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华文媒体联盟与河南日报社签定长期合作战略协议

国际华文媒体联盟与河南省侨联签定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两会连线】马来西亚海内外传媒集团主席续炳义: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是传播贵州好声音的关键

海南省侨联牵手国际华文媒体联盟助力自贸港建设再拓海外新舆境

国际华文媒体联盟与海南省酒店与餐饮行业协会签订海外宣传战略合作协议

马来西亚驻华大使春节前夕与海内外传媒集团主席同贺新春共话冬奥

劳动人民的“红线女”

发布时间:    浏览量: 105728   来源: 海内外资讯

口述|马鼎盛  整理|梁小恩

 

    我的母亲“红线女”,原名邝健廉,是广东开平人,1925年12月出生于一个艺术之家。母亲一生致力于粤剧艺术,演过近百部粤剧,拍过90多部电影,成功地塑造了古今中外各类妇女的艺术形象,开创了独树一帜、迄今为止中国粤剧史上花旦行当中影响最大的唱腔流派——红派艺术,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称誉。

 

    母亲一生演绎的作品甚丰,代表作《荔枝颂》《昭君出塞》等被视为粤剧唱腔的经典。2009年10月11日母亲荣获首届“中国戏剧终身成就奖”,2010年获得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终身成就奖和广东首届文艺终身成就奖。母亲这辈子对艺术的奉献和她的爱国情怀是不可分割的,因为热爱自己的国家、自己的民族,她才能这么热爱粤剧艺术,正如母亲自己所说的那样:“我的生命属于艺术,我的艺术属于人民。”

 
“南国红豆”别样红
 

    母亲自幼家道殷实,兴趣广泛,由于出身粤剧世家,加上南粤文化的耳濡目染,打小痴迷于话剧、京剧、汉剧、粤剧等。1938年,母亲14岁,随我的外婆赴香港,师从母亲的舅母学习,一开始艺名叫“小燕红”,后来因为喜欢“红线盗盒”的侠义故事和个中精神,改艺名为“红线女”。

红线女与次子马鼎盛 红线女艺术中心/供图

 

    抗战时期香港沦陷,母亲在广州认识了粤剧大师马师曾,即我的父亲,并参加了他的剧团。1942年七八月间,母亲跟随父亲带领的剧团进入广西演出,为了配合抗日战争宣传,以及为抗战筹款劳军义演,主要是演出父亲自己编写、痛斥汉奸卖国贼的《洪承畴》等戏剧,借古讽今。观众反响强烈,每演必满座。特别是这个戏的最后一场,借戏剧中的人物,痛骂洪承畴叛国降敌,卑污无耻,连妓女也不如。有一段〔双星恨中板〕“衰汉奸,病汉奸,千刀千刀理该斩……”由独唱到全场合唱,节奏由慢而快,气氛越唱越激烈,整个剧场掌声如雷,群众高呼“打倒汉奸卖国贼”,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1944年五六月间,日本侵略者加紧沿湘桂铁路向广西进犯,桂林危在旦夕,母亲临危不惧,与剧团其他成员积极投入“保卫大桂林”的救亡宣传中,大大激励了中国军民的抗战救国斗志。1944年,母亲嫁给了比她年长24岁的马师曾。1946年抗战胜利后,母亲定居香港。在香港的10年,她拍过近百部电影,是粤剧、电影双栖影星。新片上映时,观众祝贺她演出成功的花牌曾有3层楼那么高。然而,就在母亲在电影艺术事业的巅峰时期,她却不甘做摇钱树,用私房钱组建真善美剧团。20世纪50年代初,又组建了红星粤剧团。1952年,她在演出《一代天骄》《王昭君》,改编《蝴蝶夫人》和莎士比亚名著中,根据自己的天赋、嗓音条件,在传统旦角的基础上,融入京腔、昆腔演唱艺术和西洋美声技法,创造了使海内外观众为之倾倒的“红腔”,把粤剧旦角唱腔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而母亲也因此成为举世闻名的粤剧表演艺术家。1955年,受周总理的亲切邀请,母亲放弃了在香港极为优厚的物质待遇和如日中天的电影事业,怀揣着一颗那个年代特有的赤子之心回到广州,自此为粤剧艺术奔走终生。当时毛泽东主席曾为她写下:“活着,再活着,更活着,变成了劳动人民的红线女!”

1956年,马师曾、红线女随广东粤剧团赴北京演出《搜书院》,周恩来总理冒着严寒,自掏腰包到场买票看戏。图为散场后,他站在舞台边与演员谈心 红线女艺术中心/供图

 

    母亲让粤剧“红腔”传遍大江南北,遍及东南亚和美洲。苏联和东欧的评委也被母亲的参赛节目《昭君出塞》所征服,心悦诚服地送上“莫斯科世界青年联欢节金奖”。颁奖典礼结束后,面对热情的评委和观众,母亲盛情难却,加演了《荔枝颂》,赢得了连绵不绝的掌声。金日成和胡志明更是点名要看她的表演。因为母亲主演了一出出经典粤剧,广大观众好评如潮,敬爱的周总理把“南国红豆”的赞誉给了广东粤剧。

 

 
一代“红腔”颂人民
 
 

    母亲时常说:“无论遇到多大困难,多少磨难,我都要竭尽所能,为人民服务、为人民献艺。”因“文化大革命”,母亲曾离开舞台13年3个月。母亲对那段往事记忆犹新,也刻骨铭心。母亲说,那时每次开会都要唱歌,但不许她唱,于是她就在心里唱。养鸡时没人看见,就抓紧机会练功,喂鸡时吊几声嗓,打雷时喊几大嗓。即使身居仅4平方米的陋室,也不忘练身段、摆舞姿、走台步、跑圆场。因为她始终对自己充满信心,总是告诉那些红卫兵,毛主席知道她,周总理知道她,她不是反革命。母亲坚信自己以后还会演戏,所以一直很乐观,即使面对种种辱骂和困难,也总是一笑置之。

 

    1996年5月,红线女艺术中心在广州成立。母亲和同事们努力把中心建设成收藏、展示、传播红派艺术的殿堂。它不仅是粤剧爱好者参观、学习、娱乐的场所,也是海内外艺术交流、联谊的沙龙;不仅是红派艺术学术探讨、理论研究的园地,也是粤剧艺术探索、创新的阵地。当时母亲动情地说:“我喜欢这句古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我永远记得毛泽东主席曾写信鼓励我,要成为劳动人民的红线女。我要竭尽所能,为人民服务、为人民献艺。所以,我还要进步,还要努力。”

 

博采众长自成一派

 

    母亲始终认为,粤剧艺术是发展的艺术,不是封闭的,是可以与时俱进的。她上山下乡、深入生活,去体验人物的真切情感。母亲拜中国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先生为师,请教梅派唱法,请京剧艺术大师程砚秋帮助设计身段与水袖,请著名昆剧表演艺术家俞振飞指点《桂芝告状》,请中国花腔女高音歌唱家及声乐教育家周小燕为她丰富《思凡》唱腔,还有昆曲名家朱传茗、歌唱家郭兰英、王昆等,都是她恭心请教的对象。母亲把所学所识所获都化成了艺术血液,她在继承粤剧传统的基础上,吸收、借鉴京剧、昆曲、话剧、歌剧、电影以及西洋歌唱技巧,加以融合创新,大大丰富了自己的艺术素养,最终完成了红派艺术的创造。梅兰芳先生曾评价她的表演已达到了“化有形为无形”的最高境界,特别是1965年推出的作为粤剧现代戏里程碑的《山乡风云》,寄托了母亲无限的真挚的爱国情怀。为了演活角色,母亲还特意体验军旅生活,摸爬滚打,射击居然可以打到9环。1966年,她曾在上海人民大舞台连演15场《山乡风云》。周恩来总理看完演出后高兴地说,没想到一个弱女子,竟能把革命女英雄演得这样成功。

1984年,母亲在广州中山纪念堂举行粤剧戏曲独唱会,这是中国戏曲艺人的首次个人演唱会,也是母亲在“文化大革命”后首次登台。而后,她又尝试用钢琴、交响乐为粤剧伴奏。直到79岁的时候,母亲还为首部粤剧动画电影《刁蛮公主戆驸马》担任剧本改编、导演、艺术总监,并亲自为剧中的凤霞公主配音、配唱,因为她希望能够让小朋友了解粤剧。该片获得巨大成功,2004年荣获第10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美术片奖。2007年,她的弟子蒋文端带着《山乡风云》重返上海滩,让她倍感高兴,同时母亲也坦言:“抢救粤剧遗产,扩大粤剧市场,时不我待!”

 

     2009年粤剧申遗成功后,母亲却感到了一丝担忧,因为现在的粤剧演的还是一两百年前的题材,现代元素完全缺失。所以母亲对于新编现代粤剧的创作演出极为关注,现代粤剧《青春作伴》便得到了她的大力支持。作为第23届白玉兰奖的参评作品,由广东粤剧院出品、广东粤剧青年团演出的现代粤剧《青春作伴》讲述了一位女大学毕业生文青,在遭遇家庭分崩离析、工作前途渺茫、男友移情别恋、好友横刀夺爱等一连串挫折后,选择来到农村做了一名“村官”的故事。全剧时长2小时15分,剧情悲喜结合,并融入了大量青春元素,更糅合了舞台剧、歌舞剧、话剧的特点和手法,如开场“潮爆”的街舞和现代舞及男女配角边跳边唱的“粤风恰恰”。母亲看了这个充满青春气息和活力的大型新编现代粤剧,感到兴奋,她动情地说:“这是一出好戏!经过打磨一定能成为令全国瞩目的艺术精品!”

 

    母亲对广州粤剧院的发展充满拳拳关怀。她经常关心过问、指导广州粤剧院的工作,并且担任该粤剧院很多戏的艺术指导,亲自带队前往多地演出。1990年1月30日,为培养粤剧人才,学习、继承、弘扬粤剧艺术,根据母亲的建议,在广州市委、市政府和市文化局的关心支持下,广州粤剧院成立了小红豆粤剧团。1994年,更名为广州红豆粤剧团。1990年至1997年,母亲亲自担任红豆粤剧团团长兼艺术总监,推出了粤剧《刑场上的婚礼》等多部精品力作。

2008年10月18日,红线女指导广州荔湾区少年宫粤剧班小朋友 红线女艺术中心/供图

 

    2007年,广州红豆粤剧团排演《刑场上的婚礼》,欧凯明饰演周文雍、崔玉梅饰演陈铁军,母亲亲自担任艺术总监,并在剧中伴唱。该剧展示了革命先烈周文雍和陈铁军的爱国主义情怀,歌颂了先烈坚守和奉献的革命精神,首演以来,获得巨大成功,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在第九届中国艺术节获“文华大奖特别奖”。

 

    为精益求精地排练好粤剧《刑场上的婚礼》,打造粤剧精品,母亲连续一个星期观看指导该剧排练。她与导演谢平安充分交换排演意见,对剧本作出了更合理的修改。2009年2月23日中午,母亲仅买了个汉堡包充饥,就直接驱车到江南大戏院观看彩排,现场对舞美、字幕、主演的唱腔等都提出了中肯的意见。排练结束,母亲已经非常疲惫,离开剧场半途,又突然想起还有几个问题没有告诉演员,随即立即折返现场。她先是在茶水间里亲自教苏大姐的扮演者出场时的一段念白,又在后台找到了阿钟的扮演者,请他注意处理演出细节,提出剧中阿钟在码头上帮陈铁军赶走两个小混混后,可一手把竹篙撑地竖起来,另一只手叉起腰,这样处理后人物性格就鲜明多了……

 

    2009年5月至2011年7月,母亲先后超过5次亲自带队前往杭州参加第三届全国地方戏优秀剧目(南方片)展演,赴上海演出《刑场上的婚礼》,出席上海市文联组织的《刑》剧专家研讨会,赴北京梅兰芳大剧院演出《刑场上的婚礼》,等等。

 

    为了重新唤醒逐渐被青少年淡忘的传统文化基因,母亲一直努力摸索一种积极有效的形式向青少年推广粤剧。在新世纪到来之际,她提出将粤剧改编为动画电影的构想,并亲自着手改编剧本。经过4年的努力,终于拍摄出世界第一部粤剧动画电影《刁蛮公主戆驸马》,引起全国戏剧界轰动。

 

改革创新育新人

 

    20世纪80年代以来,面对粤剧舞台演出的不景气,母亲极力奔走呼号,身体力行,为振兴粤剧不遗余力。尽管粤剧在传承和发展上面临新的挑战与考验,但母亲对粤剧的活力从未怀疑,“粤剧的传统要坚持,但粤剧也必须要改革,推陈出新,为时代服务,为观众服务。现在粤剧人才很缺乏,创新才是粤剧的生命。”母亲的入室弟子——国家一级演员、红豆粤剧团团长欧凯明,国家一级演员郭凤女、苏春梅,广东珠海粤剧团赖琼霞,国家一级演员、江门市粤剧团艺术总监余阳丽等,都是母亲亲自引荐或亲手培养的。为了把粤剧拔尖人才欧凯明引进到广东,母亲不顾年事已高,于1992年多次不辞劳苦前往广西南宁协商,傲骨铮铮的母亲甚至不惜放下身段,亲自向相关部门的领导鞠了3个躬,母亲求贤若渴的精神终于感动了相关部门的领导;余阳丽也是被母亲从湛江招来广州的,当时余阳丽只有10岁。作为特困生的余阳丽没有能力购买入读粤剧学校所需的席子、蚊帐、被子等生活用品,母亲和其他老师就张罗帮她购置。欧凯明、郭凤女、苏春梅、赖琼霞、余阳丽等也不负母亲的厚望,都成了粤剧界的台柱,成了红腔艺术的传承人,当中不少人还荣获中国戏剧界最高奖梅花奖。其中,入室弟子欧凯明在1994年就凭借《武松大闹狮子楼》中的精彩表演,获得了广东省首届粤剧演艺大赛金奖,1995年又斩获中国戏剧界最高奖梅花奖。

 

    除了关爱自己的学生,母亲也时刻关注年青一代对粤剧的兴趣和学习,为“南国红豆”培养新苗。其实早在40年前,为了延续粤剧的传承,母亲就走遍广东各地,招募了一群十一二岁的少年,在广州办起广东省“五七”粤剧训练班。后来,红线女艺术中心在广州成立,母亲一直在那工作,直到她逝世前一天,她依然站在讲台,为广东粤剧学校学生的表演点评,间或亲自示范唱一段,手把手培养未来的粤剧“种子”。红线女艺术中心可以说是母亲的第二个家,每天都向公众免费开放,只要是对粤曲表现出喜爱之情的孩子和年轻人,母亲都愿意倾囊以授,以至于周末假日,红线女艺术中心成为粤剧新苗的乐园。

 

    母亲的一生,是伟大的一生,也是为粤剧艺术、为人民艺术献身的一生。她这种心向祖国、情系人民的赤子情怀,对党坚贞不移、一往情深的理想信念,时时影响着我们,使我们乐观、勇敢地度过了艰苦的知青生活和物质困乏的日子;她这种呕心沥血、甘为人梯的高尚情操,勇攀高峰、精益求精的艺术进取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永远铭记。

 

        [口述者:马鼎盛,广东省政协委员,马师曾和红线女之子]

上一篇:尤今:登上新加坡文学奖最高荣誉殿堂
下一篇:朱经武:高温超导研究的先驱者

首页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 http://www.hnwhrzx.com 海内外资讯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