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华文媒体联盟记者、马来西亚海内外传媒集团记者、马来西亚《海内外》杂志社记者、奥地利海内外杂志社记者联合报道)2019年9月17日,由中国侨联指导、四川省侨联主办的“追梦中华·乡村振兴”海外华文媒体四川采风行活动在四川省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拉开帷幕,中国侨联信息传播部的领导和来自13个国家和地区的22家海内外华文媒体负责人参加本次采风活动。
据当地有关部门介绍,北川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大力实施绿色崛起战略,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连续5年获评“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2018年在全省58个重点生态功能区县考核中位列第一,谱写了新时代加快建设“大美羌城、生态强县、小康北川”壮美篇章。2018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5%、10.6%,服务业增加值增速11.5%,连续领跑全省类区县,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速达3340%。2019年上半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9.4%、10.6%,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249万元,实现旅游总收入37.33亿元、增长12.14%。
一、绿色主导产业汇聚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落实市委“686”现代产业体系部署,壮大精品农业、转型升级工业、提升旅游服务业,推动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
(一)精品农业彰显绿色优势。加快乡村振兴战略先进县、先进乡镇和示范村创建,研制目标任务和指标体系,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打造中羌药材、精品茶叶等“五大特色基地”75万亩,建成全省最大规模的白芨种苗繁育基地。培育“大禹故里”区域品牌,创建“三品一标”41个,“苔子茶”“花魔芋”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通过省级农畜产品质量安全“双认证”,入选省级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及创建区名单。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连续多年位居全市、全省前列,连续五年获评“全省农民增收工作先进县”。
(二)新兴工业培育绿色动能。加快建设山东产业园、新材料产业园等“五大专业园区”,产业集中度达84%。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外引内培并重,吸引乐川电子、沃姆斯科技等投资5000万元以上企业落地。培育规上工业企业47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98家,“两新”企业实现零的突破、达到12家,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全力打造西部通航产业高地,绵阳泛美飞行职业技术学院加快建设,9月将实现首批3000名学生入驻。通航机场签订军地协议,可研已通过专家评审,加快建设集航空装备制造、研发、培训、旅游及航空运动、应急救援等为一体的百亿级通航全产业链园区。
(三)文旅融合放大绿色效益。深度融合禹羌文化、红色文化、感恩文化,探索景区带动、特色村寨推动、旅游产品驱动的全域旅游模式,积极创建国家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建成1个5A、4个4A级景区,打造8个国家级乡村旅游品牌和36个特色村寨,飞鸿滑草场等重大项目有力推进,入围首批“天府旅游名县候选县”,成功举办第一届海峡两岸大禹文化交流活动,旅游收入连续5年保持20%以上增长。开发羌绣、羌茶等民族旅游商品3000余种,带动茶叶、腊肉等农特产品商品化、产业化,电商交易额突破130亿元,国家第二批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绩效考评全省第一。
二、始终坚持把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持续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质量,大力争创全省生态建设标杆县。
(一)保护秀美山川“增绿”。开展植树造林、山水保护、生态修复、功能提升行动,划定生态保护红线778.53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到63.4%,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不断增强,国家级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考核全省第三。打好污染防治蓝天、碧水、净土“三大战役”,全面落实“河长制”,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北川处处成为天蓝、地绿、水净的生态家园。
(二)打造宜居城镇“添绿”。实施县城品质提升、管理提升、功能提升三大行动,加快宜居宜业“花园城市”建设,荣获全国卫生县城、全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国家园林县城等多项殊荣。构建“关外轴带串珠、关内片区发展”新型城镇化格局,深化拓展“百镇建设行动”,实现乡村主要道路硬化率、村组道路硬化率、农网改造完成率、农村居民安全饮水覆盖率和有线电视入户率“五个100%”,大美羌城宜居宜业、如诗如画。
(三)建设美丽乡村“助绿”。实施人居环境提升工程,开展农村垃圾治理、污水处理和厕所改造“三大革命”,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72.9%,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创新开展“两改一建一入”工程,引导2万余户农户改厨、改厕、建院坝、修入户路,农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实施家园美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等村容村貌提升“六化”工程,开展“大美羌城·宜居乡村”达标村创建行动,建成237个幸福美丽新村,擂鼓镇盖头村、安昌镇被命名为全国文明村镇,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成为靓丽风景线。
三、绿色保护机制筑牢高质量发展新屏障
始终将生态保护红线作为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生命线,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构建最严密的法治保障,打造有利于绿色发展的制度环境。
(一)健全绿色生态保护机制。建立统一空间规划体系,合理确定城镇空间、农业空间、生态空间,严格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建立有序的国土开发保护格局。优化提升城乡规划设计,推动城乡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与道路、绿地、水系等专项规划相衔接,织密绿色保护网。
(二)落实绿色生态监管机制。依法依规对投资项目可研、环评、水土保持等进行论证,对损害环境行为“零容忍”。建立“分片管理、分级控制”管控体系,坚持“责任制+清单制”,把生态环境风险纳入常态化管理。开展资源环境承载力监测预警,做好环境风险评估,推进“邻避”问题防范化解,源头防控和化解环境风险有力有序推进。
(三)逗硬绿色生态奖惩机制。发挥民族地区立法优势,出台《矿山资源管理条例》等地方性环保法规,实行负面清单“限进”、行政许可“限排”,严格执行环境执法制度和重点环境问题挂牌督办制度。健全乡镇党政主要负责人离任生态环境审计评估制度,制定实施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指标纳入绩效考核评价体系,推动差异化评价考核,形成强烈震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