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浏览量:
7035
来源:
海内外资讯
(马来西亚海内外传媒集团记者、国际华文媒体联盟记者、海内外杂志社记者、海内外资讯网记者湛江联合报道)2019年9月26日,广东省侨联第十一期海外社团负责人研讨班在广东省侨联联谊联络部副部长杨圣祺的带领下走进湛江市研修参访。
湛江市政协副主席、市投资促进局局长沈耀以“新时代、新机遇、新湛江”为主题,进行了先入为主式的湛江市投资环境推介会,重点介绍了湛江市作为交通大市、工业大市、海洋大市、资源大市、旅游大市、科教大市的湛江优势。21个国家和地区的45位海外社团负责人在了解湛江、有的放矢的前提下进行考察学习,收获满满。
参访后期,湛江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郑人豪亲切地接见了研讨班的全体学员,重点讲了湛江市重点规划和愿景,特别讲了湛江作为“一带一路”西南陆海贸易新通道重要节点的重要性,以及发挥南向港口的紧迫性,开发建设东海岛的前瞻性,湛江市要和海南相向而行,衷心希望广大华人华侨来湛江投资和创业。
湛江,广东省地级市,旧称“广州湾”,别称“港城”,位于中国大陆南端、广东省西南部,介于东经109°31′~110°55′,北纬20°12′~21°35′之间,总面积13225.44平方公里。湛江属于热带北缘季风气候,终年受海洋气候的调节,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亚热带作物及海产资源丰富。截至2018年,湛江市下辖4个市辖区、3个县级市、2个县,市政府驻赤坎区。截至2018年末,湛江常住人口733.2万人。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9月,设市级建置,定名湛江市。因历史上曾属椹川县,境内曾设椹川巡检司,因而得名。1983年9月,实行地市合并、市领县体制,湛江市为省直辖的地级市。湛江位居粤、琼、桂三省(区)交汇处,是中国西南各省通往国外的主要出海口,亦是中国大陆通往东南亚、非洲、欧洲和大洋洲海上航道最短的重要口岸。
湛江是广东省域副中心城市,是粤西和北部湾城市群中心城市、首批“一带一路”海上合作支点城市、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中国特色魅力城市、广东省卫生城市、广东省文明城市。 湛江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湛江雷州市、遂溪县和徐闻县以及湛江市区和廉江市、吴川市的部分地区,形成独特的以闽语雷州话为通用语言的区域文化(即“雷州文化”)。雷州文化是广东文化版图中不可或缺并具有独特魅力的重要文化区域,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岭南地区古老、持续时间长的文明之一。
截至2016年,湛江有不可移动文物单位2065处,其中国家级4处、省级35处、市级113处;古村落、古民居和古建筑88处;“非遗”名录94项,其中国家级8项、省级34项、市级52项;可移动文物13475件/套,实际数量45954件,其中珍贵文物2271件/套(一级文物31件/套,二级文物277件/套,三级文物1963件/套)。
“舞鹰雄”入选广东"一城一特"春节特色活动之一,这舞蹈由两个造型像鹰和一个造型像熊的两种动物同场嬉戏起舞,是广东湛江市的民间舞蹈,流传于广东湛江市下辖的赤坎区、廉江市良垌、河堤、安铺等镇、遂溪县、雷州市客路墟、企水镇、唐家镇等地,已有几百年历史。舞鹰雄结集舞蹈、武术、杂技于一体,颇具特色。其中廉江市良垌镇竹园村的“舞鹰雄”,以其内容丰富,技巧高难度惊险著称。“雄”是传说中的动物,不是自然界中真实存在的动物,因此不能用自然中的动物的名字进行命名。传说中鹰、雄还能驱邪镇妖,给人们带来如意吉祥,因而每逢新春佳节或喜庆节日,村村户户都渴望着能有鹰、雄的出现。“雄”像中国传说中的龙、凤凰、麒麟等一样,都是寄托着人民群众美好的愿望,也是特有的民间文化。另外,“雄”这个字还体现出一种英雄气概,具有很深沉的含义。
湛江民间歌曲主要有雷州歌、东海嫁、吴川山歌、吴川民间歌谣:出嫁姑娘梳头歌、吴川水歌、咸水歌、廉江歌、白话歌和吟诗歌。湛江民间器乐有雷州音乐、安铺八音、硇洲八音、瓦窑陶鼓、华琴和雷胡。雷州音乐是指雷州民间器乐曲,是广东省五大民间音乐之一,也是中国40多个乐种之一。
湛江宗教音乐分为雷州佛教音乐和雷州道教音乐。
湛江民间曲艺有流传广泛的粤曲、南音、龙舟、木鱼及相声、快板、三句半、莲花板、大实话、卖鸡调等广东曲种,而本地的民间曲种主要为:雷州的姑娘歌、廉江的木鱼、吴川的木鱼及白戏、黎戏、木偶的唱腔表演等,其旋律优美悠扬,曲调琅琅上口,易学易唱。据不完全统计,湛江各县区乡镇以粤曲演唱为主的私伙局和业余曲艺社团200多个,另姑娘歌、木鱼的曲艺团队也近几十个。 湛江民间戏曲历史悠久,经过不断发展,现主要有民间木偶戏和地方戏曲两大类。湛江民间木偶戏分为粤西白戏(原称安铺白戏,又叫白戏仔)、吴川木偶戏和黎戏。湛江地方戏曲只有雷剧和粤剧。湛江民间曲种分为粤曲、歌谣、莲花板、大实话、卖鸡调、姑娘歌、吴川木鱼、木鱼。湛江的宗教舞蹈分为屯分舞、散花舞和目莲舞。湛江的动物舞蹈分为蜈蚣舞、紫微降貔貅、舞鹰雄、狮舞和龙舞等。湛江民俗舞蹈分为打盘茶(徐闻婚俗)和认同年。
湛江民间工艺美术历史悠久,底蕴深厚,丰富多彩,独具特色,在岭南乃至全国都占有重要位置。湛江的民间工艺主要有石刻、泥塑、面塑、彩塑、彩扎、吴川飘色、草编花席、根雕、木刻、剪纸等。
湛江的石刻有石人、石像、石马、石龟、石鼓、石狗、石狮、石碑、石浮雕、蟠龙石柱、石础、石牌坊、石匾、石螺、石猫、石猪、石羊等。
吴川泥塑源于唐末宋初,由梅菉镇瓦窑村民兴起,现已形成群众泥塑活动。2000年文化部命名吴川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泥塑)。
彩扎在民间有很多不同的称谓,如称扎作、彩糊、扎纸、贴纸等,所涉及的范围较广,包括彩钆灵棚、灵屋、各类戏曲人物、灯笼、飞禽、走兽等。本市彩扎主要有:鹰雄扎、醒狮扎、走马(宫)灯彩扎、太平先锋宫灯、梅菉花桥和雷州头禄花灯。
湛江的民间武术,分拳术与器械两大类,多以套路、散打、器械、对练形式出现。主要拳种是洪家拳和蔡家拳,李、莫、佛等流派亦有之。湛江的民间绝技有穿令箭、翻刺床、踩火场、爬刀梯、喷玻璃、汽车过腹、翻秋千和穿刀洞过火圈。雷州享有"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书法之乡"的美誉。雷州文化既是广东四大民系文化之一,也是湛江主要文化之一。雷州文化是以雷州话方言为特征的区域性文化,其分布范围包括今雷州、遂溪、徐闻、麻章、东海岛、霞山以及廉江一部分地区。 湛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众多,截至2014年底,湛江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8项,传承人3名;省级“非遗”项目34项,传承人48名;市级“非遗”项目52项,传承人93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传统舞蹈湛江人龙舞、遂溪醒狮、湛江傩舞;传统美术雷州石狗;民俗吴川飘色;民间文学雷州歌;传统戏剧雷剧;传统戏剧吴川粤剧南派艺术。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传统舞蹈舞鹰雄、沈塘人龙舞、赤坎文章湾村筋;古龙、调顺网龙、藤牌功班舞、吴川梅茅舞貔貅、雷州乌石蜈蚣舞;传统戏剧雷州姑娘歌、廉江石角傩戏、湛江木偶戏;传统美术吴川泥塑;民俗麒麟村爬刀梯、雷祖崇拜、坡头罗侯王庙庙会、关公磨刀节、雷州风筝节;传统音乐雷州音乐;传统技艺雷州蒲织技艺。湛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传统戏剧廉江白戏、粤西粤剧、吴川单人木偶;传统音乐安铺八音、吴川瓦窑陶鼓、廉江隹歌;传统舞蹈麻章傩舞、考兵;民俗东海津前天后庙会、穿令箭、翻棘床、下火海;民间文学雷州方言、坡头并塘山歌;传统美术湛江番鬼托梁;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湛江赤坎洪拳武术。
湛江的民俗风情丰富,年例是粤西岭南这一带独特的节日,它不比春节、中秋等全国性的节日范围之广,但它们又有相似之处,都是传统的习俗。就像傣族的泼水节,年例是当地独有的,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情和乡土气息。至于庆祝的形式,也表现出了乡村人的淳朴、厚道、热情、乐观的精神状态。年例的独特性也增强了当地人的一种乡土优越感,拥有着独一无二的节日。年例中的爬刀梯、下火海、翻刺床、穿令箭、殷屋舞鹰雄等极具特色。
吴川元宵是在农历正月十四至十七日,吴川元宵节热闹非凡,梅菉街道(镇)区的大街小巷、张灯结彩,游人如潮,好一派喜气洋洋的景象。元宵活动有栩栩如生的泥塑和电动彩塑,有竹木搭造高高耸立的五级牌楼和花塔,有五光十色的花桥,有浩浩荡荡的大游行。游行时锣鼓喧天,舞火龙、舞狮子、舞貔貅、舞二真、舞六将、踩十番、吹长笛,玩陶鼓,有各式各样的彩车、“地色”和精彩巧妙的“飘色”,还有花簇队、彩旗队、仪仗队和武术队。 湛江的方言特征是省内方言最为复杂的市。全市除流行普通话外,粤、闽、客三大方言均有分布。
湛江方言的来源和分布,与本地人口的来源有关。古时,湛江一带土著民族为少数民族,操少数民族语言。唐、宋、元、明几代,大批汉人从福建之莆田、漳州及浙江一带迁至雷州半岛,带来了早已形成于福建一带的闽语,后发展为本地人数最多的居民。由于人多势众,闽语成了雷州半岛最通用的语言。几乎在闽语传入雷州半岛的同时,早已形成于西江一带的粤语亦开始传入本市,较早传入的有梅菉、吴川、廉江等地。而较迟传入本市的方言是客家语,在明清时期(以明朝为主,特别是陈璘平定瑶乱时期),由福建汀州府及本省韶州府、潮州府、惠州府(后从潮州府分出嘉应州)的客家人(当时并未有客家一说)迁至廉江居住而带来。闽、粤、客三大方言传入本市后,由于迁民们缺少与原地区的交流,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受到地方语言环境的影响,各方言均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形成了各自的特色。闽方言发展成雷州话(或称作黎话、雷话),粤方言发展为湛江市白话、吴川话、廉江白话等,客家方言发展成啀话(或写作涯话、哎话)。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9月,设市级建置,定名湛江市。因历史上曾属椹川县,境内曾设椹川巡检司,因而得名。1983年9月,实行地市合并、市领县体制,湛江市为省直辖的地级市。湛江位居粤、琼、桂三省(区)交汇处,是中国西南各省通往国外的主要出海口,亦是中国大陆通往东南亚、非洲、欧洲和大洋洲海上航道最短的重要口岸。
湛江是广东省域副中心城市,是粤西和北部湾城市群中心城市、首批“一带一路”海上合作支点城市、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中国特色魅力城市、广东省卫生城市、广东省文明城市。 湛江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湛江雷州市、遂溪县和徐闻县以及湛江市区和廉江市、吴川市的部分地区,形成独特的以闽语雷州话为通用语言的区域文化(即“雷州文化”)。雷州文化是广东文化版图中不可或缺并具有独特魅力的重要文化区域,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岭南地区古老、持续时间长的文明之一。
截至2016年,湛江有不可移动文物单位2065处,其中国家级4处、省级35处、市级113处;古村落、古民居和古建筑88处;“非遗”名录94项,其中国家级8项、省级34项、市级52项;可移动文物13475件/套,实际数量45954件,其中珍贵文物2271件/套(一级文物31件/套,二级文物277件/套,三级文物1963件/套)。
“舞鹰雄”入选广东"一城一特"春节特色活动之一,这舞蹈由两个造型像鹰和一个造型像熊的两种动物同场嬉戏起舞,是广东湛江市的民间舞蹈,流传于广东湛江市下辖的赤坎区、廉江市良垌、河堤、安铺等镇、遂溪县、雷州市客路墟、企水镇、唐家镇等地,已有几百年历史。舞鹰雄结集舞蹈、武术、杂技于一体,颇具特色。其中廉江市良垌镇竹园村的“舞鹰雄”,以其内容丰富,技巧高难度惊险著称。“雄”是传说中的动物,不是自然界中真实存在的动物,因此不能用自然中的动物的名字进行命名。传说中鹰、雄还能驱邪镇妖,给人们带来如意吉祥,因而每逢新春佳节或喜庆节日,村村户户都渴望着能有鹰、雄的出现。“雄”像中国传说中的龙、凤凰、麒麟等一样,都是寄托着人民群众美好的愿望,也是特有的民间文化。另外,“雄”这个字还体现出一种英雄气概,具有很深沉的含义。
湛江民间歌曲主要有雷州歌、东海嫁、吴川山歌、吴川民间歌谣:出嫁姑娘梳头歌、吴川水歌、咸水歌、廉江歌、白话歌和吟诗歌。湛江民间器乐有雷州音乐、安铺八音、硇洲八音、瓦窑陶鼓、华琴和雷胡。雷州音乐是指雷州民间器乐曲,是广东省五大民间音乐之一,也是中国40多个乐种之一。
湛江宗教音乐分为雷州佛教音乐和雷州道教音乐。
湛江民间曲艺有流传广泛的粤曲、南音、龙舟、木鱼及相声、快板、三句半、莲花板、大实话、卖鸡调等广东曲种,而本地的民间曲种主要为:雷州的姑娘歌、廉江的木鱼、吴川的木鱼及白戏、黎戏、木偶的唱腔表演等,其旋律优美悠扬,曲调琅琅上口,易学易唱。据不完全统计,湛江各县区乡镇以粤曲演唱为主的私伙局和业余曲艺社团200多个,另姑娘歌、木鱼的曲艺团队也近几十个。 湛江民间戏曲历史悠久,经过不断发展,现主要有民间木偶戏和地方戏曲两大类。湛江民间木偶戏分为粤西白戏(原称安铺白戏,又叫白戏仔)、吴川木偶戏和黎戏。湛江地方戏曲只有雷剧和粤剧。湛江民间曲种分为粤曲、歌谣、莲花板、大实话、卖鸡调、姑娘歌、吴川木鱼、木鱼。湛江的宗教舞蹈分为屯分舞、散花舞和目莲舞。湛江的动物舞蹈分为蜈蚣舞、紫微降貔貅、舞鹰雄、狮舞和龙舞等。湛江民俗舞蹈分为打盘茶(徐闻婚俗)和认同年。
湛江民间工艺美术历史悠久,底蕴深厚,丰富多彩,独具特色,在岭南乃至全国都占有重要位置。湛江的民间工艺主要有石刻、泥塑、面塑、彩塑、彩扎、吴川飘色、草编花席、根雕、木刻、剪纸等。
湛江的石刻有石人、石像、石马、石龟、石鼓、石狗、石狮、石碑、石浮雕、蟠龙石柱、石础、石牌坊、石匾、石螺、石猫、石猪、石羊等。
吴川泥塑源于唐末宋初,由梅菉镇瓦窑村民兴起,现已形成群众泥塑活动。2000年文化部命名吴川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泥塑)。
彩扎在民间有很多不同的称谓,如称扎作、彩糊、扎纸、贴纸等,所涉及的范围较广,包括彩钆灵棚、灵屋、各类戏曲人物、灯笼、飞禽、走兽等。本市彩扎主要有:鹰雄扎、醒狮扎、走马(宫)灯彩扎、太平先锋宫灯、梅菉花桥和雷州头禄花灯。
湛江的民间武术,分拳术与器械两大类,多以套路、散打、器械、对练形式出现。主要拳种是洪家拳和蔡家拳,李、莫、佛等流派亦有之。湛江的民间绝技有穿令箭、翻刺床、踩火场、爬刀梯、喷玻璃、汽车过腹、翻秋千和穿刀洞过火圈。雷州享有"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书法之乡"的美誉。雷州文化既是广东四大民系文化之一,也是湛江主要文化之一。雷州文化是以雷州话方言为特征的区域性文化,其分布范围包括今雷州、遂溪、徐闻、麻章、东海岛、霞山以及廉江一部分地区。 湛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众多,截至2014年底,湛江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8项,传承人3名;省级“非遗”项目34项,传承人48名;市级“非遗”项目52项,传承人93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传统舞蹈湛江人龙舞、遂溪醒狮、湛江傩舞;传统美术雷州石狗;民俗吴川飘色;民间文学雷州歌;传统戏剧雷剧;传统戏剧吴川粤剧南派艺术。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传统舞蹈舞鹰雄、沈塘人龙舞、赤坎文章湾村筋;古龙、调顺网龙、藤牌功班舞、吴川梅茅舞貔貅、雷州乌石蜈蚣舞;传统戏剧雷州姑娘歌、廉江石角傩戏、湛江木偶戏;传统美术吴川泥塑;民俗麒麟村爬刀梯、雷祖崇拜、坡头罗侯王庙庙会、关公磨刀节、雷州风筝节;传统音乐雷州音乐;传统技艺雷州蒲织技艺。湛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传统戏剧廉江白戏、粤西粤剧、吴川单人木偶;传统音乐安铺八音、吴川瓦窑陶鼓、廉江隹歌;传统舞蹈麻章傩舞、考兵;民俗东海津前天后庙会、穿令箭、翻棘床、下火海;民间文学雷州方言、坡头并塘山歌;传统美术湛江番鬼托梁;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湛江赤坎洪拳武术。
湛江的民俗风情丰富,年例是粤西岭南这一带独特的节日,它不比春节、中秋等全国性的节日范围之广,但它们又有相似之处,都是传统的习俗。就像傣族的泼水节,年例是当地独有的,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情和乡土气息。至于庆祝的形式,也表现出了乡村人的淳朴、厚道、热情、乐观的精神状态。年例的独特性也增强了当地人的一种乡土优越感,拥有着独一无二的节日。年例中的爬刀梯、下火海、翻刺床、穿令箭、殷屋舞鹰雄等极具特色。
吴川元宵是在农历正月十四至十七日,吴川元宵节热闹非凡,梅菉街道(镇)区的大街小巷、张灯结彩,游人如潮,好一派喜气洋洋的景象。元宵活动有栩栩如生的泥塑和电动彩塑,有竹木搭造高高耸立的五级牌楼和花塔,有五光十色的花桥,有浩浩荡荡的大游行。游行时锣鼓喧天,舞火龙、舞狮子、舞貔貅、舞二真、舞六将、踩十番、吹长笛,玩陶鼓,有各式各样的彩车、“地色”和精彩巧妙的“飘色”,还有花簇队、彩旗队、仪仗队和武术队。 湛江的方言特征是省内方言最为复杂的市。全市除流行普通话外,粤、闽、客三大方言均有分布。
湛江方言的来源和分布,与本地人口的来源有关。古时,湛江一带土著民族为少数民族,操少数民族语言。唐、宋、元、明几代,大批汉人从福建之莆田、漳州及浙江一带迁至雷州半岛,带来了早已形成于福建一带的闽语,后发展为本地人数最多的居民。由于人多势众,闽语成了雷州半岛最通用的语言。几乎在闽语传入雷州半岛的同时,早已形成于西江一带的粤语亦开始传入本市,较早传入的有梅菉、吴川、廉江等地。而较迟传入本市的方言是客家语,在明清时期(以明朝为主,特别是陈璘平定瑶乱时期),由福建汀州府及本省韶州府、潮州府、惠州府(后从潮州府分出嘉应州)的客家人(当时并未有客家一说)迁至廉江居住而带来。闽、粤、客三大方言传入本市后,由于迁民们缺少与原地区的交流,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受到地方语言环境的影响,各方言均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形成了各自的特色。闽方言发展成雷州话(或称作黎话、雷话),粤方言发展为湛江市白话、吴川话、廉江白话等,客家方言发展成啀话(或写作涯话、哎话)。
湛江市辖5区5县(市),赤坎、霞山两老城区操粤语,周围农村操雷州话;坡头区操粤语为主,极少数操雷州话;麻章区大多数操雷州话,少数操粤语;吴川市绝大部分操吴川话,少数操雷州话;徐闻、海康两县绝大部分操雷州话,客家语及粤语零星分布;遂溪大部分操雷州话,小部分操粤语;廉江操粤语、客家语,极少数操雷州话。在本市三大方言中,说雷州话人数最多,粤语次之,说涯话的又次之。粤语方言是本市之主导方言。此外,一些方言交界处和商品经济较发达的城镇还成为双语区和多语区,居民可以同时操几种方言。该市之粤语较为复杂,各县(市、区)以至各县(市、区)不同区域都有较大差异。大体可分为两类:一是湛江白话,二是吴川话。湛江白话又可分为市区白话、梅菉白话、廉江白话、遂溪白话、龙头塘白话等。市区白话其声母、韵母与广州话基本相同,因而专家将其列入广州话,其与广州话之不同是声调和腔调差异较大,开口可辨。梅菉、廉江、遂溪等地白话与广州话声、韵母大部分相同,其较明显的特点是带有高州、化州话的边擦音声母,且边擦音声母的字较多,因而有人将其列入“高(州)阳(江)话”。吴川话是粤语方言,其声、韵、调均与广州话有一定差异,吴州话习惯以吴州吴阳音为准。雷州话各地亦有差异,大体以各县(市、区)为片,分徐闻音、海康音、遂溪音、廉江音、郊区音等,这些差异主要表现在语调、腔调方面。如徐闻话略带海南话腔调,只有吸气塞音声母。廉江的雷州话较之海康话“生硬”,音长不够。各地雷州话亦存在一些常用词不同音的现象,但各地之间均可通话。因雷州府历来设于雷城镇,故习惯上人们以雷城话为代表。涯话(啀话)与粤东北一带客家语的语言相差不大,主要差异是常用语方面带本地特色,音调亦略有差异。湛江的涯话与同为粤西的阳江、茂名一带的涯话亦较相近[39] 。2012年出版的《中国语言地图集(第2版)》把湛江的涯话归入客家语粤西片。湛江的涯话以廉江石角话为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