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的足迹 到天涯海角 | 第七届世界厨师艺术荟开幕式暨国际烹饪艺术展演在海南三亚开启

全国政协办公厅等六单位联合举行国庆招待会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

国际华文媒体联盟与河南日报社签定长期合作战略协议

国际华文媒体联盟与河南省侨联签定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两会连线】马来西亚海内外传媒集团主席续炳义: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是传播贵州好声音的关键

海南省侨联牵手国际华文媒体联盟助力自贸港建设再拓海外新舆境

华侨华人灰色文献价值浅析

发布时间:    浏览量: 39984   来源: 海内外资讯
之所以关注到灰色文献,源于自身工作性质和一次偶然发现。多年前,我到中山市火炬开发区大环村调研,收到一本《侨乡大环》。该书是由大环村侨联会编印的非正式出版物,没有刊号,不公开发行。此类出版物一般被称为灰色文献。

▲中山市火炬开发区大环村侨联会编印的《侨乡大环》

 

《侨乡大环》装帧印刷精美,内容更是丰富,详实地介绍了侨乡大环的历史和现状、大环乡亲旅居海外的历史和分布、村里现存的27座碉楼以及有近九十年历史的旅美大环同乡会等,具有独特侨史价值。尤其是对其乡贤、粤乐宗师吕文成的记载,收录有他父母姐弟乃至先祖的信息,比功能强大的网络检索还要详尽。
 
这让我对灰色文献有了新的认识。
 
“灰色文献”这个概念是在1978年由英国人首先提出,由英文“Grey literature”翻译过来的,是介于白色文献——公开发行的文献,与黑色文献——不公开发行的秘密文献之间的一类非秘密的,不作为正常的商业性出版物发售的,较难以获取利用的,有使用价值的各种文献。同年12月欧共体与英国图书馆外借部在英国约克郡联合主持召开关于灰色文献的国际会议, 会上建议各国指定专门机构搜集灰色文献, 建立灰色文献数据库。而国内关于灰色文献的研究稍晚一些。由于灰色文献涉及面广、信息量大,是一种具有重要价值的特殊信息资源,已越来越受到重视。
 
近几年,我搜集了一批华侨华人灰色文献,发现其价值与白色文献不相上下。在这些华侨华人灰色文献中,包含有大量的一手的原始信息,真实并详细地反映了历史的细节和当时的概貌,从某种角度来说起到了档案的作用。我无意进行一些严肃或是专业的学术研究探讨,仅是通过整理分析所搜集的华侨华人灰色文献,探讨华侨华人灰色文献的价值以及其保护和利用,以期推动华侨华人灰色文献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目前有关高校图书馆和华侨华人研究机构对华侨华人灰色文献的关注点主要集中于侨刊乡讯、海外社团恳亲大会、联谊会会刊、纪念特刊、侨批银信、族谱家谱等。但我在搜集和整理的过程中,发现除上述类型的华侨华人灰色文献外,还有很多其它种类,如国内各级侨联系统、各地侨乡(如街道、镇、乡、村等)等编撰的与华侨华人有关的灰色文献资料种类繁多、形式多样、分布广泛。遗憾的是,这部分灰色文献长期没有引起研究部门的重视以及图书馆和华侨华人文献中心等机构的收藏。
 
在此,我主要谈谈国内各级侨联系统所出版的灰色文献。这部分的灰色文献浩如烟海而且具有较高的史料研究价值,主要内容涉及侨联工作历史和发展的方方面面。根据编辑刊印机构和内容,大致分为几类:侨联机构编辑印刷的周年纪念特刊、各类侨界活动特刊和活动手册,侨联直属事业单位或社团编辑印刷的侨史资料文集、联谊会(校友)会刊、主题纪念专刊,各级侨联特色工作汇编、工作经验交流材料及侨务信息汇总等。
 

▲侨联系统出版的华侨华人灰色文献

在对这些华侨华人灰色文献的分类整理过程中,我越来越发现它的珍贵。比如中国侨联的《侨联三十年》《二十世纪的华侨华人图片集》,中国侨联直属事业单位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的《中国侨联课题研究成果文集(2011—2013 年度)(上下册)》,中国华侨历史学会的《中国华侨历史学会30年》;以及各省市侨联组织如广东省侨联的《甲子回眸芳华如初:广东省侨联成立60周年纪念册》《广东情中国梦——2017 年冬令营特刊》以及每期夏冬令营的营员手册和活动手册、《全省侨联推进“侨界人文社区”工作现场会经验交流材料》;广东华侨历史学会的《华侨论文集》《广东华侨历史学会通讯杂志合订本》《侨史学报合订本》;广东省广府人珠玑巷后裔海外联谊会的《广府近现代精英图册》等;广东省仁爱基金会的《仁爱无疆:广东省仁爱基金会(2006—2014)》;广东国际华商会的《新活力·新华商——广东国际华商会换届专刊》;广东省越柬老归侨联谊会的《相逢何必曾相识——广东省越柬老归侨联谊会(1989—2003)纪念特刊》,广东省南洋归侨联谊会的《广东省南洋归侨联谊会成立五周年特刊》;广州市侨联的《赤子丹心:广州侨界红色足迹》,中山市侨联的《中山华侨与抗日战争》《文化中山·侨连四海——2016 年中山侨界群众文化节》《广东省侨界人文社区特辑(中山)》,东莞市侨联的《乡情记忆 东莞侨界贡献》;《江门侨界青年联合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特刊》,《暨南大学广东侨联国际校友会会刊》等等,诸如此类的资料,如果不能够引起学者以及相关研究者的关注与重视,对华侨的研究将会是一个很大的损失。
 
除上述纸质材料,国内各级侨联系统、直属团体和各地侨乡制作的数字化载体(如DVD)也亟需进行搜集整理和修护。如中国侨联的《第八次全国归侨侨眷代表大会》《侨界十杰》,广东省侨联的《广东省侨联成立五十周年纪念活动》《足迹与辉煌——广东省侨联第八届委员会五年工作巡礼》,广州市侨联的《中国侨联“能力建设年”经验交流会》,东莞市侨联的《永不忘却的记忆——东莞侨界贡献》,广东省水利厅侨联的《赤子之心 广东省水利厅侨联纪事》,广州市新闻办的《世界广府人 共圆中国梦——首届世界广府人恳亲大会》等。我发现,早期数字化资料由于时间原因,大多处于散置且有相当程度的损坏,若不及时进行修护、妥善保管,一些历史时刻泯于历史,或许将是侨务研究和华侨华人研究的一大损失。
 

▲除纸质材料外,国内各级侨联系统、直属团体和各地侨乡制作以数字化为载体的灰色文献

 

而一些与招商引资、纪念活动、庆典相关的侨刊乡讯增刊、特刊,如广东侨报社1984年至1986年编的《广东侨务便览》和《广东侨务专辑》,是改革开放初期为前来旅游、探亲、投资、贸易的旅外乡亲提供指导的指南类文献,广东省侨联《华夏》杂志1994年发行的《黄清渠同志归国四十五周年》,广州市侨联《华声》杂志2021年特刊《百年路·赤子心——广州侨界红色足迹》等。这类文献由于只在活动和庆典现场派发,印量少且一般不会收入侨刊乡讯合订本,现存更为分散,搜集难度也更大,但是对侨乡发展、华侨文化等方面的研究却有着不容忽视的史料价值。
 
需要特别提到是,民国时期南洋华侨创立的侨校的纪念特刊、内地省市校友会特刊,有大量历史照片和校友回忆文章,记载了大量海外华文教育历史的内容。如《星嘉坡南洋华侨中学一览》(1919年版复印件)、《新加坡南洋华侨中学创校六十周年纪念特刊》(1979年发行)、《新加坡南洋华侨中学创校八十周年纪念特刊》《新加坡南洋华侨中学校友2002年广州嘉年华会暨广东校友会成立20周年纪念特刊》《印尼泗水中华中学广东校友会25周年特刊》等,从此可以窥见当时华文教育的盛况。但由于大多数此类灰色文献大出版时间早、印制数量少、传阅范围窄,随着这些南洋归侨的老龄化,不少南洋侨校校友会(联谊会)正逐渐消亡,以致这类灰色文献成为躺在岁月尘埃里的“活死资料”,急需进行“抢救性”搜集整理汇编,发掘其中的史料价值。
 
其次是国内各地侨乡(如街道、镇、乡、村等)所编撰的与华侨华人有关的灰色文献资料。这类灰色文献大多存在于各地侨乡政省基层组织之中,内容主要包括侨乡精英人物、侨房侨建、侨捐项目、海外乡亲分布情况、侨界历史事迹、侨乡文化等方面。由于传阅量小、信息丰富但也相对分散与琐碎,是目前各个高校华侨华人文献收藏和研究机构较易忽视的文献类别之一,比如文章开头提到的中山火炬开发区侨乡大环村的《侨乡大环》,还有中山市侨联与龙头环村的《龙头环村华侨文化》,详实反映了龙头环村16座碉楼侨房的调查情况;东莞市凤岗镇的《记住乡愁 客侨寻根——2016年(中国·凤岗)客侨文化节摄影专辑》,收录了摄影师驱车千里寻根谒拜客家四州祖地,记录客家人文风情的手札,对客家文化、客侨文化的研究都有较大的资料价值。
 
新时期,随着互联网向社会各领域的渗透,互联网上原创原生的华侨华人信息资源越来越多。尤其是侨联系统和侨界社团在庆典、招商引资引智和重大活动中运用新媒体方式进行线上宣传,比如为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中山市侨联与中山市广播电视台合作制作了30集侨界人物专题片在网络上发布;疫情期间,侨联系统和侨界社团开展“云端”活动等,由此产生的华侨华人灰色文献留痕于网络,这些灰色文献的收集也应该要在能够检索查阅时及时搜集存留,以减少之后搜集的难度。
 
当然,除侨联系统产生的华侨华人灰色文献外,还有其他涉侨机构也编印了不少有价值的华侨华人灰色文献,如中国致公党广东省委员会的《爱国侨领司徒美堂(1868—1955)》;广州市侨办的《流金岁月:广州侨务五十年》;东莞市凤岗镇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整理的《2008年至2017 年凤岗镇侨务信息汇编》等等。

▲广东省侨联相关活动手册和资料

 

另外还有一类资料,虽然有出版书号,但在发售途径和获取难易程度方面与灰色文献类似,也值得关注。如海内外华侨华人名家或个人、团体自发刊印的书册,他们大多选择海外或境外出版社出版,因这类出版社刊号成本较低,如广东省侨界作家联谊会的《春花烂漫——广东省侨界作家优秀作品选》(香港书号)。还有个别自费印刷,无刊号,无备案,如《西海育珠——梁基用塞浦路斯风物画集》。这些由个人、团体自费或筹款出版的书籍,印制数量小、发行范围窄,通过书商不一定能够采购搜集到,有关文献收藏机构对此也需多加注意。
 
目前,国内对灰色文献的搜集和利用还处于摸索的初级阶段,而华侨华人灰色文献的搜集和利用普遍存在文献数量少、种类不齐全、形式较单一、搜集难度大等问题,尚未形成统一的搜集利用体系。同时,相关研究机构对各级侨联系统等产生的华侨华人灰色文献搜集工作的重视程度还不够,投入的人力物力不足,再者由于改革开放以来各级党政机构改革(分拆与合并)和办公环境的改善(搬迁或装修),大量有价值的华侨华人灰色文献被弃置,让人十分痛心。
 
有华侨华人研究学者指出,华侨华人灰色文献是华侨华人研究的宝库,其价值是正式出版物不能取代的。
 
而收集是开发利用华侨华人灰色文献信息资源的基础工作,尤为重要。我结合自身工作经验和所学专业,对获取和收集华侨华人灰色文献提出几点浅见。
 
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建立稳定、系统的收集渠道和制度才能更好地获取华侨华人灰色文献。这可以参照公共图书馆主要依靠图书出版和发行渠道进行馆藏建设的机制,通过全国各级侨联系统建立稳定的自上而下的搜集渠道,有利于及时、全面搜集侨联系统产生的灰色文献的。
 
当然,我们要首先要对各级侨联系统产生的华侨华人灰色文献进行摸底,然后设立文献馆藏中心(比如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有关高校华侨华人文献中心等)用于灰色文献的征集、著录整理和利用服务。其中,制定华侨华人灰色文献的征集制度,明确各级侨联系统的职责,在起步阶段可能还需要建立一套激励性的征集机制,以便更好地发动各方面力量进行搜集整理。其次是做好顶层设计,形成统一的文献整理标识标准和共享的服务网络,采用成熟的数字化技术和互联网手段建立文献资源共享网络,通过协作整合使目前各自独立的文献专题数据库实现互联互通,实现史料资料价值利用的最大化。
 
我在这里只是抛砖引玉,期望涉侨部门联合有关华侨华人研究机构能够发现、搜集并利用好这些“蒙尘的珍珠”,让它们有机会能散发出光彩。

作者:柯广宁(广东省侨联文化部)

主编:刘迪生

副主编:钟敏仪

主编助理/排版:赵阳欢

欢迎来稿,邮箱地址:gdqlhx@163.com

本社地址:广州市天河区体育东路140-148号广东侨联大厦6楼



转自:"huaxiamagazine"微信公众号
上一篇:从容迎战奥密克戎 精准常态化防控或是天津最大助力
下一篇:“燧人氏”再推城市传记《潮州传》

首页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 http://www.hnwhrzx.com 海内外资讯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