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浏览量:
154570
来源:
海内外资讯
(马来西亚海内外传媒集团记者、国际华文媒体联盟记者、海内外杂志社记者武汉报道)2025年4月16日,由中国侨联指导, 湖北省归国华侨联合会主办, 武汉市归国华侨联合会、宜昌市归国华侨联合会、 襄阳市归国华侨联合会荆门市归国华侨联合会承办的“追梦中华·知音湖北”---2025海外华文媒体荆楚采访行活动在湖北省侨联党组成员、副主席王慧萍的带领下走进谷城县五山镇堰河村参访,来自马来西亚、科特迪瓦、美国、加拿大、委内瑞拉、俄罗斯、埃及、尼日利亚、中国澳门等16个国家和地区的19位华文媒体,以及光明日报、湖北日报、湖北电视台等国内媒体参加了参访活动。襄阳市政协副主席蒙世远,襄阳市侨联主席陈红, 谷城县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五山镇党委书记杜晓溪,谷城县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刘凯,谷城县五山镇堰河村党委书记、主任闵洪艳等 陪同参访。
堰河村位于谷城县五山镇西部百日山麓,版图面积16 平方公里,辖4 个村民小组,303 户,1050 人。先后获评全国文明村、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生态文化村、全国绿色小康村等殊荣。2024 年,堰河村集体经济收入82 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 万元,生态旅游经济专业合作社收入296 万元,集体资产累计超2 亿元,堰河乡村旅游区全年接待游客80 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过亿元。全村实现了一家一栋小洋楼,一家一部小轿车,一家一个致富项目或者一名致富能人,人均存款达到十万元的小康目标。良好的生态环境,有力的产业支撑,科学的管理机制,和谐的乡风民情,使堰河成为全市知名、全省闻名的生态财富聚集地、生态旅游目的地、生态经济示范地。
堰河村是远近闻名的富裕村、幸福村,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超300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达3.8万元。该村始终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积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化茶文旅融合发展,用文化的力量促进乡村旅游大繁荣,把山水变风景、把资源变资本、把产品变商品、把农民变股民,先后荣获全国文明村、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全国生态文化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绿色小康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国家4A级旅游景区等称号。
襄阳堰河村的文化氛围非常浓厚,首先,堰河村以乡土文化为核心,通过举办各种文化活动来唤醒乡土文化的生命力。例如,村里定期举办采茶节、年货节等活动,游客可以参与古法茶艺体验、品尝手工茶和腊味,感受传统的农耕文化。此外,堰河村还复原了夯土民居、古法茶艺,推出了“堰河香”系列农产品品牌,进一步激活了乡村的魅力。
其次,堰河村的文化氛围还体现在其独特的民俗活动上。例如,每年的“打年货·游堰河”年俗文化节吸引了大量游客,游客可以参与篝火晚会、品尝百家宴等传统活动,感受浓厚的年味和乡土文化。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也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体验和观光。
最后,堰河村的文化氛围还体现在其丰富的文化设施和活动上。村里建有民俗园、研学基地等设施,游客可以在这里体验传统的农耕文化、学习茶艺等。
为深入挖掘本土文化,堰河村专门聘请民间艺人、学者成立文化研究会,最终确定举办“打年货·游堰河”年俗文化节,而且把日子选在每年的农历腊月初八,更具传统文化气息。“我们坚持年年办、年年新,一届活动都没落下,如今已经12年了,可以说火出了圈,不仅中国人知道,通过抖音等网络平台,就连海外的人都知道。”闵洪艳说,去年4月份,拉美地区的朋友来堰河村参观,观看了年俗文化节的展览和宣传片,个个赞不绝口,“这就是文化的吸引力,不分国界。”如今,“打年货·游堰河”年俗文化之旅成功入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优势资源“串珠成链”,建成了一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农家乐、民俗园、咖啡屋、书画室等新的经营业态越来越多,村民打开手机就能网上卖货,电商变成了农田、手机变成了农具、直播变成了农活。
村无闲户、户无闲人、人无闲事。堰河村鼓励村民各展所长,让游客充分体验乡村特色,为乡村农文旅产业发展赢得更广阔的消费市场。2024年底,堰河村集体资产超过2亿元,集体年经营性收入和村生态旅游经济专业合作社纯收入达到320万元,年接待游客8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过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8万元,实现了“一家一栋小洋楼、一家一台小轿车、一家一个致富项目、人均存款10万元”的目标。闵洪艳表示,“打年货·游堰河”年俗文化节将持续举办下去,打造百年文化品牌,再造一个新堰河,让乡亲们的日子更旺、笑声更多、幸福更绵长。
产业为脉,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力。 20世纪90年代的堰河村,曾是“见山山秃头、见水水断流”的贫困山村。闵书记上任后,以“人在,山在,绿色在”为信念,带领村民开垦荒山种植茶叶,将8000亩荒山变为茶园与生态林,奠定了绿色经济的根基。为彻底改变环境,村里推行垃圾分类、污水治理和厕所革命,成为湖北省首个“绿色幸福村”。 生态治理的成效不仅让村容焕然一新,更催生了产业转型。依托“八山半水”的资源禀赋,堰河村发展茶旅融合经济,打造1200亩茶园与3000亩经济林,茶叶年产值突破千万元。通过“垃圾换鸡蛋”等创新机制,村民环保意识显著提升,森林覆盖率从不足30%增至85%,为乡村旅游铺就生态底色。2023年,村集体资产超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8万元,“绿水青山”真正成为“绿色银人文为魂,唤醒乡土文化生命力。 堰河村的振兴之路,始终以乡土文化为内核。闵书记带头开办首家农家乐“银杏山庄”,随后推动成立生态旅游经济合作社,整合50余家民宿、咖啡馆、研学基地等业态,形成“吃住游购”一体化产业链。村民返乡创业的“堰河味道咖啡馆”,通过直播带货将手工茶、腊味销往全国,单日销售额最高达数万元。 文化IP的打造进一步激活乡村魅力。村里定期举办采茶节、年货节,复原夯土民居、古法茶艺,推出“堰河香”系列农产品品牌。民俗园三期项目的建设,将传统农耕文化与现代休闲体验结合,吸引游客沉浸式感受“茶成垄、树成片、涧水清”的诗意田园。2024年,村旅游综合收入突破2亿元,年接待游客超80万人次,昔日的“穷山沟”蜕变为国家4A级景区。
山水为骨,重塑美丽乡村新图景。 堰河村的成功,离不开“党建引领、群众共治”的创新机制。村党委将支部建在产业上,通过“村党组织议事、村民大会定事、村委会理事”模式,确保决策透明。合作社推行“统一标准、统一定价、统一分红”,村民以土地、资金入股,困难户无偿配股,2023年每股收益率达55%,惠及全村1050人。 近年来,谷城县烟草专卖局(营销部)协助当地客户改造零售店铺形象,着力打造乡村文旅特色终端,引入电商平台,解决山区物流难题,让“手机变农具、直播变农活”。
闵书记提出的“四不五有”新目标——吃饭、就医、读书、养老不出钱,家家有资本、有产业、有高学历人才——正逐步实现。2025年,堰河村与浙江余村共建“共富联盟”,推动农产品双向流通,迈向“中部最具活力幸福村”的愿景。从负债20万元到集体资产超2亿元,从“靠山吃山”到“养山富山”,堰河村用30年探索出一条“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振兴之路。这里的故事证明:美丽乡村建设不是简单的环境美化,而是生态与文化的协同创新。正如闵书记所言:“解决问题的路上没有困难,只有任务。”堰河村的“绿富美”密码,正为新时代乡村振兴写下生动注脚。
堰河村的乡村振兴发展前景十分广阔,首先是生态经济持续深化,产业融合潜力大,其核心优势首先是森林覆盖率从30%提升至85%,茶旅融合产业年产值已超千万元,2023年村集体资产达2亿元,农民人均收入3.8万元,形成“绿色银行”模式;未来增长点有民俗园三期工程即将完工,新增制茶厂等项目将进一步扩大“农文旅”融合规模,预计旅游收入将持续突破2亿元/年。
茶色生香,凝聚天地精华;五山含秀,醉倒四方来客。国家AAAA旅游景区——五山堰河乡村旅游区空气清新,景致迷人。十堰、西安、河南等周边省市的游客慕名而来,他们或是登金顶、拜祖师,或是游峡谷、赏瀑布,品尝农家饭菜、体验农家劳作,尽情享受美丽乡村的悠然惬意。这极大地带动了当地“农家乐”的生意,百日山庄、茶艺馆、堰河人家等农家乐每日宾客盈门,生意异常火爆。
在堰河村乡村旅游蓬勃兴起的背后,电力保障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旅游产业的不断拓展,农家乐、民宿、旅游设施等用电需求迅猛增长。国网谷城县供电公司主动担当作为,积极对接堰河村的发展需求。2024年 5月,堰河村启动民俗园第三期项目建设,五山供电所主动与当地政府和村委会沟通协调,依据景区的布局和环境特色,制定了线路迁改新建实施方案,全力打造整洁、环保、高效的“绿色电网”。五山供电所为园区迁移1台变压器,移杆5基;新增1台200千伏安变压器,立杆5基,架设380伏线路250米,“零费用”为民俗园三期客户安装三相四线电表40块。低压主线路采用架空绝缘线,下火线、进户线全部穿入PVC管,实现了绿色电网与景区环境的和谐共生。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日益普及,充电难、电量焦虑成为自驾新能源汽车游客的普遍困扰。为破解这一难题,五山供电所主动走访景区游客,发放问卷,深入了解游客用电需求,并与充电桩服务商对接,根据景点客流分布的实际状况,于2024年9月在游客接待中心、民俗园、福源景区等地增设8个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可同时为8台新能源汽车提供24小时充电服务,全力满足景区低碳环保、节能减排的绿色发展需求。
堰河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闵洪艳感慨道:“堰河村从靠山吃山转变为‘养山护山’,从‘一穷二白’迈向生态富民,实现了茶叶产业、乡村旅游、休闲度假等多元经济的转型。这样的转型离不开电力的大力支持。国网谷城县供电公司不断优化景区配网结构、大力推进电网升级改造、重大活动期间可靠保电,一系列举措为堰河村的稳定用电保驾护航。有了电力部门的全力支持,我们发展乡村旅游、建设美丽乡村的信心更足了。” 曾经负债累累的“穷山沟”已华丽蝶变为远近闻名的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年接待游客达8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过亿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超4万元。
如今,在“两山”理念的引领下,借助乡村旅游的强劲东风,在电力服务的有力支撑下,堰河村正稳步朝着“五有”目标前行。未来,堰河村将继续依托生态优势,推动各类产业协同发展,在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上越走越远,成为更多乡村学习借鉴的典范。(记者/续炳义,媒体人、江苏大学特聘教授、湖北省侨联海外顾问、海南省侨联特聘专家、国际华文媒体联盟主席、国际文化产业智库主席、马来西亚海内外传媒集团主席、海内外杂志社社长)
堰河村位于谷城县五山镇西部百日山麓,版图面积16 平方公里,辖4 个村民小组,303 户,1050 人。先后获评全国文明村、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生态文化村、全国绿色小康村等殊荣。2024 年,堰河村集体经济收入82 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 万元,生态旅游经济专业合作社收入296 万元,集体资产累计超2 亿元,堰河乡村旅游区全年接待游客80 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过亿元。全村实现了一家一栋小洋楼,一家一部小轿车,一家一个致富项目或者一名致富能人,人均存款达到十万元的小康目标。良好的生态环境,有力的产业支撑,科学的管理机制,和谐的乡风民情,使堰河成为全市知名、全省闻名的生态财富聚集地、生态旅游目的地、生态经济示范地。
堰河村是远近闻名的富裕村、幸福村,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超300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达3.8万元。该村始终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积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化茶文旅融合发展,用文化的力量促进乡村旅游大繁荣,把山水变风景、把资源变资本、把产品变商品、把农民变股民,先后荣获全国文明村、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全国生态文化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绿色小康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国家4A级旅游景区等称号。
襄阳堰河村的文化氛围非常浓厚,首先,堰河村以乡土文化为核心,通过举办各种文化活动来唤醒乡土文化的生命力。例如,村里定期举办采茶节、年货节等活动,游客可以参与古法茶艺体验、品尝手工茶和腊味,感受传统的农耕文化。此外,堰河村还复原了夯土民居、古法茶艺,推出了“堰河香”系列农产品品牌,进一步激活了乡村的魅力。
其次,堰河村的文化氛围还体现在其独特的民俗活动上。例如,每年的“打年货·游堰河”年俗文化节吸引了大量游客,游客可以参与篝火晚会、品尝百家宴等传统活动,感受浓厚的年味和乡土文化。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也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体验和观光。
最后,堰河村的文化氛围还体现在其丰富的文化设施和活动上。村里建有民俗园、研学基地等设施,游客可以在这里体验传统的农耕文化、学习茶艺等。
为深入挖掘本土文化,堰河村专门聘请民间艺人、学者成立文化研究会,最终确定举办“打年货·游堰河”年俗文化节,而且把日子选在每年的农历腊月初八,更具传统文化气息。“我们坚持年年办、年年新,一届活动都没落下,如今已经12年了,可以说火出了圈,不仅中国人知道,通过抖音等网络平台,就连海外的人都知道。”闵洪艳说,去年4月份,拉美地区的朋友来堰河村参观,观看了年俗文化节的展览和宣传片,个个赞不绝口,“这就是文化的吸引力,不分国界。”如今,“打年货·游堰河”年俗文化之旅成功入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优势资源“串珠成链”,建成了一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农家乐、民俗园、咖啡屋、书画室等新的经营业态越来越多,村民打开手机就能网上卖货,电商变成了农田、手机变成了农具、直播变成了农活。
村无闲户、户无闲人、人无闲事。堰河村鼓励村民各展所长,让游客充分体验乡村特色,为乡村农文旅产业发展赢得更广阔的消费市场。2024年底,堰河村集体资产超过2亿元,集体年经营性收入和村生态旅游经济专业合作社纯收入达到320万元,年接待游客8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过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8万元,实现了“一家一栋小洋楼、一家一台小轿车、一家一个致富项目、人均存款10万元”的目标。闵洪艳表示,“打年货·游堰河”年俗文化节将持续举办下去,打造百年文化品牌,再造一个新堰河,让乡亲们的日子更旺、笑声更多、幸福更绵长。
产业为脉,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力。 20世纪90年代的堰河村,曾是“见山山秃头、见水水断流”的贫困山村。闵书记上任后,以“人在,山在,绿色在”为信念,带领村民开垦荒山种植茶叶,将8000亩荒山变为茶园与生态林,奠定了绿色经济的根基。为彻底改变环境,村里推行垃圾分类、污水治理和厕所革命,成为湖北省首个“绿色幸福村”。 生态治理的成效不仅让村容焕然一新,更催生了产业转型。依托“八山半水”的资源禀赋,堰河村发展茶旅融合经济,打造1200亩茶园与3000亩经济林,茶叶年产值突破千万元。通过“垃圾换鸡蛋”等创新机制,村民环保意识显著提升,森林覆盖率从不足30%增至85%,为乡村旅游铺就生态底色。2023年,村集体资产超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8万元,“绿水青山”真正成为“绿色银人文为魂,唤醒乡土文化生命力。 堰河村的振兴之路,始终以乡土文化为内核。闵书记带头开办首家农家乐“银杏山庄”,随后推动成立生态旅游经济合作社,整合50余家民宿、咖啡馆、研学基地等业态,形成“吃住游购”一体化产业链。村民返乡创业的“堰河味道咖啡馆”,通过直播带货将手工茶、腊味销往全国,单日销售额最高达数万元。 文化IP的打造进一步激活乡村魅力。村里定期举办采茶节、年货节,复原夯土民居、古法茶艺,推出“堰河香”系列农产品品牌。民俗园三期项目的建设,将传统农耕文化与现代休闲体验结合,吸引游客沉浸式感受“茶成垄、树成片、涧水清”的诗意田园。2024年,村旅游综合收入突破2亿元,年接待游客超80万人次,昔日的“穷山沟”蜕变为国家4A级景区。
山水为骨,重塑美丽乡村新图景。 堰河村的成功,离不开“党建引领、群众共治”的创新机制。村党委将支部建在产业上,通过“村党组织议事、村民大会定事、村委会理事”模式,确保决策透明。合作社推行“统一标准、统一定价、统一分红”,村民以土地、资金入股,困难户无偿配股,2023年每股收益率达55%,惠及全村1050人。 近年来,谷城县烟草专卖局(营销部)协助当地客户改造零售店铺形象,着力打造乡村文旅特色终端,引入电商平台,解决山区物流难题,让“手机变农具、直播变农活”。
闵书记提出的“四不五有”新目标——吃饭、就医、读书、养老不出钱,家家有资本、有产业、有高学历人才——正逐步实现。2025年,堰河村与浙江余村共建“共富联盟”,推动农产品双向流通,迈向“中部最具活力幸福村”的愿景。从负债20万元到集体资产超2亿元,从“靠山吃山”到“养山富山”,堰河村用30年探索出一条“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振兴之路。这里的故事证明:美丽乡村建设不是简单的环境美化,而是生态与文化的协同创新。正如闵书记所言:“解决问题的路上没有困难,只有任务。”堰河村的“绿富美”密码,正为新时代乡村振兴写下生动注脚。
堰河村的乡村振兴发展前景十分广阔,首先是生态经济持续深化,产业融合潜力大,其核心优势首先是森林覆盖率从30%提升至85%,茶旅融合产业年产值已超千万元,2023年村集体资产达2亿元,农民人均收入3.8万元,形成“绿色银行”模式;未来增长点有民俗园三期工程即将完工,新增制茶厂等项目将进一步扩大“农文旅”融合规模,预计旅游收入将持续突破2亿元/年。
茶色生香,凝聚天地精华;五山含秀,醉倒四方来客。国家AAAA旅游景区——五山堰河乡村旅游区空气清新,景致迷人。十堰、西安、河南等周边省市的游客慕名而来,他们或是登金顶、拜祖师,或是游峡谷、赏瀑布,品尝农家饭菜、体验农家劳作,尽情享受美丽乡村的悠然惬意。这极大地带动了当地“农家乐”的生意,百日山庄、茶艺馆、堰河人家等农家乐每日宾客盈门,生意异常火爆。
在堰河村乡村旅游蓬勃兴起的背后,电力保障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旅游产业的不断拓展,农家乐、民宿、旅游设施等用电需求迅猛增长。国网谷城县供电公司主动担当作为,积极对接堰河村的发展需求。2024年 5月,堰河村启动民俗园第三期项目建设,五山供电所主动与当地政府和村委会沟通协调,依据景区的布局和环境特色,制定了线路迁改新建实施方案,全力打造整洁、环保、高效的“绿色电网”。五山供电所为园区迁移1台变压器,移杆5基;新增1台200千伏安变压器,立杆5基,架设380伏线路250米,“零费用”为民俗园三期客户安装三相四线电表40块。低压主线路采用架空绝缘线,下火线、进户线全部穿入PVC管,实现了绿色电网与景区环境的和谐共生。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日益普及,充电难、电量焦虑成为自驾新能源汽车游客的普遍困扰。为破解这一难题,五山供电所主动走访景区游客,发放问卷,深入了解游客用电需求,并与充电桩服务商对接,根据景点客流分布的实际状况,于2024年9月在游客接待中心、民俗园、福源景区等地增设8个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可同时为8台新能源汽车提供24小时充电服务,全力满足景区低碳环保、节能减排的绿色发展需求。
堰河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闵洪艳感慨道:“堰河村从靠山吃山转变为‘养山护山’,从‘一穷二白’迈向生态富民,实现了茶叶产业、乡村旅游、休闲度假等多元经济的转型。这样的转型离不开电力的大力支持。国网谷城县供电公司不断优化景区配网结构、大力推进电网升级改造、重大活动期间可靠保电,一系列举措为堰河村的稳定用电保驾护航。有了电力部门的全力支持,我们发展乡村旅游、建设美丽乡村的信心更足了。” 曾经负债累累的“穷山沟”已华丽蝶变为远近闻名的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年接待游客达8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过亿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超4万元。
如今,在“两山”理念的引领下,借助乡村旅游的强劲东风,在电力服务的有力支撑下,堰河村正稳步朝着“五有”目标前行。未来,堰河村将继续依托生态优势,推动各类产业协同发展,在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上越走越远,成为更多乡村学习借鉴的典范。(记者/续炳义,媒体人、江苏大学特聘教授、湖北省侨联海外顾问、海南省侨联特聘专家、国际华文媒体联盟主席、国际文化产业智库主席、马来西亚海内外传媒集团主席、海内外杂志社社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