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办公厅等六单位联合举行国庆招待会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

国际华文媒体联盟与河南日报社签定长期合作战略协议

国际华文媒体联盟与河南省侨联签定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两会连线】马来西亚海内外传媒集团主席续炳义: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是传播贵州好声音的关键

海南省侨联牵手国际华文媒体联盟助力自贸港建设再拓海外新舆境

国际华文媒体联盟与海南省酒店与餐饮行业协会签订海外宣传战略合作协议

火凤凰——华人张肖白的非凡人生和她的医学事业

发布时间:    浏览量: 149759   来源: 海内外资讯

20世纪20年代初,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医学院的优秀华裔学子张肖白出现在五邑侨乡的仁济医院。她的出现,注定她与这里结下不解之缘。从此,她的命运便与这片风云激荡的土地,与这座经历百年沧桑的医院联系在一起。

她是一位出色的医生,人们尊称她为“神医”。她是肩负神圣使命的医院院长,几十年来一路风雨兼程,几起几落,但她没有一刻停止前进的脚步,全心全意扑在她无比热爱的医疗事业上。她是一位有抱负、有成就的华人女性,她以拳拳爱国之心和不屈不挠的民族气节,在大是大非面前,抵制侵华日军的利诱威迫,赢得了人们的敬佩。她以亲切的人文关怀,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塑造了一个备受人们爱戴的形象。

多年来,她堪称是侨乡医疗卫生界的典范。她的一生,是绚丽夺目、光彩照人的。她以坚韧的顽强意志,铸造了侨乡悬壶济世者的医魂,书写了侨乡医疗界一个个传奇故事,谱写了一曲荡气回肠的壮丽华章。

 

1.

孙中山的一块银元

 

1897年8月19日,张肖白于出生于加拿大维多利亚。张肖白原名叫采薇,取于诗经中那首名为《小雅·采薇》的诗歌。这是一首戍卒返乡诗,反映的是从军将士的艰辛生活和思归的情怀。父母希望,女儿终有一天,会像打了胜仗的将士一样凯旋,荣归故里。

她的父亲张灵椿是广东省开平市马冈镇梧村人,早年出国修建加拿大太平洋铁路,留在维多利亚市谋生,曾经开过饭店、洗衣店。他在当地加入教会后,被派去广州工作时,结识了当时在广州学医的庄燕娴,不久,两人在广州结婚。

庄燕娴祖籍福建,从小在广州长大,后来考进了广州博济医学堂(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前身)。

张灵椿在广州工作期满,携妻子庄燕娴重返加拿大维多利亚。两人从此在异国他乡过着幸福的小日子。

张肖白出生的时候,国内的形势正在悄然发生变化,革命形势风起云涌。与之紧紧关联的,是庄燕娴的师兄——孙中山。

1902年,孙中山再次前往加拿大,他这次特意去探望庄燕娴和张灵椿一家。

在异乡见到自己尊敬的师兄,庄燕娴高兴极了,一家三口在家里热情地款待了孙中山。5岁的小采薇也特别高兴,撒着脚丫子兴奋地走过来,睁着一双大眼睛好奇地盯着孙中山。

孙中山热情地向她伸出双手说:“来,让伯伯抱抱。”

张灵椿夫妇原以为小采薇会怕生,谁料那小小的人儿却大大方方地张开双手,雀跃般扎进这位远道而来的孙伯伯怀里。孙中山疼爱地摸着她的小脑袋,按广东人的习惯,从怀里掏出一块银元放进她胖乎乎的小手里,说:“伯伯给钱你买好吃的。”

夜深人静,小采薇睡着了,张灵椿、庄燕娴和孙中山掌灯夜谈。夫妻两人为孙中山争取自由、平等、博爱及奉行“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复兴中华的革命主张而欢欣。

异国重逢,孙中山给张灵椿和庄燕娴一家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直至数十年后,庄燕娴还向身边的人提起这件事:在那段艰难的日子里,孙中山曾给年幼的女儿张肖白一块银元。

 

2

出类拔萃的好学生

 

1902年年初,庄燕娴带着5岁的小采薇搬进了维多利亚的“东方之家”,接受教育。

小采薇天资聪颖、热情洋溢,待人大方得体,是个特别可爱的小姑娘,因此受到老师和同学的喜欢。她对学习的认真和执着,尤其令人赞赏。她出类拔萃,总能取得好成绩。

“东方之家”有一支乐队,性格活泼的小采薇能歌善舞,很自然地加入其中,为乐队演唱。1907年,采薇担任乐队领唱。与此同时,采薇爱上了钢琴演奏。

1909年的春天,12岁的采薇被父母接回家中,读上了公立学校。一家六口人的生活,每月的开支不是一个小数目,家里的经济状况日见困难,常常捉襟见肘。采薇把这些看在眼里,寻思着如何为父母减轻负担。由于年纪小,她很难找到合适的兼职,于是决定给别人家看护孩子,为家里赚点补贴。

采薇每天放学准时回家,与母亲一起做家务。吃完晚饭后,她就带着课本和作业簿跑到约好的家庭里,给他们看护孩子。在看护孩子的同时,她会见缝插针地背书,等孩子睡着了,她就铺开作业簿写起来。每天晚上,采薇完成任务,完成作业,回到家后自觉洗漱,上床睡觉。第二天一早,她又神采奕奕地背着书包上学去。

1913年,采薇在维多利亚就读高中,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同时,她以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是个全面发展的好学生。这个时候的采薇,坚韧、善良、温暖、友爱。她脸上总是带着笑意,充满自信,认真而勤奋地学习。在师生们的眼中,她是一个品学兼优、彬彬有礼、性格温和、意志坚强的学生。

采薇20岁高中毕业,如愿以偿地考入著名的多伦多大学医学院学医。

多伦多大学包括其中的医学院,可谓人才荟萃,有多位科学家荣获诺贝尔奖,有不少取得辉煌成就、深受人们尊敬的学者。值得一提的是,在多伦多大学医学院里,有几位重要人物和几项重大学术研究,对采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影响采微的重要人物是她的师兄亨利·诺尔曼·白求恩。白求恩1890年出生在加拿大安大略省北部小城,后来成长为医学博士、医疗创新者、人道主义者,是伟大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是中国人民的好朋友。

在采微进入大学前一年,即1916年,白求恩在多伦多大学医学院毕业,首先在欧美国家观摩、实习,后来又在英国和加拿大担任上尉军医、外科主任。不久,他的胸外科医术便在加拿大、英国和美国医学界享负盛名。

白求恩是毕业于多伦多大学医学院的高材生,老师经常提及他的名字,采微在课余时间也听过同学们说起这位杰出的师兄,谈论他的事迹和成就。这位比自己年长7岁、出身牧师家庭的师兄激励着采微发奋向上,她一直怀着崇敬的心情想找机会拜见他,向他学习请教。

影响采微的一项重要科研实验是多伦多大学医学院的班廷和麦克劳德因共同发现和开发了胰岛素而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采微在校时十分关注这一研究,并亲眼见证其研究过程。她和即将毕业的同学们在学校里分享了两位师兄成功发现胰岛素那一刻的喜悦。

这个时候,采薇早已长得亭亭玉立,她遗传了父亲身材高大的基因。她那高挑的个儿,哪怕站在一群身材高挑的白人当中也毫不逊色。她脸型略方,眉目舒展,知性聪慧,笑起来时整张脸蛋尤其生动可爱。更加明显的是,她在师生们眼中有一种特质,也就是俗称的气场。

1922年,采薇五年的大学生活结束了,她以优异的成绩大学毕业。

 

3

“我要向白求恩师兄学习”

 

本来,她在加拿大多伦多医科毕业,可在英国及其殖民地各处开业,但是跟国外高薪待遇和舒适生活相比,她最希望的还是到中国服务。

就在这个时候,教会宣布,采薇将被派往中国华南地区工作。

1923年初秋将至,采微和父母以及二弟张耀雄登上轮船回中国。一家人除了携带行李细软外,还带上了孙中山当年送给采薇的那块银元。

轮船航行在茫茫大海上。采微站在轮船甲板上,面对一望无垠的大海,迎着凉爽的微风,想到不久就要抵达从未谋面的祖国和自己的家乡,心情十分激动。

这个时候,她想到自己应该有一个新名字。

她自始至终接受的都是英文教育,此前她是不会写中文的,“采薇”这两个字虽然意义深远,但对于一个完全不懂中文的人来说,一笔一画地描出来,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回到祖国从事医疗事业,她需要一个笔画简单而易记的名字。

“应该改个什么名字呢?”她很自然地想到自己可敬的师兄白求恩。这个时候,白求恩在医学界已经取得很大的成就,刚刚通过了非常严格的考试,成为英国皇家外科医学院的临床研究生。一年前,白求恩已被录取为英国皇家外科医学会会员。

她心里说:“我要向白求恩师兄学习,以他为榜样。今后我还要考硕士,考博士,还要像白求恩师兄一样,争取加入英国皇家医学会,学好本领,更好地为祖国为家乡医疗事业服务!”

忽然,她脑子一闪,灵机一动,想出了一个名字——肖白。在中国语言文字里,“肖”有“相像”之意。

显然,“肖白”二字是最佳的选择。

她的意思很明确,自己要学习白求恩师兄,要像白求恩师兄一样忠诚于医疗事业,有远大的追求,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做到奋不顾身、勇往直前!

此后“张肖白”这个名字贯穿了她数十年的行医历程,这也是她写在各种文件、病历上的“唯一”的汉字。张肖白这个名字,代表着她崭新的开始,也代表着她义无反顾地返回祖国的决心。

因为,她再也不是那个只吟哦“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的女子了。不甘做一位流落在异国的“将士”的她,在轮船上的多少个日子里站在甲板上,面对浩瀚无垠的大海,深情地遥望着东方,想到很快就会回到自己的祖国,回到自己的故乡,以实际行动追逐多年梦想,那份激动的心情真是难以形容。

这位肩负神圣使命的将士,从此将以刀为笔,在祖国的土地上书写属于自己的壮丽篇章。

 

4

担当重任

 

1923年11月,26岁的张肖白踏上江门北街这片神奇的土地,成为仁济医院一名医师。从此,仁济医院如虎添翼,书写了一段辉煌的历史。

凭借精湛的医术,张肖白很快就成为医院的骨干。不久,她被委以重任:担任医院外科负责人兼产科和内科主治医师。

张肖白凭着扎实的医疗技术和认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赢得医院同仁的敬重和患者的信赖。

1929年,她返回加拿大进修学习。经过严格的考核,她于1929年8月16日获得多伦多大学医学博士学位。

刚好,在1928年年初,白求恩回到加拿大蒙特利尔,成为皇家维多利亚医院加拿大胸外科开拓者爱德华·阿奇博尔德医生的第一助手。趁这次机会,张肖白拜访了白求恩。在交谈中,白求恩表达了想到中国走一走的意向,令张肖白十分高兴。她给他介绍了中国的情况,让他对中国有更深入的了解。

这次拜见,白求恩给张肖白留下美好而深刻的印象。此后,她曾多次跟人提起白求恩,表示要以白求恩为榜样,兢兢业业,为中国的医疗事业贡献毕生精力。

1929年9月,她又马不停蹄地到美国纽约大学附属教学医院进修妇科和儿科。在繁忙的学习期间,她仍然惦记着仁济医院的状况和发展需求,经常为仁济医院打听医疗设施。

1930年6月,结束学习进修后,她在纽约为仁济医院订购了一批医疗仪器。同时,她还给自己订购了一架心爱的钢琴。

此后,张肖白又利用假期辗转回到加拿大探访好友,并见了教会的负责人,做了一件特别有意义的事情:她向教会赠送了一笔可观的资金——相当于教会当年资助她上大学的所有款项。后来教会用这些资金,以她的名字设立了奖学金。

1930年9月22日,张肖白离开多伦多前往温哥华,10月2日在温哥华乘轮船回到中国,重新回到仁济医院。她把工作重点放在妇科和儿科上。不久,张肖白成为一名有丰富经验的产科医师。

1932年10月,35岁的张肖白肩负大任,被教会正式任命为仁济医院院长。同年,张肖白于两年前在美国纽约订购的医疗设备运抵医院。仁济医院第一次使用Elliot 30毫安X光机、冰箱、自动高压消毒器械等设备,医疗设备水平大大提高。与此同时,她那架心爱的钢琴也一同运回来了。

在仁济医院,张肖白兼院长与医生于一身。除了医院管理,她每一天都为病人看病治病。她真诚地对待每一位病人,凭着高超的医疗技术和热情的服务态度,赢得了人们的交口称赞。

 

5

“我不怕以身涉险”

 

1936年11月3日,张肖白取道香港,第二次重返加拿大,继续“充电”。

秋末初冬的时候,她到英国伦敦卫生与热带医学院进修热带病学3个月。

还有一件让她特别高兴的事情,就是她的成绩再次得到肯定,她像白求恩一样,成为英国历史上最悠久、影响力最大的英国皇家医学会的会员。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军全面入侵中国。张肖白的同学和朋友都劝她待在加拿大,不要再回中国了,毕竟战火无情,日本人的枪炮、刺刀是不长眼睛的,但张肖白坚决拒绝了。

她说:“祖国需要我,家乡需要我。战争来了,会有更多的伤病员,我作为医生,更不应该怕死,我不怕以身涉险。我自己的任务是学好本领,在医院事业上好好为家乡抗战服务。现在,我应该回国了。”

就这样,1938年,她从伦敦经香港中转,回到战火纷飞的祖国,回到了她所熟悉的北街,回到了她热爱的仁济医院。

这时,虽然江门尚未被战火波及,但日本侵略者已经步步迫近。

与此同时,张肖白未雨绸缪,加紧考虑如何让仁济医院规避战争风险。

第一件事是替仁济医院着想。当时,日本与西方国家尚未开战,西方在华财产仍受到保护。为了避免仁济医院被误炸,张肖白让工友在医院的每一栋建筑外墙上均用油漆涂抹成灰色,并在楼顶画上一面10×15英尺的英国国旗。

她在医院明显地标注西方在华财产的标记,希望能够以此庇护更多的病人乃至民众,躲过战争的劫难,也希望能够让医院同仁安心地为患者服务。

第二件事是替病者患者着想,筹划添置一辆救护车。

张肖白说:“日本人迟早会打过来,我们医院需要有一辆救护车。”有了救护车,就可以更快更好地接送病人,尤其是在战争打起来的时候。张肖白吩咐医护人员积极宣传,让更多的乡民知道医院有一辆救护车,让更多急危病人能够及时运送到医院救治。

然而,覆巢之下,安有完卵。1938年10月21日,日寇侵占广州以后,随即占领了番禺、从化、花县、南海、佛山、顺德等县市,对江门以及四邑地区虎视眈眈。

1939年3月27日,日军飞机在空中肆虐,突然轰炸了北街,为占领江门开路。

日本侵略者根本没把仁济医院的英国国旗标志放在眼内,飞机照样在医院上空狂轰乱炸。这一天,仁济医院和教会的物业相继被炸,医院“护士之家”的两所房子被毁,其他地方也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日寇所到之处,无不哭喊连天,仁和里被烧成一片瓦砾。

这个时候,仁济医院那辆救护车派上了用场,整天奔跑,在运送病人及时医治中发挥了作用。

炎炎夏日的一天,日军出动一架架飞机轮番轰炸新会。刚好仁济医院接到通知,新会县城有一位产妇难产,急需救治。

张肖白接到报告,二话没说,立即吩咐司机准备出去抢救。

这时,有一名姓曾的医生自告奋勇说:“我跟你去,万一有什么事,我们可以互相照应。”

张肖白同意说:“好,我们马上出去。”

说完,张肖白肩背医药箱,和曾医生钻进救护车里。他们带上一位年轻的司机,冒着生命危险,开着救护车去新会救治病人。

张肖白三人火速来到新会的医院,医院里病人不断地痛苦呻吟,那名产妇腆着大肚子躺在病床上,血流不止。这间医院条件很差,设备简陋,缺乏血库,现场医护人员已手足无措,只好干着急。

张肖白见状,立即说:“产妇大出血,情况紧急,需要立即送往仁济医院抢救。”

张肖白和曾医生先给产妇止了血,医护人员将产妇抬上救护车,沿着弯曲狭窄的沙面公路返程。一路上,张肖白和曾医生一直安慰和照顾痛苦不堪的产妇。

忽然,传来隆隆隆的异常响声。

曾医生大叫一声:“不好,有敌机!”

偏偏这个时候遇上十几架日军飞机。路上、田野上、葵林里到处是惊慌奔跑的人群。

“突突突——轰隆隆——”

日机疯狂地扫射、投弹。

日军并没有放过这辆有英国标志装饰的救护车。一架飞机朝着救护车直冲而来,又是扫射又是轰炸。

司机手握方向盘左躲右闪,继续前行。敌机紧追不舍,乱枪扫射一通后,一次又一次投下炸弹。

危急关头,张肖白急促地吩咐司机:“快,快到那片林子躲避。”

年轻的司机方向盘一转,救护车钻进了右侧的一片小葵林里躲藏起来。然而,敌机并没有就此罢休,冲向葵林又是机枪扫射,又是扔炸弹。霎时间,小葵林变成一片火海,尘土飞扬。

突然,一颗炮弹的碎片击中了救护车,车顶被炸开了一个洞,车盖掀起,车门炸飞,车身冒出火苗……危险!三个人立即把产妇抬下救护车,走到几棵未烧着的葵树下暂时躲藏起来。

张肖白在葵树下照看产妇。产妇经过一路颠簸,又流血了,气息越来越差,她断断续续地说:“不要管我,救救我的孩子……救救我的孩子……”

张肖白镇定地说:“不,你们母子都可以救治,你要坚强,你要挺住。我们决不放弃。”

年轻司机也在场帮忙,没看见曾医生,转脸一望,惊叫一声:“坏了,曾医生身上着火了。”

张肖白和司机正想去帮他灭火,曾医生立即阻止说:“你们别过来,不要被敌人发现了。”

其实,曾医生早已知道自己的衣服被火烧着了,但他还是坚强地忍着不动,避免暴露目标。

时间一秒一秒地过去。这个时候,敌机看见目标击中,才趾高气昂地掉转机头扬长而去。

敌机一走,曾医生马上脱去着火的衣服。接着,张肖白三人立即拾起地上被机枪击落的葵叶,迅速扑灭救护车上燃烧的火焰。

幸好救护车还能开动。大家上了车,司机镇定地开着破残的救护车往仁济医院方向走。最终,产妇得到了及时的治疗,母子平安。

之后,张肖白吩咐司机修理好救护车。一旦有紧急救援任务,她就坐上救护车风风火火地外出接诊。

 

6

“我不会向鬼子低头的”

 

危险继续向张肖白靠近。

有一天,已经很晚了,一个身材高大的女性身影独自出现在篁庄的小路上。这个人正是张肖白。

突然,张肖白在路上遇见日本巡逻队,日本兵押着一群无辜的乡民,肆无忌惮地打骂取乐。路过的群众为了避免惹出事来,不得不低头行礼,只求逃过一劫。

而张肖白却若无其事,迈着大步向前走。

一名伪军军官喝住她:“你为什么不低头?”

张肖白大气凛然地质问:“你是什么家伙?需要我低头吗?”

伪军军官说:“必须的,必须向皇军低头。”

“嘿。”张肖白冷笑一声,照样大模大样地往前走。

日军军官发现人群中有个“硬骨头”,马上向张肖白凑过来,指着张肖白傲慢地喝道:“你的,干什么活的?”

张肖白说:“你没看见我的药箱吗?我是医生!”

日军军官说:“见了皇军为什么不低头、不行礼?”

张肖白没有说话,只是默默地看着那群日本兵,目光傲然,她压根看不起这群对普通百姓施虐的暴军。然后,她挺着腰,目不斜视地昂然而立。

日本军官恼羞成怒:“把她带走!”

张肖白大声说:“我不去!我是医生,为病人看病,我究竟犯了什么法?你们凭什么抓我!”

日本兵一拥而上,晃着枪上亮闪闪的刺刀说:“走,跟我们回去!”

日军强行把张肖白带走了,囚禁于北街的新宁铁路火车站。围观的乡民又急又怒,议论纷纷。日军审问时,张肖白怒目而视,态度更加坚强。日军用刺刀指着她,逼问她见了日本兵为什么不行礼,背后是受什么人指使,张肖白不卑不亢、蔑视地说:“没有人指使我,是我自己不愿意行礼。”

日本兵更生气了,逼迫她一定要交代清楚为什么晚上在外面活动,张肖白毫不畏惧,理直气壮地说:“我是一名医生,为病人看病是我的职责,你们无权这样对我!”

正所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自小在加拿大接受英式教育的张肖白,也十分了解中国文化,她知道中国人的气节,此刻面对敌人闪着寒光的刺刀,她变成了一名勇敢的女战士,坚决不屈服。

幸亏没多久,加拿大的传教士找到了可以帮忙的人,终于把张肖白救了出来。

事后,有人对张肖白说:“你为什么要这么倔强呢,难道你就不能暂时低一低头吗?”

张肖白义愤填膺地说:“我不会向鬼子低头的。这些丧失人性的日本侵略者,毁我河山,杀我同胞,老百姓深恶痛绝。我虽然是一介弱女子,但也不能在这些龌龊之徒面前低下头颅。这不是小事情,这是关乎我们民族气节的大问题,我坚决不能让步!”

 

7

“我绝对不会为日本人服务”

 

1941年12月的一天早晨,天气异常寒冷,淅淅沥沥地下起小雨。西江正值涨潮,北风刮过涌动的江面拂过北街。

张肖白正在给一位产妇看病。突然,汉奸走狗梅其伟带领一队日本兵蹿进了仁济医院,在医院里指手画脚,医院同仁知道情况不妙,马上把情况通知了张肖白。

结束看诊后,张肖白匆忙赶到,立即拦截梅其伟等人,正颜厉色地喝止:“你们想干什么?”

她虽然不认识梅其伟,但看见跟在梅后面的日本兵,心里已经料想到了几分。

由于张肖白在北街的影响力,梅其伟早就认识她了,他伸手想握张肖白的手,嬉皮笑脸地说:“张院长,我们今天来是跟你商量一件好事……”

张肖白有力地把手一挥,毫不客气地大声说:“我还要给病人看病,你有事说事,说完就走!”

梅其伟在日本人面前丢了面子,心里有点火,但还是耐着性子说:“我们今天来,主要是跟你说一件事。过几天皇军就要接管仁济医院了,皇军需要你,你留在仁济医院可以继续当院长,今后为皇军服务。”

张肖白闻言大惊,但看着梅其伟背后那群凶神恶煞的日本兵,情知医院落入日本人的手中已是不可逆转的事实,心里气愤不已,冷冷地说:“我不会为日本人服务。”

梅其伟谄媚地说:“皇军会给你很高的薪酬,没有人能拒绝皇军这么好的条件!”

张肖白面对汉奸和日本人的利诱,毫不动容。她看了一眼梅其伟,鄙夷地说:“你才会卖力效劳!我跟你不一样!”

梅其伟赔着笑脸说:“你先不要急着拒绝,我们可以详细谈一谈……”

张肖白不卑不亢地说:“我跟你没什么好谈的,我不会违背良心。现在还有许多病人排队等着看病,就这样吧。”

说罢,张肖白掉头就走。

梅其伟恼羞成怒,大声叫嚣道:“你不愿意为皇军服务就滚出医院!”

张肖白毫不示弱,又回过头来轻蔑地说:“我很快就会离开这间医院。”

梅其伟气急败坏地说:“好啊,你这个女人……敬酒不吃吃罚酒,完全是自找苦吃,你要知道皇军不会放过你的,你一定会后悔的!”

说完,梅其伟气势汹汹地和日本兵走了。

汉奸和日本人的要挟和恐吓,根本吓不倒张肖白。她不屑理会,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了,心里做好了最坏的打算,她挺直腰板走进诊室。

同事王淑贤倒担心起来,她劝张肖白说:“日本人不是人,我们不替日本人服务,但也不要硬碰硬顶撞他们啊。”

张肖白正言说:“怕什么,我不是第一次遭到恐吓,早已习惯了。日本人侵略我国土,杀害我同胞,捣毁我家园,如此血海深仇,哪怕是粉身碎骨,我也绝不会替日本人服务!”

在场的人无不为张肖白坚守民族气节的精神所感动,流下了热泪。同时,人们也为张肖白的安危和仁济医院的前途而担忧。

当天,日本人就派兵守在医院四周严加看管,并勒令张肖白不得带走医院任何东西。

没过几天,汉奸梅其伟代表日伪政府占据了仁济医院,强行霸占了医院的财产,包括救护车、药物、医疗设备和粮食等。

就这样,张肖白怀着满腔悲愤,和同事离开了医院,一起开私人诊所继续行医,向贫苦大众赠医施药,度过了一段漫长又艰苦的岁月。

 

8

“我怎么可能不回国啊”

 

云开雾散,旭日东升。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了!

不久,张肖白回到仁济医院并继续担任院长。1947年9月底,张肖白第三次到加拿大度假。

1947年年末至1948年年初,张肖白回到母校多伦多大学医学院进修内科。昔日的同学,许多已成为知名学者、教授,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唯独张肖白,因为刚刚经历了多年的战争磨难,早就满脸沧桑,两鬓如霜了。

有人替她惋惜:“如果你当年留在加拿大发展,早已名成利就了。”

有人劝她:“维多利亚·张(张肖白英文名音译),你就留在加拿大发展吧,这次就别回中国去了。”

张肖白微笑着摇摇头说:“我在最好的年华选择了回国,一点也不后悔。如今祖国经历过这么多浩劫,正是祖国需要我的时候,我怎么可能不回国啊!我虽然年过半百,但还可以为祖国医疗事业做很多事情。”

1948年5月,张肖白抵达美国,参加了在华盛顿举行的年度医疗会议。身在异国,她的心依然惦挂着仁济医院,接下来的时间一直为仁济医院的事情奔波忙碌。

张肖白自掏腰包,把刚领到的工资几乎全用来购买仁济医院所需的物资——给妇产科的新生儿订购了一批婴儿被子、衣服和小帽子,又给医院的护士们订购了白鞋子、白袜子。她还给医院添置了一大批衣物,然后打包寄回来。

1948年8月,张肖白回到了她日思夜想的仁济医院。

 

9

迎接新挑战

 

中国历史性的伟大时刻来了。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天安门宣告成立,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举国欢腾。

这一天,张肖白和大家一道欢欣鼓舞。

晚饭后,她又在二楼宿舍里用她心爱的钢琴弹起《蓝色多瑙河》,乐曲悠扬,飘向远方。

一曲弹奏完毕,她走出宿舍,走出仁济医院大门。这个时候,早几年在日本统治下阴霾笼罩的北街,现在渔家灯火闪耀,长堤夜景亮丽,西江汹涌澎湃,浪涛拍岸,江水滔滔向前。人们可以面带笑容走上街头。

这一晚,她的脑海里一幕幕地回顾过去的经历,一时间百感交集,心潮起伏,彻夜难眠。

党和政府充分信任她,爱惜她这个侨乡医疗界的杰出人才,让她解除思想包袱,鼓励她砥砺前行,发挥更大的作用。而张肖白也不失众望,以其高明的医术、高尚的医德感动了江门人。

1950年11月23日,江门市人民政府顺利地接管了仁济医院。1951年11月,仁济医院易名为江门市人民医院。鉴于张肖白的能力和表现,江门市人民政府正式委任张肖白为江门市人民医院院长。

她欣然接受此重任,轻装上阵,迎接新的挑战。她知道自己真正进入一个新的人生阶段。她觉得自己唯有一心扑在工作上,只有这样才不枉此生。

后来,江门市人民医院多次改名,先后改名为粤中行署人民医院、肇庆专区北街人民医院、佛山专区北街人民医院、江门北街人民医院等。1986年12月改为江门市中心医院。

很快,张肖白适应了新的医院领导体制及医院管理模式,致力于医院的各项改革与发展,并努力学习新的医疗卫生方针与政策。她对未来充满了新的抱负。

由于张肖白的勤奋与卓越领导才能,医院在医疗、科研、教学、培训、农村卫生工作及公益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发展。

医院的工作踏上正轨,张肖白的心情轻松起来。傍晚的时候,张肖白和好友王淑贤经常一起在医院散步,她们的笑声是那么爽朗、悦耳,她们的身影是那么轻快、英姿飒爽,让整个医院都变得鲜活起来。

晚饭后她常常把碗一放,就开始看英文书或整理英文资料,偶尔,她会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弹奏钢琴。

 

10

负辱前行的强者

 

风波骤起,一场严峻的考验正在向张肖白奔袭而来。

1951年至1952年间,张肖白被人扣上了“贪污”的帽子,被免去院长一职,还被勒令交出“贪污”的6万港元巨额财产。最后,她被工作组抓了起来,拉上台挨批挨斗。

这是她人生中一段极不平静的日子。

张肖白经历多次批斗,在无可奈何之下蒙受不白之冤,最终她只好屈打成招。

与此同时,张肖白与医院财会李宝汉商议,写了一封英文委托信,又由李宝汉代笔写了一封中文委托信,快速寄往香港中国人民银行,委托香港中国银行代向香港汇丰银行提取多伦多基督教会发给张肖白的工资。

收到银行汇过来的钱后,张肖白立即悉数“退赔”了所谓的“赃款”。

此后,张肖白继续接受没完没了的批斗。每次批斗完后,工作队就叫她在医院和街道上打扫卫生。

这个时候,她的母亲庄燕娴已经80岁了,身体健康,但是,丈夫和子女相继去世,已经给她造成了沉重的打击。尤其是白发人送黑发人,这种创伤是难以愈合的。张肖白不希望母亲再受刺激。所以,每次受辱之后,张肖白回到家里都装作若无其事,脸露笑容。

但是事情还是瞒不过母亲的眼睛。她懂自己的女儿,知道她在隐忍着什么。于是,她强撑着走出门外,刚好看见女儿在医院院子里挥舞一把大扫帚,默默地打扫卫生。最终经过打听,才获悉了事情原委。她看在眼里,痛在心上。她不相信一直视钱财如身外物的女儿会贪污。

她母亲问:“你为什么承认了?”

张肖白说:“没办法,不招不行。”

母亲说:“招了,岂不是没法洗脱?”

张肖白安慰说:“不是的,我相信政府,相信群众,总有一天会真相大白。我等着那一天,不过,我现在认了招,是因为我想尽快了结,尽快为病人服务。”

母亲表示理解。她说:“你要坚强,要振作啊。”

张肖白说:“放心,我会没事的。”

母亲点头说:“我相信你一定能挺过来的。”

这期间,母亲经常煲汤水让她补身子,让张肖白的内心感到很温暖。

是的,张肖白历经磨难,虽然觉得很委屈,但从来没有气馁和半点情绪,精神意志没有被打倒,而是顽强地面对眼前所发生的一切。她心里坚信组织迟早会替自己纠正错误,坚信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终有一天会真相大白于天下。

绝大部分群众并不相信张肖白会“贪污”,说她贪污巨款,更不相信。

大家都向她投以同情的眼光。她从群众信任的目光中得到力量,从中体验到人间冷暖。

事实上,她根本没把这次冤屈当一回事。她觉得还有很多事情等着自己去做。因此,晚饭后,宿舍里照样传出她弹奏的钢琴曲。弹奏完毕,她不是认真看书就是专心地写论文。

这个世界,芸芸众生,有好人,有坏人;有狂人,有混沌之人,也有智者,有清醒之人。

有一天,一位远道而来的女病人找张肖白看病,她不知道张肖白已被打倒了,于是到处打听张肖白的下落,坚持要找她为自己看病。

有一名工作队员于心不忍,趁其他人不注意,将病人带到正在扫地的张肖白跟前。

张肖白毫不犹豫地给这位病人看了病,开了药方。病人得知情况,只感到一阵心酸,叮嘱张肖白要坚强面对,最后带着复杂的心情回家去了。

后来,还有不少病人偷偷地找张肖白,然而,当工作组负责人发现张肖白正在给一位病人看病时,他喝问怎么回事。

那位好心的工作队员作了解释。

工作组负责人蛮横地说:“不行!你知道她是什么人吗?医院没有她就转不了吗?”

这一次,张肖白终于禁不住流下了眼泪。她偷偷走到角落里第一次伤心地哭了。在人们印象中,张肖白从来没有哭过一次,她是为自己被剥夺了医治病人的权利而放声痛哭啊。

许多人听到哭声,都走过去安慰她。张肖白很快镇定地走了出来,然后偷偷地将一张药方递给那位病人。

事后,许多群众要求张肖白复出看病,而且呼声越来越高。甚至有人替她打抱不平,一级一级地向组织反映情况。

组织上也考虑到病人的确需要她的医治,开始考虑让她治病救人。后来,省政府有一位领导亲自出面,说对待张肖白这样一位难得的人才,不能让她扫地,可以让她继续行医,并根据她具有的特别能力和水平,以及丰富的医疗经验,希望她继续关注和主持医院的有关管理工作。

就这样,张肖白虽然经常被批斗,但批斗完毕,她依然回到自己的岗位上工作,该诊症就诊症,该上手术台就上手术台。

张肖白感谢组织的信任。在逆境之中,面对极其糟糕的环境,她一回到工作岗位上,又干劲十足起来,对病人依然那么和蔼可亲,尽职尽责,恪尽职守,完全投入工作。她从不把自己身背的所谓“黑锅”当一回事,努力维护医生的尊严和体面。

工作组也拿她没有办法,因为那么多病人需要她,于是便常发生这样啼笑皆非的一幕:这边厢,张肖白被揪着站到台上被声讨是贪污犯;那边厢,穿上白色的医生袍,她就是受人敬重的好医生。

面对这样的打击,张肖白完全没有放弃自己的专业,除了照常工作外,她还不断地努力提升自己。

难能可贵的是,张肖白尽管背负“罪名”,但仍以特殊的身份履行院长般的管理职责。

1954年3月,张肖白终于得到平反昭雪。

有关部门拨乱反正,确认张肖白并没有贪污,便把当初拿走的钱退还给张肖白。

院长职务恢复了,张肖白像获得新生,又抖擞精神,铆足了劲,集中精力构思仁济医院的改革与发展大计。这也成为张肖白医疗事业突飞猛进的重要时期:精英荟萃、薪火相传。张肖白躬身亲为,强化管理,倡导科学钻研精神,“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患者”,“病人的感受才是最重要的”,让患者花最少钱最快地治好病。张肖白说:“医院的未来还是要靠年轻人。”

 

11

为了医院,她慷慨解囊

 

认识张肖白的人都说:“我们的张院长如此慷慨大方,简直无人能及。”

在大家心目中,张肖白性格豪爽,向来视钱财如身外物。但医院发展的需要,医生和员工的冷暖,点点滴滴,她都时刻放在心上。

说不出有多少回、多少个场合了,她都自掏腰包干事情,自掏腰包帮助别人。

“只要她知道哪位职工有困难,她都会主动帮助。有时候,她悄无声息地给了钱就走。在仁济医院,很多职工受过她的恩惠,他们都非常感激她。”

“她特别关心年轻医生。如果年轻医生出差,她都会掏钱给年轻医生在路上花费,二三十元不等(当时工资低,二三十元相当于普通员工一个月的工资)。”

“张肖白外出参加会议,回来时都给医院员工带来礼物,有一次给每位女士送一块手绢,给每位男士送一支钢笔。”

“大凡遇上节日,她会自掏腰包,让后勤部按标准给大家加菜。多少年来的中秋节,张肖白都会自掏腰包,把一沓钱交给医院办公室,按每个科室30元的标准购买月饼、水果等食品,一一分发给大家。”

“许多时候,张肖白还掏钱给托儿所的小朋友买衣服穿,让他们一个个穿得整整齐齐,十分神气。”

让医院同仁记忆尤深的还有张肖白“最奢侈”的一次,她请大家吃了全鸭。那些鸭全身的骨头都剔除出来了,但鸭身依然是完整的。在那个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大伙儿从未吃过这么新奇的东西,都吃得很高兴——那不但是一种食欲上的满足,更多的是一种心理上的滋润。

在经济困难时期,江门市政府对张肖白这样的特殊人才是有补助的,比如粮票、布票甚至烟票等。办公室的人帮她把东西领了带回来,张肖白会把大部分送给大家。尤其令人难忘的是,夜晚的时候,各科室还派出代表,在医院饭堂前面的大草地上做丢手绢的活动,大家像小孩子一样团团围着坐成一个大圆圈,一边玩游戏,一边吃零食,大家玩得极开心。

类此事情不胜枚举。

▲1950 年张肖白( 前排右一)与医院医疗骨干

 

如果仅列举以上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的事例,还不足以说明张肖白多么慷慨无私的话,那么,她一次又一次慷慨解囊支持医院发展的事迹便更加震撼人心,一个个壮举无不让人动容,无不令人惊叹不已、肃然起敬。

前面说过,1954年张肖白终于得到平反昭雪。恢复原职时,确认张肖白并没有贪污,把当初拿走的钱退还给张肖白。

而张肖白并没有收回那笔钱,她想到的是仁济医院。尽管之前遭受极大委屈,但她毫不犹豫,慷慨地把那笔巨款全部用于购置医院的设备设施。当年的6万港元,按当时的汇率折算是人民币24万余元。当时的物价,城乡居民每人每月的生活开支大约为9元,一般工作人员的月薪是20—60多元。

这件事让医院的人都非常感动。

王淑贤说:“这可是一笔巨款啊!相当于一名普通工人数十年的收入呀!你全都捐赠出来了?”

张肖白大方地说:“是的。”

王淑贤说:“你平时一分钱都舍不得乱花,没有好家具,吃得也很普通,为什么不留给自己,哪怕留一部分,好好地改善改善自己的生活?”

张肖白说:“钱财如身外物。医院就是我的家,我热爱医院这个家。现在医院需要钱,将钱用来购置设备,发挥的作用更大。”

王淑贤赞道:“你的觉悟真高。”

张肖白谦虚地说:“相比起许多我尊敬的人如师兄白求恩等人,我这样做算不了什么。”

王淑贤听了,内心更加敬佩张肖白了。她感慨地说:“榜样的力量真是无穷啊。”

有一次,张肖白带领医院骨干到中山市取经,参观孙中山故居及中山纪念中学。那个时候,宋庆龄纪念室设在中学主楼的顶层。

据说,宋庆龄是当时领中国内地最高工资(579元)的人,但资料库保存的账目中,她却几乎没有一点积蓄,还经常要预支工资。这是因为宋庆龄除了生活基本开支外,将全部积蓄都捐给国家的慈善事业。

张肖白望着宋庆龄的照片,露出了崇敬之情,久久不语。也许在此时,张肖白想起了父母与孙中山的友情,想起了当年孙中山在加拿大曾送给自己的那块银元。

1961年,张肖白又把存放在加拿大银行的钱汇回祖国,用这笔她多年节约下来的钱,购买了X光机、心电图机等先进医疗设备捐赠给医院。

她在捐献文书里写道:“为了人民的健康,我决定向医院捐献3万港币,为医院购买仪器和手术器械。”

 

12

对待自己,她节俭得让人吃惊

 

张肖白对医院、对别人如此慷慨,对自己却十分抠门。

张肖白的母亲庄燕娴就是一个非常节俭的人。

庄燕娴回国后,衣服全是自己买来布料简单加工的,她的鞋子也是自制的,把黑色的粗糙的皮条往木板上一钉,就是一对木屐。她整天就穿着这双简单的木屐走来走去,完全没有归国华侨的富贵样。

庄燕娴养了几只鸡,不过平时是不舍得杀来吃的,要等到逢年过节的时候才会杀鸡补充营养。

张肖白的父亲张灵椿也是一个非常节俭的人。

提起张肖白对自己的节俭,人们都能讲出很多让人感动的事儿。

“我不想浪费。”这是张肖白经常说的话。

有一次,郭振仪医生跟随张肖白出差广州,参加医学界召开的一次会议,亲眼见证一件让她刻骨铭心的事情。

郭振仪以为跟领导出差可以吃香喝辣,可是没想到出差的那几天,张肖白比在家里过得还“寒酸”。

那次开会,宾馆住宿费由主办方提供,不收钱,但餐费要自己负责。宾馆旁边有一间早餐店,每份猪肝粥2毛钱,但张肖白觉得太破费了,不舍得吃,只要一份白粥。就这样,她的早餐只花了5分钱。

早餐如此简单,午饭该好好吃一顿了吧?可是张肖白在街上转了一圈,左看右看,走走停停,走得腿都酸了,最终才在一间面包店停下来。1个面包一角钱,她买了2个拿回宾馆,冲了开水吃了2个面包。这就是她的一顿午饭了。

为了省事,张肖白干脆在吃早餐的时候,顺便把面包买了回来,放在宾馆的房间里,午饭和晚饭的时候拿出来冲着开水吃。

一连几天,每天如此,张肖白吃得津津有味。

有一天傍晚开完会,大家从会议室里走出来,有一位认识张肖白的同行热情地邀请大家去饭店吃饭。

郭振仪心想,这下张院长终于可以改善一下伙食了吧。

谁知张肖白却客气地说:“不用了,不用了,我已经另有安排了。”

同行以为张肖白已在外面安排了饭局,于是作罢。

张肖白说的所谓另有安排,无非又是回到宾馆房间,冲开水啃2个面包而已。

 

13

老百姓心中的神医

 

张肖白被四邻八里的群众尊为“神医”,这一称号名不虚传。她学识渊博,医术精湛,医德高尚,自从到仁济医院行医以来,治愈了无数危重病人,多少条生命悬于一线的病人在她手上起死回生,因此声名在外。

有一天,仁济医院收治了一位腹大如鼓的女病人,经中西医反复检查,最初认定为肝硬化腹水。

张肖白临床观察,再经多方面细致的检查,结果正确诊断为卵巢囊肿,便果断地进行手术,割出了一个30多斤重的囊肿物,让病人很快恢复健康。

又有一天,医院又收治了一位腹痛、不能大便的病人。多位医生诊断为直肠癌。

这在当时可是不治的绝症啊!

张肖白凭着她丰富的临床经验,亲自动手,以套上指套的手指,伸进病人的肛门,反复转动,发觉内里有一团可以轻微转动的硬结物,断定不是直肠癌,而是积聚已久的块状粪便,便逐小粒将粪便掏出来,病人很快病愈。

又有一次,医院收治了一名七八岁的小孩,多位大夫断定为胃肿瘤,并已开出手术单,准备动手术。后来经张肖白及时详细地询问病史,又经过复查,观看X光照片,结果只是一般的胃病。

在张肖白的医疗生涯中,还有很多及时纠正诊断错误的事例。

有一天,张肖白的故乡梧村,有两位不到20岁的年轻人上门求医。一位是1935年出生的张伟池,另一位是同龄的青年张日新。

张伟池多年来脸色蜡黄,全身瘦骨如柴,容易疲累,村里的人都认为他一定大病在身,连他自己都以为生了什么不得了的绝症,恐怕活不了多长时间。

大家都劝他到江门找张肖白。

张伟池从未出过远门,听说要去江门看病,不由得心里发怵。为了给自己壮胆,张伟池还叫上了村里的青年张日新一起去。

当时交通很不方便,两人先步行到马冈镇,每人花7毛钱从镇上坐车到开平三埠,然后再从三埠坐汽车抵达江门车站,再转公交车到医院。

一路问人,经过一番折腾,他们到达医院的时候,已经是下午了。他们终于找到了张肖白。

当时,张肖白被“打倒”,但精神状态好,一双眼睛格外有神,神情特别温和可亲。

他们说明情况。张肖白认真地观察了张伟池的脸色,目光又落在他旁边的张日新脸上,然后说:“张伟池没什么病,不用担心,但张日新有点麻烦,可能得了肺痨。”

这话让两人大吃一惊,他们都愣住了。张日新听了,犹如晴天霹雳,一时间惶恐不已。当时,肺痨可是人人谈之色变的绝症,他本来只是陪同张伟池来看病而已,哪想到自己竟然会患上绝症呢?

“别太担心,能治好的。”张肖白安慰张日新说,“我再叫医生给你看看。”

很快,张肖白叫来了王淑贤。王淑贤来了之后,得出同样的诊断:张伟池的病是小病,而张日新的才是大病——肺痨。

为了确保万无一失,张肖白开了单子让张日新去照X光。X光结果跟张肖白诊断的一样,张日新需要立即留医。

接着,张肖白对张伟池说:“你身体没大毛病,我给你开点药丸,你吃了很快就会好的。”

张伟池早就知道张肖白医术高明,现又亲眼看见张肖白仅靠“察颜观色”就断定同伴张日新患肺痨,心里惊叹不已。可是,想到素来健壮如牛的张日新病情这么严重,而自己长期以来骨瘦如柴,说不定还有什么暗病未被发现,因此他还是忧心忡忡。

张肖白明白他的忧虑,善解人意地安慰他说:“你不用担心,你吃了药丸很快就会好的。你主要问题是肚子里有虫,吃了药就没事了。”

原来,张伟池父母双亡后,是靠吃村里的百家饭长大的,能填饱肚子就算不错了,自然顾不上卫生问题,一来二去肚子里便长了虫子。肠子里窝着一窝虫子,自然吸收不了什么营养,所以就面黄肌瘦,身体虚弱。

当天晚上,张日新就在医院留医了,张伟池找了同村人在江门的亲戚家借宿了一夜。第二天,张伟池到医院向张肖白和张日新辞行。

张肖白脸带笑意地说:“伟池,我没有时间回村子,你们可以随时出来找我。”

其实村里的人都知道,当时,工作组正在清算她,以“贪污”为名批斗她,张肖白的境况非常糟糕。但她给张伟池的印象是乐观而自信的,似乎一点儿忧愁和烦恼也没有。

有一天,一位前来就诊的病人腹痛如绞,不断呻吟,要死要活的。经过医生会诊,大部分外科医生认为这种不明原因的腹痛,应该立即动手术,尽快为病人解除痛苦。

张肖白知道后,立即质问主张动手术的医生:“为什么不问清楚病人腹痛原因就开刀呢?”

医生说:“病人腹痛得厉害,有做手术的指征。”

张肖白再次质问:“你们有没有了解病人的饮食习惯?有没有了解病人最近的经历?”

大家面面相觑,摇了摇头。他们只知道病人痛得要命,急于为病人解除病痛,却没有仔细思考其中的原因。

张肖白严肃地说:“开刀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先给他检查体内有没有寄生虫吧。”

很快,检查结果出来了,正如张肖白预料的那样,病人是因为体内寄生虫作祟而腹痛。因为张肖白见微知著,患者免除了开刀手术,得到及时而有效的治疗。

原来,张肖白见病人的衣着是西江附近乡民的打扮,根据她的了解,他们向来有吃鱼生的习惯,还有从江河里捞螺炒食的习惯。而这些水生物往往含有寄生虫,倘若处理不当吃后会危害身体,所以当她知道患者不明原因腹痛后,马上联想到了寄生虫。

这个病例在外科引起极大的震动,同时也让全院的医生深刻地认识到:一名医生除了学习、进修,努力提高的医术之外,见识和阅历也很重要。

1963年秋,医院来了一位男性病人,同样腹痛难忍,医生对他进行体检时,发现他的上腹有不规则的硬块,临床诊断为胃癌。

张肖白在查房时发现了诊断问题。

于是,她详细询问病人病情,然后问:“你是从哪里来?”

病人忍痛回答说:“我从高明来。”

张肖白听了皱起眉头,似乎已经心中有数。她给病人进行细致的检查,然后说:“他不是胃癌,可能是柿石病。”

在场的医生都有点惊讶:“病人来自何处跟病情有什么关系呢?”

张肖白接着说:“如果一个胃癌病人腹部包块已可触及,表浅淋巴结已经转移了,他应该没有这么好的身体状况。作为一名医生,临床逻辑思维要缜密。高明地处山区,秋季柿熟,病人吃了那么多柿子,我们不应该忽略这个问题。”

后来,经过手术果然证实了张肖白的正确诊断,病人没患胃癌,只是杮子吃多了在胃里形成结石。

这也是广东省第一例柿石病例报告。

有一次,医院后勤人员邓便接到开会通知,于是抱着还未满周岁的儿子参加会议。

开会前,张肖白和邓便的儿子逗玩了一会儿,然后立即吩咐邓便说:“一会儿开完会,你抱孩子来找我。”

邓便莫名其妙,困惑地点了点头。

会议开完,邓便抱着儿子找到张肖白。

张肖白说:“你们跟我去诊室。”

邓便一边走,一边焦急地问:“怎么啦?”

张肖白说:“没什么大不了的事,我刚才和你孩子逗玩时,从你孩子的声音中听出一点杂音。”

来到张肖白的诊室,张肖白立即对小孩进行检查。

“你的孩子患了肺炎。”张肖白告诉邓便,又见邓便惶惑不安,微笑着安慰她说:“不要紧张,我给你开药,孩子很快会好的。”

果然,邓便的孩子打了几针,病就好了。

邓便心存感激,逢人便说:“真神奇,张院长只抱一抱我的孩子,就发现问题了,幸亏张院长及时发现啊。”

 

一位名叫何玉芳的女士多年来体弱多病,患有风湿病,因涂抹一种中草药油有些见效,自以为喝下去会更有利于病情,不料引起药物中毒而吐血。

这可把她的女儿李桂贤吓坏了,她立即打电话给张肖白:“我妈吃药油呕血了!”接着,李桂贤立即将母亲送到医院急救。

当时,张肖白正在吃饭,她二话没说,直奔抢救室全力抢救。

经过一番抢救后,何玉芳的呕血是止住了,但同时医院也下了病危通知书。

一位抢救医生拿着病危通知书走出抢救室,见李桂贤正在外面眼巴巴地等着,便同情地摇头说:“阿贤,看来你妈很难过这一关了。”

李桂贤只是伤心地哭,什么也说不出来。她知道,哪怕她不说,张肖白也会全力以赴地抢救任何一位病人的。

是的,张肖白是不会放弃任何一线希望的,抢救仍在继续。几个小时过去了,李桂贤焦急如焚。当张肖白大汗淋漓、疲惫不堪地走出来的时候,她轻轻摸了摸李桂贤的肩膀,小声说:“你母亲的病情已经转危为安。”

李桂贤终于松了一口气。她的母亲在医院里继续治疗大半个月,病情大有好转。此后,张肖白对症下药,又根据何玉芳的实际情况,给她开另一种药调理身体。

说来神奇,何玉芳服药后,流了三天三夜的汗,身体竟然变得越来越好了,多年病秧子的母亲经张肖白妙手回春的医治,竟然龙精虎猛起来。

后来,何玉芳活到88岁。

 

14

怒放的生命

 

张肖白是一个闲不住的人。20世纪60年代以来,她的足迹遍及新会、开平、台山、鹤山、高明、德庆、斗门、中山等城乡,经常翻山越岭,上门替农民治病。她这种忘我的工作精神和崇高的医德,令人钦佩,口碑载道。

有一次,为了上门救治一位病重的农民,张肖白来回走了30里的羊肠小道,终于让病人脱离了险境。

 

张肖白的名字已在群众中广为流传。她凭着妙手回春的医术,闻名远近。人们无比敬佩她的医术和医德。

她带队到乡村巡回应诊时,凡是她出现的地方,病人都会蜂拥而至。不管走多远,不管等多晚,群众都前来找她诊治。她的诊点,患者排着长长的队伍等候。

然而,只要还有病人,张肖白都会一直坚持诊治,对病人的态度永远是温和的、有耐心的。因为看病的人实在太多,同行的3名医生便轮流代她抄处方,一个医生写得累了,再换另一个医生,直到大家写得手都累了,张肖白还是精神奕奕地给患者看病。到了晚饭的时候,患者仍然不愿意散去,张肖白一直坚持把所有的患者都看完了,才由乡民打着煤油灯照路送她返回住处。

当地的党政领导人心痛了,都劝她减少诊治病人人数,避免过分劳累。

她却说:“我们医疗队下到农村,是要替广大农民服务治病的。病人要求我看病,怎能不看啊?我少看一位,心里不踏实,便多一分不安。”

1966年2月8日,元宵节过后的第四天,春节的气氛刚刚落下帷幕。张肖白又带领医疗队下乡到斗门巡诊了。

 

 

这一天,春寒料峭,下着毛毛小雨,寒气迫人。四邻八里的病人或病人家属,不顾天寒地冻,冒着冷雨赶来看病。因为看病的人太多,她一直忙到傍晚掌灯时分。最后,张肖白来到小乡村一位患病农民家中。看完病,她一边嘱咐病人如何用药,一边收拾医药箱。见外面下着小雨,于是她和同事撑起带来的雨伞,准备一起出门。

这家农户病患打开手电筒,正感激地送行,并说:“天黑路滑,路上要小心啊!”

张肖白和同事道了谢,转身告辞:“好的,没问题。”

当张肖白伸腿迈过门槛的时候,意外发生了。只听到“扑通”一声,她毫无征兆地摔倒在地上。同事和农户吓了一惊,连忙把她扶起来。

在这一整天四处巡诊里,张肖白带领巡诊医疗队下乡。她像平时一样关心着病人,关爱同事,谁也没有想到,那个时候,张肖白已经进入生命的倒计时,谁也不知道病魔已经在她身上潜伏了多长时间。

同事知道不妙,连忙把张肖白送回北街医院。拍片一看,大家都倒吸了一口凉气,天塌下来一般失声惊叫:“啊!肺癌晚期,而且已经转移,导致骨癌。”

消息传开,北街医院同仁都不敢相信,肺癌晚期已到了转移到骨头的程度。大家经过商议,决定把张肖白送去广州肿瘤医院求治。

张肖白日渐一日消瘦,状态时而稍好时而变坏。大家都期待张肖白能出现奇迹,战胜病魔。

她知道自己的病情已经发展到什么程度,但她强忍痛苦,以顽强的意志挺立着,坚持与病魔作斗争,就像她坚信自己能像她医治好的众多急危患者一样,度过生死关头。

当领导前往广州探望张肖白,并询问她对组织有什么要求时,张肖白默默地摇了摇头,过了一会又缓缓地说:“我病好之后,请你们批准我退休,辞退院长职务。不过,我退休后要更好地当医生。”

在广州肿瘤医院里,她的激情继续在燃烧,她的生命继续在怒放。

后来,张肖白的病情在不断地恶化,肺癌已向脊椎转移,病魔极其残暴地蚕食着她的躯体,发展到连杜冷丁都无法镇痛了。但她依然强撑着一股精气神,眼睛偶尔一睁一合,像是有所期待。

最后,她要求返回北街医院。

救护车缓缓驶进北街医院时,数十名医护人员早就排在门口等候。当大家把张肖白抬下救护车的时候,她从床上坐起来,开心地朝大家挥手,一一叫出大家的名字,心情愉悦。

之后,面对探望她的同事,她总是脸露笑容。在人们的心里,张肖白永远有钢铁般的意志。

从广州回来一个星期后,也即1966年5月17日,张肖白病情加重,突然吐了一大口血,昏倒在床上,从此长眠不醒,享年69岁。去世时,她的双膝骨头彻底断折。

 

15

她活在我们心中

 

张肖白1923年11月从加拿大远渡重洋回国行医,到1966年5月走到生命的终点,走过了43年的历程,她的名字深深地刻在江门侨乡人民的心中,刻在祖国的土地上。

当年,那个毅然放弃了异国的优越环境,决意回来报效祖国的热血女子,也许没有想到这一路走来,会经历如此多的风风雨雨。但是事实证明,她一路走来,在无数次考验面前,不忘初心,肩负使命,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无论春夏秋冬,多少个日日夜夜,她都将热血洒在侨乡这块热土上,从不停止为祖国、为家乡医疗事业发展而努力奋斗的前进步伐,贡献了毕生的精力。

 

如今,张肖白虽然离开这个世界已经半个多世纪了,但她将永远活在侨乡人们心中。

穿越多年晦暗尘封的岁月,张肖白这个名字,以一种令人瞩目的光芒在大洋彼岸闪耀。

为了纪念张肖白对中加两国人民所做出的杰出贡献,加拿大卑诗省维多利亚市议会通过一项特殊的决议:把2012年12月8日定为“张肖白日”。

如今,张肖白铜像栩栩如生地坐落在江门市中心医院门诊部大厅的正中。她面容端庄,脸带微笑,与生俱来的英气中透出坚毅的神色,彰显出一种为侨乡医疗事业不忘初心、热血洒春秋的坚定气概。

转自:张启雄、谭月韶
上一篇:朱经武:高温超导研究的先驱者
下一篇:为广东侨乡文化辛勤耕耘的学人群体| 张国雄

首页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 http://www.hnwhrzx.com 海内外资讯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