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浏览量:
6603
来源:
海内外资讯
(二) 潮州话在海外的地位
潮汕地区的方言“潮州话”,是全国八大方言区中闽南方言的次方言,以潮州府城话为标准。潮州话,古朴典雅,词汇丰富,语法特殊,音韵独特,保留着的古音古词古义较多较完整,被专家称为古汉语的“活化石”。潮州话仍保留着八音拼读的语音系统;潮语一字多义,一个 “食”字,几乎包括了喝、吃、饮、吮、吸等所有的口腔饮食动作,如食(吸)烟、食(喝)酒、食(啃)蔗、食(饮)水等。因此,引起海内外语言学家的关注,研究潮州话的人很多,有关潮州话的专著、字典、词典也很多。
对潮州人来说,潮州话是维系感情的纽带,是文化标识,是文化意义上的“潮州人”的重要标志之一,有巨大凝聚力。尤其在异域他乡,乡音相同,胜似“胶已人”。
使用潮州话的地区,除了文化意义上的“潮州”地域组成部分的潮州、汕头、揭阳等市及所属各县区,汕尾市大部分地区,还有就是海外潮人聚居的地方。
许多国家尤其是泰国曼谷和法国巴黎的唐人街、唐人区,柬埔寨的大部分华人,越南的一部分华人使用潮州话。全世界以潮州话为母语的大概有2000多万人。潮州话成为泰国的第二语言。目前世界上唯一一部英语潮州话对照的字典《汉英潮州方言字典》是1847年在泰国曼谷编著出版的。在马来西亚,全国就有4座潮州话播音的电台。
(三) 潮剧潮州音乐韵律远扬
潮剧产生于潮州,从潮州市潮安县凤塘镇出土的文物看,至少已有400多年的历史。而后流行于潮汕及福建南部、台湾及香港,在东南亚诸国有深远的影响,很多潮剧古刻本如《荔镜记》、《金花女》、《苏六娘》,在美国、英国、奥地利和日本等国的图书馆均有收藏。
潮剧最早流播的国家是泰国。从英国布赛尔的《在暹罗的中国人》等一些文字记载看,流播开始时是在17世纪中叶。当时,在暹罗大城演出潮剧,受到暹罗潮州人及朝野人士的欢迎。18世纪中叶吞武里王朝期间,戏班在泰国演出已初具规模。19世纪中、后期的曼谷王朝拉玛四世、五世年代,过往戏班逐渐增多,演出渐趋成频繁。“老正和”、“老双喜”、“老万年春”、“福来香”等较为闻名的戏班经常滞留泰国演出。泰国成立的潮州戏班,最多时竟有30多个。
潮剧逐渐以泰国为中心,游埠于马来西亚、新加坡、越南、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或地区。最初出现在新加坡的潮剧戏班,是清光绪年间的赛永丰班和老赛宝丰班。据清人李钟钰的《新加坡风土记》所述,19世纪中叶已相当活跃。20世纪80年代,新加坡拍摄的电视连续剧《戏班》就是反映新加坡潮剧潮剧最早进入台湾演出开始于18世纪中、后期的乾隆年间。而最早到香港演出,据传是在清光绪年间。
随着潮州人在海外聚居的不断发展,潮州的乡音乡曲也被带到当地社会,潮剧、潮州音乐往往成为当地潮州人文化娱乐生活的重要载体,并逐渐出现了潮剧演出或非职业化的爱好者娱乐团体。目前,法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德国、荷兰、丹麦、瑞士、比利时等国家,都有潮州人宗乡社团,逢年过节会演出潮剧、潮州音乐。1993和1999年,二次在汕头举办的国际潮剧节,参加的团体不但有来自港澳台地区和东南亚多数国家,还有来自法国等欧洲国家和美国等美洲国家,还有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而现在的潮州市潮剧团每年的演出时间,大部分是受邀在香港和东南亚的巡回演出,由于日程的排满,本地很难邀请到其演出。
鸦片战争后的一百多年里,流播范围更广,甚至还被融入到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社会中,成为海外潮州人和当地人民共享的精神财富。
(四) 潮州建筑在海内外之间的联系
在潮州市潮安县彩塘镇金砂乡的斜角头从熙公祠,为旅居马来西亚柔佛洲侨领陈旭年所建。兴工于清同治九年,告竣于光绪九年,历时十四年。
从照公祠的主题建筑形式是“四点金”,即二进布局,前厅与后厅之间是天井,两侧有廊轩,后厅有抱厦,四厅相向。琳琅满目的建筑装饰,使整座建筑物显得更加富丽堂皇,首进门楼前理分置精致石狮一对,门楼屋架为双面镂空石雕。而最令人叹为观止的还是镶嵌于门楼石壁上的四幅石雕.这四幅石雕分别以土农工商,渔樵耕读,花鸟虫鱼为题材,每幅石刻都很好地运用了“之”字形的构图,将不同时空的人、事、物集中在同一画面,浓缩故事情节。表现最富戏剧性的瞬间。一幅“渔樵耕读”图,分布了二十五个人物或穿插于亭台楼阁之上,或出没于山林曲径之中,或抛网捕,或牧牛而归,神态各异,栩栩如生。“花鸟虫鱼”则以自然取胜,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展翅的乌,跳跃的鱼,肥硕的荷,怒放的花无不维妙维肖,尽态极妍,其艺术造诣之高,堪称一绝。
未完待续,(资料来源: 作者: 圣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