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华文媒体联盟与河南日报社签定长期合作战略协议

国际华文媒体联盟与河南省侨联签定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两会连线】马来西亚海内外传媒集团主席续炳义: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是传播贵州好声音的关键

海南省侨联牵手国际华文媒体联盟助力自贸港建设再拓海外新舆境

国际华文媒体联盟与海南省酒店与餐饮行业协会签订海外宣传战略合作协议

马来西亚驻华大使春节前夕与海内外传媒集团主席同贺新春共话冬奥

尤今:登上新加坡文学奖最高荣誉殿堂

发布时间:    浏览量: 155726   来源: 海内外资讯

口述 尤今 整理 麦博恒

 

口述|尤今 整理|麦博恒

尤今

    

    我原名谭幼今,祖籍台山市台城白水村委会大岭厚村,1950年10月10日出生于马来亚北部的怡保镇。数十年来,我从事文学创作,辛勤笔耕,迄今为止,先后在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美国、欧洲、中国出版了140多部书,包括小品文、游记、散文和小说,达千万字以上。1991年,我成为新加坡首届“新华文学奖”唯一得主,这是新加坡文学奖的最高荣誉,对我鞭策极大。

 

以“尤今”之名入文坛

 

    1902年,我的祖父为了谋生,从台山漂洋过海,来到马来亚,父辈已是土生土长的当地人,我是第三代。小时候我家里非常穷,住在茅屋里,但我们有很丰富的精神生活。这精神生活像灯一样,把物质照得很亮很亮。

 

    父亲生性爱书善文,又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与爱国精神。1941年12月,日军占领马来亚,他与马来亚军民在丛林中进行了三年艰苦卓绝的抗敌斗争。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父亲前往马来亚北部开发锡矿,后来成为一家酒店的老板。后来酒店便成了谈诗论文的场所,天天高朋满座,谈天说地,就是有顾客来了,父亲也顾不上做生意。父亲还慷慨献出美酒佳肴,让他的朋友酒醉饭足,纵论天下,有时意犹未尽,干脆将一瓶瓶好酒让朋友带走。酒店经不起这般折腾,不久就关门停业。但是,父亲仍不改初衷,又办起《迅报》,专门谈文化、谈社会、谈理想,母亲担起撰稿人的职责,在上面撰写长篇连载小说。但是,这份纯粹为理想和一时兴趣而办的报纸,经受不起时间和困难的考验,挣扎了两年,最后还是闭馆告终。

 

    我就是在这样一种环境中成长起来,从小便徜徉在绚丽多彩的文学世界之中,父母舞文弄墨,广交朋友,我耳濡目染,随处可见的报纸、书籍给我幼小的心灵开启了一扇通往文学的窗口。我觉得离开了书就像鱼离开了水,活不下去。小学毕业时,我已经读完了大部分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如《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聊斋志异》等,同时,我还阅读了大量童话书籍,如《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还有各种各样的成语故事。

 

    当时,我家附近有个书摊,很多像我这般大的孩子都在那里租连环画看。那些连环画大都是武侠、打斗题材的,没有什么文学价值。于是,我就产生了一个念头:等我长大了,一定要写有益的作品让他们看。小学五年级时,学校老师出了一道作文题《我的志愿》,我便以《我想做个小小童话家》为题,写了长大要当一名童话家的理想,作文受到老师的表扬,并作为范文在堂上宣读和评讲,老师还说我文章的结尾部分是神来之笔。我受到了极大鼓舞,把这篇文章寄往报社,后来报社将这篇文章发表了。

 

    文章的发表对我是莫大的鼓励,我决心认真地写下去,从那时开始,一直到今天我都没有停止过。我换了几份工作,为人妻,为人母,有些嗜好因为时代的变迁而放弃了,只有阅读和写作伴随着我的一生。

 

    1958年,我家迁往新加坡定居,父亲成了建筑工程承包商,生意应接不暇,家境日渐丰厚,能供我上大学。1972年,我考取了新加坡南洋大学中文系文学学士学位,并获第一名金牌奖。一年后,我又考取了中文系一等荣誉学位。

 

    学生时代,我写作文是为了发表,而不是享受写作,所以那段时间我的作品都有很刻意的雕琢痕迹,而显造作。我爸爸就曾给我当头一棒。我有一篇写《渔家苦》的文章,写一个捕鱼人家怎么在生活线上挣扎,我给爸爸看,爸爸看完后很久不出声,然后说:“你对捕鱼人家懂多少?如果你不懂的话,你这些都是闭门造车的文字,闭门造车的文字怎么会有它的活力?”这话让我知道了创作是离不开现实生活的,永远不要去碰自己不熟悉的题材,因为那个是塑胶花。要让作品有鲜花的亮泽,发出鲜花的香味,就必须让植物扎根于泥土,泥土就是生活。从此,我醒悟过来,我的笔下就找不到不属于我生活范畴里的文字。如果写我不熟悉的范畴,我会去做很多工作。

 

    到了大学之后,我对写作的爱慢慢开始是源于内心,但文字的功力还不是很深厚,作品里有努力的痕迹。直到形成了自己的写作风格之后,写作就好像是水到渠成的东西,不再是刻意雕琢,文字像水一样很自然地流出来。但我还是会善待它,不断地给它吃补品,它也会报答我。

 

    在这种孜孜不倦精神的驱动下,大学期间,我完成了短篇小说《飘》,投稿参加比赛前,我想给自己起个笔名。父亲给我取名幼今,幼者,不足也;“今”指的是现在。“幼今”意为“现阶段的我学问不足,必须努力进取”。我认为自己“过去努力不竭,今日尤当如此”,于是用了“尤今”这个笔名。《飘》一文获得新加坡“全国五大短篇小说创作比赛”第二名(第一名空缺)。从此以后,“尤今”这个名字便频频出现在世界文坛中。

 

《沙漠中的小白屋》让我一举成名

 

    1973年,我大学毕业,想当一名记者,但是当时新加坡报馆没有空缺,只好受聘于新加坡国家图书馆,从事采编工作。三年的图书馆工作,使我进入了一个知识的海洋,我认真吸吮着书的营养,为日后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76年,我终于如愿以偿进入了新加坡的华文报馆《南洋商报》,担任外勤记者。我谨记父亲对我的教诲,不断地深入实地采访,终于在1978年出版了新闻特写集《社会鳞爪》,1979年出版了小说集《模》。这些作品忠于生活、注重真实,情感特色浓富,出版后,佳评如潮。

 

    后来,为了照顾孩子,我再三考虑,决定结束记者生涯,选择了教书的职业,当了一名中学华文教师。我教的是大学预修班的孩子,在我看来,每一个人都是一本书,我教他们,接触他们,聆听他们,因而我也写了一系列以新加坡青少年为创作对象的书籍。我在教师岗位上奋力创新,改变了课堂上“命题作文”的传统方式,组织学生“走出斗室,实地采访”,取得了突出的成果,引起了新加坡社会公众的广泛重视和好评。

 

    我的丈夫祖籍在今海南省,是新加坡高级工程师,被派遣到沙特阿拉伯工作,为期三年。1979年,我前往沙特阿拉伯与丈夫相聚,我们住在山脊的小白屋里。该地是沙漠地带,环境恶劣,昼夜温差大,且风大、沙浪大,当大风刮起来的时候,沙助风势,风助沙威,劈头盖脸地袭来,一浪接一浪打在小白屋上,小白屋摇曳作响,恰似鬼哭狼嚎,令人胆战心惊。我孤守在家,有在惊涛骇浪中痛苦挣扎的感觉,但沙特独特的风土人情却让我留下深刻印象。因尚在襁褓的孩子水土不服,一年以后,我只得回到新加坡。

 

    沙特这段刻骨铭心的经历令我文思泉涌,我写出了散文游记《沙漠中的小白屋》,以我在沙特生活为题材,不仅写出异国风土人情、宗教习俗鲜为人知的奇异色彩,而且反映出异邦朋友的言谈举止、思想情感。该散文游记于1986年由新加坡友联书局出版后,震撼了星岛文坛,新加坡书业发展理事会给我颁发了华文最优秀作品奖。

 

    《沙漠中的小白屋》的发表,标志着我的创作走向成熟。我的作品分主要有四类:小品文、小说、游记、散文。其中,我写得最多的还是游记。而游记中,以“人物”作为描写重点的占百分之九十以上。旅行是丰富我生活的一种方式,间接帮助了我写作,让我开阔了视野,而且我的生活观、价值观通过旅行不断地在调整,这些都不露痕迹地流进了作品里面。迄今为止,我的足迹已遍及亚、非、欧、美、澳及北极圈的80多个国家和地区。我自认是个“恒远不累的旅人”,而秦牧先生则说我是一个“大旅行家”。梁羽生先生曾评价我的作品说:“古人说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我似乎也可以说尤今的小说是‘小说中有游记’。”

 

新加坡首届“新华文学奖”的唯一得主

 

    我的写作向善向美,特别是对生命、生活的热爱。我不想通过文章来说教,我认为,好的文学作品应该是以糖霜来包裹黄连的,应该是以好的素材、好的文笔,让对方甜滋滋地吃下去。我觉得文字是有使命的。记得有一次在南昌签书,有个少妇排到我面前之后,抓住我的手,不停地哭。她说,她随丈夫从上海来到南昌,是读着我的书度过了无数个熬不下去的日子。

尤今作品《聆听文字的声音》

 

    由于我辛勤努力,1991年我获得了新加坡第一届“新华文学奖”。该奖项只颁发给最具代表性的一位作家,是新加坡文学奖的最高荣誉。它的评选十分严格,基本条件是:被评选者的著作必须质量皆佳;最少已出版过10部著作;评选当年最少要出版过两部著作;并善于创作各种作品;在国内外均有著作、文章发表;还要积极参加团体活动,推动文学发展。

 

    我笔耕不辍,为中华文艺的繁荣作出了应有的贡献。我的《叙利亚的卖水人》《绿毛龟》《另一种“赞美”》曾被中国大陆选为学生语文课教材。重庆师范大学甚至成立了“尤今研究中心”,这也是中国第一个以单个海外作家命名的学术研究机构。

 

    我常自助旅行,回到故土,感受祖籍国的大好河山,曾去过海南、广东、云南、四川、江西、北京和东北三省,并写下了许多作品。

 

    1995年3月,我回故乡台山寻根问祖,圆了我长久悬在心上的“还乡梦”。我带走故居被熏黑的瓦片,又摘下了屋边石榴树叶。我在《美丽的胎记》写下这样的字句:“台山的一草一木于我而言都具有非凡的意义,因为它们蕴藏了一份一出世便深入地埋下的感情;更明确地说,台山就是附在我身上的一个极其美丽的胎记啊!”

转自: huaxiamagazine

上一篇:陈子褒:中国著名平民启蒙教育家
下一篇:劳动人民的“红线女”

首页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 http://www.hnwhrzx.com 海内外资讯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