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办公厅等六单位联合举行国庆招待会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

国际华文媒体联盟与河南日报社签定长期合作战略协议

国际华文媒体联盟与河南省侨联签定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两会连线】马来西亚海内外传媒集团主席续炳义: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是传播贵州好声音的关键

海南省侨联牵手国际华文媒体联盟助力自贸港建设再拓海外新舆境

国际华文媒体联盟与海南省酒店与餐饮行业协会签订海外宣传战略合作协议

情倾家乡教育事业的黄球

发布时间:    浏览量: 96709   来源: 海内外资讯

口述|余思领   整理|钟国权

    黄球,字耀寰,1921年出生于广东新会城郊大端里,旅港实业家,曾任广东省政协常委。他爱国爱乡,热心家乡社会公益事业,更积极发动侨胞回乡支持家乡发展,贡献巨大。为表彰其高功盛德,新会市人民政府于1992年10月15日授予他“新会市荣誉市民”称号,并向他颁发了“振兴新会贡献奖”的“金钥匙”。2017年12月30日,慈善家黄球驾鹤仙去,享年97岁。(图片来源:《新会侨报》)

独闯香江

   

    我跟黄球相识将近30年。20世纪80年代末,因为工作调动,我从环城镇工业办调到镇侨务办公室,因而有机会接触并与黄球成为推心置腹的“忘年之交”。

 

    黄球出身贫寒。1931年,其父只身到南洋谋生,留下一家7口挤在一间破旧的祖屋艰难度日。1939年,日本侵华,黄球怀揣8角钱远走香港。为了生活,黄球做过码头装卸工、街市小贩、长途汽车随车伙计以及车行伙计,尝遍了人间辛酸。某日,他听到有人说,香港不如上海,有钱都没地方娱乐消遣。他灵机一动,认为商机来了,就发动6个朋友集资7万元,办起了一个“让有钱人花钱娱乐的地方”——东方舞厅。

 

    黄球的舞厅生意越做越好,不足半年就已“回本”。旗开得胜,黄球乘胜进军饮食业,至20世纪60年代后期,黄球旗下的7家“五月花”酒楼已发展成一个颇具规模的饮食集团。此后,黄球的石矿工场、兴业财务置业、兴旺证券、兴旺金号、兴旺财务相继开业,远在加拿大的“黄球投资”也正式成立……黄氏集团益发兴隆。

 

归雁情深报桑梓

 

    阔别家乡40年,黄球非常怀念昔日求学的日子,在新会县侨联负责人唐珍琰的陪同下,特意到乡中的城郊小学“去走走看看”。城郊小学始办于1947年,至1979年已经32年,校舍低矮破旧,形同猪舍,黄球心中不禁五味翻滚。

 

    当年家贫,黄球只读到小学三年级,便因无法缴纳学费而辍学,母亲东借西凑,才得以到私塾继续学业,但好景不长,三年后又因经济困难不得不辍学,到新会冈州汽车站当了杂工……黄球站在破旧的校园前,望着乡中子弟那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想到自己的童年经历,重建学校的念头在黄球心中油然而生。

 

    黄球的想法,得到了家人的一致认同。就这样,黄球慷慨捐出了100多万港元,专门用于重建城郊小学。为感谢黄球热心公益,大伙建议将城郊小学易名为“黄球小学”,谁料黄球一口拒绝,坚决不同意:“我捐款,只是为了改善家乡子弟的学习环境,不是为了出名。”

 

    1990年,我陪镇领导赴港拜会黄球,他忽然向我提出“求助”。原来,黄球在1979年首次回乡参观城郊小学时,在旧校舍前照了一张全家福,其时黄夫人正怀孕。时隔十年,那张珍贵的全家福已丢失,他想寻回旧照。

 

    1979年的时候,我还在大洞村委会当大队长呢,只听说其事但未见过黄球的全家福。但我不敢怠慢,回来后连忙找当年的负责人李荣光等人,可惜没找到,我只好跑到城郊小学去寻找。我和城郊小学的老师翻箱倒柜,将黄球十年间回乡所拍的相片全都翻出来,甚至连菲林底片也一张张查看,终于在一本旧相册里找到那张全家福。我们重新翻拍重洗好,致电告诉黄球这“喜讯”。黄球高兴地吩咐我马上赴港。

 

    见到那张全家福,黄球珍之重之,立即叫家人将照片放大装裱,悬挂在自家大厅和办公室最当眼处。

 

    坐下闲谈时,我向他聊起了环城中学的发展情况,还说他捐建的体育馆促进了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他很欣慰。当我说起入读环城中学的学生不断增多时,他说:“为感谢你们帮我寻回这张全家福,我捐建一栋教学大楼吧!”

 

    黄球对乡中子弟的学前教育也十分重视。1994年,黄球捐资400万港元重新兴建了城郊幼儿园,为乡中子弟的学前教育提供了极佳的学习环境。城郊幼儿园建成后,黄球特意诚聘了原实验幼儿园园长,请她带领幼儿园的教职工,着力打造一所“名牌”幼儿园。

 

    20多年过去了,如今的城郊幼儿园已成为一所园舍壮观、环境优美、设施齐备、师资雄厚的“江门市一级幼儿园”。2005年是黄球捐资重建城郊小学25周年纪念日。在庆典会上,得知城郊小学成绩显著,已经是新会区名牌小学但学位不足时,黄球向时任新会区副区长张莲友表示:“学校学位不足,我负责出钱,新建一座教学楼,一定要满足孩子求学的需要!”

洒向乡土都是爱

 

    1979年,虽然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二个年头,但不少侨胞因种种原因尚不敢还乡,黄球却早已回乡捐资办学,其赤子之心,委实令人感动。

 

    1979年初冬,黄球参加捐资助建的新会县侨联大厦奠基典礼后,在县侨联负责人唐珍琰的陪同下,专程到新会华侨中学参观。其时的华侨中学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洗礼”,墙上墨迹处处,课室门窗油漆斑驳,窗门破烂,课桌椅残破不堪,几十名学生挤在昏暗的教室里读书、写字……满目疮痍,衰微破败,这是新会华侨中学给黄球的第一印象。陪同参观的李流校长尴尬地告诉黄球:“新会侨中本应面向全县招生,但学校没有学生宿舍,无法录取乡下的侨眷子弟,我也很惭愧!”黄球沉吟片刻,指着山边的一块空地,对陪同的唐珍琰说:“我抛砖引玉,先出6万元兴建学生宿舍。你们也帮忙发动其他旅外乡亲,有钱出钱,让乡下的侨眷子弟也能到侨中入学。”

 

    黄球回港后,很快汇回善款,并嘱托:务必保证质量。

 

    远在香港的黄球时刻惦记着工程的进度。得知资金赤字,黄球亲自回乡并表示,宿舍大楼的资金由他独力承担,连宿舍内的床铺也由他出资配备。为此,黄球一共捐出善款近20万港元。

 

    1981年,黄球出任新会华侨中学董事长。1987年,得知新会华侨中学扩建遇上经济问题,黄球率先捐资70万港元,然后亲自游说侨胞捐款。最终,在他的带头和发动下筹得400多万港元,解决了扩建新会华侨中学的燃眉之急。

 

     1990年深秋,受聘为新会华侨中学第三届董事会董事长的黄球回乡,参加新会华侨中学每年一届的田径运动会。这些年来,黄球不断捐资,连校长钟健民也不好意思再让他资助了,但他却毫不在意地说:“学校办得不错,我很欢喜!如有需要,不必客气。”钟健民听了,便实话实说:“学校目前最需要的是有个语音室,但造价高,即使是国产设备也需30万元。”黄球听了,一口应承:“没问题,这30万元算我的。”

 

    参观校园时,走进他出资捐建的宿舍大楼“勤静楼”时,黄球发现宿舍的床铺挤迫,因为学生逐年增加,宿舍床位不足。他驻足在大楼的走廊,指着对面的旧校舍问钟健民:“可以利用那地方调整一下吗?”得知旧校舍每个教室都有安排,黄球沉吟半晌,没再说话。离开时,他握着钟健民的手:“今天的事,我记住了。不过事有缓急,我们先搞语音室。”此后,他每次回校视察都主动对钟健民说:“上次的事,我一直记住呢,过些日子吧。”

 

    1993年,黄球又回来了。在与大家交谈间,黄球问钟健民:“如果新建一座宿舍大楼,要多少资金,多大规模才能解决床位不足的问题?”钟健民详细汇报了学生住宿情况,陪同在场的新会市教育局副局长钟长庚补充说:“按目前建筑造价概算,大约500万元。”黄球先生听了说:“这样吧,我负责250万元,余下的请政府解决,如何?”钟长庚和钟健民心里乐开了花。一年后,黄球在新会华侨中学捐建的另一栋宿舍大楼“求真楼”便屹立在校园里。为了表彰黄球爱国爱乡的功绩,新会市人民政府在校园内为他塑了半身铜像。

 

    黄球不仅自己解囊捐资兴学,还穿针引线搭桥铺路,发动众多的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回乡捐资办学。夫人黄梁曼丽曾半笑半嗔地说:“我常跟他一起行山健身,他遇着人总问你是哪里人,只要得知对方是新会人,就问有没有回乡啊,然后拼命‘拉拢’人家,要人家也跟他一起回乡。如今那些回乡捐资办学的,大都是他拉人家回来的……他也不害羞!”对此,黄球常笑呵呵地解释:“我个人能力有限,所以邀请大家回乡为家乡做事,集腋成裘。人多力量大嘛。”的确,新会华侨中学“三友堂”图书馆,就是黄球“拉拢”好友陈经纶、利荣康一道回乡共同捐资建成的。

 

    创办于1905年的新会一中,曾培养了大量人才,如“地洼学说之父”陈国达等,但使新会一中“老校换新颜”的,众人都说这离不开黄球先生。

 

    黄球是新会一中校园改建工程的发起人之一。1990年,在前任新会县教育局长谭顺康的陪同下,黄球参观了新会一中。听完县领导和学校领导对新会一中办学成果的介绍,黄球感慨地指着简陋的校园说:“新会一中是新会最高学府,但这校容校貌实在不能代表新会教育的最高水平。”于是他主动提出捐资200万港元,新建楼高七层、建筑面积达6300多平方米的学生宿舍大楼“勤奋楼”。

 

    工程在1990年10月动工,不到一年就建成了。宿舍大楼的每个单元都是独立套间,前后都有阳台。在20世纪90年代,带套间的学生宿舍在大学也不多见,就算在今天也丝毫不显落后。

 

     那年,被黄球“拉拢”回乡共同行善的朋友黄克競、苏澄洲纷纷捐资扩建新会一中。“勤奋楼”落成后,黄球发现新会一中没有游泳池,便主动提出捐建一座游泳池,并趁回乡的机会到学校亲自选址定点。为使工程尽快动工,他甚至对校长罗润涛说:“立个军令状吧,你们何时动工,我的30万元何时到位,如何?”大伙都没见过捐款也如此心急的人,全都被他的热心感动了。

 

    宿舍楼和游泳池完工后,看到学生在舒适的宿舍里休息,又见学生在泳池畅游,黄球深感欣慰,“因为自己的钱真正地发挥了作用”。黄球意犹未尽,对罗润涛说:“还有哪些要紧的工程,请告诉我!”得知还缺一个既可用来集会又能进行体育锻炼的多功能体育馆时,他又毫不犹豫地捐出200万港元,兴建了“健德堂”体育馆。

 

    在捐建新会一中的过程中,黄球每次回乡,第一个落脚点必是新会一中。某日,黄球抵达新会码头时已是黄昏,大伙安排他吃饭休息,他却坚持要先到新会一中“走走,看学校还有什么地方需要帮助”。

 

    黄球说:“树之有根,水之有源,人之有祖宗。”他把在家乡兴学育才视为造福桑梓的头等大事。为促进家乡的教育发展,他走遍了新会的每个角落。他三番四次捐建围垦学校的故事,更被传诵至今。

 

    围垦,现名银湖湾,是1969年新会人民响应政府号召,在崖海边陲围滩造地开成的一个新洲。围垦地处新会最南端,偏僻、交通不便,当地孩子出入上学很不方便。1989年,黄球参观围垦时得知这信息,当即捐资10万港元创办围垦小学。1990年5月,黄球再访垦区,欣然为新校题写了校名:新会县围垦学校。

 

    后来,围垦学校的生源渐多,原有的单层教学楼不能满足学校发展的需要。黄球获悉后,立即与围垦指挥部和县有关部门联系,再次主动捐资扩建围垦学校。当时有人说:“在围垦学校读书的大都是外省民工子弟,何必多管。”黄球不以为然地说:“外省民工也是中国人。只要是中国人,就是我的同胞,我都要帮助。”就这样,他在1992年12月又将20万港元划入围垦学校建校专用账户。一年后,新校建成,学生增至200余人,有实验室、音乐舞蹈室等多功能教学设施。2003年初秋,黄球得知围垦学校没有电脑教学设备,主动向围垦指挥部党委书记聂加伟提出,愿意捐资购置电脑教学设备。是年9月26日,黄球及亲友一行在新会区有关方面领导的陪同下,再次来到围垦学校,亲手将11万人民币支票交到围垦学校的负责人手中,使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踏上新台阶。

 

后天下之乐而乐

 

    黄球是一个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长者。他重情重义,从不计较得失,更不在乎名与利。40多年来,他为家乡捐办的公益事业,涉及教育、医疗、交通,总值4000万港元,却从未因此向政府提出过一个私人要求,也没有从政府方面取得过一丁点好处。黄球先生不是新会乡亲中捐资最多的慈善家,但他绝对是最不在乎名利的。

 

    黄球捐赠了巨额善款,办了上百项公益事业,如新会一中“勤奋楼”“健德堂”,新会侨中“勤静楼”“求真楼”和“育德池”,江门五邑大学、江门幼儿师范学校、江门一中、新会师范、会城实验幼儿园、冈州中学、新会人民医院、新会市急救中心、新会儿童活动中心、新会老人基金会和残疾人基金会等,从不冠以黄球之名。黄球曾捐建了一条道路,有关部门在路旁建一座凉亭,并命名为“耀寰亭”以资纪念。他得知后,立即吩咐将凉亭改作“利民亭”,认为“身后碑名空自好,做好眼前已足够”。

 

    黄球大爱无疆。在粤北山区考察时,他看见连南县瑶寨的学校破旧简陋,儿童入学率只有一半,当即捐资20万港元扩建学校,并出任连南县教育促进会名誉会长。为此,广东省教育促进会还专门设立“黄球奖教金”。

 

    随着年岁渐增,黄球把行善的“担子”移交给儿女,但他对家乡的公益依旧执着,并将其爱心、善心偏向于家庭贫困的乡中子弟。他说:“一个人,拥有财富的多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够助人,使别人快乐,那才是自己的最快乐。”

 

    美丽的圭峰山下,黄球有一座名为“祥和苑”的别墅。每次经过,我的脑海总情不自禁地想起与黄球交往的点点滴滴,仿佛慈祥可亲的“球叔”就在我面前一样!

 

[口述者:余思领,原新会会城镇侨联主席]

转自:huaxiamagazine

上一篇:李月英:第一位华人战斗机女飞行员
下一篇:陈宜禧与新宁铁路

首页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 http://www.hnwhrzx.com 海内外资讯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