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马来西亚交通部长陆兆福在一起

与马来西亚科学、工艺及革新部长YB郑立慷在一起

与马来西亚前新闻、 通讯及文化部副部长王赛之在一起

马来西亚前驻华特命全权大使拉惹·拿督·努西尔万在北京给侨商拜年

与中华人民共和国驻马来西亚特命全权大使欧阳玉靖在一起

与第18任马来西亚上议院(Dewan Negara)主席,第8任森美兰州务大臣丹斯里莱士雅丁等在一起

高庙考古实证高庙文化是长江中游史前文明的重要源头

发布时间:    浏览量: 175834   来源: 海内外资讯
(马来西亚海内外传媒集团记者、国际华文媒体联盟记者、海内外杂社记者怀化报到)2025年7月28日,由中国侨联指导,湖南省侨联主办,益阳市侨联、怀化市侨联承办的“追梦中华·幸福湖南”2025海外华文媒体湖南采访行在湖南省侨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彭迪的带领下走进怀化参访,来自马来西亚、加拿大、德国、美国等16家海外华文媒体,以及人民网、华夏杂志社、湖南日报、湖南国际频道等四家国内涉侨媒体6人参加了采访行活动,怀化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市侨办主任刘勇,洪江区工委副书记、统战部部长向亮忠,怀化市侨联党组书记、主席郑松林,怀化市侨联党组成员、副主席黄晓丽,湖南省侨联宣传联络处四级调研员刘为,洪江区管委副主任王光富,洪江区统战部常务副部长段洪建,怀化市侨联副主席、洪江区侨联主席蒋彦敏等 陪同参访。

       高庙遗址博物馆位于湖南省怀化市洪江市岔头乡岩里村,以高庙遗址为核心建立,旨在展示史前文化和高庙文化的独特魅力。
       高庙遗址于1985年被发现,主体遗存属新石器时代,涵盖高庙文化、大溪文化和屈家岭文化。2005年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06年入选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展陈内容‌是以出土文物为核心,包括7800年前的凤鸟纹陶器、炭化稻谷、石器工具等,其中凤鸟纹陶器是我国史前艺术的经典代表。

       设计理念‌是融合“一粒种子”概念与白陶凤纹、贝壳等元素,体现高庙文化的农耕特色与艺术特征。

       博物馆将作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湿地生态与农耕环境,通过遗址保护、生态景观等方式传承史前文明。

       高庙遗址最突出的考古发现是‌我国最早的白陶制品‌和‌神秘宗教艺术图像‌,这两项发现对研究中华文明起源具有里程碑意义。
       核心特殊发现有,史前白陶的起源地和大型祭祀场所与精神信仰两方面,出土距今约7600年的白陶,为全国范围内年代最早的白陶,其制作工艺和纹饰技术通过沅水流域传播至长江中下游及广西等地;白陶上戳刻的獠牙兽面、凤鸟、八角星等图案,构成我国史前宗教艺术的经典母题。发现全国规模最大、年代最早的祭祀遗址,表明此处曾是区域性宗教中心;‌“无器不獠牙,无器不神鸟”‌的陶器纹饰体系,反映了太阳崇拜和原始宇宙观‌‌。

       其他重要发现有炭化稻谷‌,距今7400年的栽培稻遗存,为农业起源研究提供关键证据;部落首领夫妻合葬墓‌:揭示大溪文化时期的社会结构演变;象牙雕刻与鹿角‌:展现高庙先民的手工艺水平。

       其延伸意义,这些发现不仅构建了沅水流域新石器时代文化序列,更证明高庙文化是长江中游史前文明的重要源头,其影响力辐射大半个中国‌‌。2025年入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后,相关成果将通过遗址博物馆系统展示。

       高庙遗址博物馆以“凤起高庙,文明根脉”为主题,通过丰富的文物和场景复原,展现了高庙文化的独特魅力及其在中华文明起源中的关键作用。
       博物馆主体建筑采用“一粒种子”的设计理念,融合白陶凤纹、贝壳等特色元素,形态生动、线条流畅,体现了对史前文化的现代诠释。

       文物展示‌展出文物和标本500余件,涵盖新石器时代陶器、骨器等,其中白陶制品上的凤鸟纹、獠牙兽面纹等宗教艺术图像尤为独特;学术研究‌:2024年举办高庙文化学术研讨会,形成《高庙遗址保护与利用共识》,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新思路通过祭祀场所遗迹复原,生动呈现距今7800年前的祭祀场景,包括跪伏状人骨、鹿骨、猪骨等祭祀遗存。

       文化传承‌是作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将高庙文化的宗教信仰、艺术表达(如八角星纹、太阳崇拜)与中华文明多元起源的学术观点结合,强化了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学术研究‌方面2024年举办高庙文化学术研讨会,形成《高庙遗址保护与利用共识》,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高庙遗址位于湖南省怀化市洪江市岔头乡岩里村,地处沅水北岸,是新石器时代重要遗址。其考古意义主要体现在,首先是文化层叠与年代跨度。遗址文化堆积涵盖高庙文化、大溪文化和屈家岭文化,年代跨度达7800年至6600年前。2024年第四次发掘确认了不同文化层叠关系,揭示了长江中游农耕文明的起源脉络。 ‌‌
       其次是宗教与艺术价值。出土了距今约7800年的凤鸟、兽面和八角星象图案白陶,以及7400年前的炭化稻谷,这些文物展现了史前宗教信仰、艺术审美及稻作农业技术。陶器纹饰中的獠牙兽面、凤鸟等图像被视为中华文明早期精神符号的源头。 ‌‌
       还有祭祀遗址。下层遗存中发现全国规模最大的新石器时代祭祀场所,包含39个祭祀坑及木构建筑遗迹,出土大量白陶、朱砂等祭祀用品,印证了该地区在史前宗教活动中的核心地位。 ‌‌
       最后是稻作农业实证。2005年发现的碳化稻谷粒(约7400年前)是湘西地区最早的稻作证据,与白陶等遗存共同揭示了先民的定居生活方式和农业发展水平。 (记者/续炳义,媒体人、江苏大学特聘教授、海南省侨联特聘专家、国际华文媒体联盟主席、国际文化产业智库主席、马来西亚海内外传媒集团主席、海内外杂志社社长)‌‌
上一篇:“一粒种子改变世界”,袁隆平世界杂交水稻在怀化
下一篇:走进怀化安江农校纪念园,寻觅袁隆平团队早期37年的历史贡献

首页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 http://www.hnwhrzx.com 海内外资讯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