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华文媒体联盟与河南日报社签定长期合作战略协议

国际华文媒体联盟与河南省侨联签定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两会连线】马来西亚海内外传媒集团主席续炳义: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是传播贵州好声音的关键

海南省侨联牵手国际华文媒体联盟助力自贸港建设再拓海外新舆境

国际华文媒体联盟与海南省酒店与餐饮行业协会签订海外宣传战略合作协议

马来西亚驻华大使春节前夕与海内外传媒集团主席同贺新春共话冬奥

散步到永庆坊| 钟敏仪

发布时间:    浏览量: 145746   来源: 海内外资讯
雨后夜幕,光影灼灼,霓彩熠熠,闲庭信步在永庆坊,骑楼建筑、西关大屋、木趟栊、满洲窗、麻石道、河涌弯弯、碧水潺潺……满眼尽是浪漫的西关风情。
 
西关,是广州老荔湾区旧称,旧指广州府城西门一带。清罗元焕《粤台征雅录》一书有录:“羊城西郭外,其地统名西园,即俗称西关也。”西关地势低洼,南面是珠江内河最宽的白鹅潭,河涌纵横交错,旧谚所言“西关出门三步水”。许是“遇水为财”的地理优势,西关自广州有城以来便是水路交通的要地,海上贸易兴盛,孕育了西关灿烂的文化和独特的风骨。明朝发展起来的十八甫——沿西濠涌西岸及下西关涌(大观河)两岸十八条商业繁盛的街圩,是西关最早的商业区。及至清乾隆帝“一口通商”令下,开设于城西南江边的洋货行(十三行)盛极一时,从而造就了西关的大时代气息——商业发达,文化繁荣。
 

 
然而,古往今来,繁盛衰败总有时。虽然屈大均笔下“洋船争出是官商,十字门开向二洋。五丝八丝广缎好,银钱堆满十三行”的繁盛已在历史中湮没,但西关的千年底蕴仍然福泽着这一片土地,护佑着这里的人间烟火。

 

遇见最美老街

 

今日之西关,位于荔湾区东北部,北接龙津路,南濒珠江,东至人民路,西至荔枝湾。因“微改造”而一跃成为网红打卡地的永庆坊就藏身于西关腹地,是老广州文化风貌最典型的代表街区。
 
循着导航来到蓬莱正街,安静深处的天佑小广场有两档灯火通明的鸡煲食肆。穿过这片人间烟火气,拐入中间的麻石窄巷,就遇见了一座西关大屋——“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的故居。200多年前,詹天佑的曾祖父举家从安徽来广州做生意。后来其祖父詹世鸾就购置了这房子。从此,他们一家便在这条十二甫西街芽菜巷落地生根。詹天佑于1861年出生在这里,直到11岁才离开这条麻石巷,成为第一批留美幼童远渡重洋求学。
 
纵深向北,大多民居已关门闭户,只有一家文创小店亮堂着,拉长了我踩着麻石回响的孤寂身影。十二甫西街尽头处的拱形牌楼,终于照进了一片光亮和热闹,有了人气,我也安定了下来,恩宁路便在眼前。
 

 
在荔湾区,自东向西有一条连绵两公里的骑楼街,东起人民路,沿上下九路、第十甫路、恩宁路,西至龙津西路,蜿蜒犹如银龙,串起这一带的百年浮沉。
 
骑楼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古希腊,后流行于欧洲。近代,骑楼随着西方殖民者的脚步传到东南亚。清末,时任两广总督的张之洞要对广州老城区进行改造,他提出临街修筑遮阳挡雨的“铺廊”,这被视为广州骑楼的雏形。民国时期,首任广州市市长孙科主持规划广州市建设,他结合西方经验和中国现实,首创“骑楼”建筑形式。据《广州市志》(卷三)所载,“骑楼”是外国券柱廊式建筑形式传入后与广东地区的特点长期融合演化而逐步发展成的一种具有岭南特征的建筑形式。一幢幢“长了脚”的房子架在半空,楼上住人,楼下开铺,行人走在廊下还可以遮阳避雨,如广州俗语所言:“暑行不汗身,雨行不濡屐。”从1918年起,这种商住合一的骑楼建筑开始大量兴建于广州老城区,伴随着广州近代商业走过百年繁华。
 
恩宁路距广州十三行旧址甚近,昔日为西关最繁华之地,洋行、戏台、服饰店、餐厅应有尽有,引来富豪财阀、达官贵人在此建宅安家。1931年,恩宁路建成,骑楼也随之兴起。归乡的华侨带来了巴洛克和古罗马的建筑风格,融入西关大屋,让恩宁路骑楼独具风格,成为西关骑楼的精髓。据说在骑楼街建成时,路面可以同时并排八顶大轿,在当时的广州风光无限。今恩宁路骑楼老街仍屹立在时光的风尘里,在一系列修缮及景观提升的规划下,商铺林立,游人如织,延续着千年商都的商业传奇,被誉为“广州最美老街”。

 

永庆坊的时光

 

新晋旅游热门打卡点的永庆坊就在恩宁路北侧,东起宝华路,西北至多宝路与龙津西路相接。
 
永庆坊原名永庆大街,昔日的鼎盛荣光随着时代更迭逐渐暗淡,曾经富贵人家的楼房在岁月洗礼下褪去华丽外裳成了危房,路面杂草丛生,整个街区萧条不堪。2006年,“旧城微改造”政策如一股温暖的春风,为永庆大街带来了新生的希望。几经探讨,“绣花式”微改造的方案打败了大刀阔斧的全面整改。于是,一个以“绣花功夫”打造城市更新样板的传奇就在永庆坊诞生。
 
“绣花功夫”轻轻落在永庆坊的一砖一瓦中,还原着永庆坊的守旧,激发着永庆坊的活力——那一座座原汁原味的古朴西关大屋,修葺一新,青砖、木趟栊和满洲窗添了几分整洁、明亮;那一条条吱吱咯咯风华的麻石长街,商铺林立,重聚了喧闹的市井烟火气;那一条条传统老街,再现铜煲铜捞叮叮铛铛的睦邻之美;那一栋栋粤剧名伶的旧居,再次响起旖旎粤韵……
 
徜徉在这些旧与新之间,步步皆是风景,处处皆是故事。
 
永庆一巷的尽头是一座典型的西关大屋,这就是李小龙祖居。李小龙的父亲李海泉是粤剧“四大名丑”之一,他在20世纪40年代购置了这座居所,并在此居住了十余年,后移居香港。西关大屋形成于清同治、光绪年间,建筑主体为砖木结构,部分混凝土结构,硬山顶,布局多为“三开间”,正间以厅堂为主,两旁偏间为书房和客房,通常称“书偏”;客厅的正后方是主人房,主人房的后面就是厨房兼餐厅。李小龙祖居的布局也大致如此。推开屏风门,步入半开的趟栊门,华人功夫明星李小龙的传奇一生就展现在眼前。从李氏家族、少年得志到功夫巨星,全息投影于这个传统空间,让游客沉浸在与李小龙“隔空交流”里。
 

从李小龙的光影世界中走出来,又进入一间古香古色的活字印刷体验馆,密密麻麻的活字整整齐齐地排在墙面。花上个二三十块钱,便可以体验活字印刷全过程,带走自己亲手创作的文创产品。诸如此类的新潮店铺,在永庆坊里还有很多。
 
微改造后的永庆坊,以西关风情为特色,融汇人文古建、传统艺术、国际休闲、时尚潮流于一体,成就广州核心历史风情街区,延续着“永颂岁月的喜庆”的美好寓意和祝福。
 
落户永庆坊二期的“网红”书店钟书阁,便是一个潮人集聚之所。钟书阁所在地是一栋民国时期的银行宿舍,改装主要以黑金色为基调,并用玻璃包裹保护原有的红砖外墙,玻璃上涂满中英文,而阁内的装饰融合了广府建筑神韵,以具有岭南特色镬耳墙的内饰装点可供阅读的开放式小隔间,还有精致的吊灯,木质的书格,整个空间既优雅复古又潮流时尚。嗅着书香,品着咖啡,永庆坊的时光在不知不觉间流淌至华灯初上。
 
夜幕里的永庆坊,是一场流光溢彩的视觉盛宴。街道两旁张灯结彩,草丛间星星闪耀,酒吧里灯红酒绿,河涌护栏灯带闪烁,五光十色,绚烂绽放,惊艳了这一方百年芳华。

 

千年荔枝湾

 

在永庆坊码头登上画舫,晃晃悠悠漾向北片的千年名胜荔枝湾。
 
旧时的荔枝湾,有“一溪春水绿,两岸荔枝红”的田园风光,也有“十里红云一湾水,八桥画舫十六亭”的旖旎繁华。昔日种种风情,曾经消散在千年时光里,却又在一次次的改造中,有了初见的模样。
 
荔枝湾位于荔湾区泮塘一带,是千百年来著名的休闲娱乐消遣之地,素有“小秦淮河”之誉。相传汉朝时,荔枝湾就已开始种荔枝,南汉王曾在荔枝湾大摆“红云宴”,饱啖红荔;到了明代,渔民清早出江捕鱼,黄昏归舟,渔歌互答的诗情画意成就了“荔湾渔唱”的美名;晚清,许是荔枝湾最风华绝代的时期,沿途红荔夹岸,荷香数里,波光潋滟;河涌上海鲜虾艇、鱼生粥艇、烟酒果艇来往穿梭;往来巨贾富商一掷千金,画舫间袅袅歌舞升平。新中国成立后,昌盛的荔枝湾走向没落,随着城区扩展和工业污染,荔枝不再,河涌难清。及至20世纪90年代初,荔枝湾涌被石板盖上变成了荔枝湾路。2009年,荔枝湾迎来了“揭盖复涌”,其水乡文化记忆正在苏醒。
 
画舫穿过第一座虹月桥,左岸的粤剧艺术博物馆飘出阵阵粤韵。
 

 
西关是粤剧艺术的萌芽地,曾吸引了薛觉先、新马师曾、红线女、李海泉等粤剧“大佬倌”们聚集此地。位于恩宁路上的八和会馆更是粤剧届的“祖屋”,薛觉先、马师曾、任剑辉、白雪仙、罗品超、陈笑风、林小群等都曾在那里住宿和排练。离八和会馆不远处的永庆坊里,还有一间銮舆堂,这是八和会馆下属的一间粤剧中龙虎武师的会馆。因改造项目规划新建的粤剧艺术博物馆,让这片区域的粤剧文化更加浓郁和凝聚,成为海外粤剧人的寻根之地。
 
河涌蜿蜒曲折,两岸花木繁茂葱茏。荔枝湾涌的再一次改造,以桥串景,桥桥是景。荔枝湾涌从逢源路起,至永庆坊止,水面有龙津桥、德兴桥、大观桥、至善桥、柔济桥、时敏桥、银钩桥、羽扇桥、多宝桥、抱月桥、叠月桥、虹月桥共十二座不同时期风格各异的桥梁。最具特色的是以“月相·桥”为主题的五座桥——银钩桥、羽扇桥、抱月桥、叠月桥、虹月桥,结合原设计的桥拱高度变化,配合照明倒影效果,演绎峨眉月、上弦月、凸月、满月的月相变化过程。这是夜游西关永庆坊历史文化街区的独特景致。
 

 
画舫轻摇,穿过一个又一个桥洞,小画舫斋、蒋光鼐广场、西关民俗馆、荔湾博物馆、西关大屋、小吃街、文塔等两岸经典景点汇成如诗如画的西关风情美景。
 
在文塔码头登岸,我依然陶醉在这一半诗意一半烟火的夜色里。待明日清晨,约三五好友,相聚荔湾湖畔上的广州老字号酒楼泮溪酒家,叹一盅两件,享人间至味是清欢。

转自: huaxiamagazine 
上一篇:“追梦中华·大美新疆”2024新疆采访倒计时
下一篇:广府饮茶文化与生活方式解读| 王焱、房家妍

首页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 http://www.hnwhrzx.com 海内外资讯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