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0多年前“国际视角”下的长安城是什么样子?9月12日上午,来自13个国家的30位外籍友人走进西安博物院,参加“长安有故里——博物馆奇妙之旅”沉浸式唐文化体验活动。不少来宾表示,盛唐气象的博大包容与丝路文化的源远流长,极大激发了他们对西安的热爱,让他们感受到“第二故乡”的温暖。
“我们也当一回 ‘蓝衣少年’”
当日上午9时,由西安市委宣传部指导,西安报业传媒集团(西安日报社)、西安博物院主办,西安外国语大学汉学院协办的“长安有故里——外籍友人博物馆奇妙之旅”活动正式启动。西安博物院副院长李燕致欢迎词,西安报业传媒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了此次活动的意义,他说今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本次活动就是以丝路文化为纽带,展示唐代长安城的博大厚重与开放包容,生动讲述丝路故事、西安故事。
当天参加活动的30位外籍友人来自中亚五国和法国、德国、俄罗斯、韩国、泰国、越南、瑞典、埃塞俄比亚等13个国家。简短的启动仪式之后,就是参观“长安有故里——丝路少年大唐行”专题展。一众外国朋友越过铺于地面的巨幅隋唐长安城地图,从一座高大的仿唐朱红城门穿过,便进了“唐长安城”了。
据介绍,“长安有故里”专题展的策展灵感来自西安博物院的一件经典文物——唐代三彩腾空马:健壮的奔马之上,骑着一位蓝装的胡人少年。展览以“蓝衣少年”为故事主角,设置市井、寺院、郊外、宅居四个场景区,用文物和历史记载还原了唐代长安城的生活百态,将繁盛热烈的大唐气象生动地展示给观众。“今天我们也当一回‘蓝衣少年’!”几位留学生兴奋地对记者说。
“我找到了我的家乡马雷!”参观时,土库曼斯坦留学生阿尔圻在一幅唐代丝绸之路示意图中找到了自己的家乡。阿尔圻说,唐长安城像磁石一样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他们看到了西市的繁华,迷恋着长安的辉煌和风采,长安的文化也通过丝绸之路传向四方。
“唐代人的生活自信优雅”
“长安有故里”专题展共展出了175件唐代文物,包括陶俑、瓷器、金银器、玉器等,它们是唐代繁荣昌盛的见证,也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象征。
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商贸中心大唐西市,彰显着唐人的自信和包容,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商贾。外籍友人们饶有兴致地阅读了相关的文字介绍,还有人对大唐西市的管理模式和运维制度进行了探讨。
展厅里的“载物骆驼俑”“三彩胡人俑”“白釉叶纹扁壶”“萨珊式八曲银长杯”等文物引起了几位中亚留学生的注意。他们说,类似器型的文物很眼熟,在他们国家也有,这也说明丝绸之路对于文化交流、文明互鉴的重要促进作用。
唐代的茶文化让外籍友人们颇感兴趣。讲解员指着“白瓷杯”“白釉碗”“黄釉茶托”等精美文物告诉来宾,唐代人追求慢生活,饮茶要慢煮细品,制作时还要加上盐等佐料,跟后来的泡茶很不一样。听到这里,来自德国的留学生竹山脱口而出:“我在西安喝过油茶,很香的,也放了盐。”大家哈哈大笑说不是一回事,竹山笑说“有机会我在西安也要多品品茶,像古人一样享受生活。”
参观中,唐代女子不同发髻、妆容、姿态,穿越千年依旧精美的玉簪、银钗,以及精致的银粉盒、金粉盒等吸引了外国女孩们的目光,她们认为长安女子的雍容华贵,从一个侧面展示着大唐盛世的繁荣强大。展厅里有一处模拟“长安水边多丽人”的拍摄台,通过光影效果让来宾在“水边”留下自己的倩影,几位美女上去体验一把当“丽人”的感觉。一位留学生说:“唐代人的生活自信优雅,我很向往。”
小雁塔下定格美好时刻
从展厅出来,只见阳光从树荫间透射出来,整个景区显得格外宜人。外籍友人行走在青砖步道上,感受着历史的积淀与厚重。不少人对小雁塔景区的众多古树苗木很有兴趣,当得知这里曾是唐代的皇家寺庙——荐福寺后,外籍友人们对景区的古建赞叹有加,有人还登上慈氏阁,俯瞰整个园区。游览中的重头戏是体验雁塔晨钟,留学生们几人一组撞响了景区的一口大钟,悠扬的钟声在欢笑中回荡。
活动中,不同国家的外籍友人们始终全身心投入,用心感悟。参观之余,大家还以文化沙龙的形式,围绕长安文化、丝路精神、宜居西安等话题畅谈对长安历史文化的热爱,对西安开放包容城市精神的真切感受。
“今天的我们就像那位‘蓝衣少年’,满眼惊奇,收获满满!”外籍友人们说。从盛唐长安到美丽西安,这趟“博物馆奇妙之旅”,让大家对“长安、故乡”有了更深的体会和热爱,“西安,我爱你!”在大合影中,大家一起抒发心声,记录下在小雁塔下的美好时刻。
转自:西安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