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的足迹 到天涯海角 | 第七届世界厨师艺术荟开幕式暨国际烹饪艺术展演在海南三亚开启

全国政协办公厅等六单位联合举行国庆招待会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

国际华文媒体联盟与河南日报社签定长期合作战略协议

国际华文媒体联盟与河南省侨联签定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两会连线】马来西亚海内外传媒集团主席续炳义: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是传播贵州好声音的关键

海南省侨联牵手国际华文媒体联盟助力自贸港建设再拓海外新舆境

探访抗战时期“中国戏剧摇篮”—江安国立剧专旧址

发布时间:    浏览量: 17863   来源: 中新网

     中新网四川新闻11月19日电 (王哲) 有着“万里长江第一县”之称的四川江安县剧专大道上有一处古老的建筑,青瓦、红墙、飞檐,在冬日暖阳照映下显得格外古朴而生动。门口围墙上,“中国戏剧摇篮”几个大字十分醒目,这便是抗战时期的江安国立剧专旧址。

  据讲解员介绍,旧址为清代建筑,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建筑面积500平方米,系剧专在江安办学的部分校址,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免费向市民和观众开放。
“中国戏剧摇篮”-江安国立剧专旧址。 王哲摄
  国立戏剧专科学校,始称国立戏剧学校,1935年创建于南京,抗日战争爆发后,该校先后迁于长沙、重庆等地,为了彻底摆脱战火的袭扰,1938年底,受江安乡绅的隆重邀请,迁于江安,并在县城的文庙安营扎寨,1945年夏复迁重庆,抗战胜利后,学校迁回南京。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剧专与原华北三大、延安鲁艺学院合并组成中央戏剧学院。
  据国立剧专史料江安陈列馆史料记载,抗战时期,四川江安作为长江边小县城,相对比较闭塞,物质条件也相当匮乏,但远离抗日战争的烽火,剧专师生在此躲过了南京大屠杀和重庆大轰炸,并以此为基地创作了大量优秀戏剧作品,师生们坚持排演抗日戏和进步戏,为抗日救亡运动起到了重要的宣传作用,对新中国戏剧影视艺术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江安国立剧专旧址。 王哲摄
  剧专办校14年,校址几经迁徙,而在江安办学达6年之久,是时间最长,生活最丰富,也是最出成果的黄金时代,培养学生最多,公演话剧最多,为撒播中国戏剧艺术的种子而辛勤耕耘;为中国戏剧影视业培养了一大批艺术精英,四川江安因此被誉为“中国戏剧的摇篮”“中国戏剧的圣地”,蜚声海内外。
  沿着馆内第一至第十陈列室,剧专珍贵史料历历在目。曹禺在迁居江安以前就是有名的剧作家,他创作的《雷雨》《日出》和《原野》曾经轰一时,来到江安后,强烈的民族意识,国难当头的“去国怀乡”之情,使他创作灵感勃发,接连完成了《正在想》《蜕变》《北京人》等剧的创作,以及《家》的改编,这些剧中很多情节和人物的创作来自抗战时的所见所感。如今,剧专旧址还保留着曹禺当年用过的老旧书桌,《北京人》正诞生于这张书桌,曹禺写的虽然是北京人,但他的灵感来源,却是身边的江安人。
  抗战时期物价飞涨,剧专师生的生活十分艰辛,吃的是“八宝饭”,就是最差的糙米里还有老鼠屎、稗子、石头等杂物。菜是一两碟煎黄豆或者没有一丝油荤的煮白菜。喝的豆芽汤,一个大木桶里只有十几根豆芽,要从汤里夹到豆芽,似大海捞针般困难。
第五陈列室史料照片。 王哲摄
  剧专要生存,重要的途径就是演戏。但那时江安人的生活水平也很低,哪有多余的钱来看戏?时任校长余上沅便想出凭物看戏的办法:演出在收门票之外,没买票的只需交点吃穿用品便可入场。于是,师生们在江安逢赶场天的演出上,总能看到江安人提着一只鸡、一块肉、几棵青菜换票。
  在剧专陈列馆保存的一张照片上,记录了这艰辛的一幕——剧专师生演出曹禺作品《日出》,检票处的地上堆了一地蔬菜、草鞋等生活必需品。正在检票的一位老太太手里提着一块肉,旁边等待入场的观众则端了三屉馒头。当时,有观众为看戏,砍了半头猪肉送过来,在当年通货膨胀失控之时,这半头猪的价值远远超过了一张戏票,就连三屉馒头也比戏票值钱。但是江安人知道剧专师生困难,便选择以这样的方式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在抗战最为激烈的时刻,江安人热情接纳了剧专,剧专师生也为朴实的江安人送来了文化新风。从南京到重庆再到江安,江安人民与剧专师生之间的情谊,也犹如这浩荡的长江之水般深厚。
  时光荏苒,抗日战争胜利迄今已75年,江安国立剧专也成为四川十大文化地标之一。大师犹在,光影留存!(完)
上一篇:2020年一带一路国际日献词《回望乌孙国》
下一篇:冰凌幽默小说:七十年代咏叹调九章

首页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 http://www.hnwhrzx.com 海内外资讯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