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马来西亚交通部长陆兆福在一起

与马来西亚科学、工艺及革新部长YB郑立慷在一起

与马来西亚前新闻、 通讯及文化部副部长王赛之在一起

马来西亚前驻华特命全权大使拉惹·拿督·努西尔万在北京给侨商拜年

与中华人民共和国驻马来西亚特命全权大使欧阳玉靖在一起

与第18任马来西亚上议院(Dewan Negara)主席,第8任森美兰州务大臣丹斯里莱士雅丁等在一起

走进怀化安江农校纪念园,寻觅袁隆平团队早期37年的历史贡献

发布时间:    浏览量: 175736   来源: 海内外资讯
(马来西亚海内外传媒集团记者、国际华文媒体联盟记者、海内外杂社记者怀化报到)2025年7月28日,由中国侨联指导,湖南省侨联主办,益阳市侨联、怀化市侨联承办的“追梦中华·幸福湖南”2025海外华文媒体湖南采访行在湖南省侨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彭迪的带领下走进怀化参访,来自马来西亚、加拿大、德国、美国等16家海外华文媒体,以及人民网、华夏杂志社、湖南日报、湖南国际频道等四家国内涉侨媒体6人参加了采访行活动,怀化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市侨办主任刘勇,洪江区工委副书记、统战部部长向亮忠,怀化市侨联党组书记、主席郑松林,湖南省侨联宣传联络处四级调研员刘为,洪江区管委副主任王光富,洪江区统战部常务副部长段洪建,怀化市侨联副主席、洪江区侨联主席蒋彦敏等陪同参访。

       安江农校纪念园‌是位于湖南省怀化市洪江市安江镇的综合性纪念园区,核心围绕袁隆平院士及其团队的杂交水稻研究历史
       前身为1939年成立的国立第十一中学职业部,后历经多次更名,袁隆平在此任教37年并完成杂交水稻突破性研究‌‌;2009年被国务院特批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3年晋升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科研教育‌,保留原教学设施、杂交水稻试验田及实验室,重现袁隆平科研场景;文化展示‌:设有杂交水稻发源地博物馆、袁隆平旧居及家风家教馆,展示研究历程与科学家精神;旅游与爱国教育‌:以“一粒种子改变世界”为主题,融合农耕文化与红色旅游。

       保存1939-1980年代建筑群,包括袁隆平简朴的教工宿舍和专家楼‌‌;标志性碑墙刻有袁隆平手书“愿天下人都有饱饭吃”及“一粒种子改变世界”标语。

       安江农校(现为安江农校纪念园)是袁隆平团队培育杂交水稻的核心科研基地,其历史背景与事迹可概括为几个关键点,
       一是抗战烽火中的起源‌。1939年作为湖南省立第十职业学校创建于武冈市竹篙塘,后为躲避战乱迁至安江镇胜觉寺旧址‌‌;1941年更名为湖南省第十职业学校,1950年由省农业厅接管,定名湖南安江农林技术学校。
       二是体制变迁与科研定位。1958年升格为黔阳专区农学院,1962年收归省管并恢复中专建制,定名湖南省安江农业学校‌‌;1977年成立杂交水稻研究室,成为全球杂交水稻研究的核心机构。
       三是杂交水稻的突破性研究。1960年袁隆平在试验田发现“天然杂交稻”,开启研究;1970年团队在海南发现“野败”(野生雄性不育稻),为三系配套技术奠定基础;1973年宣布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1976年全国推广,单产提高20%以上。
       四是全球影响力的科研圣地‌。保存了从“天然杂交稻”到“野败”的原始标本,以及“南优2号”等里程碑品种;2009年被国务院特批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列为世界农业文化遗产候选地。
       五是现存遗迹与精神传承。‌核心遗迹‌:袁隆平旧居、试验田、玻璃温室、杂交水稻发源地纪念碑等,完整保留20世纪40-80年代科研场景‌‌;精神象征‌:校园内碑墙刻有袁隆平手书“愿天下人都有饱饭吃”,体现其科学精神与家国情怀。
       延伸意义‌是安江农校不仅是农业科技史的活态博物馆,更见证了从战火教育到解决全球粮食危机的跨越,其历史与事迹已成为中国科学精神的标志性符号。

       安江农校纪念园是袁隆平院士及其团队进行杂交水稻研究的重要基地,具有鲜明特点,首先是历史价值。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完整保存了自20世纪40年代至80年代的校园建筑及科研设施,包括袁隆平故居、大垅试验田、玻璃温室、遗传实验室等,真实还原了袁隆平在此工作生活的场景。 ‌‌
       其次是科研成就。袁隆平在此发现天然杂交稻并开启研究,成功实现三系配套杂交水稻技术突破,该技术累计推广超90亿亩,增产稻谷超8000亿公斤,为解决中国粮食安全作出历史贡献。 ‌‌
       最后是景观特色。园内保留胜觉寺等历史遗迹,融合稻田景观与科研设施,建有校训碑“愿天下人都有饱饭吃”,并设有文化长廊展示科研历程,成为集教育、旅游、研学于一体的特色景点。

       安江农校纪念园是袁隆平院士及其团队进行杂交水稻研究的重要基地,具有多重历史意义,首先是科研与教育意义。作为杂交水稻研究的发源地,纪念园见证了袁隆平团队长达37年的科研历程,保存了研究设施、稻种标本等历史实物,为农业科技发展提供了实证。 ‌‌
       其次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园内保留了胜觉寺、雪峰山会战指挥所等历史遗迹,结合袁隆平的科研贡献,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及民族团结活动,年均接待研学团体超12万人次。 ‌‌
       最后是文化传承与展示。纪念园通过建筑群、文物陈列等方式展现稻作文化和抗战历史,如苏式建筑群与古树融合的景观设计,成为融合自然与人文的历史见证地。 ‌‌2009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进一步强化其历史价值与教育功能。 ‌‌(记者/续炳义,媒体人、江苏大学特聘教授、海南省侨联特聘专家、国际华文媒体联盟主席、国际文化产业智库主席、马来西亚海内外传媒集团主席、海内外杂志社社长)
上一篇:高庙考古实证高庙文化是长江中游史前文明的重要源头
下一篇:星光国际青少年艺术展演马来西亚初赛圆满落幕,颁奖仪式隆重举行

首页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 http://www.hnwhrzx.com 海内外资讯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