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浏览量:
6182
来源:
海内外资讯


清光绪元年由文成、青田一带畲民迁入,相继建立畲族村落。莪山从此形成独特的畲族文化,至今保持使用畲族语言和婚丧嫁娶习俗。其姓氏有蓝、雷、钟、李四姓。




自古以来,畲族人依山而居,以农耕狩猎为生。在畲族语言中,“山哈”是畲族人的自称,意思是“来开荒的人”“居住在山里的客人”。
“畲族人的生活方式又被称为‘刀山火海’,先用刀砍掉山上的树木,再用火将它们烧成灰烬,然后在上面农耕。一旦土壤不再肥沃,畲族人便会迁徙,一路从广东迁徙到浙江,仅仅是为了寻找一块能够栖息的土地。”莪山畲族乡宣传干事许莉说。

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全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30年前的黄泥房到如今的白墙彩瓦;从30年前的封闭阻塞到如今的四通八达、引凤来栖;从30年前的男耕女织到如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换,古老畲乡呈现出欣欣向荣的蓬勃景象。30年来,畲乡工业产值从1988年的1385万元提升到2017年的11.7亿元;农业产值331万元提升到1.1442亿元;人均收入从760元提升到22842元。村级增收化债效果尤为明显。“2018年上半年,全乡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471.66万元,同比增长67%,其中经营性收入223.09万元,4个村债务全面化解。” 莪山畲族乡党委书记李春龙说道。

2013年开始,新丰民族村戴家山自然村里的村民,把自家的老房子出租给了民宿经营者,五年的时间,宁静的“小村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前最穷的山坳坳,变成了现在最富的金窝窝。“秘境•山乡生活”“云夕•戴家山”“戴家山8號”等民宿项目让戴家山精品民宿集群成为桐庐县乃至杭州地区的一块“金名片”,而新丰民族村也成为了名声在外的现代“世外桃源”。民宿除了每年缴纳租金以及管理费用,还为村里的留守妇女提供了就业机会。在旅游旺季,平时空闲的妇女人均有5000左右的月收入,让祖祖辈辈生活在山坳坳里的村民,尝到了“钱袋子鼓鼓”的幸福感。戴家山8號的民宿老板是杭州人邵兴华,他在戴家山出生、长大,抱着对家乡的眷恋之情,他将祖宅改造成精品民宿。“小时候没有路、没有电,任何东西都靠人力从山哈古道背进背出,逢年过节回来省亲,爬山要好几个小时。”邵兴华说。如今路通了、电通了,黄泥墙也不再是贫穷人家的象征,配合精品民宿的修饰,自然古朴中兼具时尚。

一场畲族迎宾礼、一桌畲族养生宴、一台畲族文化大戏、一条畲乡风情游精品线路、一系列畲族旅游产品为内涵的“文化塑形”工程开展得如火如荼……乡村振兴的道路越走越好。“面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联乡结村工作深化、桐庐高铁时代来临的多重机遇,莪山将以翻篇归零的心态,深入实施产业强乡富民工程、全域景区提升工程、文化塑形铸魂工程、民生共建共享工程,向着最富裕、最美丽、最民族、最幸福的‘中国畲族第一乡’目标砥砺前行。”李春龙说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