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浏览量:
186808
来源:
海内外资讯
(马来西亚海内外传媒集团记者陕西宝鸡报道)2025年9月9日,由中国侨联指导,陕西省侨联主办,宝鸡市侨联协办,《华商报》社和华商国际传播中心承办的““追梦中华·庚续华夏文脉”2025海外华文媒体陕西采访行在陕西省侨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尚小红的带领下走进陕西采访。来自马来西亚、加拿大、德国、南非、美国、埃及、中国香港、中国澳门等12个国家和地区的19位海外华文媒体代表,以及新华社、陕西日报、华商报等3家国内涉侨媒体参加了此次采访行。
陕西省简称“陕”“秦”,地处中国中部黄河中游地区,南部兼跨长江支流汉江流域和嘉陵江上游的秦巴山地区,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其境东隔黄河与山西省相望,北与内蒙古自治区毗连,西与宁夏回族自治区和甘肃省相邻,南以米仓山、大巴山主脊与四川省、重庆市为界,东南与湖北省、河南省接壤。
陕西省行政区划面积205624.3平方公里。其最北端在府谷县王家梁村,最南端为镇坪县渝龙村,南北最长为878.0公里;最东端为府谷县黄甫镇段家寨,最西端为宁强县青木川镇长沙坝村,东西最长为517.3公里。境内的最高点为太白山主峰拔仙台,海拔3771.2米;最低点在白河县与湖北省交界的汉江南岸,海拔168.6米。
陕西横跨三个气候带,南北气候差异较大。陕南属北亚热带气候,关中及陕北大部属暖温带气候,陕北北部长城沿线属中温带气候。岳华山、气势恢宏的黄河壶口瀑布、古朴浑儿的黄士高原、一望无际的八百里秦川、婀娜清秀的陕南秦巴山地、充满传奇色彩的骊山风景区、六月积雪的秦岭主峰太白山等。华山风景名胜区、临潼骊山风景名胜区、宝鸡天台山风景名胜区、黄帝陵风景名胜区、合阳洽川风景名胜区等均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陕西省地质成矿条件优越,陕北蕴藏优质盐、煤、石油、天然气等矿产;关中有煤、钼、金、非金属建材、地热等矿产;陕南出产有色金属、贵金属、黑色金属及各类非金属矿产。全省已发现各类矿产138种(含亚矿种),其中已查明有资源储量的矿产91种。探明矿产地1041处,其中大型矿产地245处,中型矿产地237处,小型矿产地 559 处。
陕西省多年平均降水量676毫米,降水南多北少,陕南为湿润区,关中为半湿润区,陕北为半干旱区。多年平均地表径流量426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445亿立方米。全省人均水资源量为1280立方米,最大年水资源量可达847亿立方米,最小年水资源量只有168亿立方米,丰枯比在3.0以上。水资源时空分布严重不均。从时间分布上看,全省年降雨量的60%一70%集中在7一10月,往往造成汛期洪水成灾,而春、夏两季旱情多发;从地域分布上看,秦岭以南的长江水系,流域面积占全省的37%,水资源量占到全省总量的71%,而秦岭以北的黄河水系,流域面积占全省的63%,水资源量仅占 29%。
陕西省地带性自然土壤包括栗钙土、黑垆土、褐土、黄褐土和棕壤等,由于长期耕种和自然力的侵蚀,已演变成复杂多样的农业土壤。土地资源主要特点为山地多而川原少,全省海拔800米以下河川、台塬、山前洪积扇等仅占土地总面积的10%,土地类型主要有山地、丘陵、原、川地、沙地、沼泽等六大类。
陕西省境内野生动物资源丰富。现有陆生脊椎动物604种,鸟类380种。其中,大熊猫、金丝猴、羚牛、朱鹮等16种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陕西省是中国古人类和中华民族文化重要的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国文化旅游资源最富集的省份之一。陕西自然生态优美、山水人文荟萃,珍稀动植物资源富集,异彩纷呈的自然美景与厚重久远的历史人文交融相生,古迹、山水、民俗、红色、养生、宗教各种主题的旅游资源相互交错。全省具有良好开发前景的旅游资源1万余处,世界文化遗产3处9个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6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11座,国家级风景名胜区6家,国家水利风景区38处,省级以上水利风景区80处,3A及以上景区460家。每年吸引着数以万计的海内外游客来陕参观游览。得天独厚的文化旅游资源优势,为旅游产品开发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文化旅游是陕西省最具特色的核心旅游产品。陕西省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内涵,加强文化休闲产品建设,积极地让地下的东西走上来,让文物活起来,努力打造世界级的文化旅游精品。现今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轩辕黄帝陵、陕西历史博物馆、西安碑林博物馆、法门寺、大雁塔文化休闲广场、半坡遗址、宝鸡青铜器博物馆、秦直道、汉都长安城、西汉帝陵、华清池景区、唐十八陵、道教祖庭楼观台、统万城遗址、明长城镇北台遗址……瀚如星海,分布于三秦大地。
陕西省从南到北有迥然不同的地理风貌和自然风光。赫赫有名的关中八景“华岳仙掌、骊山晚照、灞柳风雪、曲江流饮、雁塔晨钟、咸阳古渡、草堂烟雾、太白积雪”代表关中地区著名的八处风景胜地;陕北由革命圣地延安市和能源新都榆林市构成,南部是黄土丘陵,北部是毛乌素沙漠,经过40多年的治沙绿化,如今的陕北到处是绿色覆盖,郁郁葱葱,成为中国优质苹果和大枣的主产区;位于秦岭山脉以南的陕南地区属典型的南方气候,山清水秀,南北植物荟萃交融,汉江与嘉陵江、丹江在山川间蜿蜒迂回,挥洒出一幅幅诗情画意的写意山水画。(记者/续炳义,媒体人、江苏大学特聘教授、海南省侨联特聘专家、国际华文媒体联盟主席、国际文化产业智库主席、马来西亚海内外传媒集团主席、海内外杂志社社长)
陕西省简称“陕”“秦”,地处中国中部黄河中游地区,南部兼跨长江支流汉江流域和嘉陵江上游的秦巴山地区,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其境东隔黄河与山西省相望,北与内蒙古自治区毗连,西与宁夏回族自治区和甘肃省相邻,南以米仓山、大巴山主脊与四川省、重庆市为界,东南与湖北省、河南省接壤。
陕西省行政区划面积205624.3平方公里。其最北端在府谷县王家梁村,最南端为镇坪县渝龙村,南北最长为878.0公里;最东端为府谷县黄甫镇段家寨,最西端为宁强县青木川镇长沙坝村,东西最长为517.3公里。境内的最高点为太白山主峰拔仙台,海拔3771.2米;最低点在白河县与湖北省交界的汉江南岸,海拔168.6米。
陕西横跨三个气候带,南北气候差异较大。陕南属北亚热带气候,关中及陕北大部属暖温带气候,陕北北部长城沿线属中温带气候。岳华山、气势恢宏的黄河壶口瀑布、古朴浑儿的黄士高原、一望无际的八百里秦川、婀娜清秀的陕南秦巴山地、充满传奇色彩的骊山风景区、六月积雪的秦岭主峰太白山等。华山风景名胜区、临潼骊山风景名胜区、宝鸡天台山风景名胜区、黄帝陵风景名胜区、合阳洽川风景名胜区等均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陕西省地质成矿条件优越,陕北蕴藏优质盐、煤、石油、天然气等矿产;关中有煤、钼、金、非金属建材、地热等矿产;陕南出产有色金属、贵金属、黑色金属及各类非金属矿产。全省已发现各类矿产138种(含亚矿种),其中已查明有资源储量的矿产91种。探明矿产地1041处,其中大型矿产地245处,中型矿产地237处,小型矿产地 559 处。
陕西省多年平均降水量676毫米,降水南多北少,陕南为湿润区,关中为半湿润区,陕北为半干旱区。多年平均地表径流量426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445亿立方米。全省人均水资源量为1280立方米,最大年水资源量可达847亿立方米,最小年水资源量只有168亿立方米,丰枯比在3.0以上。水资源时空分布严重不均。从时间分布上看,全省年降雨量的60%一70%集中在7一10月,往往造成汛期洪水成灾,而春、夏两季旱情多发;从地域分布上看,秦岭以南的长江水系,流域面积占全省的37%,水资源量占到全省总量的71%,而秦岭以北的黄河水系,流域面积占全省的63%,水资源量仅占 29%。
陕西省地带性自然土壤包括栗钙土、黑垆土、褐土、黄褐土和棕壤等,由于长期耕种和自然力的侵蚀,已演变成复杂多样的农业土壤。土地资源主要特点为山地多而川原少,全省海拔800米以下河川、台塬、山前洪积扇等仅占土地总面积的10%,土地类型主要有山地、丘陵、原、川地、沙地、沼泽等六大类。
陕西省境内野生动物资源丰富。现有陆生脊椎动物604种,鸟类380种。其中,大熊猫、金丝猴、羚牛、朱鹮等16种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陕西省是中国古人类和中华民族文化重要的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国文化旅游资源最富集的省份之一。陕西自然生态优美、山水人文荟萃,珍稀动植物资源富集,异彩纷呈的自然美景与厚重久远的历史人文交融相生,古迹、山水、民俗、红色、养生、宗教各种主题的旅游资源相互交错。全省具有良好开发前景的旅游资源1万余处,世界文化遗产3处9个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6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11座,国家级风景名胜区6家,国家水利风景区38处,省级以上水利风景区80处,3A及以上景区460家。每年吸引着数以万计的海内外游客来陕参观游览。得天独厚的文化旅游资源优势,为旅游产品开发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文化旅游是陕西省最具特色的核心旅游产品。陕西省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内涵,加强文化休闲产品建设,积极地让地下的东西走上来,让文物活起来,努力打造世界级的文化旅游精品。现今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轩辕黄帝陵、陕西历史博物馆、西安碑林博物馆、法门寺、大雁塔文化休闲广场、半坡遗址、宝鸡青铜器博物馆、秦直道、汉都长安城、西汉帝陵、华清池景区、唐十八陵、道教祖庭楼观台、统万城遗址、明长城镇北台遗址……瀚如星海,分布于三秦大地。
陕西省从南到北有迥然不同的地理风貌和自然风光。赫赫有名的关中八景“华岳仙掌、骊山晚照、灞柳风雪、曲江流饮、雁塔晨钟、咸阳古渡、草堂烟雾、太白积雪”代表关中地区著名的八处风景胜地;陕北由革命圣地延安市和能源新都榆林市构成,南部是黄土丘陵,北部是毛乌素沙漠,经过40多年的治沙绿化,如今的陕北到处是绿色覆盖,郁郁葱葱,成为中国优质苹果和大枣的主产区;位于秦岭山脉以南的陕南地区属典型的南方气候,山清水秀,南北植物荟萃交融,汉江与嘉陵江、丹江在山川间蜿蜒迂回,挥洒出一幅幅诗情画意的写意山水画。(记者/续炳义,媒体人、江苏大学特聘教授、海南省侨联特聘专家、国际华文媒体联盟主席、国际文化产业智库主席、马来西亚海内外传媒集团主席、海内外杂志社社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