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浏览量:
207581
来源:
海内外资讯
(马来西亚海内外传媒集团记者海口报道)2025年8月25日,由中国侨联指导,海南省侨联主办,海口市侨联、琼海市侨联、万宁市侨联、五指山市侨联、陵水县侨联协办,中新社国际传播集团海南分公司承办的“追梦中华·昂扬自贸港”2025海外华文媒体海南采访行在中国侨联副主席、海南省侨联党组书记、主席梁谋的带领下走进海口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广场,瞻仰南侨机工、琼崖华侨回乡服务团雕像,默哀献花、听雕塑家讲述南侨机工、琼崖华侨回乡服务团故事。来自马来西亚、菲律宾、加拿大、尼日利亚、西班牙、法国、马达加斯加、澳大利亚等10个国家的海外华文媒体负责人,以及中国央视总台、人民政协网、中国网、中国新闻报、中国新闻网5家国内主流媒体代表,以及省政协港澳台侨外事委、省侨联、海口市侨联的全体党员干部,以及部分南侨机工后人参加了本次活动。
活动由海南省侨联党组成员、副主席苏燕主持,中新社海南分社社长罗钦文,海南省侨联宣法部部长林斐,中新社国际传播集团海南分公司总经理冯岛,海南省侨联宣法部三级调研员吴纪龙等领导陪同参加活动。
活动议程首先是瞻仰南侨机工、琼崖华侨回乡服务团雕像并默哀,之后向南侨机工、琼崖华侨回乡服务团雕像敬献鲜花,最后由雕像作者,海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海南省雕塑艺术学会会长、国家一级美术师陈学博老师为我们讲述南侨机工和琼崖华侨回乡服务团支援抗战的事迹。陈老师长期致力于南侨机工和琼侨回乡抗战历史的研究和艺术创作,对南侨机工和琼侨的事迹有着深入的了解和独特的感悟,他的精彩讲述,让我们仿佛穿越时空,亲眼目睹了南侨机工和琼侨回乡参与抗战的英勇表现。他们的事迹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必将激励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我们将这些感人的故事传播到世界各地,让南侨机工的精神在更广阔的舞台上绽放光彩。
苏燕副主席接着说,南侨机工是一个闪耀着爱国主义光辉的群体。在国家危难之际,3200余名南洋华侨机工毅然告别亲人,跨越重洋,回到祖国投身抗战。他们在滇缅公路上,冒着敌人的炮火,穿越崇山峻岭,抢运军需物资,他们用热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他们的事迹和精神,永远值得我们铭记和敬仰;而在我们海南这片热土上,同样活跃着一支由海外侨胞组成的英雄队伍——琼崖华侨回乡服务团。1939年,日军侵占海南岛后,旅居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的琼籍华侨迅速组建了琼崖华侨回乡服务团。他们冲破日军的封锁,分批回到琼崖,积极投身抗日斗争。服务团的成员们深入敌后,开展抗日宣传、医疗救护、筹集物资等工作,用实际行动支援琼崖纵队的抗日游击战争,为琼崖抗战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们与南侨机工一样,用热血和忠诚诠释了海外侨胞的家国情怀,他们的事迹同样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苏燕副主席最后说,本次活动也是“追梦中华·扬帆自贸港”2025海外华文媒体海南采访行的一项重要内容。海外华文媒体是连接中国与世界的重要桥梁,是传播中国声音、讲述中国故事的重要力量。通过各位媒体朋友的笔触和镜头,能够让世界更多地了解南侨机工和海外华侨回国参与抗战的英勇事迹,了解中国人民在抗战中所展现出的顽强不屈的精神,进而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的理解和认同。同时,这也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侨胞的爱国精神,凝聚全球华人的力量,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共同奋斗。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日军封锁了中国沿海交通通道,尤其是1938年10月后,从香港至广州和广西的两条国际通道均被切断,导致大批军事物资滞留在香港无法运入国内。为了保障抗战物资供应,国民政府开辟了西南通道,其中滇缅公路成为重要生命线。然而,国内缺乏汽车驾驶和修理技术人员,导致军事物资积压在缅甸无法及时运输。
1939年2月18日,自第一批“80先锋”开始,共有有九批南侨机工3193名,分别来自马来亚、砂拉越、北婆罗洲、新加坡、印尼、菲律宾、泰国、越南、缅面甸等地(主要是新马),离开家乡与亲人,在潘家湾受训后,被分辰到滇缅公路、昆明、贵阳或厂西地区,运载物资到抗战前线。
南侨机工在中缅运输线上的奋斗历程充满了危险与挑战。他们不仅要面对崎岖不平、地势险恶的滇缅公路,还要克服雨季的泥泞塌方、瘴疟的侵袭以及日军的空袭轰炸。具体来说,他们必须闯过四个“生死关”。
险路关:滇缅公路沿途悬崖峭壁、陡坡急弯,稍有不慎便车毁人亡。机工们需要高超的驾驶技术和过人的胆量,才能完成这一艰巨任务。
雨季关:公路突击建成,路基未稳,一到雨季便泥泞不堪,塌方频发。机工们需要在这样的恶劣条件下坚持运输,确保物资不断线。
瘴疟关:滇缅公路途经瘴疟流行地区,机工们时常受到毒蚊叮咬,染上恶疟。但他们依然带病坚持工作,确保运输任务的完成。 空袭关:日寇为封锁滇缅公路,时常派飞机进行空袭轰炸。机工们需要在敌机的狂轰滥炸中保持冷静,确保自身和物资的安全。
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下,南侨机工们不分昼夜、任劳任怨地工作,将成千上万吨抗战物资源源不断地运送到抗日前线。他们不仅运输了武器和兵工厂物资,还承担着抢修运输车辆等任务,为抗战胜利提供了有力保障。
南侨机工在中缅运输线上的奋斗历程充满了牺牲与奉献。据统计,有1000多名南侨机工为国捐躯,他们用生命诠释了华侨的爱国情怀和民族大义。同时,他们的奋斗精神也激励了无数中华儿女为抗战胜利而努力奋斗。
总之,南侨机工在中缅运输线上的奋斗历程是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华侨的爱国情怀和民族大义,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南侨机工的辛酸泪主要体现在他们为了国家不惜放弃优越的国外生活,回国参与抗战,面对极其艰苦的条件和环境,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南侨机工是指抗日战争期间,数千名青年华侨从世界各地赶回祖国,在滇缅公路上抢运军需物资的一群人。他们面对的是弹石路、路况极差的滇缅公路,以及日军飞机的狂轰滥炸,机工们的生活条件极为艰苦,用农田水刷牙,吃咸菜就馒头,晚上睡稻草,与他们在南洋的优越生活相差甚远。滇缅公路路况极差,危险系数高,雨季时车子常常止不住地溜坡,稍有不慎就车毁人亡。行进其中,一边是600多米深的峡谷,一边是海拔3000多米高的高山,坡度在30度以上的路段就有十几处,每一处都惊险万分。公路不少地段瘴气肆虐,日军飞机的狂轰滥炸更是家常便饭,机工的牺牲率很高。就是在这样险恶的条件下,南侨机工夜以继日,出生入死地运送抗战物资。
此外,南侨机工中还有一些巾帼英雄,如“侨界花木兰”李月美等,她们虽然只占少数,但作为女性,她们的付出与努力十分值得我们敬仰。
南侨机工的历史曾被尘封,鲜为人知。改革开放后,林少川等历史记录者花费大半生时光“重拾”尘封多年的南侨机工历史,通过纪念碑、纪念馆等形式,让世人永远记住这些卫国者。2018年,“南侨机工档案”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工程亚太地区名录》,这些档案真实记录了抗战期间3197位南洋华侨志愿回国抗日的全过程。
经过严格的军事和政治训练后,“南侨机工”主要接受“军事委员会西南运输处”管理,他们被安排在国内“滇缅公路”沿线和缅甸仰光、越南等地承担运输工作。据档案记载,“南侨机工”不仅运输了国民政府“兵工署”的武器和兵工厂物资,而且还承担着军事物资运至抗战前线的任务。
紧张的军事运输中,人人要闯过四个“生死关”:“险路关——滇缅公路沿途悬崖、峭壁、陡坡、急弯、深谷、湍流,稍有不慎,便车毁人亡。雨季关——滇缅公路突击建成,路基未稳,一到雨季,泥泞塌方,险象环生。瘴疟关——滇缅公路途经世界有名的“烟瘴之地”,毒蚊猖獗,恶疟流行。空袭关——日寇为封锁滇缅公路,时常派飞机空袭、轰炸,愈演愈烈。
即便如此,南侨机工们是有讲究的,尤其头发总是一丝不苟。南侨机工的小伙子们总是把自己整理得很有精神,他们是爱梳头洗澡、爱吹口琴、爱喝咖啡的时髦青年。许多人都觉得他们仪表堂堂、有文化水平,愿意将他们招为乘龙快婿。据说,至少有几百名南侨机工与中国内地的女孩喜结连理。
当时的战歌有这样的歌词:“车在我们的手上,血在我们的胸膛,不怕山高,不怕路遥,快把运输任务达到。
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期,滇缅公路上的物资运输可谓抢运阶段。南侨机工在滇缅公路上驾驶的都是崭新的汽车,每个人都以勤劳为荣,以懒惰为耻,以拚命的工作来回报祖国。在缅甸,美国工程师原计划每6人一组,一周装配一辆新车。然而,南侨机工顶着酷暑或冒着大雨,每天连续工作10小时以上,以他们娴熟的技术,由第一天每组装配两辆新车到后来的一天装配四辆新车。其高质量高效率和忘我的工作作风,令美国工程师大为惊叹!“OK!OK!真想不到,这些华侨真了不起!”
昌淦桥架设于澜沧江上、惠通桥架设于怒江上,这两座大桥是日军攻击的重中之重。两座大桥几经破坏,在敌机空袭之后,抢修队便马上开始修复工作。1941年1月23日,日军飞机第14次轰炸昌淦桥,这座满目疮痍的大桥被彻底炸断。日军通过电台宣布,滇缅公路3个月内无通车希望。国民政府交通部急电滇缅公路的工程技术人员昼夜抢修,务必尽快通车。就在交通部的急电发出后不久,南侨机工就积极投入到抢修大桥的工作之中,使滇缅公路全线保持畅通。南侨机工们的运输队伍立即投入到紧张的运输之中。
在1939~1942年的三年时间里,南侨机工通过滇缅公路一共抢运回来了50余万吨军需物资、15000余辆汽车和许多无法详细统计的其他民用物资。
3193位南侨机工,有1000多人在抗日战争中壮烈牺牲,有1000多人留在中国,有1000多人在抗战胜利后返回南洋。其实,这并非准确的统计。参与中国抗战的南侨机工不止3193人,实际牺牲和失踪的南侨机工超过1500人。
1942年5月,惠通桥被炸断,滇缅公路运输中断。滇缅公路上原本繁忙的司机和车辆变得多余起来,南侨机工和众多司机则被迫解散。突然的失业,使得南侨机工十分狼狈,他们在大后方举目无亲,再加上东南亚地区也基本上被日军占领,无法再回去。好在当时汽车司机找工作并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大多数南侨机工都找到了一份赖以谋生的工作,直到抗战胜利。一些南侨机工便在那三年中成了家,一些南侨机工无以为业,热心于侨胞事业的南侨机工及侨胞发起了为难侨施赠医药的活动,酝酿成立华侨互助会。1944年1月21日,华侨互助会在昆明南强街福建会馆成立。1945年,抗战胜利后,幸存的南侨机工通过“华侨互组会”向国民政府提出请求,要求复员。“1946年,陈嘉庚先生几次致函国民政府,指出南侨机工为抗日救国回去,决不参加内战,必须复员,‘运返少数机工,在政府系力所能及之事,并非挟泰山而超北海,端在肯与不肯耳’”。在海内外爱国力量的推动下,1946年,国民政府对尚在的南侨机工进行复员总登记,经核查并领取回国服务证的人员只有1144名,其中,467名南侨机工和416名眷属,于1946年10月26日—11月29日,分三批从昆明启程返回侨居国。
云南省南侨机工暨眷属联谊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徐庆华回忆说:小时候,父亲常给我们讲他当年的故事,滇缅公路弯急坡陡,路面坑洼多,许多路段十分狭窄,驾驶难度很大。父亲驾驶的车辆多次在山路抛锚,在山中彻夜等待战友救援。父亲的战友因为急转弯翻车、跌进怒江的不在少数。父亲说:“他们当年回国抗战,就是一心报国,抱定牺牲的决心,没想到能活下来。”这让我很震撼,我为有这样的英雄父亲感到骄傲!
眷属回忆说,南侨机工回国时,大多是20多岁的年轻人。他们怀着满腔报国热情和一颗赤子之心,抱着随时为国牺牲的决心,带着当时先进的汽车驾驶和维修技术,回到祖国投身抗战。他们中有至少1/3牺牲在滇缅公路,这段用鲜血写就的历史值得所有中华儿女铭记。
南侨机工以不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情怀、不畏山高路远的乐观态度以及自立自强的精神将被人们铭记,这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记忆,也将成为对华裔新生代进行爱国教育、增进中华文化认同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课。
抗战中的滇缅公路北起中国昆明,南至缅甸腊 戍,全长1146公里,这条刚建好的公路蜿蜒于海拔500至3000多米的横断山脉中,沿途悬崖、峭壁、陡坡、急弯、深谷不计其数,还要跨越怒江、澜沧江等湍急河流。一路崖陡路隘,行车非常艰险,一不小心,跌入深谷就难有生还机会,加上不少地段瘴气肆虐,敌机疯狂滥炸,人们在此行车要闯四道鬼门关:路段险情关;雨水泥泞关;瘴疠威胁关;日机轰炸关,有1000多名南侨机工在抢运军需物资中翻车丧生、病亡或失踪。
1939年到1942年,滇缅公路共向中国各抗日战场输送约50万吨军需物资,15000余辆汽车。作为运输骨干,志愿回国的漳籍南侨机工们尽了一份沉甸甸的匹夫之责。南洋机工们以自己的生命、鲜血和汗水,在中国人抗日战争史和世 界反法西斯战争史中,建立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华侨史上谱写出不是史诗胜似史诗的壮丽篇章。(记者/续炳义,媒体人、江苏大学特聘教授、海南省侨联特聘专家、国际华文媒体联盟主席、国际文化产业智库主席、马来西亚海内外传媒集团主席、海内外杂志社社长)
活动由海南省侨联党组成员、副主席苏燕主持,中新社海南分社社长罗钦文,海南省侨联宣法部部长林斐,中新社国际传播集团海南分公司总经理冯岛,海南省侨联宣法部三级调研员吴纪龙等领导陪同参加活动。
活动议程首先是瞻仰南侨机工、琼崖华侨回乡服务团雕像并默哀,之后向南侨机工、琼崖华侨回乡服务团雕像敬献鲜花,最后由雕像作者,海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海南省雕塑艺术学会会长、国家一级美术师陈学博老师为我们讲述南侨机工和琼崖华侨回乡服务团支援抗战的事迹。陈老师长期致力于南侨机工和琼侨回乡抗战历史的研究和艺术创作,对南侨机工和琼侨的事迹有着深入的了解和独特的感悟,他的精彩讲述,让我们仿佛穿越时空,亲眼目睹了南侨机工和琼侨回乡参与抗战的英勇表现。他们的事迹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必将激励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我们将这些感人的故事传播到世界各地,让南侨机工的精神在更广阔的舞台上绽放光彩。
苏燕副主席接着说,南侨机工是一个闪耀着爱国主义光辉的群体。在国家危难之际,3200余名南洋华侨机工毅然告别亲人,跨越重洋,回到祖国投身抗战。他们在滇缅公路上,冒着敌人的炮火,穿越崇山峻岭,抢运军需物资,他们用热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他们的事迹和精神,永远值得我们铭记和敬仰;而在我们海南这片热土上,同样活跃着一支由海外侨胞组成的英雄队伍——琼崖华侨回乡服务团。1939年,日军侵占海南岛后,旅居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的琼籍华侨迅速组建了琼崖华侨回乡服务团。他们冲破日军的封锁,分批回到琼崖,积极投身抗日斗争。服务团的成员们深入敌后,开展抗日宣传、医疗救护、筹集物资等工作,用实际行动支援琼崖纵队的抗日游击战争,为琼崖抗战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们与南侨机工一样,用热血和忠诚诠释了海外侨胞的家国情怀,他们的事迹同样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苏燕副主席最后说,本次活动也是“追梦中华·扬帆自贸港”2025海外华文媒体海南采访行的一项重要内容。海外华文媒体是连接中国与世界的重要桥梁,是传播中国声音、讲述中国故事的重要力量。通过各位媒体朋友的笔触和镜头,能够让世界更多地了解南侨机工和海外华侨回国参与抗战的英勇事迹,了解中国人民在抗战中所展现出的顽强不屈的精神,进而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的理解和认同。同时,这也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侨胞的爱国精神,凝聚全球华人的力量,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共同奋斗。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日军封锁了中国沿海交通通道,尤其是1938年10月后,从香港至广州和广西的两条国际通道均被切断,导致大批军事物资滞留在香港无法运入国内。为了保障抗战物资供应,国民政府开辟了西南通道,其中滇缅公路成为重要生命线。然而,国内缺乏汽车驾驶和修理技术人员,导致军事物资积压在缅甸无法及时运输。
1939年2月18日,自第一批“80先锋”开始,共有有九批南侨机工3193名,分别来自马来亚、砂拉越、北婆罗洲、新加坡、印尼、菲律宾、泰国、越南、缅面甸等地(主要是新马),离开家乡与亲人,在潘家湾受训后,被分辰到滇缅公路、昆明、贵阳或厂西地区,运载物资到抗战前线。
南侨机工在中缅运输线上的奋斗历程充满了危险与挑战。他们不仅要面对崎岖不平、地势险恶的滇缅公路,还要克服雨季的泥泞塌方、瘴疟的侵袭以及日军的空袭轰炸。具体来说,他们必须闯过四个“生死关”。
险路关:滇缅公路沿途悬崖峭壁、陡坡急弯,稍有不慎便车毁人亡。机工们需要高超的驾驶技术和过人的胆量,才能完成这一艰巨任务。
雨季关:公路突击建成,路基未稳,一到雨季便泥泞不堪,塌方频发。机工们需要在这样的恶劣条件下坚持运输,确保物资不断线。
瘴疟关:滇缅公路途经瘴疟流行地区,机工们时常受到毒蚊叮咬,染上恶疟。但他们依然带病坚持工作,确保运输任务的完成。 空袭关:日寇为封锁滇缅公路,时常派飞机进行空袭轰炸。机工们需要在敌机的狂轰滥炸中保持冷静,确保自身和物资的安全。
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下,南侨机工们不分昼夜、任劳任怨地工作,将成千上万吨抗战物资源源不断地运送到抗日前线。他们不仅运输了武器和兵工厂物资,还承担着抢修运输车辆等任务,为抗战胜利提供了有力保障。
南侨机工在中缅运输线上的奋斗历程充满了牺牲与奉献。据统计,有1000多名南侨机工为国捐躯,他们用生命诠释了华侨的爱国情怀和民族大义。同时,他们的奋斗精神也激励了无数中华儿女为抗战胜利而努力奋斗。
总之,南侨机工在中缅运输线上的奋斗历程是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华侨的爱国情怀和民族大义,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南侨机工的辛酸泪主要体现在他们为了国家不惜放弃优越的国外生活,回国参与抗战,面对极其艰苦的条件和环境,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南侨机工是指抗日战争期间,数千名青年华侨从世界各地赶回祖国,在滇缅公路上抢运军需物资的一群人。他们面对的是弹石路、路况极差的滇缅公路,以及日军飞机的狂轰滥炸,机工们的生活条件极为艰苦,用农田水刷牙,吃咸菜就馒头,晚上睡稻草,与他们在南洋的优越生活相差甚远。滇缅公路路况极差,危险系数高,雨季时车子常常止不住地溜坡,稍有不慎就车毁人亡。行进其中,一边是600多米深的峡谷,一边是海拔3000多米高的高山,坡度在30度以上的路段就有十几处,每一处都惊险万分。公路不少地段瘴气肆虐,日军飞机的狂轰滥炸更是家常便饭,机工的牺牲率很高。就是在这样险恶的条件下,南侨机工夜以继日,出生入死地运送抗战物资。
此外,南侨机工中还有一些巾帼英雄,如“侨界花木兰”李月美等,她们虽然只占少数,但作为女性,她们的付出与努力十分值得我们敬仰。
南侨机工的历史曾被尘封,鲜为人知。改革开放后,林少川等历史记录者花费大半生时光“重拾”尘封多年的南侨机工历史,通过纪念碑、纪念馆等形式,让世人永远记住这些卫国者。2018年,“南侨机工档案”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工程亚太地区名录》,这些档案真实记录了抗战期间3197位南洋华侨志愿回国抗日的全过程。
经过严格的军事和政治训练后,“南侨机工”主要接受“军事委员会西南运输处”管理,他们被安排在国内“滇缅公路”沿线和缅甸仰光、越南等地承担运输工作。据档案记载,“南侨机工”不仅运输了国民政府“兵工署”的武器和兵工厂物资,而且还承担着军事物资运至抗战前线的任务。
紧张的军事运输中,人人要闯过四个“生死关”:“险路关——滇缅公路沿途悬崖、峭壁、陡坡、急弯、深谷、湍流,稍有不慎,便车毁人亡。雨季关——滇缅公路突击建成,路基未稳,一到雨季,泥泞塌方,险象环生。瘴疟关——滇缅公路途经世界有名的“烟瘴之地”,毒蚊猖獗,恶疟流行。空袭关——日寇为封锁滇缅公路,时常派飞机空袭、轰炸,愈演愈烈。
即便如此,南侨机工们是有讲究的,尤其头发总是一丝不苟。南侨机工的小伙子们总是把自己整理得很有精神,他们是爱梳头洗澡、爱吹口琴、爱喝咖啡的时髦青年。许多人都觉得他们仪表堂堂、有文化水平,愿意将他们招为乘龙快婿。据说,至少有几百名南侨机工与中国内地的女孩喜结连理。
当时的战歌有这样的歌词:“车在我们的手上,血在我们的胸膛,不怕山高,不怕路遥,快把运输任务达到。
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期,滇缅公路上的物资运输可谓抢运阶段。南侨机工在滇缅公路上驾驶的都是崭新的汽车,每个人都以勤劳为荣,以懒惰为耻,以拚命的工作来回报祖国。在缅甸,美国工程师原计划每6人一组,一周装配一辆新车。然而,南侨机工顶着酷暑或冒着大雨,每天连续工作10小时以上,以他们娴熟的技术,由第一天每组装配两辆新车到后来的一天装配四辆新车。其高质量高效率和忘我的工作作风,令美国工程师大为惊叹!“OK!OK!真想不到,这些华侨真了不起!”
昌淦桥架设于澜沧江上、惠通桥架设于怒江上,这两座大桥是日军攻击的重中之重。两座大桥几经破坏,在敌机空袭之后,抢修队便马上开始修复工作。1941年1月23日,日军飞机第14次轰炸昌淦桥,这座满目疮痍的大桥被彻底炸断。日军通过电台宣布,滇缅公路3个月内无通车希望。国民政府交通部急电滇缅公路的工程技术人员昼夜抢修,务必尽快通车。就在交通部的急电发出后不久,南侨机工就积极投入到抢修大桥的工作之中,使滇缅公路全线保持畅通。南侨机工们的运输队伍立即投入到紧张的运输之中。
在1939~1942年的三年时间里,南侨机工通过滇缅公路一共抢运回来了50余万吨军需物资、15000余辆汽车和许多无法详细统计的其他民用物资。
3193位南侨机工,有1000多人在抗日战争中壮烈牺牲,有1000多人留在中国,有1000多人在抗战胜利后返回南洋。其实,这并非准确的统计。参与中国抗战的南侨机工不止3193人,实际牺牲和失踪的南侨机工超过1500人。
1942年5月,惠通桥被炸断,滇缅公路运输中断。滇缅公路上原本繁忙的司机和车辆变得多余起来,南侨机工和众多司机则被迫解散。突然的失业,使得南侨机工十分狼狈,他们在大后方举目无亲,再加上东南亚地区也基本上被日军占领,无法再回去。好在当时汽车司机找工作并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大多数南侨机工都找到了一份赖以谋生的工作,直到抗战胜利。一些南侨机工便在那三年中成了家,一些南侨机工无以为业,热心于侨胞事业的南侨机工及侨胞发起了为难侨施赠医药的活动,酝酿成立华侨互助会。1944年1月21日,华侨互助会在昆明南强街福建会馆成立。1945年,抗战胜利后,幸存的南侨机工通过“华侨互组会”向国民政府提出请求,要求复员。“1946年,陈嘉庚先生几次致函国民政府,指出南侨机工为抗日救国回去,决不参加内战,必须复员,‘运返少数机工,在政府系力所能及之事,并非挟泰山而超北海,端在肯与不肯耳’”。在海内外爱国力量的推动下,1946年,国民政府对尚在的南侨机工进行复员总登记,经核查并领取回国服务证的人员只有1144名,其中,467名南侨机工和416名眷属,于1946年10月26日—11月29日,分三批从昆明启程返回侨居国。
云南省南侨机工暨眷属联谊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徐庆华回忆说:小时候,父亲常给我们讲他当年的故事,滇缅公路弯急坡陡,路面坑洼多,许多路段十分狭窄,驾驶难度很大。父亲驾驶的车辆多次在山路抛锚,在山中彻夜等待战友救援。父亲的战友因为急转弯翻车、跌进怒江的不在少数。父亲说:“他们当年回国抗战,就是一心报国,抱定牺牲的决心,没想到能活下来。”这让我很震撼,我为有这样的英雄父亲感到骄傲!
眷属回忆说,南侨机工回国时,大多是20多岁的年轻人。他们怀着满腔报国热情和一颗赤子之心,抱着随时为国牺牲的决心,带着当时先进的汽车驾驶和维修技术,回到祖国投身抗战。他们中有至少1/3牺牲在滇缅公路,这段用鲜血写就的历史值得所有中华儿女铭记。
南侨机工以不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情怀、不畏山高路远的乐观态度以及自立自强的精神将被人们铭记,这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记忆,也将成为对华裔新生代进行爱国教育、增进中华文化认同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课。
抗战中的滇缅公路北起中国昆明,南至缅甸腊 戍,全长1146公里,这条刚建好的公路蜿蜒于海拔500至3000多米的横断山脉中,沿途悬崖、峭壁、陡坡、急弯、深谷不计其数,还要跨越怒江、澜沧江等湍急河流。一路崖陡路隘,行车非常艰险,一不小心,跌入深谷就难有生还机会,加上不少地段瘴气肆虐,敌机疯狂滥炸,人们在此行车要闯四道鬼门关:路段险情关;雨水泥泞关;瘴疠威胁关;日机轰炸关,有1000多名南侨机工在抢运军需物资中翻车丧生、病亡或失踪。
1939年到1942年,滇缅公路共向中国各抗日战场输送约50万吨军需物资,15000余辆汽车。作为运输骨干,志愿回国的漳籍南侨机工们尽了一份沉甸甸的匹夫之责。南洋机工们以自己的生命、鲜血和汗水,在中国人抗日战争史和世 界反法西斯战争史中,建立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华侨史上谱写出不是史诗胜似史诗的壮丽篇章。(记者/续炳义,媒体人、江苏大学特聘教授、海南省侨联特聘专家、国际华文媒体联盟主席、国际文化产业智库主席、马来西亚海内外传媒集团主席、海内外杂志社社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