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浏览量:
154536
来源:
海内外资讯
(马来西亚海内外传媒集团记者福州报道)2025年10月13日至17日,由福建省政府新闻办、福建省政府侨办、福建省网信办主办,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承办,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华人头条)执行的“2025海丝华文媒体发展论坛暨华媒福建行”活动在福州拉开帷幕,来自马来西亚、韩国、罗马尼亚、波兰、西班牙、法国、瑞典、匈牙利、英国、美国、加拿大、阿根廷、埃及、科特迪瓦、加纳、博茨瓦纳等27个国家和地区的57位海外华文媒体代表,以及经济日报、福建日报、中新社、福建东南网、福建广播影视集团、福建侨报等6家10位中央和福建媒体代表走进中国福建参加本次活动。
本次活动安排10月13日全天报到,14日上午论坛开幕式暨主旨演讲,下午文旅推介及主题分享,15~17日华文媒体莆田等地采访行,17号下午散团。
二是促进中外人文交流合作。论坛连续多年举办(2022-2023年),持续推动华文媒体与海外媒体的交流合作,形成多边对话机制。例如,2023年论坛吸引26个国家华媒代表参与,签署《鼓岭倡议》呼吁加强中外人文交流,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媒体力量。
三是助力福建国际传播体系建设。论坛促成福建国际传播中心与华文媒体合作,通过数字技术赋能传统产业升级(如宁德时代电池生产线智能化改造),展现福建作为“数字中国”建设源头城市的实践成果,强化国际传播的实效性与影响力。
其次是深化文明互鉴与国际合作。论坛推动海丝沿线国家媒体合作,挖掘中西方文明契合点,促进文化交流与互鉴。例如,2023年论坛签署了《鼓岭倡议》,呼吁全球华文媒体共同推动文明交流与世界和平。
再就是助力数字丝路建设。作为“数字丝绸之路”建设的重要配套活动,论坛聚焦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合作,为构建开放共享的数字合作平台提供媒体支持。例如,2025年论坛结合福建在数字领域的实践,探讨跨境数据流动、人工智能治理等全球议题。
福建历史文化可追溯至旧石器时代,漳州莲花池山和三明万寿岩遗址为早期代表。秦汉时期闽越国崛起,武夷山城村汉城遗址见证其文化盛况。汉唐至宋元,中原汉人持续南迁,形成以汉文化为主体的地域文化;宋元时期泉州成为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推动经济文化繁荣。明清海禁政策一度抑制海洋发展,但闽台移民和民间贸易(如漳州月港)延续海洋传统。
其文化特征主要是,第一是多元融合性。古越文化(如蛇图腾崇拜)、中原文化、海外宗教(伊斯兰教、摩尼教)及华侨文化交融,形成独特地域文化;第二是海洋性与移民精神。海洋贸易催生妈祖信仰等民俗,移民拓殖传统使福建成为侨乡,1500万华侨遍布全球;第三是学术与思想贡献。朱熹创立闽学,整合儒释道思想;近代严复、林纾等推动中西文化交流。
二是活化文物与传播。将华侨红色文化资源纳入数字管理平台,完善文物数据管理;支持通过“以租代修”“产权置换”等模式修缮侨宅,并利用文博展览、短视频等形式进行市场化传播。
三是促进经贸合作。依托“侨商跨境产业联盟”,推动“福建制造+海外仓储+本地营销”的链式合作模式,在重点国家建设“海外福建产业园”;组织华裔新生代参与经贸论坛和产业对接会,培养具备国际规则理解能力的经贸合作新力量。
四是服务与凝聚侨心。建立常态化联络机制,通过开设海外远程中文课程、组织“寻根之旅”研学营等活动,增强新侨的文化归属感;利用同乡恳亲大会等平台,搭建中外青年对话平台,用双语讲述家乡故事。(记者/续炳义,媒体人、江苏大学特聘教授、海南省侨联特聘专家、国际华文媒体联盟主席、国际文化产业智库主席、马来西亚海内外传媒集团主席、海内外杂志社社长)
本次活动安排10月13日全天报到,14日上午论坛开幕式暨主旨演讲,下午文旅推介及主题分享,15~17日华文媒体莆田等地采访行,17号下午散团。
福建海丝华文媒体发展论坛以促进华文媒体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为核心,通过搭建交流平台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其主要影响有三,一是推动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论坛通过华文媒体对福建的深度报道,展现中国发展成就与文化底蕴,促进全球受众更全面了解中国。例如,2023年论坛期间,与会媒体在福建开展采访活动,聚焦数字经济与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的融合发展,推动中华文化通过国际传播渠道走向世界。
二是促进中外人文交流合作。论坛连续多年举办(2022-2023年),持续推动华文媒体与海外媒体的交流合作,形成多边对话机制。例如,2023年论坛吸引26个国家华媒代表参与,签署《鼓岭倡议》呼吁加强中外人文交流,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媒体力量。
三是助力福建国际传播体系建设。论坛促成福建国际传播中心与华文媒体合作,通过数字技术赋能传统产业升级(如宁德时代电池生产线智能化改造),展现福建作为“数字中国”建设源头城市的实践成果,强化国际传播的实效性与影响力。
其次是深化文明互鉴与国际合作。论坛推动海丝沿线国家媒体合作,挖掘中西方文明契合点,促进文化交流与互鉴。例如,2023年论坛签署了《鼓岭倡议》,呼吁全球华文媒体共同推动文明交流与世界和平。
再就是助力数字丝路建设。作为“数字丝绸之路”建设的重要配套活动,论坛聚焦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合作,为构建开放共享的数字合作平台提供媒体支持。例如,2025年论坛结合福建在数字领域的实践,探讨跨境数据流动、人工智能治理等全球议题。
福建历史文化可追溯至旧石器时代,漳州莲花池山和三明万寿岩遗址为早期代表。秦汉时期闽越国崛起,武夷山城村汉城遗址见证其文化盛况。汉唐至宋元,中原汉人持续南迁,形成以汉文化为主体的地域文化;宋元时期泉州成为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推动经济文化繁荣。明清海禁政策一度抑制海洋发展,但闽台移民和民间贸易(如漳州月港)延续海洋传统。
其文化特征主要是,第一是多元融合性。古越文化(如蛇图腾崇拜)、中原文化、海外宗教(伊斯兰教、摩尼教)及华侨文化交融,形成独特地域文化;第二是海洋性与移民精神。海洋贸易催生妈祖信仰等民俗,移民拓殖传统使福建成为侨乡,1500万华侨遍布全球;第三是学术与思想贡献。朱熹创立闽学,整合儒释道思想;近代严复、林纾等推动中西文化交流。
二是活化文物与传播。将华侨红色文化资源纳入数字管理平台,完善文物数据管理;支持通过“以租代修”“产权置换”等模式修缮侨宅,并利用文博展览、短视频等形式进行市场化传播。
三是促进经贸合作。依托“侨商跨境产业联盟”,推动“福建制造+海外仓储+本地营销”的链式合作模式,在重点国家建设“海外福建产业园”;组织华裔新生代参与经贸论坛和产业对接会,培养具备国际规则理解能力的经贸合作新力量。
四是服务与凝聚侨心。建立常态化联络机制,通过开设海外远程中文课程、组织“寻根之旅”研学营等活动,增强新侨的文化归属感;利用同乡恳亲大会等平台,搭建中外青年对话平台,用双语讲述家乡故事。(记者/续炳义,媒体人、江苏大学特聘教授、海南省侨联特聘专家、国际华文媒体联盟主席、国际文化产业智库主席、马来西亚海内外传媒集团主席、海内外杂志社社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