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马来西亚交通部长陆兆福在一起

与马来西亚科学、工艺及革新部长YB郑立慷在一起

与马来西亚前新闻、 通讯及文化部副部长王赛之在一起

马来西亚前驻华特命全权大使拉惹·拿督·努西尔万在北京给侨商拜年

与中华人民共和国驻马来西亚特命全权大使欧阳玉靖在一起

与第18任马来西亚上议院(Dewan Negara)主席,第8任森美兰州务大臣丹斯里莱士雅丁等在一起

在赤峰品味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的红山文化

发布时间:    浏览量: 173505   来源: 海内外资讯
(马来西亚海内外传媒集团记者、国际在华文媒体联盟记者、海内外杂志社记者内蒙古赤峰市报道)2025年8月5日,由内蒙古侨联主办,中共赤峰市委统战部和赤峰市侨联承办,内蒙古侨商会、内蒙古天峰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克什克腾旗那荣卓格商贸有限公司协办的“海外侨胞故乡行——走进赤峰”活动在内蒙古自治区侨联主席王宏华的带领下走进赤峰红山文化博物馆参访,来自马来西亚、澳大利亚、蒙古国、俄罗斯、美国、加拿大、日本、泰国、西班牙、意大利、新西兰、智利等18个国家的海外侨胞以及中国港澳地区代表共53名嘉宾参加故乡行活动。赤峰市委常委、统战部长王生才,内蒙古侨联副主席兼秘书长栾卓坤,内蒙古自治区侨联副主席田来怀,赤峰市侨联党组书记、主席赵文治,内蒙古自治区侨联文化经济联络部部长杜鹏,内蒙古自治区文化经济联络部四级调研员张姝,赤峰市侨联副主席陈黎明等领导陪同参访。

       红山文化博物馆位于红山脚下,红山路与红旗路交汇处西南角。博物馆始建于2017年,2019年9月29日建成并开馆。整个建筑具有浓郁的现代气息和红山文化元素相结合的特点,形成气势恢宏、庄重典雅、寓意深远的建筑风格。博物馆占地30亩,主体建筑面积8422平方米,高17米,分为负一层、地上一层、局部二层。博物馆主展区为基本陈列展厅,面积2126平方米,包括序厅、文明曙光展厅、红山之瑰展厅、敬天法祖展厅、多元一体展厅、辉煌历程展厅、尾厅七部分,通过文字、文物、图片、沙盘、多媒体等展陈方式,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红山文化。

       红山文化,发源于东北地区西南部。起始于五六千年前,分布范围在东北西部的热河地区,北起内蒙古中南部地区,南至河北北部,东达辽宁西部,辽河流域的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大凌河上游。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境内有分布较为密集的红山文化遗址,被认为是红山文化时期社会上层统治者居住的核心区域,见证了红山文化孕育、形成、发展和演变的全过程。红山文化遗存最早发现于1921年。1935年对赤峰东郊红山后遗址进行了发掘,1954年提出了红山文化的命名,70年代起,在辽西北昭乌达盟(今赤峰市)及朝阳地区展开了大规模的考古调查,发现了近千处遗址。并对松岭山脉及努鲁尔虎山之中的凌源、喀左东山嘴遗址、建平马鞍桥山遗址、牛河梁遗址群开展了大规模的发掘,使红山文化研究进入一个新的阶段。2014年赤峰市与朝阳市共同签署了《红山文化遗址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备忘录》宣布将联合对红山文化进行申遗。2023年,考古人员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松山区彩陶坡遗址发现一件龙形蚌饰,这是红山文化早期遗存。2024年4月9日,红山文化早期的龙形蚌饰终于被成功复原。这个龙形蚌饰是去年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松山区彩陶坡遗址发现的。9月13日,红山文化最新考古成果揭晓:一次性出土百余件红山文化玉石器,首次发现南方北圆、南坛北冢的墓葬兼祭祀为一体的建筑遗存,基本辨识清楚该建筑的布局特征与营建顺序。

       红山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其社会价值首先是验证古史传说。红山文化遗址的考古发现为《史记》中关于黄帝时期的传说提供了实证。考古学家苏秉琦指出,红山文化的时空框架与黄帝时期相符,其发现的玉器、祭祀遗存等印证了古史记载中的阪泉之战等事件。 ‌‌
       其次是揭示早期国家雏形。红山文化聚落已形成明确的社会分工和阶级分化,出现祭祀场所与高等级建筑遗存。例如牛河梁遗址群发现的大型祭坛、女神庙等,反映了早期社会组织结构和社会管理模式的雏形。 ‌‌
       此外奠定礼制传统。红山文化以玉器为核心形成礼制体系,如“中华第一龙”玉器(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被视为礼制象征。这种以玉为礼的习俗为后世夏商周文明的礼制系统奠定了基础。 ‌‌
       还有促进文化交融。作为连接中原与东北地区的文化枢纽,红山文化融合了本地赵宝沟文化和仰韶文化移民的元素,形成了独特的辽西文化圈,成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实证。 ‌‌
最后是延续至今的影响。红山文化中的龙、凤图腾崇拜及祖先崇拜意识,直接影响了后世宗教信仰和文化基因,成为中华文明连续性发展的重要节点。

       赤峰红山文化是中华文明起源的关键组成部分,其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揭示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形成脉络。 ‌‌
       红山文化因内蒙古赤峰市红山后遗址的发现而得名,主要分布于西辽河流域及内蒙古东南部,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确认的“古国时代”第一阶段代表。其核心遗址牛河梁遗址的祭祀礼仪中心,展现了距今5800年前的社会组织形态与礼制雏形,印证了早期国家形态的存在。 ‌‌
       红山文化与中原地区文明存在密切互动,其玉器、彩陶等文化特征反映了区域间的交流融合。近年河北宣化郑家沟遗址的考古发现显示,红山文化晚期向南扩展的脉络更加清晰,成为连接中原与北方文化的关键环节。 ‌‌
       红山文化以粟作农业为基础,形成了以祭祀礼仪为核心的等级秩序,其“以玉为礼”的传统、龙凤图腾崇拜等文化基因,成为后世礼制与中华文化认同的重要源头。考古学家苏秉琦提出“满天星斗”的文明起源观,将红山文化视为中华文明“直根系”的重要代表。

       红山文化是与中原仰韶文化同时期分布在西辽河流域的发达文明,在发展中同中原仰韶文化相交汇产生的多元文化,是富有生机和创造力的优秀文化,内涵十分丰富,手工业达到了很高的阶段,形成了极具特色的陶器装饰艺术和高度发展的制玉工艺。红山文化全面反映了中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特征和内涵。其后,在邻近地区发现有与赤峰红山遗址相似或相同的文化特征的诸遗址,统称为红山文化。已发现并确定属于这个文化系统的遗址,遍布辽宁西部地区,几近千处。其内涵丰富,拥有一大批造型生动别致的玉器,与猪、龟、鸟、蝉、鱼等动物形象。随着七十年代这批玉器被识别出来,考古学家在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他拉发现了红山文化大型玉龙。1971年,红山文化碧玉龙在赤峰市红山文化遗址出土,赤峰市也因此被誉为“中华玉龙之乡”。

       红山文明化进程存在着区别于中国其他区域早期文明的重要内容,体现了中华文明起源的多源性。红山文明的发生虽然必须以红山文化内部因素为基础,但红山文化本身并未在物质文化发达和军事强大上做好准备,红山文化超越氏族组织之上的公共权力的诞生,与中国北方新石器文化的整体格局变化有着至关重要的联系,其时她要面对的不是族群内部成员的分层,也没有形成强有力的军事统帅,所以在这里可能难以找到如中原地区那样的中心遗址和城,也难以发现如长江流域那样丰富的斧钺类武器,亦即红山文明缺乏经济层面或军事层面的基础。长期的认同造就了红山文化中不同族群间彼此的适应性,趋于一致的信仰包括仪式,成为他们互相依赖和共存的积极纽带,而当时已经存在的宗教人员掌握了通神的资源和能力的事实,是红山文明在实现权力集中的道路上的选择,走集中神权之路,以玉辨身份明等级,以与宗教相关的体系来表述社会中世俗的等级权力,实现公共权力,最终成就了红山人在超越了单一族群血缘氏族社会基础上的地缘性公共权力的诞生,这是解读坛庙冢时期已经进入了文明的依据。(记者/续炳义,媒体人、内蒙古侨联海外委员,江苏大学特聘教授、海南省侨联特聘专家、国际华文媒体联盟主席、国际文化产业智库主席、马来西亚海内外传媒集团主席、海内外杂志社社长)
上一篇:海外侨胞故乡行·走进克什克腾旗考察赤峰的整体营商环境
下一篇:海外侨胞在赤峰参访辽代历史文化博物馆

首页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 http://www.hnwhrzx.com 海内外资讯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