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的足迹 到天涯海角 | 第七届世界厨师艺术荟开幕式暨国际烹饪艺术展演在海南三亚开启

全国政协办公厅等六单位联合举行国庆招待会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

国际华文媒体联盟与河南日报社签定长期合作战略协议

国际华文媒体联盟与河南省侨联签定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两会连线】马来西亚海内外传媒集团主席续炳义: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是传播贵州好声音的关键

海南省侨联牵手国际华文媒体联盟助力自贸港建设再拓海外新舆境

海外华文媒体走进合肥参访

发布时间:    浏览量: 86728   来源: 海内外资讯
       合肥市是一个经济繁荣、‌科技创新能力强、‌产业多元化的现代化城市。‌合肥市位于中国华东地区、‌安徽省中部,‌是安徽省的省会城市,‌也是一个特大城市。‌截至2023年末,‌合肥市的常住人口达到了985.3万人。‌该市拥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因其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合肥在区域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经济方面,‌合肥市的经济发展迅速,‌GDP总量达到了12673.8亿元,‌总量在全国城市中排名第20位,‌省会城市中排名第10位,‌显示出强劲的经济增长势头。‌该市的产业结构也在不断优化,‌第三产业(‌服务业)‌的比重尤其显著,‌占据了60.4%的份额,‌表明了经济结构的多元化和发展质量的提升。‌
       科技创新是合肥市的另一大特色。‌作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世界科技城市联盟的会员城市,‌合肥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拥有国家级实验室和大量科研机构,‌为城市的科技创新提供了强大的支撑。‌全市的研发投入强度位于全国前列,‌多个重大科技成果在这里诞生,‌进一步提升了合肥作为科技创新策源地的地位。‌
       产业方面,‌合肥市的汽车产业尤其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迅速,‌聚集了多家整车制造企业和核心零部件配套企业,‌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2023年,‌新能源汽车产量达到了74.6万辆,‌位居全国前五,‌显示了该市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领先地位。‌
       此外,‌合肥市在金融、‌教育、‌文化等多个领域也有着不错的发展,‌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较高,‌保障和改善了居民生活,‌提高了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总的来说,‌合肥市以其经济实力、‌科技创新能力和产业多元化,‌成为了中国乃至全球范围内值得关注的城市之一‌。‌

 

 

       合肥市的优势主要体现在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区位优势、‌政策支持以及良好的营商环境等方面。‌
       合肥被誉为“最牛风投”和“最大政府投资公司”,‌因其扭住了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并让其成为发展的最大增量。‌合肥是长三角增长最快的万亿城市之一,‌拥有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战略性新兴产业构筑起合肥新的“产业地标”,‌如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等加快发展‌。‌
       合肥在推进“科创+产业”深度融合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形成了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传统优势产业为主导的产业体系。‌例如,‌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以及数字经济的加速壮大,‌为合肥的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区位优势:‌合肥位于长江、‌淮河之间的江淮地区,‌承东启西、‌连南接北,‌靠山抱湖、‌临江近海。‌这样的地理位置使得合肥成为沿海的腹地、‌内地的前沿,‌拥有便捷的交通网络‌。‌
       作为安徽省省会城市,‌合肥享有国家及地方政策的支持,‌拥有丰富的科技和教育资源,‌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合肥通过创新推出多项改革举措,‌加快建设营商环境改革创新示范区,‌旨在提升营商环境水平,‌吸引人才和资金。‌此外,‌合肥还积极探索“以投带引”的招商引资模式,‌形成产业集群发展的“强引擎”‌。‌
       总之,合肥市凭借其在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区位优势、‌政策支持以及良好的营商环境等方面的综合优势,‌正逐步发展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创新型城市‌。‌

 

 

       合肥市通过构建完整的产业链和产业集聚区,‌形成了多个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合肥市在集成电路产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2022年全年,‌合肥经济技术产业开发区集成电路产业实现产值136.8亿元,‌同比增长13%。‌到2023年前三季度,‌集成电路产业实现规上产值86.1亿元,‌占全区工业比重稳步提升,‌约为5%,‌已成为该区工业经济新兴增长点和重要发力点。‌合肥经开区专注打造从设计、‌制造、‌封装测试到原材料乃至设备、‌公共服务平台较为完整的集成电路全产业链,‌构建了集成电路完整产业链生态。‌
      此外,‌合肥市在新能源汽车产业方面也取得了快速进展。‌2023年前三季度,‌合肥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企业营业收入保持较快增长,‌530户企业营收总量超2700亿元,‌同比增长约34%,‌预计全年营收3500亿元。‌合肥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的新机遇,‌锁定新能源汽车产业作为“首位产业”,‌围绕加快建设国际一流新能源汽车之都,‌以创新聚变助推产业裂变,‌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
       合肥市还致力于打造“新能源汽车之都”,‌通过聚焦顶层设计、‌加强政策保障、‌优化产业布局、‌营造更优产业环境等措施,‌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例如,‌成立高规格集群建设领导小组,‌印发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组织开展新能源下乡活动,‌推进城乡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以及试点建设发展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发展合肥样板等‌。‌
       这些举措不仅推动了合肥市的经济发展,‌还在文明绿色施工、‌数智赋能、‌党建领航等方面展现了新的优势和活力,‌为打造世界级产业集聚区奠定了基础。‌

 

 

       合肥市以其科技创新优势,‌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的重要城市之一。‌合肥市的科技创新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近五年,‌合肥市科技投入近千亿,‌跻身全球科技集群40位、‌科研城市13位。‌这表明合肥市政府对科技创新的高度重视和巨大投入,‌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合肥市加快打造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代建深空探测实验室等创新平台,‌系统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建成运行六大研究院,‌取得国际领先创新成果50余项。‌这些举措极大地提升了合肥市的创新能力。‌
       合肥市抢先布局未来产业,‌实施聚变能商业应用行动计划,‌集聚聚变能源产业链上下游企业30余家,‌组建省、‌市级工业元宇宙5G创新研究中心,‌集聚元宇宙产业链上下游企业100余家。‌这种前瞻性的产业布局,‌使合肥市在新兴产业发展方面走在前列。‌
       ‌合肥市加力资金支持,‌实施科研经费“负面清单+包干制”,‌全市财政科技支出占比居大中城市首位。‌同时,‌构建基金丛林、‌总规模超4200亿元,‌新增科创金融产品196款,‌科创融资近2500亿元,‌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强大的资金支持。‌
        合肥市拥有如京东方、‌维信诺等一批创新型企业,‌这些企业在显示技术、‌量子通信、‌人工智能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不仅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部分技术甚至达到全球领先水平。‌
       合肥市成立了全国首个场景创新推进处,‌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基金丛林,‌形成技术、‌资金、‌产业、‌人才等多方面的政策支持体系,‌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同频共振。‌
       所以,合肥市通过巨大的科技投入、‌创新平台的建设、‌产业集群的发展、‌要素保障的加强、‌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以及政策支持体系的完善,‌构建了其科技创新的优势‌。‌

 

 

       合肥市是科技创新基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资源禀赋与战略定位:‌合肥拥有丰富的科技和教育资源,‌如60余所高校和90万在校大学生,‌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坚实的人才基础。‌此外,‌合肥还是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国家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现代制造业基地和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具有较为雄厚的科技基础和“左右逢源”的区位优势‌。‌
       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合肥加快建设和完善科技创新治理体系,‌提高创新体系整体效能。‌通过抓顶层设计,‌推进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确保科技创新的持久动力‌。‌
       法律法规支持:‌合肥市人大常委会依据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实际,‌开展了科学技术普及条例立法调研,‌旨在优化科技管理服务职能,‌推动科普工作高质量发展,‌为科技创新提供坚强的法治保障‌。‌
       科技创新成果:‌合肥被誉为国际上有影响力的创新之都,‌拥有国际一流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一流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体系。‌引进全球创新人才打造“人才高地”,‌在科技创新领域自豪地“比肩京沪”‌。‌
       科技创新投入:‌合肥以长远的眼光和“舍得”精神抓创新,‌政府以实际行动支持科技创新,‌如安排专项资金、‌成立科创委等,‌确保科技创新的持续发展。‌
       所以,合肥市通过其丰富的科技和教育资源、‌完善的科技创新治理体系、‌法律法规的支持、‌显著的科技创新成果以及持续的政府投入,‌成为了全国乃至国际上的科技创新基地。‌(记者/续炳义,江苏大学特聘教授、四川省侨联文促会副会长兼文化产业委员会主任、江苏省侨联文促会副会长兼国际传播专委会主任、海南省侨联特聘专家、国际华文媒体联盟主席、国际文化产业智库主席、马来西亚海内外传媒集团主席、海内外杂志社社长)
上一篇:张西明会见“追梦中华•侨兴江淮”2024海外华文媒体安徽采访团一行
下一篇:以史承志,安徽侨史馆的侨界风采

首页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 http://www.hnwhrzx.com 海内外资讯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