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浏览量:
165504
来源:
海内外资讯
(马来西亚海内外传媒集团记者陕西宝鸡报道)2025年9月12日,由中国侨联指导,陕西省侨联主办,宝鸡市侨联协办,《华商报》社和华商国际传播中心承办的““追梦中华·庚续华夏文脉”2025海外华文媒体陕西采访行在陕西省侨联联络信息部部长雷波的带领下走进宝鸡市扶风县参访。来自马来西亚、加拿大、德国、南非、美国、埃及、中国香港、中国澳门等12个国家和地区的19位华文媒体代表,以及新华社、陕西日报、华商报等3家国内涉侨媒体参加了此次活动。宝鸡市侨联党组书记、主席温宗礼,宝鸡市侨联副主席杨永良,陕西省侨联联络信息部四级调研员王霄鹏等领导陪同参访。
宝鸡周原博物院是在周原遗址大规模考古发掘的基础上,于1987年建立的遗址性博物馆,馆址设在扶风县法门镇庄白村召陈组。馆内收藏有周原遗址出士的万余件珍贵文物,其中青铜器数量之多,器型之大,造型之美,铭文之珍贵,是其它地方都无法与之相比的,是研究西周政治、经济、文化、历史、艺术的弥足珍贵的实物资料,所以,周原博物院被誉为“青铜器之乡”。198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周原遗址对于商周考古和研究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西周考古研究的重要基地,也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重要地段,遗址内出土数量众多的青铜器为同时期同类器物的断代研究提供了可靠的标尺,对了解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提供了宝贵资料。2019年被中国侨联命名为“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
该博物院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周文化在此形成并发展为礼乐文明,其礼乐制度、道德观念等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周原遗址被誉为“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其文化内涵被列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合并后的周原博物院占地200亩,拥有陈列展示、资料信息中心等功能区,成为展示周文化的重要窗口。其地理位置(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县法门镇召陈村)和规模化建设,进一步强化了其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的核心作用。
在中华文明传承方面,周原遗址被誉为“中华文明的精神殿堂”,其文化内涵代表了先周文化向周代文明过渡的完整脉络。博物馆通过系统展示出土文物,生动还原了3000年前周人的生活场景,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桥梁。
在学术与教育价值方面,作为国内首座国际化考古研究机构,周原遗址博物院推动了跨学科合作,吸引了国内外学者参与考古发掘与学术研讨。其研究成果持续丰富着人类对西周社会结构的认知,并成为高校教学和公众考古教育的重要基地。
在区域发展推动方面,遗址的保护与利用促进了当地文化产业发展,如周原国际考古研究基地的建立,既保护了文化遗产,又带动了文化旅游和学术交流,为地方经济注入新活力。
在文化传承意义,该遗址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见证了周人从迁居到崛起的历史进程。其出土的青铜器、玉器等文物,展现了周文化对华夏文明的深刻影响,被誉为"中华文化根脉"。
在考古研究地位,周原遗址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开展考古工作的遗址之一,其考古发现推动了中国考古学发展,为探索早期国家形态提供了关键资料。(记者/续炳义,媒体人、江苏大学特聘教授、海南省侨联特聘专家、国际华文媒体联盟主席、国际文化产业智库主席、马来西亚海内外传媒集团主席、海内外杂志社社长)
宝鸡周原博物院是在周原遗址大规模考古发掘的基础上,于1987年建立的遗址性博物馆,馆址设在扶风县法门镇庄白村召陈组。馆内收藏有周原遗址出士的万余件珍贵文物,其中青铜器数量之多,器型之大,造型之美,铭文之珍贵,是其它地方都无法与之相比的,是研究西周政治、经济、文化、历史、艺术的弥足珍贵的实物资料,所以,周原博物院被誉为“青铜器之乡”。198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周原遗址对于商周考古和研究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西周考古研究的重要基地,也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重要地段,遗址内出土数量众多的青铜器为同时期同类器物的断代研究提供了可靠的标尺,对了解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提供了宝贵资料。2019年被中国侨联命名为“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
该博物院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周文化在此形成并发展为礼乐文明,其礼乐制度、道德观念等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周原遗址被誉为“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其文化内涵被列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合并后的周原博物院占地200亩,拥有陈列展示、资料信息中心等功能区,成为展示周文化的重要窗口。其地理位置(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县法门镇召陈村)和规模化建设,进一步强化了其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的核心作用。
在中华文明传承方面,周原遗址被誉为“中华文明的精神殿堂”,其文化内涵代表了先周文化向周代文明过渡的完整脉络。博物馆通过系统展示出土文物,生动还原了3000年前周人的生活场景,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桥梁。
在学术与教育价值方面,作为国内首座国际化考古研究机构,周原遗址博物院推动了跨学科合作,吸引了国内外学者参与考古发掘与学术研讨。其研究成果持续丰富着人类对西周社会结构的认知,并成为高校教学和公众考古教育的重要基地。
在区域发展推动方面,遗址的保护与利用促进了当地文化产业发展,如周原国际考古研究基地的建立,既保护了文化遗产,又带动了文化旅游和学术交流,为地方经济注入新活力。
在文化传承意义,该遗址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见证了周人从迁居到崛起的历史进程。其出土的青铜器、玉器等文物,展现了周文化对华夏文明的深刻影响,被誉为"中华文化根脉"。
在考古研究地位,周原遗址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开展考古工作的遗址之一,其考古发现推动了中国考古学发展,为探索早期国家形态提供了关键资料。(记者/续炳义,媒体人、江苏大学特聘教授、海南省侨联特聘专家、国际华文媒体联盟主席、国际文化产业智库主席、马来西亚海内外传媒集团主席、海内外杂志社社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