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浏览量:
163566
来源:
海内外资讯
(马来西亚海内外传媒集团记者邵阳新宁报道)2025年7月23日,由邵阳市侨联组织的“海外侨领侨商邵阳行”和“侨界名媛邵阳行”活动参访团走进扶夷江参访,欣赏扶夷江沿岸的丹霞地貌,体验祖国大好河山的秀丽风光,增强对祖籍国的向往与热爱。扶夷江漂流位于湖南省邵阳市新宁县,是崀山风景区核心项目之一,以清澈水质和丹霞地貌景观著称。两岸分布着将军石、军舰石、啄木鸟石等特色地质景观,形态各异,兼具自然与人文意象。江面宽约100米,窄处70多米,沿途可见沙滩、岩柳、竹林等生态景观,竹筏漂流时可近距离感受山水画卷。
扶夷江发源于广西猫儿山,为资水南源,纵贯湖南邵阳新宁县114.5公里后注入洞庭湖,是崀山风景名胜区核心景区。江面宽70-100米,沿岸串珠状小平原与丹霞地貌交织,形成独特的山水景观。该流域发育晚期丹霞地貌,拥有高75米的将军石、形似舰队的军舰石等石柱群,与数千亩竹林共同构成碧水丹崖的生态画卷。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河道平均海拔250-350米,分布连心坝、瓦子滩等四个风景小区,涵盖试剑石、无字天碑等20余处地质景点。作为国家5A级景区组成部分,扶夷江竹筏漂流被列入崀山五大经典游览路线,沿途可观赏十二滩景及丹山倒影。将军石等景观被赋予关羽、杨再兴等历史人物意象,兼具自然与人文价值。
其次是历史溯源与地域文化关联。扶夷江(古称潇水)是资水南源,流经新宁县114.5公里,孕育了独特的湘南水系文化。当地传说舜帝南巡时赐名"崀山",印证了地域文化的传承。漂流过程中可体验瑶族放排工的辛酸历史,感受当地人"与山共舞"的生存智慧。
最后是民俗体验与生态保护。漂流过程中可参与瑶族婚俗表演、竹筏竞渡等活动,体验瑶族"三月三"歌会等民俗。同时,景区通过生态旅游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形成"青山变金、绿水淌银"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保留了原生态自然景观。
其次是提升游客体验。景区近年新增16艘观光竹筏,配备安全设施及古风装饰,打造"人在画中游"的沉浸式体验。竹筏的色彩与自然景观融合,增强了游客的视觉享受和参与感。
还有是促进文化传播。漂流路线融合自然景观与历史人文元素,如将军石等景观被赋予关羽、杨再兴等历史人物意象,既展现自然奇观又传递地方文化底蕴。
最后是增加就业与收入。作为热门项目,漂流运营需要大量服务人员和维护人员,直接带动了当地就业。同时,通过漂流项目的完善,间接促进了周边餐饮、住宿等行业的繁荣。
其次是就业与收入提升。项目运营带动了景区内及周边村民就业,例如漂流船工、服务人员等岗位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增收机会,部分贫困户通过参与景区工作实现脱贫。
最后是产业融合发展。漂流项目与民宿、特色餐饮等业态结合,形成"旅游+"模式,推动文化旅游与生态经济协同发展,助力县域经济转型升级。(记者/续炳义,媒体人、江苏大学特聘教授、海南省侨联特聘专家、国际华文媒体联盟主席、国际文化产业智库主席、马来西亚海内外传媒集团主席、海内外杂志社社长)
扶夷江发源于广西猫儿山,为资水南源,纵贯湖南邵阳新宁县114.5公里后注入洞庭湖,是崀山风景名胜区核心景区。江面宽70-100米,沿岸串珠状小平原与丹霞地貌交织,形成独特的山水景观。该流域发育晚期丹霞地貌,拥有高75米的将军石、形似舰队的军舰石等石柱群,与数千亩竹林共同构成碧水丹崖的生态画卷。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河道平均海拔250-350米,分布连心坝、瓦子滩等四个风景小区,涵盖试剑石、无字天碑等20余处地质景点。作为国家5A级景区组成部分,扶夷江竹筏漂流被列入崀山五大经典游览路线,沿途可观赏十二滩景及丹山倒影。将军石等景观被赋予关羽、杨再兴等历史人物意象,兼具自然与人文价值。
其次是历史溯源与地域文化关联。扶夷江(古称潇水)是资水南源,流经新宁县114.5公里,孕育了独特的湘南水系文化。当地传说舜帝南巡时赐名"崀山",印证了地域文化的传承。漂流过程中可体验瑶族放排工的辛酸历史,感受当地人"与山共舞"的生存智慧。
最后是民俗体验与生态保护。漂流过程中可参与瑶族婚俗表演、竹筏竞渡等活动,体验瑶族"三月三"歌会等民俗。同时,景区通过生态旅游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形成"青山变金、绿水淌银"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保留了原生态自然景观。
其次是提升游客体验。景区近年新增16艘观光竹筏,配备安全设施及古风装饰,打造"人在画中游"的沉浸式体验。竹筏的色彩与自然景观融合,增强了游客的视觉享受和参与感。
还有是促进文化传播。漂流路线融合自然景观与历史人文元素,如将军石等景观被赋予关羽、杨再兴等历史人物意象,既展现自然奇观又传递地方文化底蕴。
最后是增加就业与收入。作为热门项目,漂流运营需要大量服务人员和维护人员,直接带动了当地就业。同时,通过漂流项目的完善,间接促进了周边餐饮、住宿等行业的繁荣。
其次是就业与收入提升。项目运营带动了景区内及周边村民就业,例如漂流船工、服务人员等岗位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增收机会,部分贫困户通过参与景区工作实现脱贫。
最后是产业融合发展。漂流项目与民宿、特色餐饮等业态结合,形成"旅游+"模式,推动文化旅游与生态经济协同发展,助力县域经济转型升级。(记者/续炳义,媒体人、江苏大学特聘教授、海南省侨联特聘专家、国际华文媒体联盟主席、国际文化产业智库主席、马来西亚海内外传媒集团主席、海内外杂志社社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