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华文媒体联盟与河南日报社签定长期合作战略协议

国际华文媒体联盟与河南省侨联签定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两会连线】马来西亚海内外传媒集团主席续炳义: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是传播贵州好声音的关键

海南省侨联牵手国际华文媒体联盟助力自贸港建设再拓海外新舆境

国际华文媒体联盟与海南省酒店与餐饮行业协会签订海外宣传战略合作协议

马来西亚驻华大使春节前夕与海内外传媒集团主席同贺新春共话冬奥

弘扬新时代“嘉庚精神”,南洋机工—不能忘却的赤子情怀

发布时间:    浏览量: 95710   来源: 海内外资讯
        我们常说嘉庚先生的伟大,也会说“嘉庚精神”永存,但是嘉庚精神赋予了海外华人鲜亮的爱国底色,是扎根中国大地的不朽丰碑,是全球华人华侨共同的文化基因这个基本理念是需要我们牢记的。嘉庚先生用一生的行动反映着深厚的爱国底色,涵盖着实业与家国的融合、忠奸分明的人格特质,他的爱国兴学和投身救亡斗争的行为表现,以及他对新中国建设和教育事业的深切关心与支持,都构成了他爱国底色的丰富内涵。
       我们从嘉庚先生的生平中也不难看到其独到之处,他的成功首先是用对了人,李光前先生作为陈嘉庚先生的学生、助理、伙伴和女婿,一心一意勤勤恳恳无怨无悔地支持与协助着陈嘉庚和嘉庚事业,这是嘉庚事业的经济基础和支柱;二是跟对了人,他通过观察与比较,敏锐果断地判断出“中国的希望在延安”,从而一心支持共产党,拥护毛泽东,支援国家建设,他一生忠贞不渝、倾其所有地支援国家,援助抗战,倾力办学。才形成了令世人敬仰、学习、传承与弘扬的“嘉庚精神”。
       陈嘉庚生于1874年10月21日,卒于1961年8月12日,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人,祖籍河南固始县。他是爱国华侨领袖、企业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1913年陈嘉庚回到家乡集美先后创办了集美小学、集美中学、集美大学和厦门大学。厦门大学、集美学村各校师生都尊称其为“校主”。1949年,应毛泽东主席的邀请回国参加政协筹备会。曾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主席等职。晚年的陈嘉庚,请人在鳌园刻录“台湾省全图”,念念不忘国家统一。1961年8月12日,陈嘉庚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陈嘉庚一生为辛亥革命、民族教育、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的建设作出了不朽贡献。曾被毛泽东称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

       嘉庚精神集中反映在爱国主义精神,还体现在重义轻利、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诚实守信、嫉恶好善的重德精神;刚健果毅、坚韧不拔的自强精神;艰苦朴素、勤勉节俭的清廉精神;与时俱进、革故鼎新的创新精神等五个方面。嘉庚精神被概括为“忠公、诚毅、勤俭、创新”八个字。这一精神不仅体现了陈嘉庚先生一生忠贞爱国、艰苦创业与倾资兴学的卓越思想和行为特征,而且在新时代“一带一路”建设中,被大力推动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传承与弘扬,为凝聚民心侨心筑牢精神支柱,贡献红色基因与精神密码。陈嘉庚精神的基本内涵主要体现在赤诚爱国、公而忘私的爱国主义精神。可以概括为5个字:忠(即爱国)、公(即奉献)、诚(即守信)、毅(即坚韧)、俭(即勤俭)。‘忠’是陈嘉庚精神的核心;‘公’是陈嘉庚精神的体现;‘诚’和‘毅’是陈嘉庚精神的精髓和动力;‘俭’是陈嘉庚精神的本色。

       我们了解了陈嘉庚,理解了陈嘉庚,就不难看出南洋机工只是嘉庚事迹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他爱国底色的一个闪亮点之一,是嘉庚精神的一个缩影。

 

 

       抗战初期,中国海上通道被日军切断,只好转战西南,修建连接云南与缅甸的滇缅公路。当时国内缺少汽车驾驶人员,大批军事物资、生活用品难以运往国内。1939年,在爱国侨领陈嘉庚的号召下,3000余名华侨回国担负起滇缅公路抗日军运任务,保障了“抗战生命线”的畅通。

       1937年7月7日,全面抗战爆发后,南洋(东南亚)华侨掀起了支持祖国抗战的爱国运动。1938年10月后,由于日军封锁东南沿海港口,中国抗战军事物资补给通道被日军切断,中国抗战面临更为艰难的局面。为应对日军封锁,国民政府开辟西南通道,其中,连接缅甸腊戌——昆明的“滇缅公路”成为中国军事物资的主要通道之一。与此同时,中国政府从国外购买了大批运输车辆,但由于国内缺少驾驶、修车等技术人员,导致苏联、美国的军事物资积压在缅甸仰光而不能及时运往中国抗战前线。1939年3月,为解决运输技术人员短缺问题,国民政府请求“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主席陈嘉庚在南洋华侨中协助解决,委托他代雇司机和机修工人回国服务。
       陈嘉庚先生发布《南侨总会第6号通告》,号召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来自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等地的3200余名南洋华侨响应,短短数月就组成“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分9批抵达昆明支援抗战。这个特殊的华侨群体,被称作南侨机工。

       南侨机工,是“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的简称,又指其团员。南洋(今东南亚)华侨将汽车的动力部分称为“机器”,称司机为“驾驶工”,称汽车修理工及其他机修人员为“修机员”,“机工”是两者的统称。

       这些南侨机工回到祖国后,接受了短暂但严格的军事训练,随后被派往滇缅公路的沿线城镇,参与军事运输工作。汽车修理人员,除一部分随车队担任修理工作外,大部分进入位于重庆、贵阳、昆明、芒市等地的汽车大修厂参与汽车维修工作。整个运输期间,面对恶劣的环境、多变的天气以及敌机的轰炸,南侨机工毫不畏惧,出色地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运输任务。为此,他们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仅牺牲人数就占全体机工人数的三分之一。考虑到大部分维修技工没有随队工作,牺牲的大都是司机,就能想象司机的伤亡率有多大了。

 

 

       “南侨机工”是由南洋普通华侨青年组成的群体。抗战期间,与战时中国相比,他们在南洋生活富裕,衣食无忧。但当祖国有难,他们“舍身而不顾,毁家而不怨”。陈嘉庚组织招募机工之时,华侨青年踊跃报名返国。其中,有家有老母仍不辞而别的机工汤耀荣,有收入丰厚的高级工程师王文松,也有舍弃经营多年商店的林伟南,亦有女扮男装的“当代花木兰”李月美。槟城华侨筹赈会妇女部职员白雪娇因顾虑家庭阻拦,化名施夏圭随机工队回国抗日。临行前,她留给父母一封告别信,载于1939年5月19日《光华日报》新闻版。信中说:“家是我所恋的,双亲弟妹是我所爱的,但是破碎的祖国,更是我所怀念热爱的...”。
       经过严格的军事和政治训练后,“南侨机工”主要接受“军事委员会西南运输处”管理,他们被安排在国内“滇缅公路”沿线,国外缅甸仰光、越南等地承担运输工作。据档案记载,“南侨机工”不仅运输了国民政府“兵工署”的武器和兵工厂物资,而且还承担着军事物资运至抗战前线的任务。紧张的军事运输中,人人要闯过四个“生死关”:“险路关——滇缅公路沿途悬崖、峭壁、陡坡、急弯、深谷、湍流,稍有不慎,便车毁人亡。雨季关——滇缅公路突击建成,路基未稳,一到雨季,泥泞塌方,险象环生。瘴疟关——滇缅公路途经世界有名的“烟瘴之地”,毒蚊猖獗,恶疟流行。空袭关——日寇为封锁滇缅公路,时常派飞机空袭、轰炸,愈演愈烈。”即便如此,南侨机工们是有讲究的,尤其头发总是一丝不苟。南侨机工的小伙子们总是把自己整理得很有精神,他们是爱梳头洗澡、爱吹口琴、爱喝咖啡的时髦青年。许多人都觉得他们仪表堂堂、有文化水平,愿意将他们招为乘龙快婿。据说,至少有几百名南侨机工与中国内地的女孩喜结连理。当时的战歌有这样的歌词:“车在我们的手上,血在我们的胸膛,不怕山高,不怕路遥,快把运输任务达到。”
       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期,滇缅公路上的物资运输可谓抢运阶段。南侨机工在滇缅公路上驾驶的都是崭新的汽车,每个人都以勤劳为荣,以懒惰为耻,以拚命的工作来回报祖国。在缅甸,美国工程师原计划每6人一组,一周装配一辆新车。然而,南侨机工顶着酷暑或冒着大雨,每天连续工作10小时以上,以他们娴熟的技术,由第一天每组装配两辆新车到后来的一天装配四辆新车。其高质量高效率和忘我的工作作风,令美国工程师大为惊叹!“OK!OK!真想不到,这些华侨真了不起!”昌淦桥架设于澜沧江上、惠通桥架设于怒江上,这两座大桥是日军攻击的重中之重。两座大桥几经破坏,在敌机空袭之后,抢修队便马上开始修复工作。1941年1月23日,日军飞机第14次轰炸昌淦桥,这座满目疮痍的大桥被彻底炸断。日军通过电台宣布,滇缅公路3个月内无通车希望。国民政府交通部急电滇缅公路的工程技术人员昼夜抢修,务必尽快通车。就在交通部的急电发出后不久,南侨机工就积极投入到抢修大桥的工作之中,使滇缅公路全线保持畅通。南侨机工们的运输队伍立即投入到紧张的运输之中。

       在全长1146公里的滇缅公路上,南侨机工日夜兼程抢运抗战急需物资。他们要翻越海拔3000多米的横断山脉、高黎贡山,横穿怒江、澜沧江和漾濞江等激流险滩,公路两旁常常一边是悬崖,一边是峭壁。南侨机工不仅肩负着急难险重的运输任务,还要面临恶劣的道路环境和自然气候、日军飞机成群结队的狂轰滥炸和蚊虫肆虐、疟疾等疾病高发带来的生命威胁。据不完全统计,1939年至1942年间,滇缅公路共抢运约50万吨军需物资、15000多辆汽车及其它无法统计的各类物资。1000多名南侨机工献出宝贵的生命,平均每公里牺牲一人。

 

 

       当时,在滇缅公路上有许多运输单位,有军队的、官商合办的及商人自办的,而在诸多的运输单位中,南侨机工的收入是最低的,在物价飞涨的当时,一些机工入不敷出,大约有三分之一的机工甚至要靠海外亲人的资助维持生活。在行车沿途,“寒衣宿舍医药均缺乏,各站办事人员手续麻烦、迟慢,站段无车屋,救济车及修理器具不全,辛苦难以方状。常有货车损坏停于山地无人处,车上机工饥寒至两日之久。”沿途城镇中,客栈与鸦片烟馆、妓馆相混合,环境条件十分恶劣。1940年初,关心南侨机工工作、生活情况的陈嘉庚先生在呖到机工们的反映后,立即派南侨总会的刘牡丹先生专程前往滇缅公路进行实地调查。在经过了一个多月的调查后,刘牡丹先生回南洋向陈嘉庚先生作了详尽的汇报,在报告中说:“所经各站设陋,所遇各华侨司机等多面无血色,带病多泪,目不忍睹。” 嘉庚先生心急如焚。经过思考,他作出在滇缅公路上设立站、每站建几个停车场的决定。同时,南侨总会还给每送蚊帐、毛毯、工作服、隆重衣、运动鞋、奎宁等日用,并两次致电西南运输处,建议在沿途设立机丁宿舍、停车场。总会赠送的物品大多被腐败的国民党官员们贪污了。陈先生派往国内的巡视员庄明理向总会汇报了这一情况。年3月下旬,陈嘉庚先生率领“南洋华侨回国慰问考察慰问抗日军民。在此期间,他访问了延安,与毛泽东等人会谈,并两次赴滇缅公路考察、慰问机工。陈先生到达重庆后,及时了解了南侨机工的情况,在4月22日召开的欢迎南侨慰问团大会上,陈嘉庚先生发表训词,指出:“侨胞回国服务,目的是抗日,要求国内管理者对于他们衣食住以及医疗问题要特别注意,新闻报纸应多多供给他们阅览。是其求适当,既衣能暖、食能饱、居住地点能合乎卫生,使他们白天工作、诊间可以安息。”7月30日,陈嘉庚先生再次就机工生活问题致电蒋介石:“西南运输处输不力善,尽人皆知,事关抗日军运重事,毋庸多赘,在新加坡曾多次致函电军委会,未悉可达均座否。”1940年1 1月,年过花甲的陈嘉庚先生再次回到国内,对滇缅公路整条路段进行了考察,并带钱到沿途医院看望了生病及受伤的机工。年底,陈先生回缅甸。事后,缅甸华侨筹赈会在陈先生授意下购买了100辆车、一些修车工具和大批柏油送交西南运输处,由畹町至惠通桥一段由此铺上了柏油路。
      1942年4月底,机工们为抗战运回的军用物资总数达45万吨。为此,机工们付出了1000多个生命的代价。8月,中缅运输局撤销,华侨运输先锋队一大队随之解体。南洋沧陷,三易其主后的西南运输处已更名为滇缅公路管理局。这时,已是车辆残破、人员四散的管理局无法为机工们的复员问题负责,只好将机工们作遣处理,自谋出路。此时,太平洋战争已全面爆发,海外的资助也断了,沦落在街头的机工们生活无着,成了一群真正的难民。贫病交加,使10多名老弱侨工惨死在昆明城边的地窖里。“不能就这样坐以待能,尤其是不能等着当亡国奴。运输队虽然解散了,但我们依然要用自己的力量为抗战出力。”困境中,侨领侯西反第一个发出了呐喊。他牵头组织起华侨互助会,专门解决机工的生活、疾病及医疗等问题。,远在南洋的陈嘉庚先生,也在四处奔走,为国内受难的机工们力争着每一份合法权益。有250多名南侨机工接受盟军招募,分两批赴印度机场从事军事运输工作。

 

 

       在1939~1942年的三年时间里,南侨机工通过滇缅公路一共抢运回来了50余万吨军需物资、15000余辆汽车和许多无法详细统计的其他民用物资。3200多名南侨机工,有1000多人在抗日战争中壮烈牺牲,有1000多人留在中国,有1000多人在抗战胜利后返回南洋。其实,这并非准确的统计。参与中国抗战的南侨机工不止3200多人,实际牺牲和失踪的南侨机工超过1500人。
       1942年5月,惠通桥被炸断,滇缅公路运输中断。滇缅公路上原本繁忙的司机和车辆变得多余起来,南侨机工和众多司机则被迫解散。突然的失业,使得南侨机工十分狼狈,他们在大后方举目无亲,再加上东南亚地区也基本上被日军占领,无法再回去。好在当时汽车司机找工作并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大多数南侨机工都找到了一份赖以谋生的工作,直到抗战胜利。一些南侨机工便在那三年中成了家。一些南侨机工无以为业。热心于侨胞事业的南侨机工及侨胞发起了为难侨施赠医药的活动,酝酿成立华侨互助会。1944年1月21日,华侨互助会在昆明南强街福建会馆成立。

       1945年,抗战胜利。幸存的南侨机工通过“华侨互组会”向国民政府提出请求,要求复员。“1946年,陈嘉庚先生几次致函国民政府,指出南侨机工为抗日救国回去,决不参加内战,必须复员:‘运返少数机工,在政府系力所能及之事,并非挟泰山而超北海,端在肯与不肯耳’”。在海内外爱国力量的推动下,1946年,国民政府对尚在的南侨机工进行复员总登记,经核查并领取回国服务证的人员只有1144名,其中,467名南侨机工和416名眷属,于1946年10月26日—11月29日,分三批从昆明启程返回侨居国。

       林晓昌先生这样评价南侨机工:南侨机工回国时,大多是20多岁的年轻人。他们怀着满腔报国热情和一颗赤子之心,抱着随时为国牺牲的决心,带着当时先进的汽车驾驶和维修技术,回到祖国投身抗战。他们中有至少1/3牺牲在滇缅公路,这段用鲜血写就的历史值得所有中华儿女铭记。夏玉清先生的评价是,南侨机工不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情怀、不畏山高路远的乐观态度以及自立自强的精神将被人们铭记,这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记忆,也将成为对华裔新生代进行爱国教育、增进中华文化认同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课。

       目前,社会上纪念南侨机工主要活动有:2015年,为纪念华侨机工的历史功绩,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馆在云南德宏州畹町镇建成;2018年,“南侨机工档案”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工程亚太地区名录》,这些档案经汇总整理,共850卷,涵盖1937年至1948年,包含电文、公函、表册、照片等,真实记录了抗战期间3000多名南洋华侨志愿回国抗日的全过程;2013年,新加坡中华总商会、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陈嘉庚基金等,共同在晚晴园建立“新加坡南侨机工纪念雕塑”;2020年,纪录片《赤子足迹》从家庭相册切入,讲述南侨机工回国抗战故事;2021年,舞剧《南侨机工》亮相第八届福建艺术节。

 

 

       在抗战期间生死存亡的时刻,在时任云南省政府主席龙云的主持下,开始修筑滇缅公路。云南彝、白、傣、苗、汉等11个民族的20万民工,自备干粮,肩挑锄挖,风餐露宿,用最原始的方式在短短8个月时间,将滇缅公路修建完成。“一寸公路一寸血”,牺牲3000余名人民生命修通的抗战输血管,当年英国《泰晤士报》连续三天报道了滇缅公路修通的情况,并称:“堪与巴拿马运河相媲美,只有中国人才能在这样短的时间内做到。”,被誉为“世界筑路史上的奇迹”。滇缅公路修通后,国家积贫积弱,缺乏会熟练驾驶和修理汽车的技术工人。车少,会开车的司机更少。即便是马上着手培训,要想在路况极差的滇缅公路上熟练驾驶大货车,没有半年也出不了师。宋子良急电陈嘉庚先生,希望陈嘉庚帮助招募汽车驾驶及机修工人,由此出现了南洋机工这个词汇,以及可亲可敬的动人心弦家国情怀故事。
       2024年是中国和马来西亚建交50周年暨“中马友好年”,也是南侨机工回国抗战85周年,我们此时此刻怀念南洋机工极具历史和现实意义。“南侨机工”是1939—1945年期间,响应南洋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的号召,来自马来亚、新加坡、泰国、缅甸、越南、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地,参加“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在滇缅公路及延长线上从事抗战物资运输的华侨汽车司机及修理技工的通称。在华侨华人史上,南侨机工回国抗战堪称人数最为集中、规模最为庞大、目标最为鲜明、组织最为有序、经历最为悲壮、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次壮举,至今仍在东南亚乃至全世界华侨华人中传颂。(记者/续炳义,江苏大学特聘教授、四川省侨联文促会副会长兼文化产业专委会主任、江苏省侨联文促会副会长兼国际传播专委会主任、海南省侨联特聘专家、国际华文媒体联盟主席、国际文化产业智库主席、马来西亚海内外传媒集团主席、海内外杂志社社长)
上一篇:创建“侨胞之家”2008个,广东这项工作走在全国前列!一起点赞
下一篇:跨“粤”山海看广东,38家海内外华文媒体齐聚侨乡江门参访

首页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 http://www.hnwhrzx.com 海内外资讯 版权所有