及缠编、人字编(左右手编)、形状论编(自由编)等,都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极具陕北地域特色。(记者/续炳义,江苏大学特聘教授、四川省侨联文促会副会长兼文化产业专委会主任、江苏省侨联文促会副会长兼国际传播专委会主任、海南省侨联特聘专家、国际华文媒体联盟主席、国际文化产业智库主席、马来西亚海内外传媒集团主席、海内外杂志社社长)
靖边县,隶属于陕西省榆林市,位于陕西省北部,榆林市西南部,北与内蒙古自治区乌审旗、鄂托克前旗相邻,南与延安市子长市、安塞区、志丹县、吴起县接壤,东西分别与横山区、定边县毗连,总面积5088平方千米。截至2023年6月,靖边县辖1个街道、16个镇。截至2023年末,靖边县常住人口39.23万人。靖边史称“夏州”、“朔方”,靖边籍隋朝大建筑学家宇文恺规划设计和主持修建了大兴城(唐长安城),成为后世城市建设的范例。境内大夏国都统万城遗址是匈奴族在人类历史上遗留下的唯一都城遗址。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中共靖边县委和中华苏维埃政府成立,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唯一没有被颠覆的县级革命政权。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转战陕北时,在靖边的小河、天赐湾、青阳岔等地生活战斗了65个日夜,期间召开了著名的“小河会议”,拉开了全国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向战略反攻的序幕。2023年,靖边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36.3亿元,同比增长5.5%,GDP总量位居全市第四位。
早在旧石器时代,靖边就有先民繁衍生息。东晋十六国时期,匈奴贵族赫连勃勃建立“大夏国”,雄踞北方20年,在县城东北58千米处,大夏国都统万城遗址经历1600年的风雨仍然基本保存完好,是匈奴族在人类历史上遗留下的唯一都城遗址,在全世界范围内具有唯一性、排他性、垄断性和不可复制性,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靖边籍的隋朝大建筑学家宇文恺规划设计和主持修建了大兴城,成为后世城市建设的范例。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中共靖边县委和中华苏维埃政府成立,并成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唯一没有被颠覆的县级革命政权。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转战陕北时,在靖边的小河、天赐湾、青阳岔等地生活战斗了65个日夜,期间召开了著名的“小河会议”,拉开了全国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向战略反攻的序幕。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由于工作突出,毛主席为时任县委书记惠中权同志亲笔题词“实事求是、不尚空谈”,成为历届靖边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的工作理念和工作准则。著名诗人李季在靖边工作和生活期间,创作了著名的信天游叙事诗《王贵与李香香》,引起极大轰动。治沙英雄牛玉琴几十年如一日,艰苦奋斗,顽强拼搏,植树造林13万亩,是中国妇女的楷模。靖边县的剪纸、信天游等民间艺术,风格独特,久负盛名,被誉为“民间剪纸之乡”、“信天游故里”。
靖边史称“夏州”、“朔方”,明太祖洪武六年(1373年)设“靖边(取“绥靖边疆”之义)卫”,清雍正九年(1731年)设“靖边县”。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靖边跑驴,是流传在靖边民俗“社伙”中的一种歌舞表演形式,民间俗称不一,如“骑毛驴”、“耍驴儿”、“拉犟驴”、“赶毛驴”等。2008年6月14日,靖边跑驴被国务院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靖边跑驴”根据地理、历史、生产方式以及清光绪年间《县志》对“社火”的记载证明,清代已很盛行。解放后,由于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使之得以发扬光大。1982年参加了农业电影制片厂《泥土的芳香》的拍摄,后来该舞蹈又出访了法国、瑞士、前苏联等国进行了文化交流,使陕北靖边跑驴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1.靖边信天游信天游,旋律优美,音的走向自由,音域宽广,高亢奔放,优美、动听。当地群众俗称为“山曲儿”“顺天游”。2011年被陕西省政府公布为陕西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新中国成立后,靖边著名的民歌手王志强演唱的《卖娃娃》参加了全国民歌调演,在怀仁堂为中央首长表演,受到了周总理的亲切接见。2.靖边剪纸靖边妇女是靖边剪纸的主体,将她们的理想、情思、审美情趣体现在自己的剪纸里面。并且形成为一种民俗,依靠口传身授,代代相承至今。2011年陕西省政府公布“靖边剪纸”为陕西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3.霸王鞭靖边“霸王鞭”是流传在靖边民俗“社伙”中的一种歌舞形式,在民间俗称不一,如“打花棍”、“打莲厢”、“浑身响”、“金钱棍”等,在靖边代表性的流传在宁条梁镇、东坑镇、张家畔街道、镇靖镇等地,据调查:在靖边县宁条梁镇、东坑镇流传时间最早,表演活动也更具有广泛的群众性、代表性。4.陕北裘皮制作技艺“陕北王氏裘皮制作技艺”的产物,是以东晋十六国,大夏游牧民族承袭的“裘皮制作文化”为基础逐渐形成的。具有历史悠久、选料考究、工序繁杂(31道流程)、款式新颖、工艺精美,每件裘皮制品都是心灵手巧、独具匠心的皮匠师傅们创造出来的,有其重要的美学价值和实用价值。极具陕北地域特色,不仅有很高的经济价值,亦能刺激畜牧业规模化生产。5.三边柳编靖边“柳条编织”的历史可追溯到清代,当时县民就用柳条编织油篓、酒篓、簸箕、笸箩、筛子等。2017年9月“三边柳编”被陕西省文化厅公布为陕西省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靖边柳编”具有历史悠久、经久耐用、美观实用、精巧玲珑、编制精密、样式新颖、编法多样等特点。无论是:平编(过一编)、棱编(过二编)、垒编(并条编)、花纹编(网格编)以及缠编、人字编(左右手编)、形状论编(自由编)等,都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极具陕北地域特色。(记者/续炳义,江苏大学特聘教授、四川省侨联文促会副会长兼文化产业专委会主任、江苏省侨联文促会副会长兼国际传播专委会主任、海南省侨联特聘专家、国际华文媒体联盟主席、国际文化产业智库主席、马来西亚海内外传媒集团主席、海内外杂志社社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