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景阳
飞机被公认为世界上最安全的交通工具,但是全球各地偶有发生的坠机、相撞事件总会时不时地撼动这一结论的权威性。11月4日,加拿大两架飞机在空中相撞,再次造成人员伤亡。历史上,世界各地都发生过飞机相撞的灾难性事件,如1956年导致128人死亡的美国大峡谷空中相撞事故,1986年造成79人遇难的墨西哥航班与一架派珀飞机的相撞事故等。
现代民用航空是通过什么技术手段避免飞机相撞的?偶有的飞机相撞事故又是因为什么?
多层保护,确保飞机不相撞
记者从民航管理部门的技术资料统计中获悉,现代民用航空的通讯、雷达技术为飞机的正常运行提供着完备的安全保障系统,以杜绝飞机在起降和巡航行过程中的安全隐患。
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种技术保障就是飞机防撞系统(TCAS)。TCAS主要由询问器、应答机、收发机和计算机组成,监视范围一般为前方30海里(约55.6千米),上、下方3000米。
工作时,TCAS的询问器发出脉冲信号,当其他飞机的应答器接收到询问信号时,会发射应答信号。TCAS的计算机根据发射信号和应答信号的时间间隔来计算距离,同时根据方向天线确定方位,为驾驶员提供信息和警告,这些信息实时显示在驾驶员的导航信息显示器上。
现代民用航空的TCAS系统都可以提供语言建议警告,计算机可以计算出监视区内约30架飞机的动向和可能的危险接近,使驾驶员有25秒―40秒的时间采取措施。
除此之外,一系列由通讯设备、法律法规、工作制度组成的安全保障体系,确保飞机可在繁忙的空域中安全飞行。
“例如高度划分保护,我国规定在真航线角0度至179度范围内,高度由900米至12500米,每隔600米为一个高度层;高度在12500米以上,每隔1200米为一个高度层。再如飞行员的专业目判、防撞灯、空中交通管理员管制等。”内蒙古工业大学航空学院教师何建东博士介绍说。
事故仍有发生,人祸大于天灾
有着多年国外航空研究工作经验的何建东博士强调:“世界各地时有发生的飞机相撞事故告诉我们,完备的安全保障系统无法绝对避免事故发生,其中,人为因素的安全隐患要远大于机器设备故障隐患。”
国外一份调查统计报告曾对20年内全球61起飞机相撞事故进行了统计说明,结果显示,人员疏忽造成事故的比例占多数。
早在2001年,美国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NTSB)就有调查报告指出,航路阶段发生飞机相撞占撞机事故比例最高,因为与起飞和着陆时飞行员和地面空管人员的谨慎相比,航路阶段人员精神相对放松,而航路阶段时间最长,飞行员和地面人员最容易大意,因此,操作疏忽是造成航路相撞事故的主要原因。
一份题为《预防飞机相撞事故对策分析》的报告指出:随着民用航空飞机数量的猛增、飞机飞行高度层不断缩小,防相撞工作的难度和压力也在不断增加。除了完备的技术保障,更需要不断强化飞行员与指挥员的安全意识,完善空域内的飞行计划和紧急事件处置预案。
“飞机安全是航空事业的命脉所在,避免飞行员和指挥员的人为差错是杜绝事故发生的重要前提。此外,无人机和小型私人飞机数量的不断增加,对航空安全管理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也是我国空域安全工作的重中之重。”何建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