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马来西亚交通部长陆兆福在一起

与马来西亚科学、工艺及革新部长YB郑立慷在一起

与马来西亚前新闻、 通讯及文化部副部长王赛之在一起

马来西亚前驻华特命全权大使拉惹·拿督·努西尔万在北京给侨商拜年

与中华人民共和国驻马来西亚特命全权大使欧阳玉靖在一起

与第18任马来西亚上议院(Dewan Negara)主席,第8任森美兰州务大臣丹斯里莱士雅丁等在一起

海外华文媒体采访团走进广州参访

发布时间:    浏览量: 133603   来源: 海内外资讯
 (马来西亚海内外传媒集团记者广州报道)2025年10月18日,由人民日报海外版主办,人民日报海外网承办的第六届海外华文新媒体论坛暨广州(产业线)采访活动在人民日报海外网副总经理石景才的带领下走进广州参访,来自马来西亚、罗马尼亚、美国、加拿大、日本、南非、英国、西班牙、希腊、埃及、菲律宾、柬埔寨、中国香港、中国澳门、中国台湾等地的40多位华文媒体代表参加了本次采访活动。人民日报海外网政务部主任刘姝麟等领导陪同参观考察。
       广州是一座拥有2200多年建城史的历史文化名城,其历史可追溯至秦代南海郡治番禺(前214年),文化以广府文化为核心,融合中原与岭南特色,以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千年商都、革命策源地著称,并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与传统节庆。

       广州的建城始于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秦将任嚣在番禺(今广州)筑城,设立南海郡,此为广州行政建置之始。其别称“楚庭”源于传说,指周代(前9世纪)楚人与百越交往的纪念地,现存清代石牌坊位于越秀公园,但学者考证其真实性存疑。另一别称“羊城”与五羊传说相关:五位仙人骑五色羊赠稻穗,寓意永无饥荒,唐代融入五仙观传说,北宋后成为主流称谓。

       广州在秦汉至南北朝‌期间是秦末赵佗建南越国(前204年),定都番禺,疆域涵盖今两广及越南北部,出土波斯银盒等文物印证早期海外贸易。东汉交州州治迁至番禺,奠定岭南政治中心地位。唐代设市舶使(714年),为全国首个海关机构;阿拉伯商人记载广州“蕃坊”居外商12万,凸显东方第一大港地位。宋代市舶司税收占全国外贸九成。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广州成为唯一通商口岸,十三行垄断外贸,瑞典“哥德堡号”三次远航。近代为革命策源地,如三元里抗英(1841年)、黄花岗起义(1911年)及广州起义(1927年)。
        在文化遗产与地标方面,南越王宫署遗址(西汉)及南越文王墓,出土文物印证海上丝绸之路起点。陈家祠(岭南建筑艺术巅峰)、光孝寺(1700年佛教古寺)、沙面岛(租界时期欧陆建筑与古树共生)。镇海楼、南海神庙、黄埔军校旧址等入选“广州十大文物地标”,反映多元历史层积。

       广州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其地理位置、气候特征和多元文化的交融,形成具有鲜明岭南特色的传统民俗,体现在岁时节令、生活习惯、社会习俗、民间信仰、民间艺术等方面。广州历史上曾出现过几次中原人南迁。大量移民定居广州后,既入乡随俗,也带来不少中原风俗。一些重要的节日,如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冬至等,都承袭中原例俗,只是由于地域、环境、民情的不同而稍有变化。[188]
       由于岭南春色常在,一年四季百花盛开,广州人民春节逛花市的独特习俗已延续上百年。每年农历十二月二十八日至除夕深夜,全城长街如锦,百花争艳,游人如织。家家必置鲜花,表达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更有一些节日,如正月二十四的“生菜会”,二月十三的“波罗诞”,四月十七的“金花诞”,七月二十四的“郑仙诞”等,为广州具有乡土气息的民间节诞。其中,波罗诞是广州地区最大的民间传统庙会之一,保留中国南方海洋民俗文化演变的轨迹。每年农历二月十三日,南海神庙(波罗庙)远近环集如市,百货荟萃,琳琅满目。

       广州的特色文化涵盖饮食、艺术、建筑、语言及历史等多个领域,以融合创新和开放包容为核心特征。首先是饮食文化,广州以粤菜闻名,讲究食材新鲜、口味清淡,代表性美食包括早茶(如虾饺、肠粉)和广式点心,饮食习俗注重养生与社交,如“一盅两件”茶楼文化。‌
       二是艺术与音乐文化特色,粤剧作为“南国红豆”,以唱腔婉转、表演细腻著称,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曲目有《荔枝颂》。广东音乐(如《步步高》《雨打芭蕉》)融合传统技法与现代创新,木偶戏(如《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则以精雕细刻的木偶和程式化表演展现岭南特色。‌
       三是建筑与工艺特色,岭南建筑以骑楼(融合中西风格、适应湿热气候)和陈家祠(雕梁画栋、集建筑艺术之大成)为代表,广彩瓷(釉上彩瓷工艺)作为国家级非遗,体现中西文化交融。‌
       四是语言与民俗特色,粤语(广州话)是核心方言,承载地方文化记忆;传统节庆如迎春花市、龙舟节盛行,民俗活动(如水上花市)体现社区凝聚力。‌
       五是历史与开放精神,广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历史可追溯至秦汉时期,明清时期“一口通商”使其成为对外贸易中心,现代延续开放包容、务实创新的城市性格。

      广州作为中国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中心,其历史作用与贡献主要体现在对外贸易、文化交流和城市发展中。广州自秦汉时期起便活跃于海上丝绸之路,是世界上首个有官方记载的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徐闻古港)。唐宋时期,广州成为“广州通海夷道”的核心港口,连接东南亚、南亚至西亚的贸易网络,促进了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明清时期,广州形成“一口通商”体制,粤海关监管的十三行体系主导中西贸易,奠定了广州在全球贸易中的枢纽地位。1957年广交会的设立进一步巩固了广州作为中国外贸窗口的角色。‌
       广州长期是中西文化交融的平台。唐代设立市舶司管理外商事务,体现了中国早期的和平贸易传统;宋代通过海外贸易圈传播商品、技术与思想,树立了友好形象。明清时期,广州不仅是商品集散地,也是西方文化、宗教和科技传入中国的门户。20世纪后,广州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持续发挥文化纽带作用,融合传统广府文化与现代创新。

       广州自秦代建城(番禺)以来,历经南越国、汉代郡县制等行政建置,成为岭南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2000多年的历史中,广州以“敢为人先”的精神推动制度创新,如唐代市舶司的设立,明清“一口通商”体制的完善。今日,广州依托海洋经济优势,打造“海洋强市”,并作为“一带一路”枢纽,持续引领区域发展。‌(记者/续炳义,媒体人、江苏大学特聘教授、海南省侨联特聘专家、国际华文媒体联盟主席、国际文化产业智库主席、马来西亚海内外传媒集团主席、海内外杂志社社长)
上一篇:广交会上的视源股份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与青睐
下一篇:强力打造企业级数字化解决方案提供商的金立维信息科技公司在前进

首页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 http://www.hnwhrzx.com 海内外资讯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