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的足迹 到天涯海角 | 第七届世界厨师艺术荟开幕式暨国际烹饪艺术展演在海南三亚开启

全国政协办公厅等六单位联合举行国庆招待会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

国际华文媒体联盟与河南日报社签定长期合作战略协议

国际华文媒体联盟与河南省侨联签定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两会连线】马来西亚海内外传媒集团主席续炳义: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是传播贵州好声音的关键

海南省侨联牵手国际华文媒体联盟助力自贸港建设再拓海外新舆境

微信群成“紧箍咒” “隐形加班”带来新负担和焦虑

发布时间:    浏览量: 8824   来源: 海内外资讯

  微信群成了“紧箍咒”

  职场青年只想来一场痛快的“信息减负”

  魏丽娜拍了张新出租屋的照片,想要发给妈妈看,但是她不断下拉微信,始终没有找到妈妈的头像。在她聊天界面里,全是通过置顶功能始终显示在前排的微信群,加上最近刚加入的两个新项目联络群,魏丽娜置顶的群组增加到27个,占据了聊天界面的前4屏。而刨除这些置顶的微信群,她保存在列、可以统计的微信群则多达481个。

  工作群、项目群、有领导的群、没有领导的群、家人群、好友群、同学群、投票群、抢票群、学习群、代购群……大学毕业工作才1年,无数个群组将她迅速拉进无数社交圈。但是,复杂的社群关系并没有带给魏丽娜更多有效的社交关系,群里熟悉的朋友屈指可数。而与日俱增的微信群,却带给她越来越多的焦虑与负担。

  被群关系绑架的社交人情

  “你永远不知道哪位微信好友会变成微商或者代购!”并没有人征求过魏丽娜的意见,但她还是被拉进了无数代购群,“日韩化妆品代购1、2、3、4群”“下周去台湾代购走一波”“泰国7日游人肉背回超划算”……拉她进群的人里,有关系不错的同事和朋友,也有很久都没有联系过的大学同学。

  朋友圈可以选择屏蔽,微信群即便设置了免提醒,仍旧会有一个扎眼的小红点,躺在微信消息栏里。还有一个代购群,群主总会@所有人,一天好几次,魏丽娜不堪其扰,想过退群,但又担心朋友看到退群提示而影响关系。“真希望微信能设计一个‘拒绝对方邀请你进群’的功能。”

  除了代购群,还有无数点赞群、投票群、推广群,微信群成了一门“生意”,每个人带着不同的目的建群、加群,或基于社交、学习、相亲,或试图窥探、获取资源、建立市场。

  李东阳的国庆节也因“群”而苦恼。一位小学同学结婚,先是所有人在群里齐刷刷地刷祝福,复制粘贴的都是第一个人敲打出来的文字和表情包,后来有人将自己私发给新郎的红包截图发到群里,并补了一句“虽然人没到,但份子钱到啦!”“队形”就开始变成发红包截图。李东阳犹豫许久,不得不点开群成员列表,找到新郎的头像,点击“申请添加对方为好友”。“原本没有任何私交,但是大家都这么做了,你一个人不做,就会被所有人侧目。

  线下社交受限于时间与空间,微信群里却只需要一个简单的@。老同学们在群里挨个表现友情;家长们在群里排队奉承老师;上班族在群里复制粘贴为同事刷祝生日祝福;部下们在群里花样为领导的发言点赞……毕业很多年后,微信群帮助李东阳重新建立起久违的班级概念,也将他拽进越来越复杂的“人情关系”里。

  “隐形加班”带来新的负担和焦虑

  杨舒是一名新媒体编辑。凌晨3点,热闹的北京进入短暂休眠,但他的手机却响了起来。部门工作群里,习惯熬夜晚睡的领导刚发了一个热点进去,@他“明天一早推送”。

  杨舒立马在群里回复收到,然后无奈地爬起床,艰难打开电脑。他曾因为设置“免提醒”没能及时回复,几分钟后,领导就在群里再次@他。以前在QQ里,不在线的账号头像会变成灰白,对方会得到“此人无法及时收到消息”的暗示,但微信头像却常年是彩色的,于是对于领导而言,他似乎应该永远在线。

  “没办法,毕竟还要工作。”杨舒记得自己推送过一篇新闻报道,宁波一家公司老板,深夜在微信工作群里发了条通知,要求员工在10分钟内上报当月营业额。正巧有位店长睡着了,没能及时回复。10分钟后,老板在微信工作群通知:你已被辞退。

  工作群方便沟通,也产生了越来越多的隐形加班,困扰着无数像杨舒一样的职场人。许多指令看起来简单,只需要打个电话、查个数据,或者翻看一下聊天记录,但正是这些看起来随手可做的事,让工作变成了24小时、365天的事。

  李响参加工作4年,微信群增加到246个,其中大部分都是因为工作关系建立和加入的。为睡个好觉,他养成了夜晚断网的习惯。但更多人,还是只能像杨舒一样,和同事在私下无数次吐槽领导的作息规律,最后还是只能调整自己的时间,去配合领导。微信群成了“紧箍咒”,手机聊天框里,装满了一些职场年轻人强忍着的担忧与焦虑。

  垃圾信息消磨耐心

  何铭给所有的群设置了消息免提醒,但那些五花八门的群还是在消息界面占据着不少位置。一些群活跃度很高,大量的图片、视频信息占据了手机巨大的内存空间,还会将重要的消息位置压下去。

  还有一些曾经参加活动的群,活动结束后,逐渐变成“僵尸群”。但总会有一些人,孜孜不倦地往里面分享各种链接,有请大家帮忙投票的,也有做公众号想要拉阅读量的,但大部分时间并没有人会响应。还有一些群里,时不时冒出各种虚假消息、网络谣言甚至黄色信息。何铭从来没有打开过那些链接,泛滥的广告和垃圾信息,消磨了他的好奇心和耐心。

  在一家知名公关公司任职的陈伟刚经历了一场部门矛盾的升级,有同事在项目群里因为利益分配问题吵了起来,为了让领导主持公正,最后从项目群吵到部门群,又从部门群吵到公司大群。工作群俨然成了硝烟弥漫的“战场”。

  “以前很爱在群里说话,现在看着就觉得心烦。”陈伟私底下是一个很热爱社交的年轻人,朋友小聚、同事约饭都少不了他的身影,最后他在微信群中却变成了一个小透明,朋友笑他“线上 ”,因为除了工作需要,他很少在群里说话。最近,他新添置了一部手机,申请了一个微信小号,里面只有最亲近的家人和朋友。他说自己念书的时候曾是个重度网瘾少年,但是现在只想来一场痛快的“信息减负”。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见习记者 李 来源:中国青年报

上一篇:“井喷”的中国高端无人机令世界瞩目
下一篇:飞行表演看什么

首页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 http://www.hnwhrzx.com 海内外资讯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