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乔萱
广东恩平牛江镇杏圃村,有一处建于清代的青砖平房,一房一廊半厅,瓦木顶盖。1884年,冯如便是在此诞生。父母为其取名:冯九如。
冯如
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的冯如,排行第五,童年仅读过几年书,因家中生计艰难辍学回家放牛。不过天资聪颖的他,从小心灵手巧,喜欢用竹子、火柴盒、纸皮等材料制作风筝、车船等模型玩具,做得惟肖惟妙。他尤其痴迷《封神榜》中辛环和雷震子空中大战的故事,敬佩世界上第一个试图利用火箭作飞行的明朝飞天先驱万户,对飞行充满无限遐想。他还曾制作过一只大风筝,两翼吊着两个纸扎小桶,风筝乘风升空近百米,小桶变成风袋起着平衡作用。冯如的这一“飞天”尝试,传遍乡间,令人称奇。
多年后,这个“放牛娃”成为中国第一位飞机设计师、制造家和飞行家,被后人尊为“中国航空之父”,流芳百世。
冯如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转折点在他12岁那一年,遇到了舅舅吴英兰。
1895年,在美国旧金山做小生意的吴英兰回乡探亲,见到外甥一家生活艰苦,便提议带他去美国“淘金”,谋一条出路。恩平是广东著名侨乡,自清嘉庆年间就有恩平人漂洋过海去谋生。乡人在异国他乡打拼,有光鲜亮丽的,有荣归故里的,但也有无尽的辛酸,甚至与家人生离死别。冯如父母深知“淘金梦”背后的艰涩,舍不得孩子背井离乡受苦受难。但冯如渴望“走出去”,看看旅美乡亲口中的那个响彻现代工业文明隆隆机器声的花旗国(五邑人对美国的俗称),师夷长技。“大丈夫四海为家,我不愿一生守在家里种地。我愿出去学门手艺,回来孝敬父母。”冯如说服父母之后,随舅舅前往旧金山。
到了旧金山,他日工夜读,虽然生活依旧艰苦,但浩瀚的知识海洋让他的精神富足了起来。他如同一块干涸的海绵,贪婪地吸吮着知识的甘泉,增长着知识储备。在接触到美国先进的机器和技术的时候,回想家乡的贫困落后,他认为:“尝谓国家之富强,由于工艺发达,而工艺发达必有赖于机器。今日中国贫弱极矣,非学习机器不足以助工艺之发达。”
1898年,冯如奉父母之命回乡成家。婚后的第二年,他再次赴美,前往纽约船厂打工,后来辗转到发电厂、机器制造企业等工作,接触到更多类型的机械。工作之余,他几乎将所有时间都用于钻研科技知识。
终于,历经近十载的“寒窗苦读”,冯如达到“于三十六种机器无不通晓”的水平,在机器制造方面有所建树。美国《旧金山呼声报》称他为“很有名气的机械师和发明家”。其中,他设计制造的抽水机、打桩机、小型发电机、无线电收发报机等,工作效率优良,深得当地社会赞誉。
正当冯如还在潜心钻研机器制造的时候,有两件大事发生,轰动世界,也深深触动了他内心的爱国热忱。
1903年,美国莱特兄弟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家载人动力飞机,并试飞成功。不久后,日俄为争夺中国东三省的权益,爆发了日俄战争,中国国土被践踏,同胞遭蹂躏。1905年9月,战争终于结束,日俄签订了《朴茨茅斯和约》,俄国将中国旅顺、大连以及从长春到旅顺口的铁路权都转让给日本。面对这样的耻辱,清政府却一声不吭。冯如听说后,痛彻心扉,发誓要用自己所掌握的科学技术拯救祖国:“是(指机器制造)岂足以救国者。吾闻军用利器,莫飞机若,誓必身为之倡,成一绝艺以归飨祖国,苟无成,毋宁死。”
《旧金山呼声报》用《他为中国龙插上翅膀》为
标题对冯如第一次成功飞行进行了大篇报道
1906年,冯如从纽约回到旧金山,寻求实现“航空救国”梦想的途径。因为建造飞机,不但需要工程师,还需要厂房、生产设备及零配件等。冯如虽有一腔报国热情,但仅凭一人之力,梦想遥遥不可及。
淘金胜地的旧金山,是美国西部重要的金融中心和贸易港口,工业发达,众多华侨聚居于此。于是,他一边广泛搜集制造和驾驶飞机的资料,一边筹钱和招人。当时有华侨青年慕名前来拜师,如青年工商者朱竹泉,冯如收其为学徒,后来成为冯如研制飞机的重要助手之一。冯如对朱竹泉说:“日、俄战事大不利于祖国,当此竞争时代,飞机为军事上万不可缺之物,以其制一战舰,费数百万之金钱,何不将此款以造数百只之飞机,价廉工省。倘得千只飞机分守中国港口,内地可保无虞。”
面对巨大的资金缺口,冯如除了变卖自己所有值钱的东西,还向旧金山和奥克兰的华侨募捐,请他们集资设厂制造飞机。虽然他们对冯如“壮国体,挽利权”而研制飞机的爱国精神极为钦佩,但飞机制造尚属新鲜事物,莱特兄弟制造的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架飞机也仅成功飞行了59秒,之后就被一阵狂风掀翻而损坏严重,因此他们担心投资受损,多持观望态度。只有五邑旅美青年华侨黄杞、张南和谭耀能甘冒风险参股,予以支持。
拿着募集到的1000余美元,冯如在1908年5月租下了奥克兰市东九街359号的一间面积仅7.5平方米的屋子作为厂房,定名为“广东制造机器厂”。年仅25岁的冯如和三位志同道合的助手,就在这里开创中国人前所未有的伟业——制造飞机。
冯如造飞机,是从零开始的。他在研读了大批有关制造飞机的文献资料后,选定了以莱特式飞机为设计的主要蓝本,同时参考花曼、蔻蒂斯、伯里利奥等当时著名飞行家的飞机设计,博采众长,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绘制出自己的飞机结构图。在按图施工过程中,他们又遇资金不足的问题,无钱购置足够的生产工具,飞机的大小零件只能靠手工制作完成。为能尽快出成效,拿到更多投资,冯如和助手日以继夜地工作。
这时,冯如收到家乡的来信。父母在信中说,其兄长不幸早逝,对其甚至思念,并催促他回家与妻子团聚,为冯家开枝散叶。飞机研制正是关键时刻,冯如只能为大义而舍小义,回信劝慰父母妻子,等他将飞机成功研制出来后就回家。
1909年9月,冯如成功研制出了第一架飞机,距离世界第一架飞机问世不到六年的时间,这也是中国人自己设计制造的第一架飞机。同年9月21日傍晚,冯如在助手的协助下,坐上飞机,系好安全带,在围观的记者市民的注视下,进行试飞。在滑行了一段距离后,紧张的时刻来了,冯如驾驶着飞机徐徐升空,直到攀爬至5米。由于是首次试飞,冯如只绕着小山飞行了一圈,航程约805米。正当大家沉浸处于兴奋中,飞机降落时却出了点问题,螺旋桨突然停转,飞机坠落,冯如被抛离座位,幸好航行高度不高而未受重伤。
虽然首次飞行没能完美告捷,但这架被世人命名为“冯如一号”飞机的横空出世,还是在人类飞行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美国《旧金山考察家报》和《旧金山呼声报》,分别以《在航空领域,中国人把白人抛在后面》《中国人驾驶自制的飞机在空中飞行》为题赞誉这位“东方的莱特”。
“冯如一号”的问世,增强了华侨支持冯如造飞机的信心。
1909年10月,广东制造机器厂改组广东制造机器公司,冯如、黄杞、张南、谭耀能、黄梓材、刘一枝和朱竹泉成为公司的创办人和优先股东,随后向社会召集优先股东及股金。1909年11月3日至1910年2月19日,短短三个余月,优先股东发展到71人,筹得股金5875美元。1910年3月7日,广东制造机器公司召开第一次优先股东大会,审议通过相关章程,并选出黄梓材、刘一枝为正、副总经理,冯如为总机器师。由此,广东制造机器公司运营步入正轨。
公司给冯如配置了更高马力的发动机及其他飞机零部件材料,让他安心研制飞机。冯如依然以莱特式飞机为参考蓝本,先后制造了6架飞机,均未成功。屋漏偏逢连夜雨,中途,359号工场不慎失火,冯如只好在哥林打镇的麦园搭建临时工场继续工作,近半年后才迁回原址。屡败屡战,冯如带着助手去观看奥威尔·莱特的飞行表演,学习取经。事业未竟,公司的开销已经用了90%的本金,账上只余490.30美元。有的股东开始动摇了,但冯如的坚定给了很多股东信心。1910年10月3日,部分股东追究投资,筹得664美元,继续支持冯如的研究。
冯如总结前几次的失败经验,改为以花曼式飞机为参考蓝本,将飞机加以改进,终于在1911年1月制成了一架“顿异前制”飞机。同年1月18日,冯如在奥克兰艾劳赫斯特广场公开试飞。这一次试飞大获成功,飞行高度达10多米,环绕广场约1600米,飞行历时4分钟,最后平稳降落地面。现场观看的华侨、当地市民和记者欢呼声一片,向冯如表示祝贺。美国和旅美华侨的报刊对冯如试飞竞相报道,如当地《旧金山纪事报》以《中国飞行家的一次成功飞行》为题进行了大肆宣传,冯如的名字再次进入众人的视野。
之后,冯如在奥克兰进行了多次飞行表演,曾取得飞高220米、时速105公里、航程35公里的优异成绩,居世界航空记录前列。后来,冯如参照这架“顿异前制”飞机,经过改良,制造出第二架飞机(即“冯如二号”),如起落架由后三点式改为前三点式,性能更加稳定和卓越。
1911年1月31日至2月5日,孙中山在美国筹募革命经费期间,曾与随行的同盟会人员到奥克兰观看冯如的飞行表演。在与冯如会面时,孙中山对其大加赞赏“吾国大有人矣”,游说冯如以一技之长报效祖国。
1911年2月,广东制造机器公司更名为广东飞行器公司,以“壮国体,挽利权”为经营宗旨,准备迁回广州。
冯如在广州燕塘准备试飞(图中坐者为冯如,其余的是他的助手)
航空是当时最尖端的科技,发展前景一片光明。于是,有不少人前来找冯如“合作”,有美国人要重金聘请他一起发展航空事业,清政府两广总督张鸣歧向他发出邀请,美国政府也软硬兼施“挽留”他。而冯如始终坚定自己“成一绝艺以归飨祖国”的信念,在糖衣炮弹的诱惑下,初心不改。1911年2月22日,冯如率领广东飞行器公司的技术人员朱竹泉、司徒璧如、朱兆槐,连同飞机两架(其中一架在装配中)及制造飞机的器材设备等,乘船离开旧金山回国。同年3月22日,轮船抵达香港。张鸣岐派当时两广地区吨位最大、设备最齐全的宝壁号军舰前往迎接,搭载冯如一行回粤。张鸣岐在广州东郊燕塘,为冯如划定了飞机制造厂场地和飞机场。当时的中国,大革命风起云涌,清政府已风雨飘摇。冯如同情革命,支持孙中山,不愿为清政府效力,故婉拒了清政府的委任,只接受制造飞机使用的场所。
清政府怀疑冯如暗通革命党,派人监视冯如的行动。冯如等人只能“赋闲数月”,广东飞行器公司的业务也无法开展。直到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之后,广州的清政府官员被驱逐,广东革命军政府成立。冯如被任命为广东革命军飞机长,朱竹泉为飞机次长,司徒璧如、朱兆槐为飞机员。广东飞行器公司也恢复了运作。冯如和助手们利用从美国带回来的、与“冯如二号”基本相同的零部件,以及在广州搜集到的帆布、槐木、铁线等材料,耗时3个多月,制造了一架性能与“冯如二号”相仿的飞机。这是在中国国内制造的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工业史的开端。
冯如在祖国大地上的飞行“首秀”发生在1912年4月,正是中国封建帝制结束之时。为普及航空知识,唤起国人对祖国航空事业的认识与支持,冯如经广东革命军政府批准,在广东华侨最多的台山县作飞行表演,前来观看的乡民逾2000人。
第一次飞行结束后,冯如根据飞行情况,对飞机进行了改进,升降舵由单帆改为双帆。时隔半年,冯如又一次“搏击长空”。
1912年8月25日,云淡天高,碧空如洗,众多乡民闻讯赶来广州燕塘大操场,翘首以盼。起飞前,冯如向观众介绍了飞机的用途、制作情况和驾驶技术。随后,他戴上飞行帽和防风眼睛,登上驾驶座,系好安全带,启动发动机。助手推着飞机在地面滑行了一段距离后,冯如操纵着飞机凌空而起,升至约40米,向东南方飞行约8公里。目睹着翱翔于蓝天中的飞机,地面观众激动不已,掌声雷动。飞行了一段时间后,冯如想要将飞机拉高,双手把住操纵杆一抽,不料用力过猛,飞机急剧而上,头高尾低,失去平衡,致使他两足浮松,飞机随即失控坠落。冯如头部、胸部、腹部均受重伤。虽然有红十字会医生和军医的现场急救,但无奈药物太少,难以救治。在送往北较场陆军医院途中,冯如因失血过多而抢救无效,与世长辞,时年29岁。
弥留之际,冯如还在跟他的助手朱竹泉、司徒璧如等叮嘱飞机的事,勉励他们:“勿因吾毙而阻其进取心,须知此为必有之阶段。”
天空无痕,赤子有名。冯如逝世后被追授为陆军少将,葬于广州黄花岗,与黄花岗起义七十二烈士相伴而眠。
转自: huaxiamagaz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