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浏览量:
104057
来源:
海内外资讯
(国际华文媒体联盟记者、马来西亚海内外传媒集团记者、海内外杂志社记者联合报道)2024年8月17日,由中国侨联指导,安徽省委宣传部、安徽省委统战部支持,安徽省侨联主办,合肥市侨联、淮南市侨联、阜阳市侨联承办的“追梦中华·侨兴江淮”2024海外华文媒体安徽采访行活动,在采访团团长、中国侨联信息传播部部长左志强的带领下走进安徽合肥巢湖北岸参访, 来自马来西亚、德国、美国、加拿大、意大利、法国、瑞典、菲律宾、中国澳门、中国香港等地区的19家海外华文媒体,以及人民日报、人民政协报2家中央涉侨媒体共21家海内外华文媒体参加参访, 采访团副团长、安徽省侨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兼秘书长刘君, 安徽省侨联文化宣传部副部长涂世强等相关领导陪同参访。
巢湖北岸的合肥市包河区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自然资源而闻名。该区域不仅拥有安徽合肥巢湖湖滨国家湿地公园,还是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的重要一极。包河区以其经济实力和科技创新能力在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都有一定的影响力,被誉为“安徽第一城区”,并在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中排名第39位。区内集聚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创新馆等众多创新平台,科技创新能力在安徽省位居第一。
此外,巢湖北岸还是合肥市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的典范,拥有合肥滨湖国家森林公园,这是中国首个退耕还林并经生态修复的国家级森林公园,对改善城市空气质量、调节城市气候、净化水质、涵养水源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公园内拥有丰富的植物种类,包括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成为游客和当地居民休闲游玩的好去处。
总之,合肥的巢湖北岸不仅是生态旅游的热点地区,也是科技创新和生态保护的重要区域,展现了合肥作为“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的城市形象。
塘西河公园:这是一个滨湖开放式游园,规划总面积约550万平方米,其中水域面积约180万平米,绿化面积约370万平方米。公园内设有“沙滩公园”和“方兴湖”,提供了沙滩活动、水上运动、观光游览、林间休闲等多样化的活动场所。
滨湖(大张圩)湿地森林公园:位于合肥市包河区义城镇巢湖北岸大张圩,是合肥“141”发展战略滨湖新区规划湿地保护公园的中心地带。这里树木成荫,满眼葱绿,空气清新,景色宜人,是休闲度假旅游的理想之地。
振湖塔:位于肥东县境内巢湖岸边,是清朝光绪年间由吴姓人集资兴建的。塔身及塔顶多处损坏,经市、县两级拨款已维修一新,成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合肥滨湖国家森林公园的千亩红杉林:初冬时节,这里的红杉林渐次变红,与清澈的湖水相互掩映,交织的绚丽色彩,成为合肥环巢湖岸线一道冬日亮丽的风景线。
十八联圩生态湿地蓄洪区:位于肥东县,规划总面积27.6平方公里,是环巢湖十大湿地之首,也是中国首个兼具生态湿地功能定位的蓄洪区,已成为巢湖北岸一张靓丽的“生态名片”。
环巢湖创建国家旅游休闲区:依托半汤温泉养生度假区,巢湖经开区正沿着丰富旅游产品、提高服务和环境质量、增加游客体验互动3个方向进行资源整合和深度开发,努力打造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这些景点和活动不仅展示了巢湖北岸的自然美景,也为游客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和休闲体验,成为合肥生态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合肥还在巢湖北岸建设了高标准高能级的科创平台,如滨湖科创湾,旨在通过整合利用环湖科创资源,创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构建政、校、院、企协同创新体系,做强科创湾引领发展的“硬核力量”。这一举措旨在将科创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将科技创新的“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合肥的科创活动还体现在对算力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上,如“巢湖明月”算力集群项目的启动,旨在打造集超级计算、人工智能计算、量子计算于一体的异构算力统一服务平台,为合肥乃至全省的高质量发展夯实算力“底座”。这一项目不仅体现了合肥在数字经济领域的重要布局,也展示了其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方面的决心和行动。
生态修复工程:合肥市围绕“一湖两带八区”流域生态格局,实施了巢湖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这一工程不仅入围了国家“十四五”第一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而且还成功入选“联合国生态系统恢复十年”行动案例并向全球展示。这表明合肥在生态修复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为全球生态系统恢复提供了借鉴。
湿地保护与建设:十八联圩生态湿地蓄洪区作为环巢湖十大湿地之首,不仅兼具生态湿地功能定位,还实现了生态与蓄洪的有机结合。这一区域的建设和管理体现了合肥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也考虑到了防洪减灾的需求,实现了生态与经济的双赢。
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合肥市通过立法治理巢湖流域,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保护和改善巢湖水环境。通过制定和实施相关法规和条例,强化责任、综合施策,取得了阶段性成效。这一举措有助于减少农业活动对湖泊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促进湖泊生态健康。
生态旅游与教育:巢湖湖滨国家湿地公园通过坚持社区共建、绿色发展理念,挖掘地方特色生态文化景点,提供研学游服务,年接待游客量达到300万人次。这不仅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也提高了公众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和参与度。
生物多样性保护:通过生态修复工程,合肥市的生物多样性得到了有效保护和增加。例如,杨树林、红枫林、红杉林等吸引了成群结队的鸟类栖息、戏水,展示了生物多样性的丰富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总之,合肥在巢湖北岸的生态保护工作中,通过实施一系列生态修复工程、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促进生态旅游与教育等措施,不仅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质量,也提升了生物多样性,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做出了积极贡献。(记者/续炳义,江苏大学特聘教授、四川省侨联文促会副会长兼文化产业委员会主任、江苏省侨联文促会副会长兼国际传播专委会主任、海南省侨联特聘专家、国际华文媒体联盟主席、国际文化产业智库主席、马来西亚海内外传媒集团主席、海内外杂志社社长)
合肥的巢湖北岸是一个生态丰富、发展迅速的区域,拥有多个国家级湿地公园和重要的科技创新区。
巢湖北岸的合肥市包河区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自然资源而闻名。该区域不仅拥有安徽合肥巢湖湖滨国家湿地公园,还是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的重要一极。包河区以其经济实力和科技创新能力在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都有一定的影响力,被誉为“安徽第一城区”,并在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中排名第39位。区内集聚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创新馆等众多创新平台,科技创新能力在安徽省位居第一。
此外,巢湖北岸还是合肥市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的典范,拥有合肥滨湖国家森林公园,这是中国首个退耕还林并经生态修复的国家级森林公园,对改善城市空气质量、调节城市气候、净化水质、涵养水源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公园内拥有丰富的植物种类,包括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成为游客和当地居民休闲游玩的好去处。
总之,合肥的巢湖北岸不仅是生态旅游的热点地区,也是科技创新和生态保护的重要区域,展现了合肥作为“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的城市形象。
合肥的巢湖北岸拥有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为游客提供了多样化的旅游体验。以下是一些主要的生态旅游景点和活动:
塘西河公园:这是一个滨湖开放式游园,规划总面积约550万平方米,其中水域面积约180万平米,绿化面积约370万平方米。公园内设有“沙滩公园”和“方兴湖”,提供了沙滩活动、水上运动、观光游览、林间休闲等多样化的活动场所。
滨湖(大张圩)湿地森林公园:位于合肥市包河区义城镇巢湖北岸大张圩,是合肥“141”发展战略滨湖新区规划湿地保护公园的中心地带。这里树木成荫,满眼葱绿,空气清新,景色宜人,是休闲度假旅游的理想之地。
振湖塔:位于肥东县境内巢湖岸边,是清朝光绪年间由吴姓人集资兴建的。塔身及塔顶多处损坏,经市、县两级拨款已维修一新,成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合肥滨湖国家森林公园的千亩红杉林:初冬时节,这里的红杉林渐次变红,与清澈的湖水相互掩映,交织的绚丽色彩,成为合肥环巢湖岸线一道冬日亮丽的风景线。
十八联圩生态湿地蓄洪区:位于肥东县,规划总面积27.6平方公里,是环巢湖十大湿地之首,也是中国首个兼具生态湿地功能定位的蓄洪区,已成为巢湖北岸一张靓丽的“生态名片”。
环巢湖创建国家旅游休闲区:依托半汤温泉养生度假区,巢湖经开区正沿着丰富旅游产品、提高服务和环境质量、增加游客体验互动3个方向进行资源整合和深度开发,努力打造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这些景点和活动不仅展示了巢湖北岸的自然美景,也为游客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和休闲体验,成为合肥生态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
合肥的巢湖北岸科创活动主要集中在滨湖科创湾的建设和发展上。这个科创平台整合利用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高等教育资源,以及安徽创新馆、国际科学交流中心等机构,形成了一个集产业、人才、平台、生态优势于一体的科创生态系统。通过构建政、校、院、企协同创新体系,滨湖科创湾致力于成为长三角乃至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创新湖区。同时,滨湖科创湾还全力引入和培育高端产业体系,加快科技成果的交易和就地转化应用,以科技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
此外,合肥还在巢湖北岸建设了高标准高能级的科创平台,如滨湖科创湾,旨在通过整合利用环湖科创资源,创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构建政、校、院、企协同创新体系,做强科创湾引领发展的“硬核力量”。这一举措旨在将科创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将科技创新的“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合肥的科创活动还体现在对算力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上,如“巢湖明月”算力集群项目的启动,旨在打造集超级计算、人工智能计算、量子计算于一体的异构算力统一服务平台,为合肥乃至全省的高质量发展夯实算力“底座”。这一项目不仅体现了合肥在数字经济领域的重要布局,也展示了其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方面的决心和行动。
合肥巢湖北岸的生态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生态修复工程:合肥市围绕“一湖两带八区”流域生态格局,实施了巢湖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这一工程不仅入围了国家“十四五”第一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而且还成功入选“联合国生态系统恢复十年”行动案例并向全球展示。这表明合肥在生态修复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为全球生态系统恢复提供了借鉴。
湿地保护与建设:十八联圩生态湿地蓄洪区作为环巢湖十大湿地之首,不仅兼具生态湿地功能定位,还实现了生态与蓄洪的有机结合。这一区域的建设和管理体现了合肥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也考虑到了防洪减灾的需求,实现了生态与经济的双赢。
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合肥市通过立法治理巢湖流域,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保护和改善巢湖水环境。通过制定和实施相关法规和条例,强化责任、综合施策,取得了阶段性成效。这一举措有助于减少农业活动对湖泊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促进湖泊生态健康。
生态旅游与教育:巢湖湖滨国家湿地公园通过坚持社区共建、绿色发展理念,挖掘地方特色生态文化景点,提供研学游服务,年接待游客量达到300万人次。这不仅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也提高了公众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和参与度。
生物多样性保护:通过生态修复工程,合肥市的生物多样性得到了有效保护和增加。例如,杨树林、红枫林、红杉林等吸引了成群结队的鸟类栖息、戏水,展示了生物多样性的丰富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总之,合肥在巢湖北岸的生态保护工作中,通过实施一系列生态修复工程、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促进生态旅游与教育等措施,不仅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质量,也提升了生物多样性,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做出了积极贡献。(记者/续炳义,江苏大学特聘教授、四川省侨联文促会副会长兼文化产业委员会主任、江苏省侨联文促会副会长兼国际传播专委会主任、海南省侨联特聘专家、国际华文媒体联盟主席、国际文化产业智库主席、马来西亚海内外传媒集团主席、海内外杂志社社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