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浏览量:
95796
来源:
海内外资讯
(国际华文媒体联盟记者、马来西亚海内外传媒集团记者、海内外杂志社记者陕西延安报道)2024年7月8日,由中国侨联指导,陕西省侨联主办,延安市侨联、榆林市侨联、《华商报》社、陕西华商国际传播中心承办的“追梦中华·弘扬嘉庚精神启新篇”2024海外华文媒体陕西采访行,在采访团团长、中国侨联信息传播部部长左志强和采访团副团长、陕西省侨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尚小红的带领下走进陕西榆林,来自马来西亚、美国、加拿大、南非、澳大利亚、菲律宾、中国香港等14家华文媒体记者和人民政协报、中国网等3家中央涉侨媒体,以及陕西日报、《华商报》等陕西省内媒体共19家媒体21位海内外媒体代表参加了此次采访行活动。
榆林市的风俗有古朴的传统,山区的农民修窑洞时,先请阴阳先生看地势山形,定方位、择吉日。窑洞的样式多而且讲究,门面用细凿凿出,窑前有穿廊和雨盆。窗棂曲直交错,长短相间,组成各种美术图案。城里的有钱人家住高屋脊大瓦房,一进两开,穿廊虎抱,雕棱绘彩。更有大户人家,门前树旗杆,蹲石狮,大门水磨砖砌门楼,有照壁,二进中有月亮门,分前后院,前院是书房,会客室,后院是家眷。
明武宗驻跸榆林时曾对随从说:“榆林真乃小北京也”,天下雄镇《明史》(卷二百九十四—列传第一百八十二—忠义六)是这样记载榆林的:榆林为天下雄镇,兵最精,将材最多,然其地最瘠,饷又最乏,士常不宿饱。乃慕义殉忠,志不少挫,无一屈身贼庭,其忠烈又为天下最。事闻,天子嗟悼,将大行褒恤,国亡,不果。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榆林精兵被调走,“榆林益空虚”,榆林城被李自成大军包围,但榆林坚决抵抗,坚守12天,无一人投降,最终陷落,全城殉国,《明史》记载:“其忠烈又为天下最”。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周世民叛军围攻榆林城,榆林军民奋起抵抗,坚守城池3个月,迫使敌军退去。康熙皇帝闻报后,于当年闰五月十四日欣然命笔“两守孤城,千秋忠勇”赐榆,以示对榆林军民两次守城壮举的嘉奖。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和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中国著名作家老舍来榆,曾描写道:“城扁街宽”,“坚厚城垣”,“具有北平的局面”。(记者/续炳义,江苏大学特聘教授、四川省侨联文促会副会长兼文化产业专委会主任、江苏省侨联文促会副会长兼国际传播专委会主任、海南省侨联特聘专家、国际华文媒体联盟主席、国际文化产业智库主席、马来西亚海内外传媒集团主席、海内外杂志社社长)
榆林市,陕西省辖地级市,古称上郡,别称驼城、小北京、塞上明珠等,位于陕西省最北部,陕北地区和河套地区,黄土高原和毛乌素沙地交界处,是黄土高原与内蒙古高原的过渡区,介于北纬36°57′~39°35′,东经107°28′~111°15′之间,系陕、甘、宁、蒙、晋五省区交界地,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总面积42920.2平方千米。截至2023年4月,榆林市下辖2个市辖区、9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市人民政府驻榆阳区。2022年末,榆林市常住人口361.61万人。榆林市建制始于春秋战国,兴于明清,明永乐六年(1408年),榆林之名始见于史。2000年7月1日,设立地级榆林市。境内有“三横五纵”干线铁路网,县县通高速,榆阳4E级机场陕西第二大航空港。境内拥有镇北台,榆林古城,榆林沙漠国家森林公园等著名景点。荣获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新能源示范城市,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市。2023年,榆林市地区生产总值7091.44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4.4%。
榆林市已发现的矿产资源有煤炭、煤层气、油页岩、石油、天然气、地热、铝土矿、水泥用灰岩、建筑石料用灰岩、玻璃用砂岩、建筑用砂、砖瓦用粘土、砖瓦用页岩、高岭土、耐火粘土、膨润土、水泥配料用黄土、泥炭、岩盐(固体石盐)、湖盐(石盐、镁盐、芒硝)、地下水、矿泉水22种,特别是国家战略性矿产煤炭、石油、天然气和榆林市优势矿产岩盐资源富集一地。其中煤炭探明资源量1527亿吨,占全省已探明量的82%;石油探明储量3.6亿吨,是陕甘宁油气田的核心组成部分;天然气探明储量1.18万亿立方米,是中国陆地上探明最大整装气田的核心组成部分;岩盐探明资源量8872亿吨,探明量约占全国的26%、全省的96%,煤炭、石油、天然气、岩盐在全国矿产资源中占据重要位置,榆林现已成国家陕北能源化工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榆林市矿产潜在价值超过46万亿元人民币,占全国1/3,平均每平方千米地下蕴藏着622万吨煤、1.4万吨石油、1亿立方米天然气、1.4亿吨岩盐。
榆林市共有12个县市区,习惯上有南北6县的说法。北6县市区是:榆林、横山、神木、府谷、靖边、定边;南6县是:绥德、米脂、清涧、吴堡、佳县、子洲。北6县有长城横穿其境,有毛乌素沙漠的沙丘沙地;南6县皆在长城内,是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因之,北南风俗有明显的差异。北6县草地文明(游牧文化)占相当比重,畜牧业素来发达,群众住柳笆庵子、砖瓦房,喜食炒米、乳酪、手抓羊肉,喜饮白酒,爱穿皮袄皮裤,颇喜起动;南6县虽受游牧文明的影响,但以黄河文明(土地文化)为主,群众住窑洞、食杂粮、穿布衣、热恋故土、不乐迁徙、以农为业、躬耕薄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虽终岁辛劳,仍怡然自乐。
榆林市的风俗有古朴的传统,山区的农民修窑洞时,先请阴阳先生看地势山形,定方位、择吉日。窑洞的样式多而且讲究,门面用细凿凿出,窑前有穿廊和雨盆。窗棂曲直交错,长短相间,组成各种美术图案。城里的有钱人家住高屋脊大瓦房,一进两开,穿廊虎抱,雕棱绘彩。更有大户人家,门前树旗杆,蹲石狮,大门水磨砖砌门楼,有照壁,二进中有月亮门,分前后院,前院是书房,会客室,后院是家眷。
在饮食习惯上,榆林市南北不同。北草地的群众爱吃炒米、奶茶、酪饼子,酥油、黄米饭、猪肉熬酸菜。西面的三边人爱吃燕面炒面、荞剁面、羊羔肉、尤以荞面食品作法很多,如剁面、饷、搅团、圪、凉粉、碗等。东南面人爱吃豇豆钱钱饭、揪面片。民间还有许多风味小吃,如子洲“果馅”,米脂“驴板肠”,绥德“黑粉油旋”,镇川“干炉”,佳县“马蹄酥”,榆林“炸豆奶”,神木“粉皮”,清涧“煎饼”,府谷“果丹皮”都有其独特风味。另外还有羊杂碎、粉浆饭、拼三鲜、黄酒、麻汤饭等。
明武宗驻跸榆林时曾对随从说:“榆林真乃小北京也”,天下雄镇《明史》(卷二百九十四—列传第一百八十二—忠义六)是这样记载榆林的:榆林为天下雄镇,兵最精,将材最多,然其地最瘠,饷又最乏,士常不宿饱。乃慕义殉忠,志不少挫,无一屈身贼庭,其忠烈又为天下最。事闻,天子嗟悼,将大行褒恤,国亡,不果。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榆林精兵被调走,“榆林益空虚”,榆林城被李自成大军包围,但榆林坚决抵抗,坚守12天,无一人投降,最终陷落,全城殉国,《明史》记载:“其忠烈又为天下最”。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周世民叛军围攻榆林城,榆林军民奋起抵抗,坚守城池3个月,迫使敌军退去。康熙皇帝闻报后,于当年闰五月十四日欣然命笔“两守孤城,千秋忠勇”赐榆,以示对榆林军民两次守城壮举的嘉奖。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和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中国著名作家老舍来榆,曾描写道:“城扁街宽”,“坚厚城垣”,“具有北平的局面”。(记者/续炳义,江苏大学特聘教授、四川省侨联文促会副会长兼文化产业专委会主任、江苏省侨联文促会副会长兼国际传播专委会主任、海南省侨联特聘专家、国际华文媒体联盟主席、国际文化产业智库主席、马来西亚海内外传媒集团主席、海内外杂志社社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