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评
不纠结于情绪不追究过往 从求职结果导向思考职涯
大学学习无疑是一个探索求知的过程,但如果把求职和确立未来发展方向当作一种结果的话,小美的选择是值得借鉴的。
她从刚入学就在想,如果我在这个专业当中无法成为卓越者,未来的发展该怎么办?与大一的学习相比,就业是更长远的竞争,小美从当下的学习状态推知自己将来可能都不会具备优势,开始努力寻找对策。
这个女生清醒地意识到怎么做更有价值。她没有马上埋头苦读,奋起直追,而是理性选择,探索新的可能性。这种选择是谨慎而负责的,一直到辅修了金融专业,才最后确认了发展方向。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小美的成熟,这种品质绝不会是大学遇到困难后才出现的,而应该是在从小的生活环境里就被培养和鼓励的。
当发现自己确实喜欢金融专业之后,小美以结果导向进行思考,于是自然而然得出答案:金融专业自然是学业重点。这样,许多学习的细节选择自然也随之明了。
第三问,小美仍然是直问就业结果,辅修生如何PK专修生?也就是在就业方面塑造最好的竞争力。小美以实践为砝码去创造机会,并且抓住机会提升素质和技能,建立未来就业的渠道和资源。
从这三问,我们可以发现,从求职的结果导向去思考自己的职业生涯,是当下流行的教练式思维模式。
这是最简单的教练工具:漏斗三问图。
不纠结于情绪的困扰,也不追究过往的经验,这种思维方式以未来的目光注视着你,追问你想要什么。一旦清楚想要的目标,那么接下来“你有什么资源”“你可以从哪里开始”两个问题就把你带上了前行之路。
再看冯志,他和小美对比鲜明,冯志勤奋好学,积极进取,他屡败屡考的经历说明他的内心是有某种力量的,而且能够考上一流的大学,也说明其学习能力有超群的一面。
但是,冯志几经努力的学业成就并没有带来就业加分,反而每一步都是纠结。我们可以体会到他心中始终有一个美好的梦,想在理想的大学里生活和学习。但这个梦对于冯志的价值是什么呢?仔细拷问起来,能够得到的是一种感觉,一种浪漫的学子情怀和一种自我认同,而这种认同是建立在优越于他人的基础之上的。
并且,这种优越没有经过细致的分析,看不到明晰的标准,一直含糊不清地存在于冯志的决策杠杆之中。
当奋斗目标只是一种感觉的时候,对感觉的追寻可以说是非常辛苦的。而冯志又恰恰在追寻中计成本,结果就可想而知了。最终,冯志还是要面对残酷的就业现实。
我们可以回顾一下“漏斗”的第一个问题:作为生涯的主角,如果你不知道自己要什么,那么就无法知道路在哪里。
小美从一开始就知道自己要什么,她要在人群中胜出,希望生涯卓越。而冯志表面上似乎也知道自己要什么,但是在梦想与现实之间,总是跳来跳去,一方面希望找到理想的感觉,一方面又在现实选择里渴望优越……这两个方面并不是绝对对立,但重要的是如何能够让理想落地。如果一直飘在空中,那么就不能为自己的目标定向,无法为现在的行为给出有力的依据。
不是每个人都能轻松回答“想要什么”的,也许教练的思维模式可以给你一些参考。
第一,结果性思考模式非常重要,哪怕现在你无法立刻说出想要的结果,也要一直在这个问题的思考上不断努力。否则所有的工作会缺乏方向。
思考结果的时候,可以有如下的方法来帮忙:
首先,你可以尝试先跳出当下的困境,去到你渴望的未来,比如3年后、5年后、10年后,思考你对于那个时间点的自己有什么样的期待,你的整个生活状态是什么样子,你的职业身份是什么……在一个拉长的镜头下找到未来的愿景……然后再往回推,你便很容易找到当下的目标。
其次,可以尝试跳出当下的困境来盘算,想象一下,如果没有当下的很多纠结,我会希望如何……然后看看那个希望对你有多重要。
比如,很多学生总是纠结于考研和就业之间,心里就会不断掂量,考研有什么好处和局限,就业有什么好处和局限,把自己困在当中……这时候你就可以问问自己,如果没有这些纠结,如果结果只有赢没有输,我的选择会是什么?这个选择对我的价值是什么,为什么它会成为我的选择?这样问完之后,再回到纠结点,也许就会得到新的启发。
第二,如果大的目标不能很快明晰,那么定一个小目标,不断询问自己:对我来讲什么是重要的,如果作了这个选择,我希望产生的最好结果是什么?
目标一旦清楚,就可以探索相关的资源和途径,然后迅速落实行动,再一步步地调整,不断趋近目标。
这种方式不仅可以用于生涯,也可以用于你生活中遇到的种种困境。比如小到“工作太忙,是否要花部分时间健身”的时候,你都可以问问自己,工作和锻炼,它带给我的价值是什么?我想要的生活,究竟是什么样?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