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的足迹 到天涯海角 | 第七届世界厨师艺术荟开幕式暨国际烹饪艺术展演在海南三亚开启

全国政协办公厅等六单位联合举行国庆招待会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

国际华文媒体联盟与河南日报社签定长期合作战略协议

国际华文媒体联盟与河南省侨联签定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两会连线】马来西亚海内外传媒集团主席续炳义: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是传播贵州好声音的关键

海南省侨联牵手国际华文媒体联盟助力自贸港建设再拓海外新舆境

为广东侨乡文化辛勤耕耘的学人群体| 张国雄

发布时间:    浏览量: 125850   来源: 海内外资讯
明代以来,从澳门到广州、肇庆,珠江三角洲西岸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走廊,利玛窦于1582年就是沿着这条走廊第一次进入中国内地,给中国带来了西方科技知识,开始了“西学东传第一人”的使命。晚清120名留美幼童的70%出自这条文化交流走廊的香山(今中山、珠海)、番禺、南海、新会、顺德。近代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的领袖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的家乡也在西岸的南海、新会、香山。领风气之先是这条文化交流走廊的精神标识。珠江三角洲西岸文化交流走廊的形成,是广东从古代中国的边缘之地转变为中国与世界交往的前沿地带、中外文化交融之区、近代中国革命策源地的缩影,这一重大的转变离不开华侨华人的贡献。至今,广东依然是中国最大的侨乡,海外粤籍侨胞众多、世界分布广泛、侨乡文化资源丰富是广东最大的省情之一。
在珠江三角洲西岸的“中国第一侨乡”——江门,改革开放之初因港澳同胞、海外侨胞的倡议,在一片农田之上创办了一所综合性大学——五邑大学。五邑大学因侨而建,因侨而兴,经过39年的建设,侨文化全面融入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形成了侨、工科两大办学特色,是珠江三角洲西岸历史文化走廊在当代的发扬光大。

 

侨学术研究发展起步

 

图片

 
五邑大学在创办之初就明确了为侨乡培养人才,为弘扬华侨精神开展科研的办学目标。办学以来港澳乡亲、海外侨胞集腋成裘捐助学校建设,捐赠者的芳名就镌刻在一幢幢楼宇之上,形成了侨文化特色鲜明的校园环境,润物细无声地向学子传递着港澳同胞、海外侨胞的家国情怀。
 
从创建之初,学校就注意引进热心华侨研究的教师。1984年,梅伟强教授从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史研究所回到家乡参与学校创办,成为五邑大学华侨研究的开创者。正是在他的努力下,五邑大学在1994年成立了五邑文化与华侨研究室。随后,一批青年学者分别从北京、西安、开封、武汉、兰州等地汇集到五邑大学,在梅伟强教授的带领下开展五邑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梅伟强教授出生于开平,在台山成长,他经常利用周末时间带领这批年轻“北佬”开展田野调查,鼓励大家将研究重点转向华侨华人,我就是其中的受益者。他退休后还一直坚持带领年轻老师下乡收集资料,支持年轻学者成长。《五邑华侨华人史》是他组织大家完成的第一部侨乡华侨史著作,成为研究五邑华侨华人、侨乡文化的必读著作。
 

梅伟强教授对侨乡情怀很深,非常勤奋,笔耕不辍,先后出版了《台山华侨史》《台山慈善史》《五邑侨乡田野调查》《梅家大院》等著作。提携后辈,无私奉献是他一生的信条。他联合年轻学者出版了《百年侨刊——新宁杂志历史文化论》《百年侨校——端芬中学》。著作署名时,他都将年轻学者的名字放在最前面,甘做人梯。在梅伟强教授的带领下,五邑大学在20世纪90年代末初步形成了一支年轻的学术团队。
 

侨学术研究服务社会

 

图片

 
21世纪以来,国家先后推出侨乡遗产保护的重大建设项目,给五邑大学侨研究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2000年,江门市委、市政府决定创建华侨华人博物馆,梅伟强教授和我成为学术总负责人,承担了布展大纲、展陈方案的设计任务,以及海内外文物征集的学术负责人。经过10年的筹备,以“根在五邑”为主题的江门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于2010年10月1日正式开馆,成为当时国内馆藏文物最多、展示面积最大、展示理念和手段最新的华侨华人博物馆。2020年,江门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进行提质升级改造,我和刘进、石坚平、冈虎等组成的团队又承担了布展设计任务。我们运用10多年来华侨历史、侨乡文化研究的最新学术成果,用新的布展理念和叙事逻辑,向社会贡献了讲述“华侨世界,世界华侨”故事的全新华侨展。2023年1月1日,博物馆以“根在侨乡”为主题的新展与观众见面。提质升级改造后的博物馆贯穿习近平总书记“根”“魂”“梦”的思想主线,从世界发展的角度讲述华侨华人为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捍卫世界和平的故事;从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与海外侨胞念祖爱乡的侨心契合的角度,讲述华侨和归侨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中华民族独立解放奋斗的故事;通过华侨在东南亚、美洲和大洋洲开辟矿山、淘金、修建铁路、垦拓农田等重大工程中运用中国智慧的事例,展示华侨华人勤奋拼搏奉献的历史及昂扬向上奋进的精神面貌,一改传统华侨华人历史展览低沉悲苦的情绪主线,成为涉侨博物馆的新标杆。
 

 
2001年,开平市委、市政府决定启动“开平碉楼与村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工作,梅伟强教授和我受聘为首批顾问,这得益于梅伟强教授长期带领年轻学者在开平、台山侨乡进行田野调查所做的学术积累。在“开平碉楼与村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8个年头里,我们的团队承担了申报文本的研制和国际学术研究组织的任务,通过聘请多学科专家到开平进行田野调查、召开学术研讨会、外出拜访专家学者等多种方式开展开平碉楼学术研究。申报文本撰写汇集多学科专家的智慧,先后出版了《开平碉楼与村落研究》《开平碉楼与村落田野调查》《侨乡文化纵论》等著作。2007年“开平碉楼与村落”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广东文化大省建设的标志性成果,也是迄今广东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项目。记得2007年6月28日,“开平碉楼与村落”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1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大会顺利通过后,广东省副省长雷于蓝带领团队从新西兰基督城赶往惠灵顿出席侨界自发组织的庆功宴会。先侨海外奋斗、促进中外文化在侨乡交融的遗产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财富,海外侨胞深感荣光。正如美国侨领方伟侠所说:“碉楼申遗,凝聚侨心。”同时,“开平碉楼与村落”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也极大地丰富了广东的旅游资源和形象,“广东旅游看碉楼”成为广东文旅融合发展的招牌性项目。因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贡献突出,我和同事谭金花被广东省人民政府荣记一等功,梅伟强教授被荣记二等功。
 
2008年,广东省档案局启动侨批档案申报“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和“世界记忆遗产”的工作,这个项目最早是由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一批老同志于20世纪90年代发起的,他们通过汕头的省人大代表、省政协委员一直在为之努力呼吁。五邑大学学术团队在“开平碉楼与村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过程中也运用了侨批档案资料,对这一文献的特点和价值多有认知,加上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实践经验,广东省档案局就将申报文本的研制任务委托给五邑大学。我和同事刘进,以及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的王伟中、广东省档案局的吴小琼组成项目核心团队,深入潮汕、五邑地区,以及梅州市和福建省侨乡,进行侨批档案资源和保护情况的调研,到北京向国家档案局汇报。经过6年的努力,在国家档案局总体部署和广东、福建两省档案局的领导下,得到各地侨乡档案部门、博物馆、研究机构和民间收藏家的协力支持,“侨批档案:海外华侨银信”于2013年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自此,广东又增加了一项涉侨世界遗产。随后,我和刘进顺利完成了“侨批档案的整理与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并受广东省档案局的委托,承担了《广东省侨批档案保护管理办法》的研制任务,该办法于2018年实施。这是侨批申遗之后出台的第一部省级侨批档案保护管理法规。
 
两项涉侨世界遗产的申报和学术研究工作极大地推动了五邑大学的侨研究,《开平碉楼与村落》《侨批档案:海外华侨银信》两个申报文本分别于2009年、2015年获得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五邑大学积极参加国家和广东重要的涉侨文化项目建设,学术成果转化为社会服务的实力和特色逐渐增强、愈发鲜明,“将侨乡潜在的文化资源转化为现实的文化生产力”便成为学校侨研究发展的宗旨。五邑文化与华侨研究室也茁壮成长为五邑大学侨乡文化研究所、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广东侨乡文化研究院。
 

侨乡文化学科建设

 

图片

 
学术研究为社会服务的实践,促进了我们对学科建设的思考。最初的研究方向聚焦于五邑华侨华人研究,在对广东、福建高校的学术调研过程中,我们看到了暨南大学、厦门大学、华侨大学在华侨华人研究领域的学术积累、学术实力和学术影响;同时,时任广东省侨办副主任吴行赐很关心支持我们,时常推荐到广东访问的外国学者(主要来自北美)来江门与我们交流并考察侨乡。在学术交流中,我发现国外学者的华侨华人研究已经很深入了,他们有地利之便,都是运用第一手的华侨华人资料开展研究,我们对五邑华侨华人的学术观点并不能真正引发他们的兴趣。国内有标杆,有我们难以追赶的学术差距;国外有高山,有我们无法企及的学术优势。五邑大学是新办的地方高校,华侨华人研究一无团队基础,二无学术积累,三无资源优势,我们明显感受到继续开展华侨华人研究会十分艰难,而且走不远、做不大,成果的学术贡献度也很有限。
 
这些思考推动着五邑大学学科建设方向的转变。转向何处?转向侨乡!这种学术意识随着参与的涉侨重大文化项目建设而越来越强烈、越来越清晰:新办地方高校的学术优势不在海外,就在脚下这片侨乡大地。与历史深厚的高校相比,与海外学界相比,华侨华人研究不是我们的优长,五邑大学地处侨乡,开展侨乡研究有天时、地利、人和之便,走错位发展之路,既现实可行又有很大的拓展空间。
 
侨乡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陈达先生的《南洋华侨与闽粤社会》一书是开端,是经典。20世纪50年代厦门大学开始进行福建侨乡调查;80年代初中山大学黄重言先生的《试论我国侨乡社会的形成、特点和发展趋势》一文,是改革开放后首篇在华侨华人研究领域专题论述侨乡的重要成果,同时期中山大学年轻学者吴行赐、郑德华等将研究目光投射到侨乡,挖掘了侨刊乡讯的学术价值;90年代初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承担了福建新一轮的侨情调查任务,组织召开了国内首次侨乡研究学术会议。
 
同时,我们也观察到,国内的侨乡研究与其所拥有的丰富内涵、学术价值相比,是很不相称的,长期处于华侨华人研究的从属地位,是一个配角、背景。国内学术界的研究视野长期聚焦海外华侨华人,侨乡研究没有受到重视,没有深入思考“侨乡”是否与“华侨华人”具有同等的学术价值?是否与华侨华人研究同等重要的学术领域?是否具有与华侨华人研究同等重要的学术地位?是否应该从华侨华人研究的“背景”角色脱离出来自成一体?
 
涉侨重大文化项目的建设让我们坚定地认识到侨乡与华侨华人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合起来是一个“侨文化”的整体,独立又互为主体,相互紧密联系而不可分割,互为对方发展的背景、条件。简言之,华侨华人的活动主要在海外,是住在国历史的一部分,属于世界史的范畴,他们是住在国重大历史进程的积极参与者和直接推动者,他们将优秀的中华文化传播到世界,逐渐发展成为当地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与世界之间架起了文化交流的桥梁,使中华文化成为人类共同的财富。2004年联合国将中国春节定为联合国假日,舞龙成为澳大利亚墨尔本、巴拿马等地区和国家的重要文化财产,这都离不开华侨华人的贡献。而侨乡,虽与海外联系很紧密,深受海外文化的影响,但它归根是中国历史文化的组成部分,带有鲜明的地域性,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根深蒂固,民族文化是它的基调和主色,主要遵循中国历史发展的逻辑而进步。两者的区别与联系,正是侨乡研究能够发展为一个独立的学术领域的基础,具有广阔的学术拓展空间。
 
于是,我们以侨乡遗产研究为重点开展侨乡研究学科建设,调动学校多学科的力量,从历史学、社会学、文化学、建筑学、材料学、设计学、管理学、体育学等学科,围绕侨乡形成于何时、侨乡文化的基本特征、侨乡文化发展的机制、侨乡文化遗产的世界价值等方面推进侨乡文化理论与方法的交叉研究,推出“侨乡研究丛书”品牌。2012年,广东省第九轮重点学科评审五邑大学的“侨乡文化与遗产”成为省级重点学科。这是“侨乡文化”学科建设的重大突破,标志着“侨乡文化”成为与“华侨华人”并列的学科领域。
 

五邑大学的侨乡研究注重学科理论的构建,在2014年与中国华侨华人研究所创先在江门召开首届“习近平总书记侨务论述学术研讨会”。如今,经过10年打造,该研讨会已经发展成为习近平侨务论述研究全国唯一的学术交流平台。
 
注重与国内重点侨务大省高校的互动,是五邑大学侨乡文化学科建设的又一特色。2015年以来,与中国华侨华人研究所联合推动福建、云南、海南、浙江、黑龙江省级侨乡文化研究中心的成立,搭建了“中国侨乡比较研究学术研讨会”平台。根据侨乡文化的国际性,2010年以来,五邑大学先后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日本的高校共同搭建“国际移民与侨乡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交流平台,推动了侨乡的国际比较研究,用更广阔的视野去认知侨乡文化的世界贡献。
 
经过20多年的努力,五邑大学把论文写在侨乡大地上,结出累累硕果,成为中国侨乡文化研究的重镇,对推动中国侨乡文化走向世界做出了突出贡献。
 
今年适逢五邑大学开展侨研究30周年纪念,新办地方院校能够形成一个有特色的学科实属不易。回顾侨乡文化研究队伍的形成、学科的发展,薪火相传,与历任校党委校行政的部署支持分不开,尤其忘不了胡百龙书记、冯荣兆主任、王克书记、张焜书记的鼎力扶持,逐渐成为五邑大学办学特色培育的重要学术支撑。

转自:张国雄
上一篇:火凤凰——华人张肖白的非凡人生和她的医学事业
下一篇:一代宗师钟正山,天堂有你添光彩

首页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 http://www.hnwhrzx.com 海内外资讯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