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浏览量:
        154438  
        
        来源: 
                                海内外资讯
    
      
 (马来西亚海内外传媒集团记者珠海报道)2025年10月17日,由人民日报海外版主办,人民日报海外网承办的第六届海外华文新媒体论坛暨珠海(产业线)采访活动在人民日报海外网的组织带领下走进珠海容闳故居参访,来自马来西亚、罗马尼亚、美国、加拿大、日本、南非、英国、西班牙、希腊、埃及、菲律宾、柬埔寨、中国香港、中国澳门、中国台湾等地的40多位华文媒体代表参加了本次采访活动。人民日报海外网副总经理石景才等领导陪同参观考察。
容闳(1828-1912),字纯甫,广东省香山县南屏村(今珠海市南屏镇)人,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外交家和社会活动家,被誉为“中国留学生之父”。他是首位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的中国留学生,推动了中国近代留学教育事业的开创。
容闳7岁随父赴澳门就读于马礼逊学堂,后随校迁往香港。1847年赴美留学,先后就读于孟松预备学校和耶鲁大学,1854年获文学士学位。留学期间,他深刻认识到西方教育体系对中国的借鉴意义,立志以教育救国;1872年促成清政府派遣首批120名幼童赴美留学,其中39人来自广东,开创中国官派留学生先河。幼童们在美表现优异,推动了中西文化交流;参与创建上海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等近代工业设施,推动中国工业化进程;支持康有为变法主张,参与戊戌变法筹备工作。
回国后致力于教育救国,晚年参与辛亥革命筹备工作。其“开眼看世界”的信念与开放精神,成为珠海城市精神的重要源头。
二是创办近代工业,1865年,容闳协助曾国藩在上海江南制造总局(中国首个大型近代企业),引进西方机器生产技术,推动中国工业近代化。 
三是投身维新变法,1898年戊戌变法期间,容闳参与起草《变法通议》等改革方案,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与教育体系,推动社会变革。 
四是促进教育革新,晚年致力于教育救国理念,主张通过留学与科技教育提升国民素质,其“得其最有益于中国者而为之”的誓言成为近代教育思想的重要源头。 
容闳的贡献奠定了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基础,其开放视野与家国情怀至今激励着珠海及中国青年投身现代化建设。
文化价值主要是故居通过场景还原和文物展示,还原了容闳的生活场景,如起居室、卧室、厨房等布局,并陈列了其侄子容尚谦的旧物“爷爷柜”等百年物件。2018年由其家族后人捐赠的百年柜子,成为连接历史与现实的实物载体。 
教育意义体现在作为“中国留学生之父”,容闳推动了江南制造总局等近代工业建设,并捐资创建甄贤学校(现容闳博物馆)。其故居与甄贤社学旧址、留美幼童容星桥故居共同构成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线路,承载着120余名留美学生的历史记忆。 
在现代保护上,2010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近年通过数字化展示、社区参与等方式活化利用,成为城市文化地标。修复中采用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结合,保留历史风貌的同时增强结构稳定性,并融入互动体验元素。 
容闳作为“中国留学生之父”,1854年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倡导并推动了中国首个官派留美幼童计划,开创了中国近代留学教育的先河。故居现存建筑虽仅剩部分墙体,但通过场景还原陈列(如起居室、卧室等),完整还原了容闳当年的生活场景,成为研究中国近代留学史的实物依据。 
故居所在的南屏镇是珠海文化重镇,该遗址作为当地重要历史符号,承载着岭南传统建筑文化与近代留学启蒙思想的双重文化基因。其保留至今,体现了珠海在现代化进程中保留历史记忆的文化理念。 
目前故居由容闳博物馆管理,通过文物陈列和场景复原,向公众展示容闳生平事迹。2018年,其曾孙女等后人捐赠了百年历史的家具等文物,进一步丰富了展览内容。(记者/续炳义,媒体人、江苏大学特聘教授、海南省侨联特聘专家、国际华文媒体联盟主席、国际文化产业智库主席、马来西亚海内外传媒集团主席、海内外杂志社社长)
      
    容闳(1828-1912),字纯甫,广东省香山县南屏村(今珠海市南屏镇)人,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外交家和社会活动家,被誉为“中国留学生之父”。他是首位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的中国留学生,推动了中国近代留学教育事业的开创。
容闳7岁随父赴澳门就读于马礼逊学堂,后随校迁往香港。1847年赴美留学,先后就读于孟松预备学校和耶鲁大学,1854年获文学士学位。留学期间,他深刻认识到西方教育体系对中国的借鉴意义,立志以教育救国;1872年促成清政府派遣首批120名幼童赴美留学,其中39人来自广东,开创中国官派留学生先河。幼童们在美表现优异,推动了中西文化交流;参与创建上海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等近代工业设施,推动中国工业化进程;支持康有为变法主张,参与戊戌变法筹备工作。
回国后致力于教育救国,晚年参与辛亥革命筹备工作。其“开眼看世界”的信念与开放精神,成为珠海城市精神的重要源头。

二是创办近代工业,1865年,容闳协助曾国藩在上海江南制造总局(中国首个大型近代企业),引进西方机器生产技术,推动中国工业近代化。 
三是投身维新变法,1898年戊戌变法期间,容闳参与起草《变法通议》等改革方案,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与教育体系,推动社会变革。 
四是促进教育革新,晚年致力于教育救国理念,主张通过留学与科技教育提升国民素质,其“得其最有益于中国者而为之”的誓言成为近代教育思想的重要源头。 
容闳的贡献奠定了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基础,其开放视野与家国情怀至今激励着珠海及中国青年投身现代化建设。

文化价值主要是故居通过场景还原和文物展示,还原了容闳的生活场景,如起居室、卧室、厨房等布局,并陈列了其侄子容尚谦的旧物“爷爷柜”等百年物件。2018年由其家族后人捐赠的百年柜子,成为连接历史与现实的实物载体。 
教育意义体现在作为“中国留学生之父”,容闳推动了江南制造总局等近代工业建设,并捐资创建甄贤学校(现容闳博物馆)。其故居与甄贤社学旧址、留美幼童容星桥故居共同构成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线路,承载着120余名留美学生的历史记忆。 
在现代保护上,2010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近年通过数字化展示、社区参与等方式活化利用,成为城市文化地标。修复中采用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结合,保留历史风貌的同时增强结构稳定性,并融入互动体验元素。 

容闳作为“中国留学生之父”,1854年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倡导并推动了中国首个官派留美幼童计划,开创了中国近代留学教育的先河。故居现存建筑虽仅剩部分墙体,但通过场景还原陈列(如起居室、卧室等),完整还原了容闳当年的生活场景,成为研究中国近代留学史的实物依据。 
故居所在的南屏镇是珠海文化重镇,该遗址作为当地重要历史符号,承载着岭南传统建筑文化与近代留学启蒙思想的双重文化基因。其保留至今,体现了珠海在现代化进程中保留历史记忆的文化理念。 
目前故居由容闳博物馆管理,通过文物陈列和场景复原,向公众展示容闳生平事迹。2018年,其曾孙女等后人捐赠了百年历史的家具等文物,进一步丰富了展览内容。(记者/续炳义,媒体人、江苏大学特聘教授、海南省侨联特聘专家、国际华文媒体联盟主席、国际文化产业智库主席、马来西亚海内外传媒集团主席、海内外杂志社社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